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發布時間:2011年12月23日10时52分36秒 瀏覽次數:4752
- 彭裕商教授《春秋青銅器綜合研究》出版
與聞
作爲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彭裕商教授新作《春秋青銅器綜合研究》2011年8月由中華書局出版。承彭先生慨允,茲以該書《前言》、《目錄》揭載如下。前 言
孔子說:“周監于二代,鬱鬱乎文哉。”(《論語·八佾》)與文獻不足征的夏商兩代相比,周代有許多典籍傳世,歷代學者對周代各方面情况的傳述也比夏商二代爲多,這就使得周代歷史文化的研究,較之夏商有了很好的條件。東周時期,作者輩出,載籍彌繁,爲東周歷史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更爲豐富的資料。但先秦古籍由于著作體例和作者個人觀點等方面的情况所限,不可能全面反映當時歷史文化的全貌,因此,當今對周代的研究,必然要愈來愈多地結合到考古資料。
青銅器是古代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數量衆多,其本身的發展變化自成體系,且又往往鑄有銘文,因而是最爲重要的考古資料,現在周代歷史文化的研究,兩周青銅器材料是不可或缺的。[1]
對任何一種考古材料來說,都必然要經過一番認真地整理,才能更好地將其運用于學術研究,年代學研究,就是整理青銅器最基本的工作之一。在這項工作中,西周青銅器的研究相對作得較爲充分,從上世紀三十年代以來,已有許多重要成果發表,取得了顯著成績。但對東周青銅器的研究,特別是年代學的整理,學者作得相對較少,且研究範圍多局限于某個區域,至今尚無全面系統的專著問世,這就造成了周代青銅器研究發展不平衡的狀况,限制了周代特別是東周歷史文化的深入研討。因此,對東周青銅器作全面系統的整理和研究,將是今後周代青銅器研究的重點和趨勢。東周青銅器中,春秋青銅器數量衆多,器類豐富,製作精美,發展變化大,情况複雜,是東周青銅器的主要部分,因此,本書定位于春秋青銅器的年代學研究,通過本書的研究,建立起春秋青銅器的年代學框架,在此基礎上,數量相對較少,變化相對簡單的戰國青銅器的年代學研究就相對容易了。筆者希望通過這樣的研究工作,能對兩周青銅器分期研究不平衡的狀况有所改善。
春秋青銅器是春秋時期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數量衆多,其本身的發展變化自成體系,因此,找出其發展演變的規律,使其在學術研究中充分發揮其重要作用,是當前最爲重要的工作之一。此外,在考古發掘中往往有青銅器伴出,對青銅器的認識關涉到對考古遺存性質和年代等方面的推定,青銅器銘文還提供了許多不見于傳世典籍的寶貴史料,在古代史的研究中也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春秋青銅器的研究,將爲考古學遺址分期的絕對年代及性質的推定,春秋史的深入研究等學術領域,提供可靠的依據和素材。
隨著學術研究的不斷深入,諸如漢語史、語言文字學、檔案學等方面的研究也日益廣泛地聯繫到古文字和古器物,春秋青銅器分期研究的重要性也將愈益顯現出來,其研究成果也將會給各相關學科提供更爲準確的年代依據。
有鑒于此,本書定位于春秋青銅器年代學的研究,希望能借此將該項工作向前推進一步。目 錄
前言
第一章 相關研究的歷史回顧
第二章 關于商周青銅器年代學研究的方法問題
第三章 春秋時期重要史實研究——虢國東遷考
第四章 春秋青銅器的型式
(一)鼎
(二)鬲
(三)甗
(四)簋
(五)簠
(六)盆(盞、敦)
(七)盨
(八)盤
(九)匜
(十)豆
(十一)壺
(十二)盉
(十三)?
第五章 春秋青銅器的典型材料和分期
第六章 春秋青銅器的紋飾
第七章 春秋青銅器銘文釋文及簡釋
[1]本書所說的青銅器,主要是指青銅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