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發布時間:2010年01月01日 瀏覽次數:4708
- 楊澤生先生《戰國竹書研究》出版
與聞
中山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楊澤生先生專著《戰國竹書研究》,於2009年12月由中山大學出版社出版。是書為曾憲通先生主編“古文字與出土文獻研究叢書”的一種,213頁,定價56元。
承楊先生厚意,茲以《戰國竹書研究》的目錄、引言和後記揭載如下,與同好分享。目 錄
總序………………………………………………………………………………………曾憲通(1)
零 引言…………………………………………………………………………………………(1)
壹 緒論…………………………………………………………………………………………(3)
一 中國歷史上的竹書……………………………………………………………………(3)
(一)竹書的名稱、含義和形制………………………………………………………(3)
(二)竹書的起源與流傳………………………………………………………………(4)
(三)竹書的歷史文化地位……………………………………………………………(6)
二 古代出土發現的戰國竹書…………………………………………………………(11)
(一)孔壁竹書………………………………………………………………………(11)
(二)汲塚竹書………………………………………………………………………(12)
(三)其他竹書………………………………………………………………………(14)
三 現代出土發現的戰國竹書…………………………………………………………(17)
(一)長台關竹書……………………………………………………………………(17)
(二)九店竹書………………………………………………………………………(18)
(三)放馬灘竹書……………………………………………………………………(19)
(四)慈利竹書………………………………………………………………………(20)
(五)郭店竹書………………………………………………………………………(22)
(六)上博竹書………………………………………………………………………(23)
(七)其他竹書………………………………………………………………………(24)
四 研究戰國竹書的方法………………………………………………………………(29)
貳 長台關竹書研究(四篇)…………………………………………………………………(36)
一 “民”字考釋…………………………………………………………………………(36)
二 文字風格的橫向比較………………………………………………………………(39)
三 38號和3號殘簡考釋………………………………………………………………(44)
三 學派性質新探………………………………………………………………………(50)
三 郭店竹書研究(七篇)…………………………………………………………………(58)
一 《老子》考釋(七則) …………………………………………………………………(58)
(一)其在民上也,民弗厚也…………………………………………………………(58)
(二)孰能以動者將徐生…………………………………………………………(60)
(三)執之者遠之……………………………………………………………………(61)
(四)為而弗志………………………………………………………………………(62)
(五)有狀蟲成………………………………………………………………………(64)
(六)甲於累土………………………………………………………………………(65)
二 《太一生水》“成歲而”和楚帛書“
以為歲”………………………………(68)
三 《緇衣》中的“言不行”和“
以行”……………………………………………(73)
四 《唐虞之道》考釋(兩則)……………………………………………………………(78)
(一)身窮不,
而弗利…………………………………………………………(78)
(二)二十而………………………………………………………………………(80)
五 《忠信之道》考釋(兩則)……………………………………………………………(82)
(一)謠而者常………………………………………………………………………(82)
(二)群物皆成而百善立…………………………………………………………(82)
六 《成之聞之》考釋(兩則)……………………………………………………………(82)
(一)民可敬導也,而不可也;可
也,而不可
也…………………………(86)
(二)智而畀次………………………………………………………………………(88)
七 《語叢》考釋(七則)………………………………………………………………(92)
(一)有喜有怒,有有莊……………………………………………………………(92)
(二)求者,無有自來也………………………………………………………………(95)
(三)處而無習也,損………………………………………………………………(97)
(四)彼邦毋,流澤而行……………………………………………………………(99)
(五)車之
,不見江湖之水……………………………………………………(101)
(六)必盡其古………………………………………………………………………(103)
(七)山無則阤……………………………………………………………………(104)
肆 上博館藏竹書研究(十篇)……………………………………………………………(111)
一 關於《孔子詩論》“孔子”合文的釋讀…………………………………………(111)
(一)前期對“孔子”合文的釋讀分歧……………………………………………(111)
(二)後期對“孔子”說的充分論證………………………………………………(118)
二 關於《孔子詩論》2號簡中的兩個怪字……………………………………………(126)
三 《孔子詩綸》8~10號簡零釋………………………………………………………(132)
(一)其言不惡,小有焉…………………………………………………………(132)
(二)《天保》其得祿蔑疆矣,德故也……………………………………………(135)
(三)終而皆臤于其初者也…………………………………………………………(136)
四 說“既曰‘天也’,猶有怨言”評的是《鄘風·柏舟》…………………………(138)
五 關於“中氏君子”的釋讀…………………………………………………………(144)
六 《緇衣》考釋(三則)…………………………………………………………………(149)
(一)為上可望而知也………………………………………………………………(149)
(二)心以體存,君以亡……………………………………………………………(151)
(三)展也大成………………………………………………………………………(153)
七 《民之父母》雜釋(三則)……………………………………………………………(155)
(一)“亡”字作的特殊寫法……………………………………………………(155)
(二)矣,宏矣,大矣………………………………………………………………(157)
(三)內恕悲………………………………………………………………………(158)
八 《子羔》考釋(三則)…………………………………………………………………(160)
(一)有虞氏之樂正之子也…………………………………………………(160)
(二)抑堯之德則甚明歟?孔子曰:均也…………………………………………(163)
(三)而和………………………………………………………………………(164)
九 《從政》考釋(三則)…………………………………………………………………(167)
(一)而終取之………………………………………………………………………(167)
(二)志氣不旨………………………………………………………………………(168)
(三)小人先人則之……………………………………………………………(169)
十 《容成氏》考釋(五則)………………………………………………………………(171)
(一)其德酋清………………………………………………………………………(171)
(二)長者宅………………………………………………………………………(171)
(三)以四海之內…………………………………………………………………(174)
(四)自為為惡……………………………………………………………………(175)
(五)而得失行於民之唇也…………………………………………………………(176)
伍 孔壁竹書研究(一篇)……………………………………………………………………(179)
孔壁竹書的文字國別問題………………………………………………………………(179)
結語……………………………………………………………………………………………(186)
引用論著簡稱…………………………………………………………………………………(188)
主要參考文獻…………………………………………………………………………………(190)
後記……………………………………………………………………………………………(210)引 言
中國號稱文明古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傳世文獻和出土文獻。在種類繁多的出土文獻中,簡帛文獻最為大宗。已發現的簡帛,按照內容性質主要分書籍和文書兩大類,此外還有書劄、曆譜、遣策和卜禱記錄等等。由於內容性質不同,簡帛書籍和其他類別在研究的方法途徑上也有一些區別,所以有學者主張將它們分開來進行研究[1]。簡帛書籍按其年代又可分為戰國、秦、西漢早期、西漢中晚期至東漢四組[2],其中戰國一組年代最早,學術價值非常高,其文字又多與其他三組有較大差異。而從書寫材料看,簡和帛根本不同,簡也有竹簡、木簡之別。鑒於戰國帛書只有子彈庫楚帛書,其發現時代早,數量也少,學者研究比較多;而現在“已發現的戰國簡均為竹簡”[3],換言之,已發現的戰國簡帛書籍除了子彈庫楚帛書,就都是戰國竹書,因此,將戰國竹書獨立出來進行研究是完全可行和必要的。
“古來新學問起大都由於新發見”,這是王國維在20世紀20年代講的一個名言。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在中國的四項“最大發現”,包括“殷虛甲骨文字、敦煌塞上及西域各處之漢晉木簡、敦煌千佛洞之六朝及唐人寫本書卷、內閣大庫之元明以來書籍檔冊” [4],“後來果然都形成了專門學問”[5],于此可見王氏的遠見卓識。從1949年以來的50多年中,中國的許多考古新發現及其研究,也都很好地證明了王氏的深刻見解[6]。特別是,從1972年銀雀山漢墓出土《孫子》等大批竹書到2002年的整整30年中,在中國大地出土了極其豐富的簡帛文獻。其數量之多和內容之重要,大概是王國維在世時所不敢想像的。而影響特別深遠的要數其中的書籍類文獻,尤其是近十年裏出土發現的屬於戰國時代的郭店竹書和上海博物館所藏竹書(本書簡稱為“上博竹書”)。隨著郭店竹書的出版和上博竹書的陸續公佈[7],相關的研究已很快成為熱潮,而且這個熱潮還將持續並且可能升溫。
因此,我們在大量的簡帛文獻中將戰國竹書獨立出來進行專門研究,可謂恰逢其時。陳寅恪先生在1930年發表的《陳垣敦煌劫餘錄序》中說:“一時代之學術,必有其新材料與新問題。取用此材料,以研求問題,則為此時代學術之新潮流。治學之士,得預於此潮流者,謂之預流(借用佛教初果之名)。其未得預者,謂之未入流。此古今學術史之通義,非彼閉門造車之徒,所能同喻者也。敦煌學者,今日世界學術之新潮流也。自發見以來,二十餘年間,東起日本,西迄法英,諸國學人,各就其治學範圍,先後咸有貢獻。”[8]如此說來,我們對戰國竹書這些古舊東西的研究,竟然也可以稱得上符合新潮流的。當然,我們並非刻意追趕什麼潮流,而是這些戰國竹書本身所具有的許多已知和未知的豐富內涵及其重要價值,深深吸引著我們,借用胡文輝先生非常平實的一句話說,就是“因為東西在那裏,因為問題在那裏”[9]。所以,郭店竹書和上博竹書能吸引諸多學者參與研究並有大量論著湧現出來,這是極其自然和令人高興的事情。但是,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要使個人的研究有所收穫、有所貢獻,必需“各就其治學範圍”,充分發揮自己的學術專長;要使整個新出材料的研究、整個學科取得更多實質性的進展,必需結合自己的研究實踐,對各種研究成果和方法進行認真的審視總結。值得注意的是,郭店竹書和上博竹書等新出戰國竹書對五十年代出土的長台關竹書的研究,甚至對孔壁竹書、汲塚竹書等古代發現的戰國竹書的進一步研究,也都很有幫助;而增加對古代出土發現的戰國竹書的瞭解,也可以深化我們對新出戰國竹書的認識。因此,在新出戰國竹書研究的熱潮當中,本書打算將歷代(包括古代、現代)出土發現的戰國竹書進行必要的梳理,對研究戰國竹書的方法進行一些思考和總結,在我們自己的“治學範圍”內,以語言文字為中心,對戰國竹書中的部分問題進行一些力所能及的研究和探討。
注釋:
[1] 李學勤:《簡帛書籍的發現及其影響》,《文物》1999年第10期38頁。
[2] 同注[1]40~41頁。
[3] 米如田:《戰國楚簡的發現與研究》,《江漢考古》1988第3期65頁。2002年湖南龍山的里耶戰國——秦代古城一號井出土了36000余枚簡牘,據介紹,“J1出土簡牘均墨書,絕大多數為木質,只有第5層的楚簡是竹質。楚簡均殘斷,僅一枚是在不規則的方形木條上書寫”,該木條寫著“布四(尋)”等幾個字(參看本書130頁右上圖),見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南龍山的里耶戰國——秦代古城一號井發掘簡報》,《文物》2003年第1期18頁;該木條正面和背面的圖像見10頁圖七和9頁圖六,簡報作者沒有稱之為木簡。
[4] 王國維:《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國新發現之學問》,載《王國維遺書》第三冊《靜庵文集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699、700頁。
[5] 同注[1]。
[6] 參看李學勤、裘錫圭《新學問大都由於新發現——考古發現與先秦、秦漢典籍文化》,《文學遺產》2000年第3期4~17頁;何雙全《中國簡牘的世紀綜述》,《中國文物報》第7版,2001年12月28日和2002年1月2日、11日、18日、25日、2月8日連載。
[7] 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後面簡稱《郭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後面簡稱《上博一)》、《上博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1月、2002年12月。
[8]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二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266頁。
[9] 胡文輝:《搞那些東西有什麼用?》,《中國早期方術與文獻叢考》,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0年,369頁。後 記
七年前,我在北大結束了七年的學習生活而回家南下。托運中丟了一箱書,《古字通假會典》和《說文》等案頭必備之書盡在其中,真是不小的打擊和代價。現在還想,那一箱書如果換了是竹簡寫的竹書,大概也有幾車吧?
在佛山是缺書少友,所以不免一度多思多愁;想到考博,做博士後。但在一個夢裏,裘錫圭先生說:“你又不是天生的博士,幹嘛要考博呢?”我深以為然。裘先生的道德學問一直給我許多精神食糧,就在夢裏也給我莫大啟發。於是乎心平氣和,在學校上過好幾門課,還多次帶學生到中學實習,該做的工作都努力做。所寫《筆順規則新探》一文(按,後來發表於《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2002年第3期),大體以筆劃的末端判斷其“上下左右”,以偏旁筆劃的縱、橫向距離的乘積估算其“大小”,從而用“上下左右、大小長短”八個字概括筆順的規則,這個也許是最為簡潔和最為有效的筆順規則就是屢聽學生實習講課而總結出來的。當然,自己在“業餘”仍想多結書緣。可惜自己的書和學校的書,特別是古代語言文字和文史方面的專業書,就和我付出的努力一樣,其實都很不夠,因而學力增進有限。所以,我還是要開始新的學業征程。
九九之春,我投考中大而成為曾憲通先生指導的博士生。中大歷來是古文字學重鎮,多有名師,富有藏書。受其師、書之教,學業稍有長進。
曾先生在簡帛研究方面造詣精深,所以我的論文題目很早就預定以簡帛研究為限。只是簡帛文獻十分豐富,囿於學力,範圍一再縮小,最後圈定在戰國竹書上面。我最初認為是揚長避短的一個選擇,因為自己本科和研究生讀的都是古典文獻專業,研究生階段的主攻方向恰好又是戰國文字,並且導師李家浩先生是著名古文字學家中著名的戰國文字專家,在他的言傳身教下,一個比較好一點的基礎大概是具備了,所以裘先生曾在學位論文的評語中獎勉說“已有較深造詣”。儘管這樣,本論文的寫作還是處處顯得捉襟見肘,好在曾先生不時加以指導,所以三年來的寫作雖然斷斷續續,但並沒有出現太長時間的停頓。
我始終把自己的研究物件看作是有生命的東西,因而把戰國竹書及相關問題比喻作稀少而珍貴難得的老虎,從而論述戰國竹書的研究要“放虎歸山,回歸自然”,這是很自然的事情。陳偉武先生當年寫作題為《簡帛兵學文獻探論》的博士論文,導師曾先生笑稱其“名字有著落了”(見陳著《簡帛兵學文獻探論·後記》)。我曾經寫過一篇題為《自我釋名》的小文,說明自己的名字並非像有些朋友想像的那樣別有深意,只不過來源於出生當晚,父親夢見一棵樹長於水邊而已;現在論文中講到“放虎歸山,回歸自然”,倒好像是順應了他們把敝名中“澤”字看作動詞的想法。
論文說竹書的“書”指著作,所以我很希望盡可能少“述”多“作”,使論文的書作味道濃厚一些。甚至想著將“竹”字拆開讀成“個個”,希望個個字詞的考釋,個個問題的解決,都有自己的一點創見。為此,在論文定稿的時候,盡可能把原稿中已有學者發表意見的部分刪去。例如去年發表在《中國文字》新廿七期的《郭店簡幾個字詞的考釋》有“成言”一條,而廖名春先生的《郭店簡〈成之聞之〉篇校釋劄記》也對它進行了考釋,論證也差不多,所以將此“成言”刪去。又如前年曾將論文初稿中的部分內容改成《郭店楚簡考釋(三篇)》投《華學》第五輯,其中一篇討論《六德》裏的“為宗族麗(離)朋友,不為朋友麗(離)宗族”,後來讀到顏世鉉先生的《郭店楚墓竹簡儒家典籍文字考釋》,發現他已談了同樣的意見,於是把所投之稿撤回;陋見所及,新近發表的兩篇文章,包括呂浩先生的《〈郭店楚墓竹簡〉釋文訂補》和梁立勇先生的《〈語叢〉雜識》,也都講了同樣的見解,因此毫不猶豫將它刪去。但是,如果我的意見已經發表,並且論述得比較詳盡,則仍予保留。例如對《孔子詩論》中“顧德”和從“土”從“雱”之字的考釋,曾在簡帛研究網站上公佈,現又在《江漢考古》待刊,所以儘管最近看到李銳先生的《讀上博楚簡續劄》和張桂光先生的《〈戰國楚竹書·孔子詩論〉文字考釋》、何琳儀先生的《滬簡〈詩論〉選釋》,也都分別有了相似的意見,所以也沒有將它刪去。再如《說“既曰‘天也,猶有怨言”評的是〈鄘風·柏舟〉》也曾在簡帛研究網站上公佈,又作為會議論文編入《新研》並在會上宣讀,所以儘管在會議中得知李銳先生在《〈孔子詩論〉簡序調整芻議》中說過“既曰‘天也’,猶有怨言”“疑指《鄘風·柏舟》‘母也天只,不諒人只’”,趙平安、沈培、王志平等先生也懷疑“母也天也,不諒人只”中的“只”可能是“也”之誤,但他們的見解沒有專門進行論證,所以本論文一仍其舊,予以保留。
平心而論,出現英雄所見所論略同的情形應該是令人高興的事情,因為這最能自我證明自己的研究能力。我在本科時候寫的一篇《詩經》課作業,曾懸想《詩經》“高山仰止”等句子中的“止”應該是“之”的訛誤,後來因為得知和于省吾先生的結論相似而有了一點自信。我走上繼續學習古文字的道路,多少與此有關。所以把英雄所見所論略同的相關部分刪去也並不可惜。可惜的是時不我待,來不及有多一點的發現,也來不及把已有的發現都寫入論文,轉眼間論文就要付印答辯。雖然說“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但是自己不知之處一定很多,特別是失的方面。只是我現在充滿了感激之情,無法平靜下來自省。
首先感謝曾先生。自我南歸以來,特別是到中大上博以來,他一直給我許多熱切的鼓勵和切實的指導,並提供大量的研究資料。還要感謝李家浩先生,十年來他一直給我許多指導和督促。裘先生對我的學術發展也頗為關心,在此深表謝意。
在讀期間,中山大學古文字學研究室主任陳偉武先生和張振林、陳煒湛、孫稚雛、唐鈺明、黃光武、譚步雲、黃文傑、鄭剛等先生,以及肖毅、裴大泉、陳斯鵬等同窗好友,給予了方方面面的關照、鼓勵或幫助;北京大學的沈培先生,臺灣中央研究院的李宗焜先生,北京師範大學的史傑鵬先生,清華大學的廖名春先生,佛山大學人文學院和中文系的領導楊鼎川、李克和、李道海、陳憲年、安文江、馬蔚彤等先生,也都給予了很多幫助或關照,我十分感謝他們。此外,還要感謝為論文的前期成果提供發表機會的《文史》、《簡帛研究》、《華學》、《中國文字》等刊物。
在衷心致謝的同時,也向遠在山村中的父母深深致歉,多年竟未完成他們熱望的大事。楊澤生
二〇〇二年四月二十日
本書的初稿是學位論文。論文完成後,先請張光裕、張桂光、陳偉、李家浩、趙平安、陳偉武等先生評審,然後順利通過答辯。答辯委員會由張光裕先生擔任主席,成員有導師曾憲通先生和張振林、陳初生、張桂光、劉昭瑞、陳偉武等先生。如果說本書較之初稿有較大改進,這首先要感謝參與評審和答辯的諸位先生。他們除了書面或口頭給予很高評價之外,也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修改意見。比如,原學位論文由諸多單篇論文組合改寫而成,在篇章結構上確有考慮不周詳的地方,他們建議“改寫部分章節,使之更加整齊、有序”。為此,這次修改主要做了下面一些增、刪、調的工作。
“增”主要是增加原來已有想法但來不及寫入初稿的內容,增加《上博二》出版後的一點研究心得。為了方便對照,盡可能在所考字句旁邊增加相關的竹簡文字圖片。此外還增列一些參考文獻,包括新出版的一些文獻和修改時用到的文獻,以及原來沒有從論文集裏析出的文獻。
“刪”主要是刪去現在看起來不是那麼可靠甚至是錯誤的意見。由於研究的物件以滾燙滾燙的新出材料為主,寫出來的東西又沒有經過太長時間的冷卻推敲,所以書中存在的錯誤一定還有不少,謹此請大家不吝指正。
“調”主要是調整一些章節和參考文獻的順序。初稿所附參考文獻遵從學校的要求,按照在文中出現的先後順序排列;但是對於參考文獻比較多的學位論文來說,這是很不方便的,所以現在改以中文拼音為序。
本書的出版,得到導師曾憲通先生、李家浩先生和陳偉武先生的關心。責編裴大泉先生,他的水準和熱心對本書品質的提高,以及對我個人的學習研究,都有很大幫助。此外,我在2000年以楚簡研究為內容的專案得到全國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委員會的批准和資助。而在出版經費上,部分得到佛山大學科研處和文藝學重點學科的資助。作者在此一併鳴謝。二〇〇三年八月修改,十月一校
初稿後增加的諸多圖片麻煩多多,再加上其他各種原因,本書到現在才出版,謹向關心此書出版的師友表示歉意。如果所增圖片能為讀者提供較大方便,幾年的等待也是值得的(書中所論《老子》“為而弗待”是很難達到的境界)。
其間雖然又寫了幾篇研究戰國竹書的文章,但考慮到此書的排印已耽誤了很長時間,為了避免再出意外,現在看校樣只是校,僅僅是在看法有較大改變的個別地方增加“校按”,而沒有增加新的內容。王輝、高新賀、任文霞參加了書稿部分校次的校對工作,之前李明曉、田煒、楊冰、張靜靜、郜松慧、吳媚參與了一校,在此作者一併致謝。二〇〇九年十月二校,十一月三、四、五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