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4月19日 星期一 年月
- 本文發布時間:2011年09月23日18时44分42秒 瀏覽次數:4665
與聞
2011年9月22日下午,應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的邀請,法國巴黎高等實踐學院馬克、風儀誠兩位教授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各作了一場學術報告。出席報告會的有陳偉、彭浩、李天虹、楊華、晏昌貴、劉國勝、宋華强等老師,還有博士後研究人員水間大輔和十余位博士、碩士研究生。
馬克教授的報告題爲:“從放馬灘秦簡十二律占看戰國晚期到西漢初的律數制”。報告列舉了《周禮》《國語》《呂氏春秋》《史記》《淮南子》等傳世文獻中的律學資料,對照不久前公布的甘肅天水放馬灘秦簡《日書》乙種所包含的律學資料,指出放馬灘秦簡律學資料是目前所見最早的全面綜合性的有關十二律相生法和與其相關聯的各種數字系列的記載,實際上已經包含了散見于傳世文獻中的全部律學資料,對于正確理解這些資料的內容和評價它們之間的矛盾异同之處提供了重要的研究綫索。放馬灘秦簡有關十二律的記載代表戰國中晚期一直到《史記·律書》的律學制度,這個制度的重要特徵是它跟當時的陰陽數術傳統是分不開的,它很可能就是在陰陽數術的背景下産生出來的。
風儀誠教授的報告題爲:“秦代諱字及官方詞語——里耶秦簡新證”。報告指出,秦代因秦始皇名“政”(或作“正”)及其父秦莊襄王名“子楚”,故諱“正”、“政”、“楚”等字的說法已廣泛被中外學者接受,但是,目前看到的大量秦代的出土文字資料却難以證實這一點。報告指出新近公布的里耶木牘8:455號(見《簡帛》第4輯)記錄了秦代多種事物名稱的改變,有助于了解秦國統一六國之後如何促進官方使用統一詞語(包括新詞、秦國原有詞等)。報告認爲以往被看作秦代避諱的痕迹可能與秦國用語習慣有密切的關係,同時指出不少長期以來被認爲是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的發明,其實早在戰國時期就存在了。
兩場報告結束之後,與會老師針對報告中所涉及的若干問題和馬克、風儀誠兩位教授進行了交流。風儀誠教授還向簡帛研究中心資料室贈送了兩本法國出版的有關中國青銅器的著作。
- 地址: 中國武漢珞珈山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振華樓歷史學院內) 郵編:430072 電話:027-68753911 郵箱:postmaster@bsm.org.cn
- 版權聲明:Copyright 2005-2019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版權所有 本站內容未經授權禁止複製或者建立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