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發布時間:2012年01月04日15时42分32秒 瀏覽次數:4675
- 鄭有國先生《臺灣簡牘研究六十年》出版
與聞
福建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鄭有國先生新作《臺灣簡牘研究六十年》,2011年10月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本書爲鄭先生前著《中國簡牘學綜論》姊妹篇,凡167千字,定價人民幣32元。茲以目錄和跋揭載于次,以與讀者諸君分享。目 錄
第一章 臺灣簡牘研究的分期……1
第二章 勞榦與臺灣初期的簡牘研究……8
第一節 勞榦與居延漢簡(一)……8
第二節 勞榦與居延漢簡(二)……24
第三節 勞榦與居延漢簡(三)……31
第四節 臺灣簡牘研究之初起……55
附:顛沛流離的居延漢簡……68
第三章 1974~1990年的臺灣簡牘研究……77
第一節 馬先醒與簡牘學研究(一)……77
第二節 馬先醒與簡牘學研究(二)……81
第三節 臺灣漢簡研讀班與《居延漢簡新編》……99
第四節 漢簡研究……104
第五節 睡虎地秦簡研究班……112
第六節 秦簡研究……116
第七節 吳福助與《睡虎地秦簡論考》……124
第四章 1991~2009年的臺灣簡牘研究130
第一節 中國簡牘學國際學術研討會……130
第二節 史語所漢簡整理小組……134
第三節 《居延漢簡補編》……140
第四節 弱水簡牘研讀會……143
第五節 臺北簡牘學會三訪舊居延……154
第六節 其他一些機構和組織的簡牘研究……161
第七節 兩岸同步的臺灣簡牘研究……167
結語 簡牘學的框架構想……177
附錄:臺灣簡牘讀書會釋例……183
釋例一:弱水簡牘研讀會研讀報告……183
釋例二:四分溪簡牘研讀會研讀報告……196
跋……206跋
《中國簡牘學綜論》出版二十多年了,承蒙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的厚愛,2008年又以《簡牘學綜論》爲書名,列入“國學基礎叢書”,再版了一次。今天,《臺灣簡牘研究六十年》又要出版了。這一生,我在簡牘研究上應當可以就此畫上一個句號。如果有來生,我想我還會繼續我的簡牘研究。因爲,這裏凝結了我的無數思考,凝結了我對無數前輩的敬仰與追慕。
《中國簡牘學綜論》與《臺灣簡牘研究六十年》,可以說只是一部書。內容都是對我國簡牘研究歷史的回顧與展望。只是一部寫祖國大陸,一部寫臺灣。造成這種遺憾的是當時兩岸對立的形勢,使我在二十多年前寫《中國簡牘學綜論》時,無法全面瞭解和接觸到臺灣方面簡牘研究資料,所以在《中國簡牘學綜論》一書中,對臺灣的研究介紹,只零星提到。正是從這個角度說,《臺灣簡牘研究六十年》,只是我對二十年前著作做的一個補充。
在寫這一部著作時,我時時地提醒自己,不要像《中國簡牘學綜論》一樣編寫成單純的學術史。在與臺灣的學者交流時,我也明確告訴他們,我不僅僅注重于學術內容的鋪叙,我更希望在這部學術史中,能讓讀者讀出主要學者的人格特徵、學術風範和時代印記。
學術研究尤其是簡牘學研究,本來就很孤寂,幷不熱鬧。在生存環境尚可時,知識分子爲理想也自甘寂寞,但在20世紀中國動蕩的大環境中,沒有對學術的信仰,沒有崇高的良知,沒有對中國文化自覺的擔當,這種的堅持,是不可能延續的。研讀前人的研究成果,細細地品味、咀嚼著他們的思考,一種不由自主的敬畏時常從我心頭升起。
臺灣學界的師承是嚴格的,但門派也是森嚴的,傳統士大夫的“人脉”影響仍然深遠,而且官學的體系同樣勢力龐大。島內本身具有的層級森嚴的官學與私學的分野,使學術時常會進入十分不正常的狀態。學術就是爲了學界的認同,學界本身最瞭解學術的最高水平,爲什麽需要官方的機構來認定呢?臺灣簡牘研究,在勞榦先生去美國後,形成簡牘研究的斷層,與這種的官學體系是否有關係呢?在中國,如何能讓一門學問不依靠官學,可以成爲顯學,這應當也是我們這一代學者致力的方向。
在《臺灣簡牘研究六十年》就要出版之際,無論如何,我要對二十多年前鼓勵、支持我走上簡牘研究道路的恩師陳鐘英校長表示無限的謝意。二十多年前,是她親自審閱幷拿著我的《中國簡牘學綜論》書稿,推薦給了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那時,我還是惶恐不安的青年。每個學者的成長,都伴隨著一個長輩學者的鼓勵與支持,今生有緣,認識尊敬的陳鐘英老師,我的心中充滿了無限的感恩。
同樣,我想要表達對曾經支持與鼓勵我的兩岸朋友、同仁表示深切的謝意。
此書獲得出版,首先要感謝福建省新聞出版局蔣達德副局長的鼓勵和支持,長期以來他一直是我的良師益友,同時感謝劉亞忠副社長的鼎力相助,同時,我要由衷地感謝史霄鴻責任編輯,從初稿到定稿,他投入了極大精力,幷給了我許多的建議。
另外要感謝臺灣的馬先醒先生、吳福助先生、吳昌廉先生、陳文豪先生、陳鴻琦先生、邢義田先生、廖伯源先生、陳仲玉先生,他們不僅僅給我講述了臺灣簡牘研究的艱難歷程,同時,還向我提供了許多的資料。2009年陳文豪先生還以到臺灣講學的名義,邀請我到臺灣完成最後一次的資料搜集。邢義田先生甚至把他自己的研究成果提供給我,這些令我肅然起敬。同時我還要感謝臺灣“中山大學”博士生周敏華小姐、林育璇同學,她們不斷把臺灣最新資料提供給我,沒有他們的支持,這部書是無法完成的。
《臺灣簡牘研究六十年》的寫作斷斷續續經歷了六年,這六年是我生命感受中最爲激蕩的歲月。用五十多年生命經歷,去體味中國學術史,讓我重新開始認識自己,幷開始帶著生活的感受重讀《老子》、《莊子》……鄭有國2010年10月24日寫于江南水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