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發布時間:2012年03月15日10时26分32秒 瀏覽次數:4728
- 《珞珈史苑(2011年卷)》出版
與聞
武漢大學歷史學院主編的《珞珈史苑(2011年卷)》,于2012年3月由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承主事先生美意,茲將書影、卷首語、目錄、後記揭載于次。
書影:
卷首語
《珞珈史苑》是不定期學術集刊,用以發表武漢大學歷史學院博士和碩士科研究生的習作。
我們以山名之,蓋因珞珈這個地方,總有一些精魂留駐。春櫻秋桂,夏荷冬梅,四季常有花香;遠眺東湖,近睹層林,無不心怡神愜。這只是人皆稱道的自然景觀。近百年來,在此設壇施帳的史學先輩,創造出無數宏篇巨制,培育了幾代傳薪學人。唐(長孺)、吳(于廑)二先生比鄰結廬于珞珈山麓,創制設軌,融匯中西,將珞珈史學領至高峰。這更是享譽學林的人文景觀。要而言之,珞珈先賢追求的是一種嚴謹實證、不尚空言的樸學氣象,然而在微觀考據的基礎上又不乏宏觀思慮,唐、吳構建的解釋體系至今仍在沾溉後學。
學術進步在于溫故知新。陳寅恪先生曾說,昔日大師巨子,一方面“承續先哲將墜之業,爲其托命之人”,另一方面又“開拓學術之區宇,補前修所未逮”,所以才能成就“轉移一時之風氣,而示來者以軌則”的偉業。我輩才疏學淺,對珞珈史學不敢妄居托命,然而時代情勢和師長教誨又每每賦予我們信心和膽魄,令我們銳意精進,勇往直前。學問創新,無非新材料、新方法和新問題。今天,新出土的地下遺物和“再發現”的域外故物,與一百年前王國維的時代相比,增加不啻百倍,此其一。身處電子時代,古今中外的海量信息盡收眼底,萬里之遙的學術交流近若咫尺,此其二。學科之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交叉融合帶來的新視域、新方法,使得歷史研究更富于旁搜廣擷的新知,此其三。今日中國,文化上古今交萃、中外雜陳,由諸多新現象、新變化産生的新問題,促使吾人用歷史的顯微鏡進行反觀和反思,此其四。
凡此種種,令歷史學這門舊學問迎來新生機,也使得我們頓時生出勇立潮頭、放眼寰宇的豪氣。本集刊的作者大都尚在攻讀學位,未及而立之年,或許有人認爲我們過于年少,識見失之稚嫩。然而,追憶往昔,胡適先生1927年在北大講授中國哲學史時,年僅26歲;顧頡剛先生1915年完成《清代著述考》時,年僅22歲;傅斯年先生1918年在北大編輯《新潮》月刊時,年僅22歲。與這些學問聖手相比,我們年少耶?年老耶?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學問,湖山待人,舍我其誰!
學問本無所謂古今中西,學科的畛域只是爲了討論的方便。我們修葺這片苑囿,刊發中國史、世界史、考古學各個學科和各個領域的論文,只要具有真知灼見,足以自成一說。
嚶其鳴矣,求其友聲。目 錄
楚彭氏家族研究... 張 丹 4
旗幟與信仰—論先秦軍旗中所反映出的思想世界... 任慧峰 24
上古時期的“五音”配置問題淺論... 薛夢瀟 35
出土文獻所見上古時期的“生子不舉”問題... 李志剛 47
楚簡服飾考釋二則... 羅小華 63
伍子胥畫像鏡內容考釋... 霍西勝 70
讀《武庫永始四年兵車器集簿》所遺“置後”文獻小札... 魯家亮 81
論包山楚簡中的“加公”與“里公”... 熊賢品 85
釋“立功鄉里”—西晋湣帝政權研究之一... 李永生 90
唐李業生平事迹述考... 黃 樓 108
慶曆興學三題... 陳文龍 117
試論北宋後期士風之轉變—以蘇軾“烏台詩案”爲中心”... 劉興亮 130
《石林燕語》卷一“士大夫家廟至唐以來不復講”條考釋... 李 旭 142
尋城記—從U2航片看宋代黃州城遺址... 陳 棟 159
山西興縣紅峪村墓所出元至大二年壁畫“時禮涌泉”孝行圖解讀 何有祖 167
引漳入衛與不治而治:明清時期豫北漳河水灾防治研究... 王 婧 172
清代學術筆記考證《宋史》的成就... 高 遠 185
清初“一綫路”上的驛站管理—以四邊衛爲中心的考察... 吳春宏 198
“除去永豫申新之氣味”—論棉鐵聯營初期蘇綸紗廠的科學管理改革... 嚴 鵬 209
李鴻章對日本政局觀感一瞥—以致黎庶昌信函爲中心... 吉 辰 218
夾縫中的曇花:論抗戰勝利後武漢中小捲烟廠的發展... 劉岩岩 228
回憶錄中的陝西光復—對現存陝西辛亥革命回憶錄的比較研究... 王 寧 238
美國對中國共産黨的初步認知(1921.7—1941.12)... 李 戴 247
英國內戰前政治文化中的共和觀念及其影響... 郭豐秋 269
試論史汀生主義的歷史作用... 閆自兵 283
科學家的政治信仰——評《愛因斯坦文集》(第3卷)... 吳 强 292後 記
可以說,在武漢大學乃至全國爲數衆多的碩博士研究生群體中,武漢大學歷史學院的碩博士研究生絕對是幸運者。之所以這樣說,不是沒有特別的理由。在整個出版界不願意出版學術著作的情况下,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慷慨出資資助《珞珈史苑》復刊,爲武大和兄弟院校的青年學子提供一個展現才華、思想和活力的舞臺。武大歷史學院鼓勵學術的舉措,在“一切向經濟利益看”的浮躁風潮裏,能讓衆多青年學子如飲一泓的清泉,清心甘冽,著實難能可貴。《珞珈史苑》的九個博士研究生編委每念及此,都如芒在背。因爲,面對著學院的厚意,我們沒有理由不辦好這個刊物。
完成本書組稿任務對我們編委來說,其實是一個不小的挑戰,我們當中很多人沒有主辦刊物的經驗,大家是“摸著石頭過河”。從組稿伊始,大家就有隱隱的擔憂,在時下普遍關注“核心”、“權威”的時尚裏,誰會青睞一個沒有“級別”的刊物?可令人欣慰的是,在截稿日期前,《珞珈史苑》的投稿信箱裏,每天都增加著質量優秀的稿件,這使得我們每一個編委能感受到來稿作者對于學術的熱愛與執著,也能感受到他們的追求創新與卓越的態度。所以,首先應該感謝所有給《珞珈史苑》投稿的作者,正是你們的支持,才得以形成這本刊物的雛形。雖然因爲刊物的篇幅及編纂旨趣的限定,我們遺憾地不能一一將大作收錄,但肯定還會有第二輯、第三輯……,等著大家惠賜佳稿。
《珞珈史苑》能正式出版絕非數人之功,其中包含著很多人的心血。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楊華院長從復刊决定到出版簽約,忙裏忙外,雖然不時耳提面命地督促我們的工作,但又同時給所有編委提供最大的信任與自由;主管研究生工作的熊瑛書記、司文超老師,更是每每關心刊物的進展狀况,盡可能地爲我們提供人力、物力、財力的幫助;還有晏昌貴、彭敦文、李少軍、王雪華、劉國勝、申萬里、謝國榮、徐承泰等老師對各篇論文提供了很多很有價值的意見。正是他們的關心,讓我們在“篳路藍縷”的惶恐裏,能够感受到春天般的溫暖。
最後感謝所有組稿的編委,中國古代史閆興潘、薛夢瀟、曾成;世界史吳强;專門史劉海波、劉耀;考古余杰 ;文獻學竇磊,所有人的付出與努力都凝結在這30萬字的文稿裏。尤其感謝薛夢瀟、曾成二位同學,我永遠不會忘記2011年10月16日那個大雨滂沱的夜裏,在《珞珈史苑》最後定稿工作中,他們所付出的辛苦勞動以及給予我的無私的幫助。
呂博
2011年10月29日
寫于武漢大學歷史學中國三至九世紀研究所院會議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