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發布時間:2012年03月14日09时55分40秒 瀏覽次數:4787
- 吳振武教授在簡帛研究中心作學術報告
與聞
2012年3月13日晚上,應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邀請,中國古文字研究會會長、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教授吳振武先生在中心多功能室作學術報告,題爲“若干新見古文字資料對舊說的印證”。吳先生列舉字形一例和字義一例,分別説明新資料對於古文字釋讀的印證作用。
字形方面,吳先生以他對戰國貨幣銘文中“刀”字的考釋爲例。齊國貨幣銘文中舊被釋爲“化(貨)”之字,吳先生很早就改釋爲從“刀”、“乇”聲(《戰國貨幣銘文中的“刀”》,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第四屆年會論文,山西,1981年7月;正式發表於《古文字研究》第十輯,中華書局1983年),讀爲“刀”,本是刀幣的專稱,在直刀、明刀貨幣上就寫作“刀”。1980年河北平山中山國靈壽城遺址所出“白刀”刀幣上的“刀”字或寫作“刃”(陳應祺《戰國中山國“成帛”刀幣考》,《中國錢幣》1984年第3期,26頁圖二十八),吳先生曾有文章提到過這條重要材料,指出這是戰國時代獨體“刀”字也可以寫作“刃”形之例,證明小直刀上的“刀”字絕不能釋作“匕(化——貨)”(《關於新見垣上官鼎銘文的釋讀》,《吉林大學學報》2005年第6期,6頁註釋①)。新鄭兵器銘文中的“戟刃”之“刃”(見郝本性《新鄭出土戰國銅兵器部分銘文考釋》,《古文字研究》第十九輯,中華書局1992年),吳先生懷疑也當釋爲“刀”字,此與曾侯乙墓竹簡把多戈戟的戈頭稱爲“果(鐹)”同例(“鐹”是鐮刀之名,見《方言》卷五),皆因戟的戈頭與刀類器物形似,故取刀名稱之,可與刀幣稱“刀”互證。
字義方面,吳先生以他對三十二年平安君鼎銘文中“斪”、“客”二字的考釋爲例。“斪”客”二字有學者連讀並釋爲“司客”(《朱德熙古文字論集》,中華書局1995年,118-119頁),吳先生認爲二字當分屬上下句,“斪”讀爲“斠”,“客”讀爲“格”(《新見十八年冢子韓矰戈研究——兼論戰國“冢子”一官的職掌》,陳昭容主編《古文字與古代史》第一輯,臺北“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7年9月,323頁),“格”是量度之義(《故訓滙纂》1102頁)。2009年“盛世收藏網”曾公佈一件戰國銅鼎,其銘文“客容四分齊”上恰好是“冶某鑄”,“鑄”字必須讀斷,可以證明“客”字確實當下屬爲讀。
出席報告會的有陳偉、李天虹、徐少華、楊華、晏昌貴、劉國勝、蕭毅、宋華強、何有祖等老師和多名博士、碩士研究生。報告結束後,與會者就報告所涉及的古文字學問題和吳先生進行了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