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發布時間:2010年05月10日08时40分51秒 瀏覽次數:4956
- 《武威漢簡〈儀禮〉整理與研究》出版
與聞
由張煥君和刁小龍合著的《武威漢簡〈儀禮〉整理與研究》,已於2009年11月由武漢大學出版社。
1959年7月,甘肅省博物館文物工作隊在武威縣磨咀子六號漢墓中發掘出大量漢代竹、木簡,對照書本,確定其為《儀禮》七篇。經過陳夢家等學者的整理釋讀,甘肅省博物館和中科院考古所於1964年聯合出版了《武威漢簡》一書,將研究成果公布於世。此書於2005年9月由中華書局重印。近50年來,劉文獻、王關仕、沈文倬、陳邦懷、高明、田中利明等中外學者,在簡文釋讀、文本性質和禮學源流等方面均有新的推進。此次出版的《武威漢簡〈儀禮〉整理與研究》,全面吸收了這些前人研究成果,是目前所見惟一的集釋本。作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重大課題“出土簡帛與中國古代禮制研究”(05JJD770015)的階段性成果之一,此書的出版,對於簡帛學、學術史、禮學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附:該書書影、目錄和後記。
《武威漢簡〈儀禮〉整理與研究》目錄
凡例
武威漢簡《儀禮》研究四十年綜述(代序)
武威漢簡《儀禮》集釋正文
《士相見之禮》
《服傳》甲本
《服傳》乙本
《服傳》丙本
《特牲饋食禮》
《少牢饋食禮》
《有司》
《燕禮》
《太射》
附錄一:《儀禮中“記”的問題——關於武威漢簡》(田中利明)
附錄二:相關研究論著目錄
後記後 記
2001年夏,筆者進入清華大學歷史系,師從彭林教授,學習三禮之學。甫入學,先生即命組織眾師兄弟研讀《儀禮·喪服》篇。時據嘉業堂翻刻註疏本,對讀胡培翬《儀禮正義》。衆所周知,三禮之學難在《儀禮》,而《儀禮》之難尤在《喪服》。此古已有識。當時師兄弟衆人對禮學、小學等等一無所知,卻直面此篇枯澀文字,其閲讀之難可想而知。一周一次兩個小時的會讀,往往需要準備数日。更有甚者,即便斷下句讀,也難通其義理,會讀開始時的數月,當真猶如夢魘!參與會讀者,同門之外,起初尚有數人,但不久便相繼退出,僅剩下師兄弟數人而已。衆人迎難而上,約略一年之後,始將此篇大致通讀一過,而于三禮之學乃得略窺門徑。
筆者對武威漢簡《儀禮》諸篇之關注,正于此時開始。會讀時,筆者開始留意簡本相關文字並時賢之註解説明。其時正值郭店楚簡、上博簡研究初興之際,學界響應熱烈,蔚爲盛觀。相比之下,武威漢簡研究則乏人問津,十分寂寞。2002年夏,筆者遂立志廣蒐諸家註釋,彙編一本,既省去讀者查檢之苦,也希望藉此能有更多學人關注此書價值。為此四處奔走,並托友人查訪資料,整理彙縂。一年之後的京城非典肆虐,人心惶惶,而筆者卻得以獨守書齋,清靜操持,武威漢簡《儀禮》集釋最終脫稿完成。古語所謂禍福無門,惟人所召,或許並非虛語。
然而好事多磨。書稿打印出來之後,屢售不果,雖投遞多家出版社,卻均遭退稿。而在隨後的2004年,余同門數人,學業、生活也頗為煎熬。艱難苦恨之中,更是無暇顧及此書。直到2005年,武漢大學歷史系楊華教授聞聽此事,盛情邀請筆者參加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重大課題:“出土簡帛與中國古代禮制研究”(05JJD770015),負責子項目“武威漢簡整理”。楊教授獎掖後進之誼令人感佩,此書面世始有希望。2008年秋,承武漢大學出版社好意,願意出版此書。筆者於是重檢舊稿,整理一過。
時光倥傯,華年易逝。當年一起讀書的同門數人,早已星飛雲散,而七八年間,人事兩殊,奔走生活之餘,真有新亭憔悴之歎。如今此書得以面世,或許正可作為曾經經歷過的一段歲月的遺存,無需時時涵詠,轉頭瞬間,世事艱難,友朋怡然,盡在其中。當年會讀同門,余二人之外,前後另有五人:余瑾、林振芬、陳倩、李莉、曹建敦;同道者一人:皮慶生兄。謹以此志念。
出版之際,又蒙出版社編輯辛苦勞作,在此謹一併致謝。張煥君、刁小龙
2009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