- 2021年3月3日 星期三 年月二十
- 發布時間:2021-01-23 20:43:29 瀏覽次數:490
-
(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首發)
海昏竹書〈保傅〉有一支簡作「……天子少長,知=非色,則入……」(A組,933-11I區65),韓巍說:
「知=(知)非色」,「知」下重文號當為誤衍。(注:「知知」也有可能讀為「智知」,義為「其智足以知」。)「非色」,《大戴禮記》《漢書》皆作「妃色」;《新書》作「好色」,「好」當為「妃」之訛。《漢書‧賈誼傳》顏師古注曰「妃色,妃匹之色」,似為望文生義的強解。疑海昏簡作「非」當為本字,「妃」則是同音假借字。然而「非色」究竟應作何解?一時尚無好的想法,姑且存疑,以俟高明。[1]
此說「知=非色」,「知」下重文號誤衍,或有可能讀為「智知」,而「非」當讀為本字。
蔡偉認為,「知=」可讀為「智智」,就是以智為智;「智智非色」,是說崇尚智慧、鄙薄容色,而此句可以和《論語‧學而》「賢賢易色」聯繫起來。[2]
蔡偉對「知=非色」文意的理解大致是可信的,而把它和「賢賢易色」聯繫起來也是對的。去年筆者曾撰文討論「賢賢易色」的「易」字的訓解,主張應讀為「逷(逖)」,訓為「遠離」義。朱熹云:
問:「賢賢易色。」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去讒遠色,賤貨而貴德,所以勸賢也』,已分明說了。」(《朱子語類》卷第二十一)
此說明「賢賢易色」和《禮記‧中庸》「去讒遠色」的思想內涵大體相同。[3]最新公布的清華簡也可見到「易」字做這種用法,〈四告〉簡23云:「襄(攘)去𢘅(懋)疾,畢易(逖)庶訧(尤)。」簡49云:「畢狄(逖)不恙(祥),遠于不辝(辭)。」簡37:「狄之不恙(祥)。」「易」和「狄」,正如原整理者讀為「逖」,表示「遠離」義,並舉畢狄鐘「畢逖不恭」為證。[4]
這裏對〈保傅〉「知知非色」的「非」字的訓解提出一點看法。《說文》:「非,違也。」「違,離也。」非,應訓為「違、遠」義,這和《論語》「賢賢易色」的「易」讀為「逷(逖)」所表示的意義很相近。
「違」和「遠」在詞義上有引申的關係。裘錫圭指出,「違」的初文作「韋」,甲骨文作
,「止」不向「口」表示違離其地,本義是「違離」,引申而有「違背」的意思。[5]《爾雅‧釋詁上》:「違、逷,遠也。」邢昺疏:「違者,離遠也。」尹桐陽《義證》云:
違,離也,从辵韋聲。引申為遠,《廣雅》故釋「離」為「遠」。《易》「天與水違行」,《詩》「何斯違斯」、「德音不違」,皆謂遠也。〈齊語〉「天威不違顏咫」,〈魯語〉「毋乃違乎」,注均云「遠也」。[6]
這裏指出「違」表「違離」義,引申而有「遠」義。所以,在表示「違離、遠離」的意義上,「非」和「易(逷)」與「違」的關係很密切。
海昏竹書〈保傅〉「非色」猶《論語》「易(逷)色」,即遠離美色之意。又《大戴禮記‧誥志》:「民之動能,不遠厥事;民之悲色,不遠厥德。」此「悲」字,別本作「妃」;[7]頗疑此「悲」字當讀為「非」,訓為「違離」。這組異文與海昏竹書「非」和傳世本作「妃」的異文現象,可以互為旁證。其文意是說:人民勤勞其力,就不會違離其農事;人民遠離美色,就不會違離其德行。[8]此「悲色」和「非色」,都是述賓結構,其中「悲」和「非」同指一語。
《墨子‧耕柱》:「古者周公旦非關(管)叔,辭三公,東處於商蓋,人皆謂之狂。」張純一《集解》引欒調甫曰:「『非』字當讀為『避』。古讀『非』字如『彼』,與『避』字音近。〈金縢〉:『周公乃告二公曰:我之弗辟(讀為避),我無以告我先王。』即其避管叔之由。而周公居東二年,即其東處於商奄之時也。」[9]尹桐陽《新釋》曰:「非,違也,離也。」[10]此「非」字不必讀為「避」,應就本字來訓解,與海昏竹書〈保傅〉「非色」之「非」同義,訓為「遠離」之義。《廣雅‧釋詁三》:「腓,避也。」王念孫《疏證》云:
《大雅‧生民》傳云:「腓,辟也。」班固〈幽通賦〉「安慆慆而不萉兮」,曹大家注云:「萉,避也。」顏師古《漢書‧敘傳》注云:「萉,字本作腓。」「腓」、「萉」、「避」、「辟」並通。[11]
此「腓」有「避」義,亦可見從「非」聲之字有「違離」之義。
後記:本文初稿蒙胡敕瑞、蔡偉兩位先生和王精松君審閱並提供高見,非常感謝。
[1] 韓巍,〈海昏竹書〈保傅〉初探〉,朱鳳瀚、柯中華編《海昏簡牘初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年),頁123-124。
[2] 蔡偉(抱小),〈海昏竹書〈保傅〉「知=非色」臆解〉,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4754),2021.1.21。
[3] 參見拙文〈《論語‧學而》「賢賢易色」新解〉(稿本),此文初稿曾蒙蔣紹愚先生、胡敕瑞先生審閱,並惠賜高見,而後在2020年3月間完成定稿。
[4]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上海:中西書局,2020年),頁117、120、123、125。
[5] 裘錫圭,《古文字學概要》修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頁128、192。
[6] 朱祖延主編,《爾雅詁林》(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頁257。
[7] 汪照《注補》引惠棟曰:「妃,別本譌作『悲』。」
[8] 戴禮《大戴禮記集注》說:「民之動能不遠厥事,多能不逸則動,莫不成事無廢棄。民之悲色不遠厥德,鄭《詩‧七月》箋:『一曰心非為悲,心之所以非則悲矣。』夫好色則亂德,悲色則德不敗矣。」這對文意的理解,大體合理。參見黃懷信,《大戴禮記彙校集注》(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年),頁1071。
[9] 張純一,《墨子集解》(成都:成都古籍書店,1988年),頁419。
[10] 參王煥鑣,《墨子集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頁1019。
[11] 此條材料蒙蔡偉先生惠示。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21年1月23日15:47。)
- 地址: 中國武漢珞珈山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振華樓歷史學院內) 郵編:430072 電話:027-68753911 郵箱:postmaster@bsm.org.cn
- 版權聲明:Copyright 2005-2019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版權所有 本站內容未經授權禁止複製或者建立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