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發布時間:2013年01月01日23时50分04秒 瀏覽次數:4979
- 張國豔先生《居延漢簡虛詞通釋》出版
- 與聞
濟南大學文學院張國豔先生專著《居延漢簡虛詞通釋》,作爲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2012年6月由中華書局出版。全書470頁,凡500千字。承張先生慨允,以是書目錄、凡例、緒論、後記等揭載於茲,與讀者分享。目錄
凡例... 1
緒論... 6
通 釋... 33
A
安ān(代詞).... 35
B
本běn(副詞).... 36
比bǐ(介詞).... 36
必bì(副詞).... 36
畢(必)bì(副詞).... 37
便biàn(副詞).... 38
并(併)bìng(副詞、連詞).... 38
副詞“并”表示數量統計... 40
並()bìng(副詞、介詞).... 42
案:“並”、“并”的共時分佈及歷時演變... 43
博bó(副詞).... 47
薄bó(副詞).... 48
不bù(副詞、語氣詞).... 48
否定副詞“不”、“弗”的共時分佈及“弗”的衰亡... 51
不時bùshí(副詞).... 57
C
才【財】cái副詞... 58
常(當)cháng(副詞).... 60
誠chéng(副詞).... 60
重chóng(副詞).... 61
初chū(副詞).... 61
此cǐ(代詞).... 62
指示代詞“此”及近指代詞的歷時演變... 63
從cóng(介詞).... 65
介詞“從”的歷時發展... 67
猝【卒萃】cù(副詞).... 69
D
大dà(副詞).... 70
大抵【大】dàdǐ(副詞).... 71
大凡dàfán(副詞).... 71
“大凡”用法的歷時演變... 72
單dān(副詞).... 80
但dàn(副詞).... 81
當dāng(介詞).... 82
到dào(介詞).... 84
盜dào(副詞).... 85
得毋déwù(副詞).... 85
等děng(助詞).... 86
助詞“等”的歷時發展... 87
第(弟)dì(助詞).... 99
獨dú(副詞).... 103
E
而ér(連詞)... 104
耳ěr(語氣詞).... 105
F
凡fán(副詞).... 106
副詞“凡”的歷時演變... 108
反fǎn(副詞).... 110
方fāng(副詞).... 110
非(匪)fēi(副詞).... 112
“莫非”、“莫匪”與王莽時代的用字... 112
夫fú(代詞)... 113
伏fú(副詞).... 114
復fù(副詞).... 115
G
蓋gài(副詞).... 116
敢gǎn(副詞).... 117
各gè(副詞).... 118
各自gèzì(副詞).... 120
更gēng(副詞).... 121
更相gēngxiāng(副詞).... 122
“更相”、“相繼”、“互相”的異同... 122
公gōng(副詞).... 125
躬gōng(副詞).... 125
共(供)gòng(副詞).... 125
苟gǒu(副詞).... 126
固gù(副詞).... 126
故gù(副詞、連詞).... 127
H
何hé(代詞).... 128
案:疑問代詞“何”的產生及發展... 130
後hòu(副詞、介詞).... 132
乎hū(語氣詞).... 133
忽hū(副詞).... 133
會huì(副詞)... 134
或huò(代詞).... 134
J
及jí(介詞、連詞).... 135
案:並列連詞“及”與相關連詞的疊用... 136
即jí(副詞、介詞、連詞).... 140
案:假設連詞“即”、“節”的共時分布... 143
即令jílìng(連詞).... 147
即時jíshí(副詞).... 147
亟jí(副詞).... 148
極jí(副詞).... 149
己jǐ(代詞).... 149
既jì(副詞).... 150
加jiā(副詞)... 150
夾jiā(介詞).... 150
漸【】jiàn(副詞)... 151
皆jiē(副詞).... 152
謹jǐn(副詞).... 155
浸jìn(副詞)... 156
盡jìn(副詞、介詞)... 156
竟jìng(介詞).... 158
久久jiǔjiǔ(副詞).... 159
具jù(副詞).... 159
俱jù(副詞).... 160
遽jù(副詞)... 161
絕jué(副詞).... 162
厥jué(代詞).... 162
居延漢簡指示代詞“厥”具有莊重典雅的語體色彩... 163
均jūn(副詞).... 164
K
可kě(副詞).... 164
概數詞“可”、“約”的歷時替换... 165
概數表達方式的配合使用... 169
L
立lì(副詞).... 171
良liáng(副詞).... 172
令lìng(連詞).... 172
屢lǚ(副詞).... 173
M
明míng(副詞)... 174
莫mò(代詞、副詞)... 175
默【墨】mò(副詞)... 175
某mǒu(代詞)... 176
N
乃1nǎi(代詞).... 177
案:人稱代詞“乃”的使用及衰落... 177
乃2nǎi(副詞)... 178
迺nǎi(代詞)... 179
“乃”、“迺”的共時共時分佈及歷時演變... 181
時間詞語前的“迺者”、“乃者”、“以”與“迺”、“乃”的異同... 186
寧nìng(副詞)... 189
諾nuò(歎詞)... 190
P
頗pō(副詞)... 191
Q
其1qí(代詞).... 193
其2qí(副詞).... 196
語氣副詞“其”的歷時发展... 196
豈qǐ(副詞).... 197
起qǐ(介詞).... 197
汔【乞】qì(副詞).... 198
訖qì(副詞、介詞).... 199
强qiǎng(副詞).... 200
且1qiě(副詞).... 200
时间副詞“且”、“將”的共時分佈及歷時演變... 201
且2qiě(連詞).... 202
竊qiè(副詞).... 203
親qīn(副詞).... 203
頃qǐng(副詞).... 203
頃閒qǐngjiān(副詞).... 204
請qǐng(副詞).... 204
窮qióng(副詞).... 205
去qù(介詞)... 205
趣qù(副詞)... 206
R
然rán(代詞、連詞)... 206
如rú(介詞、連詞)... 207
汝(女)rǔ(代詞)... 208
人稱代詞“女”、“汝”的歷時发展及今文《尚書》代詞“汝”的使用... 209
辱rǔ(副詞)... 212
若1ruò(代詞)... 212
若2ruò(連詞)... 213
S
擅shàn(副詞)... 215
擅自shànzì(副詞)... 215
尚(當)shàng(副詞、連詞)... 216
少shǎo(副詞)... 216
身shēn(代詞、副詞)... 217
身自shēnzì(副詞)... 217
審shěn(副詞)... 218
甚shèn(副詞)... 218
居延漢簡程度副詞“甚”的使用特點及其與同義副詞“良”的異同... 219
時shí(副詞)... 222
時時shíshí(副詞)... 222
實shí(副詞)... 222
使shǐ(連詞)... 223
始shǐ(副詞)... 224
是1shì(代詞)... 224
是2shì(助詞)... 225
居延漢簡結構助詞“是”可能為誤釋... 225
庶幾shùjǐ(副詞).... 226
誰shuí(代詞)... 226
疑問代詞“誰”的歷時發展... 227
數shuò(副詞)... 228
私sī(副詞)... 229
私自sīzì(副詞)... 230
素sù(副詞)... 230
雖suī(連詞)... 231
随(隋)suí(介詞)... 232
随即suíjí(副詞)... 232
所suǒ(助詞)... 233
助詞“所”的歷時發展... 234
T
它(他)tā(代詞)... 235
倘若【當若】tǎngruò(連詞)... 236
通tōng(副詞)... 237
同tóng(副詞)... 238
W
往往wǎngwǎng(副詞)... 238
罔wǎng(副詞)... 239
居延漢簡副詞“罔”具有莊重典雅的語體色彩... 239
妄【忘】wàng(副詞)... 240
微wēi(副詞)... 240
為1wéi(介詞).... 241
唯wéi(副詞)... 241
惟wéi(副詞)... 242
委wěi(副詞)... 243
猥wěi(副詞)... 243
未wèi(副詞)... 244
未必wèibì(副詞)... 245
未曾wèicéng(副詞)... 245
未嘗(未尚)wèicháng(副詞)... 246
為2wèi(介詞、連詞)... 246
我(義)wǒ(代詞)... 247
人稱代詞“我”的歷時發展及居延漢簡第一人稱代詞的系統特征... 248
無wú(副詞)... 249
“無”副詞用法的歷時發展... 250
毋wù(副詞)... 252
“毋”副詞用法的歷時發展... 255
勿wù(副詞)... 257
“勿”副詞用法的歷時發展... 258
居延漢簡否定副詞“無”、“毋”、“勿”的關係... 261
務wù(副詞)... 262
X
先xiān(副詞、介詞)... 263
咸xián(副詞)... 264
相xiāng(副詞)... 264
相與xiāngyǔ(副詞)... 266
小xiǎo(副詞)... 266
程度副詞“小”正流行... 267
新xīn(副詞)... 272
行xíng(連詞)... 273
幸xìng(副詞).... 273
虛xū(副詞).... 274
Y
焉yān(代詞、語氣詞).... 274
疑問代詞“焉”、“安”的共時分佈... 275
邪yé(語氣詞).... 276
耶yé(語氣詞).... 276
也yě(語氣詞).... 277
語氣詞“也”的歷時發展... 278
一yī(副詞).... 279
一旦yīdàn(副詞).... 279
一二yīèr(副詞).... 280
壹yī(副詞)... 280
壹何yīhé(副詞).... 281
已(以)yǐ(副詞).... 282
時間副詞“已”、“既”的歷時替換... 283
以yǐ(介詞、連詞).... 285
介詞“以”的歷時發展... 290
居延漢簡時間介詞、目的連詞“以”的使用特點... 291
以故yǐgù(連詞).... 293
以來yǐlái(助詞).... 294
居延漢簡助詞“以來”的使用特點... 295
矣yǐ(語氣詞).... 296
亦yì(副詞).... 297
益yì(副詞).... 297
因yīn(介詞、連詞).... 298
陰yīn(副詞).... 299
永yǒng(副詞).... 299
用yòng(介詞).... 299
介詞“用”、“以”的共時分佈及歷時替換... 300
尤yóu(副詞)... 302
由yóu(介詞).... 303
又yòu(副詞).... 304
居延漢簡副詞“又”與殷商甲骨文連詞“又”的關係... 306
有yòu(連詞).... 308
居延漢簡數詞間的連詞“有”為古語沿用... 308
于yú(介詞).... 309
予yú(代詞).... 310
人稱代詞“予”、“余”的關係及今文《尚書》人稱代詞“予”的使用... 314
於yú(介詞).... 320
居延漢簡介詞“於”、“于”的關係及歷時演變... 321
愚yú(副詞).... 323
與(予)yǔ(介詞、連詞).... 323
案:並列連詞“與”、“及”的共時分佈及歷時演變... 326
與此yǔcǐ(副詞).... 328
副詞“與此”表示數量統計... 329
豫yù(副詞).... 330
元yuán(副詞).... 331
時間副詞“本”、“元”、“原”的歷時發展... 331
云云yúnyún(代詞).... 332
虛詞“云云”的歷時演變... 333
Z
雜zá(副詞).... 335
哉zāi(語氣詞).... 336
在zài(介詞).... 337
介詞“在”的歷時發展... 338
早zǎo(副詞).... 341
則zé(連詞).... 341
輒zhé(副詞).... 341
者zhě(助詞).... 342
朕zhèn(代詞).... 343
人稱代詞“朕”的歷時發展... 343
正zhèng(副詞).... 346
之1zhī(代詞).... 346
之2zhī(助詞).... 349
居延漢簡助詞“之”的使用特點... 351
至zhì(副詞、介詞).... 351
介詞“至”、“到”的共時分佈及歷時替換... 353
終zhōng(副詞).... 359
重【踵】zhòng(副詞).... 360
諸1zhū(代詞).... 361
諸2zhū(介詞).... 361
居延漢簡介詞“諸”具有莊重典雅的語體色彩... 362
咨zī(歎詞).... 362
自zì(代詞、副詞、介詞).... 362
介詞“自”、“從”的歷時替換... 365
縱zòng(連詞).... 366
卒zú(副詞).... 366
最()zuì(副詞).... 367
最凡(凡)zuìfán(副詞).... 368
副詞“最凡”的歷時發展... 369
坐zùo(介詞).... 371
附錄... 373
一、居延漢簡虛詞分類分佈總表... 375
二、居延漢簡論著目錄(1930-2009年)... 387
三、語料來源... 348
四、參考文獻... 451
後 記...469凡例
一、研究語料。本書以《居延漢簡釋文合校》、《居延新簡——甲渠候官》、《額濟納漢簡釋文校本》爲底本;《居延漢簡補編》新增的、重新釋出的部分,依照《中國簡牘集成》補入,例句前面用※標出。
二、研究方法。本書將居延漢簡作爲一個封閉系統,采用窮盡考察與定量分析,共時描寫與歷時探索、全面闡述與專題研究相結合的方法對居延漢簡的虛詞進行描寫分析。窮盡檢索居延漢簡出現的虛詞條目、逐一統計每個虛詞的使用數量;從共時層面整體把握,詳細描寫其中每一虛詞的真實使用情況,細致展示居延漢簡個體虛詞的概貌;在全面鋪敘的基礎上,採用詞條後加案語的形式進行專題研究,追述源流、融合貫通,揭示重要虛詞的傳承流變及特點突出的虛詞的用法。
三、收詞範圍。所釋虛詞包括代詞、副詞、介詞、連詞、助詞、語氣詞、歎詞七類。
四、字頭標識。詞條一般以虛詞本字或通用字作爲字頭。如果該虛詞除用本字或通用字記錄外,還使用通假字、異體字等字形來記錄,則首先標出虛詞本字或通用字,在其後的( )內標出其他文字形體;如表示已然的副詞,居延漢簡主要記作“已”,也有記作通假字“以”的,標作“已(以)”。如果該虛詞的通用字不止一個,則將出現較多的字形標記在前,在其後的( )內標出其他文字形體;如第二人稱代詞,居延漢簡主要記作“汝”,也有記作“女”的,標作“汝(女)”。如果該虛詞僅使用通假字、異體字等字形來記錄,虛詞本字或通用字沒有出現,則首先標出虛詞本字或通用字,在其後的【 】內標出簡文中實際使用的文字;如表示倉猝發生,居延漢簡用“卒”、“萃”記錄,標作“猝【卒萃】”。
五、字詞分合。形音相同而意義無關的字,分別設立詞條:如居延漢簡“若”記錄了代詞、連詞兩種虛詞用法,兩種虛詞用法沒有意義關聯;采取“若1”、“若2”的形式加以標注,記作兩個詞,分別介紹。形同而音義不同的字,分別設立詞條:如居延漢簡“當”讀dāng時,用作介詞,讀shàng時,通“尚”,用作副詞,同一字形記錄了沒有關係的兩個虛詞;分別在“當”、“尚(當)”詞條下進行介紹。再如居延漢簡中“予”既是第一人稱代詞的假借字,也跟介詞“與”相通;分別在代詞“余(予)”和介詞“與(予)”詞條下進行介紹。
六、例句錄寫。原簡上的符號,如●△■等,與虛詞研究關係不大,省去不錄;字迹模糊不能確定的字,用□表示,一字一□;殘缺字數不定或者斷簡處用標出;根據文義補出的字用[ ]標出,原簡牘未殘,但簡文不完整,用……標出。例句選自舊簡、新簡的,參考《中國簡牘集成》作了簡單的標點斷句;選自額簡的,我們根據對簡文的理解,并參照居延漢簡的敘述體例進行了標點斷句。簡文中出現的通假字、異體字、錯別字等用字現象,文中一般不作說明。對某些專有名詞、動詞的通假字,因不影響簡文的理解,基於文字處理方便的考慮,我們對例句中出現頻率較高的少量字形做了簡單處理;如“燧”在居延漢簡中有“隧”、“隊”等多個形體,文中一律采用了通用的“燧”字形;“蓬”、“辭”等字也如此處理。例句簡號爲阿拉伯數字標識的,選自《居延漢簡釋文合校》,如“誼叩頭言:游君容萬年毋恙,頃舍中得毋有它急?81.5A、B”英文字母加阿拉伯數字標識的,選自《居延新簡——甲渠候官》,如“詡得毋亡部兵物?檄到,具言狀。EPT40.36”;年代數碼、英文字母及阿拉伯數字標識的,選自《額濟納漢簡釋文校本》,如“豐叩頭言守丞,子威坐前善毋恙,頃者起居得毋有它?2000ES7S:3A”。
七、參考借鑒。文中參考引用了前賢時人的大量研究成果,在參考文獻或文中注釋加以說明,因行文簡潔需要,省去先生之稱呼,在此深表感謝。
八、居延漢簡材料龐大、殘缺較多,研究有難度,限於本人能力,文中謬誤一定不少,敬請您指正。緒論
漢代的居延地區指現在的甘肅金塔北部至內蒙古自治區西部額濟納旗的黑河流域,西漢時屬張掖郡居延都尉和肩水都尉轄區,東漢時屬張掖居延屬國,是漢朝在西北地區的軍事要地。
居延漢簡是在居延地區漢代烽燧遺址發掘出土的簡牘,它是我國漢代居延和肩水都尉府的行政文書檔案。簡牘內容主要是漢代邊塞上的屯戍檔案,也有少部分詔書、私人信件、術數、醫藥、書籍、曆譜等;不僅記述了居延地區的屯戍活動和興衰歷史,而且保存了西漢中期到東漢早期的重要文獻資料,具有極高的科學、歷史和文物價值。居延漢簡爲漢代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科技、法律、民族關係、中西交通、文字、書法等各領域的研究提供了極爲珍貴的第一手資料。“居延漢簡的出土,不僅奠定了中國簡牘學的雄厚的文物文獻基礎,而且導致了中國簡牘研究的國際化,形成了一門國際性的顯學。”[1]一、居延漢簡發掘整理與研究情況介紹
截至目前,居延地區集中出土了三批簡牘,這三批簡牘的發掘整理情況如下:
1930年10月到1931年5月,中瑞原西北科學考察團在居延地區的大灣、地灣、破城子等30多個地點發掘出1萬2千餘枚簡牘,由於簡牘是在居延地區漢代烽燧遺址發現的,因此被命名為“居延漢簡”。這是二十世紀上半期出土簡牘最多的一次,索麥斯特羅姆(Bo Somerstrom)1956年至1958年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發表的《內蒙古額濟納河流域考古報告》介紹了這批簡牘的發掘情況。這批簡牘現存於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31年5月這批簡牘被運到北京,由中國、瑞典雙方學者共同進行整理。這批簡牘的釋文版本較多,主要有:
1.《曬藍本漢簡釋文》(通稱“曬藍本”),勞榦、余遜兩位先生考釋整理,手抄書寫在西北科學團稿紙上[2],1936年由西北科學考察團用曬藍紙印刷出版;這是最早的居延漢簡釋文稿本,考釋漢簡3055支,約占總數的1/3。
2.《居延漢簡考釋——釋文之部》(簡稱“南溪本”、“石印本”),勞榦先生整理,1943年四川南溪石印出版;最早對這批漢簡進行了分類、考釋。
3.《居延漢簡考釋》(簡稱“上海本”、“鉛印本”),勞榦先生整理,1949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勞榦先生根據照片校改釋文,按出土地點和内容重新分類,内容比“南溪本”豐富,分“居延漢簡釋文”、“敦煌漢簡釋文”、“居延漢簡考釋·簡號索引”三部分。
4.《居延漢簡甲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整理,1959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甲編》收錄2596枚簡牘的照片和1914枚簡牘的出土地點;圖版較好,釋文也有較大改進。
5.《居延漢簡——考釋之部》,勞榦先生整理,1960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勞榦先生根據照片對“南溪本”進行了較大的修改,將釋文編上統一編號、考證,使居延漢簡釋文有了比較準確的本子。
6.《居延漢簡甲乙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整理,1980年中華書局出版;《甲乙編》彙集了這批漢簡牘的全部照片,按原簡號順序制成圖版;而且發表了這批簡牘的全部出土地點,并附有考古發掘報告,對斷簡綴合、册書復原以及古文書學的研究有重要意義。
7.《居延漢簡新編》,馬先醒先生等編,1981年簡牘學社出版發行;《新編》是簡牘學會學者自1965年以來發表在《簡牘學報》上的有關居延漢簡釋文的彙集。
8.《居延漢簡釋文合校》,謝桂華、李均明、朱國炤三位先生合編,1987年文物出版社出版;《合校》將以往諸家釋文逐一進行校釋,并吸取了學術界整理研究的成果,使得居延漢簡釋文的準確性大為提高;釋文采用簡化字。
9.《居延漢簡補編》,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簡牘整理小組整理,1998年臺北文淵企業有限公司出版;《補編》利用紅外線攝影將以往雖已公佈卻模糊不清或表面已褪色用肉眼無法看出的39枚“無字”、“不可辨”、“不可識”的簡辨認出來,并且補充了以前未收的1109枚簡牘;彌補了這批簡牘以往歷次刊佈的圖版和釋文均未能核對原簡的根本缺陷,是半個多世紀以來居延漢簡整理工作的一項突破性的業績;首批居延漢簡至此已全部整理完畢。
1972年到1976年甘肅省博物館、酒泉地區文化主管部門和當地驻軍等單位聯合組成的居延考古隊,在破城子、肩水金關和甲渠塞第四燧等處發掘,獲得簡牘1萬9千餘枚。《文物》1978年第1期刊登了《居延漢代遺址的發掘和新出土的簡册文物》、漢簡出土的遺址、部分簡册的照片,介紹了甲渠候官(破城子)、甲渠塞第四燧和肩水金關三處遺址的試掘情況。這批簡現存於甘肅省博物館,為與第一批居延漢簡區分,這批漢簡被命名為“居延新簡”,第一批簡牘也因此被稱為“居延舊簡”或“舊居延漢簡”。
1975年春甘肅省博物館文物工作隊等單位開始對這批漢簡進行全部清理。這批簡牘的釋文版本有:
1.《居延新簡釋粹》,甘肅省文物考古硏究所編,薛英群、何雙全、李永良三位先生注釋,1988年蘭州大學出版社出版;《釋粹》是選釋本,有釋文、注釋,無圖版;釋文采用簡化字。
2.《居延新簡——甲渠候官與第四燧》,甘肅省文物考古究所、甘肅省博物館、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合編,1990年文物出版社出版;書中刊佈了甲渠候官和甲渠塞第四燧出土簡牘的釋文,無圖版;釋文采用簡化字。
3.《居延新簡——甲渠候官》,甘肅省文物考古究所、甘肅省博物館、中國文物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合編,1994年中華書局出版;該書分上下兩册,上册為釋文,下册為圖版,除甲渠候官和甲渠塞第四燧出土漢簡的釋文、圖版外,又增加了1976-1986年在居延地區復查時發現簡牘的釋文及圖版,并附有4幅遺址發掘圖。這是目前公佈的居延新簡釋文、圖版最全的本子。
此外,肩水金關遺址出土的11000餘枚簡牘,釋文已整理完畢,2011年中西書局出版的由甘肅簡牘保護研究中心、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肅省博物館、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古文獻研究室、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究中心合編的《肩水金關漢簡(壹)》中公佈了2600枚簡牘的釋文、圖版和紅外線照片。餘下的簡牘材料將於二至三年內分四卷全部出齊。由於這批簡牘材料剛剛發佈,未及考察,今後的學習研究中,我們將繼續關注肩水金關簡牘的語言文字現象。
以上所述新舊居延漢簡材料又收錄於2001年由敦煌文藝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簡牘集成》第一輯第五至十二册。《居延漢簡補編》新增加的釋文,《集成》也有收錄,釋文前用※號標出。
1998年到2002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先後三次在居延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共獲得漢簡500餘枚。由於簡牘采獲地點均在内蒙古額濟納地區,因此這批漢簡被命名為“額濟納漢簡”。
這批漢簡的整理工作開展迅速,釋文版本有:
1.《額濟納漢簡》,魏堅先生主編,2005年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收錄了這批簡牘的釋文、圖版、考古調查發掘報告及部分研究論文,資料齊全。
2.《額濟納漢簡釋文校本》,孫家洲先生主編,2007年文物出版社出版;《校本》分上下兩編,上編為“額濟納漢簡釋文校正”,下編為“額濟納漢簡研究”;既對額濟納漢簡釋文進行了校正,又收集了學界關於額濟納漢簡研究的重要成果。
“古來新學問起,大都由於新發現。”[3]“一時代之學術,必有其新材料與新問題。”[4]簡帛的發掘出土,尤其是大宗材料居延漢簡的出土促成了簡帛學的產生,“今天無論做政治制度史、法律史、經濟史、軍事史、文化史、學術史、語言文字學史、科學技術史哪一方面的研究,都離不開出土簡帛資料,這是不爭的事實。”“現在簡牘學已經成為一門顯學”,“全世界人文科學的學者中研究過簡牘、寫過有關簡牘的論著或者采用簡牘資料進行相關研究的人超過一千人。”[5]居延漢簡發掘時間早,數量多,長期以來一直受到學界的高度重視;雖然近來新簡牘材料大量湧現,學界的研究焦點有所轉移,但仍有不少學者繼續或開始從事居延漢簡的研究。研究居延漢簡的人員眾多,分佈在大陸、臺灣、日本、韓國以及歐美等地區,居延漢簡的研究越來越國際化。居延漢簡的早期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釋文整理和考證方面,上個世紀50年代以後随著較準確釋文版本的陸續發表,與居延漢簡所記内容聯系密切的眾多領域的研究逐漸發展起來。如利用居延漢簡對漢代的政治、軍事、經濟、交通、科技等進行研究,已經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果(見附錄“居延漢簡研究論著目錄”)。
居延漢簡語言學研究滯後。語言學研究滯後是簡帛學研究中普遍存在的現象,“相比於歷史學、哲學、文獻學、考古學、中醫藥學、法學等學科對簡帛的研究來說,語言文字(特别是語言學)的研究相對滯後,語言學研究的成果寥寥無幾,文字學的研究也大都是在古文字學的範圍内。”[6]随著居延漢簡研究領域的逐漸展開以及人們對出土文獻的日益重視,居延漢簡語言學的研究也慢慢開展起來,但是與其他方面的研究相比,依然薄弱。這種薄弱局面的形成與居延漢簡的記載内容以及材料多殘缺等因素有關。居延漢簡多屬屯戍文書,與歷史、軍事、經濟、政治、交通等有關的内容記載豐富;所以從以上角度對這批材料進行研究的成果大量涌現;儘管居延漢簡數量龐大,但由於多為公文記錄,用語程式化,且斷簡殘簡較多,材料所記載的内容缺乏連貫性;這些情況為居延漢簡語言學的研究設置了障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居延漢簡語言學的研究價值。二、虛詞及相關問題
虛詞是漢語表達語法意義的重要手段。虛詞的數量有限,是封閉性的詞類;但使用頻率高,個性特點强。虛詞研究是漢語語言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虛詞共時用法的揭示及歷時演變的探討長期以來都很受重視,虛詞研究是我國語法研究中富有傳統特色的部分。
(一)虛詞的界定
實詞、虛詞是我國傳統語言學的概念範疇,我國的虛詞研究歷史悠久[7]。“漢語傳統語法歷來主張詞分虛、實,但是由於歷來各家劃分詞類的標準不完全一致,再加上漢語詞類本身的複雜性,在漢語詞要不要分類、分幾類以及虛、實兩類的範圍上,語法學界存在諸多爭議。”[8]
我們在較廣泛的地域内選取現代漢語、古代漢語教材及漢語語法學研究專著,列舉各語法體系所認定的虛實類别,觀察古今漢語詞類的虛實歸屬情況[9]:
表一:現代漢語語法體中的虛詞類别體系/詞類 介詞 連詞 助詞 語氣詞 副詞 代詞 歎詞 擬聲詞 量詞 方位詞 趨向詞 結詞 形態詞 能願詞 張 靜(4) + + + + 張志公(2) + + 黄、廖(4) + + + + 胡裕樹(6) + + + + + + 錢乃榮(10) + + + + + + + + + + 邢公畹(4) + + + + 北 大(5) + + + + + 邢福義(6) + + + + + + 邵敬敏(4) + + + + 劉叔新(5) + + + + + 張 斌(4) + + + + 朱德熙(5) + + + + + 劉月華(4) + + + + 張誼生(9) + + + + + + + + + 李曉琪(4) + + + + 合 計 14 15 13 10 6 1 5 4 1 2 2 1 1 1
表二:古代漢語語法體中的虛詞類别體系/詞類 介詞 連詞 助詞 語氣詞 副詞 代詞 歎詞 區别詞 決斷詞 余行達(6) + + + + + + 湯可敬(6) + + + + + + 吳慶峰(5) + + + + + 沈祥源(4) + + + + 王彦坤(4) + + + + 張世祿(5) + + + + + 高小方(7) + + + + + + + 馬漢麟(7) + + + + + + + 北 師(6) + + + + + + 張 博(5) + + + + + 殷國光(4) + + + + 朱振家(5) + + + + 康瑞琮(6) + + + + + + 王 力(6) + + + + + + 李佐豐(7) + + + + + + + 合 計 15 15 13 10 10 9 8 1 1
對於有多種版本的著作,我們一般選取早期版本,以上諸語法體系所采用的版本信息如下:
張靜主編《現代漢語》(上),上海教育出版社,1980年,第108-113頁。
黄伯榮、廖序東主編《現代漢語》(下),甘肅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312-322頁。
胡裕樹主編《現代漢語》,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第326-333頁。
張志公主編《現代漢語(試用本)》(中),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第12-14頁。
錢乃榮主編《現代漢語》,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173頁。
邢公畹主編《現代漢語教程》,南開大學出版社,1992年,第219-220頁。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現代漢語教研室《現代漢語》,商務印書館,1993年,第279-280頁。
邢福義主編《現代漢語(修訂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262-268頁。
邵敬敏主編《現代漢語通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76頁。
劉叔新主編《現代漢語理論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36-185頁。
張斌主編《簡明現代漢語》,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212頁。
朱德熙《語法講義》,商務印書館,1982年,第40頁。
劉月華等《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商務印書館,2001年,第4頁。
張誼生《現代漢語虛詞研究》,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6頁。
李曉琪《現代漢語虛詞講義》,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余行達主編《古代漢語》,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第378-445頁。
湯可敬主編《古代漢語》(上),北京出版社,1992年,第25-33頁。
吳慶峰等《古代漢語專題教程》,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1996年,第181-223頁。
沈祥源主編《古代漢語》,武漢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249-254。
王彦坤等《古代漢語教程》,暨南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244-256頁。
張世祿主編《古代漢語教程》,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186-187頁。
高小方主編《古代漢語》,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98頁。
馬漢麟《馬漢麟古代漢語講義》,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2頁。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組《古代漢語教程》,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107-168頁。
張博主編《古代漢語》,商務印書館,2008年,第210頁-241頁。
殷國光、趙彤《古代漢語》,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245-261頁。
朱振家主編《古代漢語》(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167-257頁。
康瑞琮《古代漢語語法》,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216-413頁。
王力《古代漢語常識》,商務印書館,2002年,第34-53頁。
李佐豐《古代漢語語法學》,商務印書館,2004年,第184-267頁。
上述現代漢語語法體系中虛詞的認定情況是:
各家所認定的虛詞共有14類,連詞、介詞、助詞、語氣詞的虛詞性質認同度高。其中連詞的認同度最高,在各家語法體系中均被歸入虛詞。介詞僅在張志公語法體系中没有被歸入虛詞,該語法體系也没有將介詞歸入實詞,認為介詞是半虛詞。助詞在張靜、劉叔新的語法體系中没有被歸入虛詞:張靜語法體系没有單列助詞類,把“一般都叫結構助詞”的“的、地、得”和“‘嗎、呢、吧’等語氣助詞合成一類”,歸入了語氣詞;劉叔新語法體系虛詞有連詞、介詞、結詞、語氣詞(助詞)、形態詞5類,語氣詞與助詞所指同。語氣詞在張志公、錢乃榮、邢福義、劉月華、李曉琪5家語法體系中没有被歸入虛詞,這幾家語法體系均没有單列語氣詞類,而助詞中均有語氣助詞這一小類,相當於其他各家體系中語氣詞。此外,副詞、歎詞、擬聲詞也有幾家語法體系歸入了虛詞。副詞有6家語法體系歸入了虛詞,其中張誼生語法體系認為副詞是非典型虛詞;此外張志公語法體系認為副詞是半虛詞。歎詞有5家語法體系歸入了虛詞,其中錢乃榮語法體系認為歎詞是比較特殊的詞,張誼生語法體系認為歎詞是非典型虛詞;此外張志公、邢公畹、北大、張斌、朱德熙、劉月華6家語法體系將歎詞看作與虛詞、實詞並列的特殊詞類。擬聲詞有4家語法體系歸入了虛詞,此外錢乃榮語法體系認為擬聲詞可以歸入歎詞類;邢公畹、北大、張斌、朱德熙4家語法體系將擬聲詞看作與虛詞、實詞並列的特殊詞類。量詞、代詞僅在錢乃榮語法體系中被歸入了虛詞,理由是它們是封閉性詞類,同時該語法體系也指出代詞“是比較特殊的詞”。方位詞、趨向詞、結詞、形態詞、能願詞僅在一兩家語法體系中被歸入虛詞;這些詞類的設置不具有普遍性。
上述古代漢語語法體系中虛詞的認定情況是:
各家所認定的虛詞共有9類,連詞、介詞、助詞、語氣詞、副詞的虛詞性質認同度高。其中連詞、介詞的認同度最高,在各家語法體系中均被歸入虛詞。助詞有13家語法體系歸入了虛詞,其中張世祿語法體系稱為結構助詞、語氣助詞,北師、李佐豐語法體系稱為結構助詞;此外吳慶峰、張博語法體系中没有將助詞歸入虛詞,這兩家語法體系均未單列助詞類,而將典型助詞“之”、“所”、“者”等歸入了介詞、代詞等虛詞詞類。語氣詞有12家語法體系歸入了虛詞,其中張世祿語法體系中的語氣詞是歎詞、語氣詞、語氣助詞、語氣副詞4類詞的總稱;此外余行達、湯可敬、沈祥源、朱振家、王力5家語法體系没有將語氣詞歸入虛詞:其中前4家語法體系中的助詞類中均有語氣助詞或語氣詞這一小類,相當於其他各家體系中語氣詞;王力語法體系儘管没有詳談助詞類别,但該體系“虛詞”部分有對“乎、耶、也、矣、哉”5個虛詞的介紹,將“乎”定性為語氣詞,其他4個詞定性為語氣助詞。副詞有10家語法體系歸入了虛詞,其中余行達、康瑞琮語法體系認為把副詞歸入實詞是合理的,而傳統是把這類詞劃歸虛詞,高小方語法體系認為副詞是半虛半實的;此外張世祿語法體系虛詞分關係詞和語氣詞兩類,關係詞有介詞、連詞、結構助詞、連接副詞4個小類,語氣詞有歎詞、語氣詞、語氣助詞、語氣副詞4個小類;該語法體系把副詞歸入了實詞,但是卻把連接副詞、語氣副詞歸入了虛詞。此外代詞、歎詞也有較多的語法體系歸入了虛詞:代詞有9家語法體系歸入了虛詞,余行達語法體系認為把副詞劃為實詞是合理的,而傳統是把這類詞劃歸虛詞;高小方語法體系認為代詞是半虛半實的;歎詞有8家語法體系歸入了虛詞,没有將歎詞歸入虛詞的其他語法體系多不單列歎詞類,如吳慶峰、北師語法體系等。區别詞和決斷詞僅在李佐豐語法體系中被歸入虛詞,這兩類的設置不具有普遍性。
綜觀各家語法體系的虛詞認定情況,可以發現古今漢語語法體系中虛詞類别存在不同,“漢語詞類的劃分標準,經歷了從最初的詞彙意義標準到詞彙、語法功能雙重標準,再到單純的語法功能標準的發展歷程……虛、實劃分標準的選取,随著詞類劃分標準的進步而不斷有所變化,這也使得漢語詞的虛、實劃分與以往有了較大差異。”[10]從漢語語法研究史的縱向維度看,詞類的虛實之分因標準不同,經歷了時代變遷;標準不同,詞類的虛實的認定也就不同[11]。此外,即使采用同一標準,不同的語法體系所劃分出來的詞類也存在較大差别,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詞類虛實類别的不同。而且,從横向維度觀察某一時段古今漢語的語法體系,可以發現即使時段相同,由於研究對象不同,詞類的虛實劃分也存在諸多分歧;即研究對象的差異也會影響詞類的虛實歸屬。“在漢語語法研究中,詞類問題是最大的‘老大難’問題。”[12]就古今漢語來看,詞類的虛實劃分中爭議較大的是副詞、代詞、歎詞、擬聲詞的虛實歸類,其他一些詞類如介詞、量詞的虛實歸屬也有不同的意見[13]。“這些問題有必要在新的理論和方法、在新的更多的材料基礎上進行進一步的研究。”[14]
同時,以上表格中的虛詞認定情況也透露出古代漢語語法體系中虛詞類別的認定差別不太大,一半以上的語法體系都認為連詞、介詞、助詞、語氣詞、副詞、代詞是虛詞[15];現代漢語語法體系中虛詞類别的差别較大,不過多將代詞、副詞歸入實詞。古今漢語語法體系中代詞、副詞虛實歸屬分歧較大;儘管如此,副詞的虛詞性質在現代漢語語法學中也具有較大的影響[16],而“代詞所指人或事物是不固定的(‘他’可以指張三,也可以指李四),在古代漢語裏,許多代詞都不能單獨用來回答問題(如‘其’‘之’),所以從前的語法學家把代詞歸入虛詞一類。”[17]目前出版的古代漢語虛詞研究著作、古代漢語虛詞詞典基本都收入了這兩類詞,由於我們以居延漢簡為研究語料,居延漢簡虛詞研究屬於古代漢語語法學範疇;代詞和副詞是古代漢語語法研究中著力關注的兩大詞類。因此,在確定虛詞類別時,我們采用了現代語言學的詞類名稱,從傳統訓詁的角度出發,調查與古代漢語句式、語法意義表達等密切相關的詞類,將代詞、副詞也作爲了研究對象;我們所指的虛詞有代詞、副詞、介詞、連詞、語氣詞、助詞、嘆詞7個詞類[18]。
(二)相關詞類的區分標準
漢語不是以詞為天然單位,分析出來的詞不但與語素、短語之間一定程度上存在著模糊界限;而且從共時角度看“漢語詞類并不是邊界明確的普通集合,而是從內涵到外延都不甚清晰的模糊集合。對於為數眾多的詞來說,它們跟某些詞類的隸屬關係并不是簡單的是(即隸屬度為1)或非(即隸屬度為0)這兩種對立,而祗是在一定程度上屬於某一類或幾種詞類。”[19]從歷時角度看,實詞虛化是漢語虛詞產生的主要途徑之一;實詞虛化需要一個萌芽產生、發展演變的漸變過程,虛化也有等級層次之別;而且即使已經發生了虛化的實詞也可能有“語義滯留”問題。因此便出現了同一詞兼屬不同的詞類、同一詞類內部不同意義用法之間虛實程度存在差異等現象。
漢語各詞類之間存在著錯綜複雜的關係,虛詞中除了代詞、嘆詞與其他詞類的區別較為明顯,一般不與其他詞類發生混淆外,其他幾類詞都與別的詞類或多或少的存在交叉或容易發生混淆的情況。對各類虛詞的界定歸并,我們採用了以下標準:
1.副詞與相關詞類的區分標準
副詞用來修飾謂語,表示動作行爲、性質狀況的程度、範圍、時間、語氣等,它的語法功能很窄,祇能作狀語。
與副詞容易發生混淆的主要有形容詞、時間名詞和連詞。充當狀語的形容詞、時間名詞容易和副詞相混,具有連接功能的副詞容易和連詞相混。
第一、副詞與形容詞的區分標準
副詞在意義不變的情況下祇能作狀語,不能充當其他句子成分;而形容詞除了作狀語之外,還可以在意義不變的情況下充當謂語、定語、主語等成分。副詞和形容詞的區別標準是:在詞意義不變的情況下,能作狀語且祇能作狀語的是副詞;既可以充當狀語,又可以充當其他成分的是形容詞。如:
(1)宗馬萃僵死,宣以死馬更所得橐佗歸宗,宗不肯受。宣謂宗曰:强使宣行馬,幸萃死,不以償宗馬也。229.1,229.2
(2)前日厚賜誼,叩頭。幸甚,去時卒卒,不見游君容,心獨使。81.5C
(3)夏良叩頭言掾厶坐前毋恙,起居平安,甚善。先日欲詣門下,迫蓬起,萃萃不及詣門下,毋狀,叩頭叩頭。EPF16.39-EPF16.40
“卒”和“卒卒、萃萃”,分别通“猝”和“猝猝”,這兩個詞都可以表示動作行爲倉猝發生。例(1)中“猝(卒)”作狀語,表示倉猝的義的“猝(卒)”在文獻中祇作狀語;所以它是副詞。“猝猝(卒卒、萃萃)”儘管经常作狀語,但它還可以充當謂語等其他成分,例(2)、例(3)中“猝猝(卒卒、萃萃”分别作謂語、狀語,而且意義不變;所以“猝猝(卒卒、萃萃)”是形容詞。
第二、副詞與時間名詞的區分標準
時間副詞祇能充當狀語,修飾謂語;而時間名詞是名詞,保留著名詞的功能,它除了經常作狀語外,還可以作主語、賓語、定語等語法成分。時間副詞與時間名詞的區別標準是:祇能充當狀語的是時間副詞;既可以充當狀語,又可以充當主語、賓語或定語等語法成分的是時間名詞。如:
(1)教遣卒來言辦渡道,謹即時往辦之,教欲為酒勞夫子,願立上算,叩頭,幸甚。231.13A
(2)吏以即日宿。EPT5.186
(3)即日嚴持絳單衣、甲帶、旁橐、刺馬刀凡四物,其昏時到部。EPT59.2
(4)氐池檄以即日平旦時到候官,謁報,敢言之。EPT59.126
“即時”和“即日”這兩個詞都可以表示動作行爲及時、迅速發生。例(1)中“即時”作狀語,而且“即時”在居延漢簡及其他文獻中均祇作狀語;所以“即時”是時間副詞。“即日”儘管在居延漢簡中作狀語的用例很多,但它還可以作賓語、定語等其他成分,例(2)、例(3)、例(4)中“即時“分别作賓語、狀語和定語;所以“即日”是時間名詞。
第三、副詞與連詞的區分標準
一部分副詞具有連接功能,具有連接功能的副詞與用來連接分句的連詞容易混淆。但是具有連接作用的副詞除了起連接作用外,還要修飾限制它後面的成分,作句子的狀語;而連詞祇有連接作用,不充當句子成分。具有連接作用的副詞雖然可以出現在句首,也可以出現在句中,但它一般祇出現在主語之後,很少出現在主語之前。用來連接分句的連詞可以出現在句首,也可以出現在句中;既可以出現在主語之前,也可以出現在主語之後。具有連接作用的副詞與主要用來連接分句的連詞的區別標準是:除連接作用外,還可以充當句子成分,且以出現在主語之後為常的是副詞;祇有連接作用,不充當句子成分的是連詞。如:
(1)直三千一百八十。若貪利,欲不盡予安定等錢,令安定等自言,乃予錢。EPT51.120
(2)建始元年四月甲午朔乙未臨木候長憲敢言之,爰書雜與候史輔驗問燧長忠等七人,先以從所主及它部官卒買三日而不更言請書律辨告,乃驗問。燧長忠、卒賞等辭皆曰名郡縣爵里年姓官除,各如牒。EPT51.228
(3)會月十日,何故至今乃詣官,又後假千人?EPT51.464
“乃”具有連接作用。例(1)中“乃”表示動作行為在具備了一定條件之後才發生,例(2)中“乃”表示動作行為前後相承,例(3)中“乃”表示動作行為比預想或希望來得晚。以上幾種情況下的“乃”都不出現在主語之前,這樣的“乃”是具有連接作用的副詞。
有的詞既可以作狀語、起修飾作用,還可以祗起連接作用,不作句法成分;且不同的用法之間存在引申關係,這樣的詞屬於副詞和連詞的兼類。如:
(1)尉放使士吏馮匡呼永,曰馬罷,持永所騎驛馬來。永即還,與放馬,持放馬及駒随放後歸止害燧。EPF22.193-EPF22.194
(2)置長樂里樂奴田卅五
,賈錢九百,錢畢已。丈田即不足,計
數環錢。旁人淳于次孺、王充、鄭少卿古酒旁二斗,皆飲之。557.4
“即”是古漢語中的常見副詞,有的“即”也具有連接作用。例(1)中“即”作狀語,起修飾作用,是副詞。例(2)中“即”連接前後兩個分句,“即”祇起連接作用,是連詞。
2.介詞與其他相關詞類的區分標準
介詞不能單說,後面經常接賓語,組成介詞短語,表示處所、時間、目的、方式或與動作發生關係的人或物等等。介詞短語主要作狀語,也可以作補語。
與介詞容易發生混淆的是動詞。介詞基本由動詞虛化而來,介詞與動詞存在著交叉現象。介詞與動詞的區分標準是:
一般來講介詞不能獨立使用,不能充當謂語等句法成分,祇能與賓語組合成介詞短語後共同作句子的狀語或補語。動詞可以充當多種句法成分。介詞與動詞的區分標準是:不能獨立使用,不能充當句法成分的是介詞;能夠充當句法成分的是動詞[20]。如:
(1)旦以湯器置阬下,令湯氣上勳創中,三四日復用一分。EPT50.26
(2)鉼庭月廿三日燧長日迹符,以夜半起行詣官。EPT65.159
(3)人常為眾所欺,但數以行亭,君行以病未能視事。EPT51.230
“以”本為動詞,上古早期的文獻中動詞“以”有不少使用;但居延漢簡中“以”已不能單独充當句法成分,其後經常出現賓語,“以”與賓語共同充當狀語等修飾成分。“以”已經虛化為純粹的介詞。
語言發展具有不平衡和漸變性,有的詞有時可以單獨作句法成分,有時祗能與其他詞一起作狀語、補語或定語等修飾成分;這樣的詞還處在虛化過程中,屬於動詞和介詞的兼類。如:
(1)詰:況私去署,以何日還到燧?具對。EPF22.383
(2)書到,自今以來,獨令縣官鑄作錢,令應法度,禁吏民毋得鑄作錢,及挾不行錢,輒行法。EPF22.39
介詞“到”由其動詞用法引申而來。例(1)中“到”位於動詞“還”後,引進處所賓語,組成介詞短語作補語,不能單独充當句法成分,其中的“到”是介詞。例(2)中“到”作謂語,是動詞。
3.連詞與其他相關詞類的區分標準
連詞是用來連接詞、短語或分句的虛詞,可以表示並列、順承、轉折、假設等各種關係;連詞不充當句法成分,祇起連接作用。
與連詞容易發生混淆的是介詞。有的連詞是由其自身的介詞用法進一步虛化而來,連詞所連接的成分可以是詞語,也可以是分句。起連接詞語功能的連詞容易和介詞相混,而這種詞也多屬介詞和連詞的兼類。
連詞與介詞的區分標準是:
連詞起連接作用,是雙向性的,介詞起介引作用,是單向性的;連詞不能被其他成分修飾,介詞短語前面可以出現修飾成分;連詞所連接的詞語可以充當多種句法成分,介詞短語祗充當狀語、補語等修飾成分。連詞與介詞的區分標準是:該詞所在的前後各項無省略,該詞前面不出現修飾成分,該詞所在的前後各項作為一個整體可以充當句子的主幹成分;這樣的詞為連詞,否則為介詞。如:
(1)宣成與横俱求保任為卒;又任、横取閣帛布各五匹。EPT59.113
(2)譚與憲爭言鬬,憲以劍擊傷譚匈一所,騎馬馳南去。EPT68.25-EPT68.26A
(3)戍卒東郡畔戍里靳龜坐迺四月中不審日行道到屋蘭界中,與戍卒函何陽爭言鬬,以劍擊傷右手指二所。13.6
“與”是連詞和介詞的兼類。例(1)中“與”所在句子的謂語前有表總括的範圍副詞“俱”,强調“與”前後兩項成份共同作句子的主語,“與”是連詞。例(2)中“與”前出現修飾成分“即時”,例(3)中“與”前的主語省略,“與”都為介詞。
連接分句的連詞和介詞區分較為明顯。如:
(1)出穈大石一石七斗四升,以食吏一人閏月甲戌盡壬寅廿九日積廿九人,人六升。148.46
(2)傷寒四物,烏喙十分,細辛六分,朮十分,桂四分,以溫湯飲一刀邽,日三,夜再,行解不出汗。89.20
“以”是連詞和介詞的兼類。例(1)中“以”連接兩個分句,表示後一分句是前一分句的目的;“以”具有雙向性,祇起連接作用,是連詞。例(2)中“以”引進賓語,作句子的狀語,表示動作行爲的工具材料,是介詞。
4.語氣詞與其他相關詞類的區分標準
語氣詞依附於句子末尾,表示陳述、疑問、祈使、感嘆等語氣。
與語氣詞容易發生混淆的是語氣副詞。語氣副詞修飾謂語,作狀語,可以表示肯定、祈使、推測等多種不同的語氣,容易與專職表示語氣的語氣詞發生混淆。
語氣詞與語氣副詞的區分標準是:
語氣詞主要用來表示情態或語氣,不充當句法成分;而且祇能位於句末,不能位於句首。語氣副詞作狀語,充當句法成分;它可以位於句中、句首,甚至句末。語氣副詞與語氣詞的區分標準是:可以位於句中、句首或句末,并且充當句法成分的是語氣副詞;祇能位於句末,不充當句法成分的是語氣詞。如:
(1)制詔納言:其令百遼屢省所典,脩厥職,務順時氣。始建國天鳳三年十一月戊寅下。EPT59.61
(2)□願以令取寧,唯府告甲渠候官予寧,敢言之。EPT53.71A
(3)□各守空亭意此豈可復識哉?551.4B
“其”、“唯”、“哉”都可以表示語氣。例(1)中的“其”、例(2)中的“唯”都位於句首,對整個句子起修飾作用,表示祈使語氣;所以它們是語氣副詞,而不是語氣詞。例(3)中的“哉”位於句末,祗表示語氣,不作句法成分,是語氣詞。
5.助詞與其他相關詞類的區分標準
助詞是附著在詞、短語或句子上的,粘著、定位的,表示一定附加意義的虛詞[21]。
與助詞容易發生混淆的是語氣詞。助詞和語氣詞都具有附著性,祇表示語法意義,不能充當句子成分,這兩類詞的認定容易發生混淆,古代漢語語法體系中常常把語氣詞歸入助詞。詞綴附著在詞根前面或後面,充當構詞成分,意義不像充當詞根的語素那麽實在。詞綴和助詞都具有附著性,且都可以附著在詞語的前後,也容易發生混淆;部分古代漢語語法體系中的衬音助詞(音節助詞)即有不少是現代語言學中所稱的詞綴。
第一、助詞與語氣詞的區分標準
助詞不能獨立使用,具有附著性,既可以黏附在詞語的前面,也可以黏附在詞語的後面。語氣詞也具有附著性,但只能黏附在句子的末尾。助詞主要用來表示結構、時態、列舉等,語氣詞主要用來表示陳述、疑問、感嘆等語氣,它們之間在功能方面存在著不同。助詞和語氣詞的區分標準是:能夠附著在詞語前面的起附加意義的虛詞是助詞,附著在句子後面用來表示語氣的是語氣詞。
第二、助詞與詞綴的區分標準
表示附加意義的助詞與用來構詞的詞綴在語音、語法、詞彙方面均存在區別。從語音看,助詞與它所附著的詞之前的關係鬆散游離,詞綴附著在詞根上,與詞根組成一個相對獨立的音步。從語法看,助詞所附著的是一個句子或相對長的短語,是屬於句子的,詞綴附著的是單音詞或複音詞,是屬於詞的。從意義看,助詞對全句或某一意義單位發揮著作用,詞綴本身不具有詞彙意義,祇用來構詞[22]。
儘管我們列出了詞類的區分標準,但是在實際處理個體虛詞的詞性時,因虛詞類别的劃分涉及到詞義間有無關係的主觀判斷,而且言語現象靈動豐富;因此我們對某些兼類詞或同形詞的處理存在可以商討地方。此外,我們在確定虛詞詞目時,盡量將虛詞放到漢語史中去考慮,上串下聯;但由於對虛詞虛化程度把握不同,我們認定的居延漢簡的虛詞詞目也祗是一家之言。三、居延漢簡虛詞研究的意義
居延漢簡數量多,多屬屯戍公文,語言具有通用性,是語言學研究的重要資料;其中虛詞使用數量較多,也是斷代虛詞研究、漢語虛詞史研究不可忽視的重要語料;而當前有關居延漢簡虛詞的研究非常薄弱,語料的有價值和語料研究的落後凸顯了居延漢簡虛詞研究的重要性及研究的緊迫性。
(一)居延漢簡是語言學研究的重要語料
居延漢簡是語言學研究值得注意的語料,該材料具有以下特點:
1.數量龐大。居延漢簡已發掘出土3萬餘枚,公開發表近2萬枚,是漢代簡牘中的大宗語料。
2.真實可靠。居延漢簡為出土文獻,其語言文字未經辗轉抄寫刊刻,保留了書寫時的原貌。
3.語言為當時的通用語。漢語口語什麽時代開始同書面語脱節已很難說,不過居延漢簡多屬屯戍文書,主要用於上下級之間的信息傳遞,書寫者多為下層戍吏。唐代顏元孫《干祿字書·自序》:“所謂俗者,例皆淺近,唯籍賬、文案、券契、藥方、非涉雅言,用亦無爽。”這段話是俗字使用場合的論述,同時也說明“籍賬、文案、券契、藥方”具有“非涉雅言”的性質。居延漢簡籍賬、文案、券契、藥方皆有出現,籍賬(簿籍)類文書所占比重較大,這些資料所運用的語言具有通用性、口語性的特點,反映了當時語言使用的真實面貌。
4.斷代明確。居延漢簡主體内容為屯戍公文,雜有少量的古籍、日書、醫簡等材料,主體材料年代確定,為西漢中晚期年到東漢早期的文獻,以宣帝時期為多;這一時段語言處於漢語發展由上古到中古轉變的重要時期,居延漢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這一時段的語言面貌。
5.體裁獨特。“屬於同一體裁的文獻,往往具有相同的語言特徵,形成一個語言聚合(LanguagePolymerization)。而傳世的文獻基本上都是屬於不同的體裁範圍的。”[23]“漢語史的研究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裏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無論是縱向、横向研究,還是專書的語言研究,都有許多傑出的貢獻。但對以某一體裁為中心的語言研究,則往往被人們忽略。”[24]“通過體裁語言的研究,可以彌補專書語言和斷代語言研究的不足,克服對語言現象認識的單一、片面的弊端。”[25]居延漢簡多為屯戍公文,與漢語史的常規研究語料有所不同,具有獨特的語言研究價值,對該語料進行語言研究有利于使漢語史研究得更全面和深入。
(二)居延漢簡語言學研究薄弱,虛詞研究有待加强
簡帛語法學研究整體落後,呈現出的總體特點是:不平衡、無系統[26]。主要表現是:
1.多研究虛詞,而對詞法、句式等方面關注不多;
2.研究較為單薄、零散,簡牘語法的全貌和細節不太清楚;
3.側重語法現象的共時考察,缺少上串下聯的歷時關照;
4.多語言事實的描寫敘述,少理論層面的解釋分析;
5.多研究“热點”簡,而對發掘時代較早的、數量較少簡牘關注不够;
6.多集中於上古時期簡牘文獻的研究,而中古時期即東漢魏晉簡牘關注很少。
居延漢簡語言學研究範圍狹窄,研究人員稀少,語言學研究不成系統,既缺乏整體的宏觀關照,也缺乏細致的微觀描寫。目前學界從語言學角度對居延漢簡進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釋文整理必須進行的文字、詞語考釋方面;有少量研究成果涉及到居延漢簡的量詞、稱數法及詞語的結構方式[27],其他方面的研究很少,語法研究觸及的範圍非常狹窄,目前還没有全面系統探討其語法面貌的論著。而且從語言學角度對居延漢簡進行研究的學者也屈指可數,迫切需要語言学大家的關注支持。
居延漢簡虛詞的系統研究亟需展開,虛詞個體用法的細致描寫及虛詞系統面貌的宏觀揭示都有待深入。居延漢簡因多程式化公文,且有一定數量的斷簡殘簡,所以儘管早有學者對甲骨文、金文、《睡虎地秦墓竹簡》等出土文獻的虛詞進行了系統研究,但目前仍然没有全面介紹居延漢簡虛詞的專著,居延漢簡虛詞的系統研究有待加强。
(三)居延漢簡虛詞研究是漢語虛詞史研究的構成要素
專書語言研究、斷代語言研究的重要性早已得到學界共識。漢語史研究的基礎性工作之一是“有計劃、有選擇地展開各代的專書研究,全面考察、描寫其中的語言現象。專書研究是斷代研究的基礎,而斷代研究又是整個漢語史研究的基礎。另一項是系統開展詞彙史尤其是常用詞演變史的研究。”[28]
對居延漢簡進行系統語言研究,可視為專書斷代語言研究。大庭脩先生在評價新出土居延漢簡的意義時指出“漢代史研究已經開始出現了不能祇依靠文獻來進行的局面了。這次發掘使我們不能不接受這種預報。”[29]其中的“漢代史”應包括漢代語言史在内。
虛詞是漢語表達語法意義的重要手段。清劉淇《助字辨略·自序》:“構文之道,不過實字虛字兩端。實字其體骨,而虛字其性情也。葢文以代言,取肖神理,抗墜之際,軒輊異情,虛字一乖,判於燕越,柳柳州所由發哂於杜温夫者邪!且夫一字之失,一句為之蹉跎;一句之誤,通篇為之梗塞;討論可闕如乎!”[30]虛詞歷來是漢語語法研究的重要關注對象,“中國古代的語法研究頗具特色,系統的語法研究雖然遲遲未至,虛詞的研究卻十分發達,以致成為其主要的標志。”[31]我國現代語言學階段,虛詞研究依然在語言學領域占有重要地位,出現了數量眾多的專門研究虛詞的論著,早期著作如楊樹達《詞詮》(1928)、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1934)、呂叔湘《文言虛字》(1944)、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1953)等,論文如楊樹達《中國文中的介詞》(1923)、黎錦熙《“所”字的用法》(1924)、呂叔湘《論毋與勿》(1924)、楊遇夫《“則”之意義與用法》(1927)、魏建功《說“相”“厮”》(1929)、丁聲樹《釋否定詞“弗”“不”》(1935)、胡竹安《宋元白話作品中的語氣助詞》(1958)等。新時期以來,虛詞研究取得了更大的成績,出現了數量較多的虛詞詞典和專書虛詞研究論著[32],這些研究成果查檢方便,不再舉例。
常用詞的演變史研究應當包括常用虛詞的演變研究在内。虛詞發展不平衡性的特點突出,且涉及内容多,如實詞虛化、虛詞替换、語法組合、語序句型等;所以描寫專書以及斷代虛詞的分佈情況,搞清虛詞在不同文獻、不同時代的使用細節,便成為進行構建漢語虛詞史必不可少的先行工作了。居延漢簡處於上古漢語和中古漢語的過渡時期,材料的内容比較單純,與傳統虛詞研究的語料不同等文本特徵。居延漢簡虛詞的系統面貌作為語言整體面貌發生轉變時期的特定材料虛詞使用狀況的代表,被賦予了重要的研究價值。
總之,居延漢簡數量龐大、真實可靠、口語性强、斷代明確、體裁獨特、存在研究空白、是漢代語言及至漢語史的重要組成部分等因素,體現了居延漢簡虛詞研究的重要價值。因此對居延漢簡虛詞進行全面調查、系統整理是漢語史領域内必要的、有意義的工作。四、居延漢簡虛詞概述
居延舊簡、居延新簡、額濟納漢簡都出土於居延地區的漢代烽燧遺址,出土地點相同,材料時代相近。我們以這三批漢簡為研究對象,將其作為一個封閉的系統,以《居延漢簡釋文合校》、《居延新簡——甲渠侯官》、《額濟納漢簡釋文校本》為底本,同時根據《中國簡牘集成》,統計調查了《居延漢簡補編》新增加的釋文。采用專書研究的方法,對其中的代詞、副詞、介詞、連詞、語氣詞、助詞、歎詞7類虛詞進行了窮盡整理,通釋部分分别對每個虛詞的用法及意義進行詳細解說[33]。現將居延漢簡虛詞的總體狀況做一介紹:
(一)居延漢簡虛詞的數量及分類
居延漢簡虛詞的數量,一個是虛詞的詞目數量,一個是具體虛詞的使用數量[34]。居延漢簡虛詞詞目有233個[35],具體虛詞的使用數量見下文表一,全部虛詞總使用量是13197次[36]。居延漢簡虛詞系統構成情況如下:
1.代詞
代詞有27個,使用總量為2524次;分為人稱代詞、指示代詞和疑問代詞3個小類。“若”分屬人稱代詞和指示代詞兩個小類。雖然代詞的絕對使用數量較多,但出現頻率較高的僅“自”、“其”、“之”、“它”、“迺”、“何”等少數幾個代詞,其他代詞,尤其是第一、第二人稱代詞的使用數量很少。
2.副詞
副詞有157個,使用量總為5786次;分為程度副詞、範圍副詞、否定副詞、頻率副詞、情狀副詞、時間副詞和語氣副詞7個小類。副詞是居延漢簡詞目數量最多的虛詞類别;多數副詞用法簡單,僅“并、唯、苟、猥、即、且、良、具、微、才【財】”10個分屬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副詞小類。
3.介詞
介詞有31個,使用總量為1469次;分為處所介詞、時間介詞、對象介詞、施事介詞、工具方式介詞和原因目的介詞6個小類。有近一半的介詞語義多樣,“自、從、以、在、於、盡、至、到、比、随、于、如、因”13個分屬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介詞小類。
4.連詞
連詞有24個,使用總量為648次;分為並列連詞、順承連詞、選擇連詞、轉折連詞、遞進連詞、假設連詞、因果連詞、條件連詞和原因目的連詞9個小類。多數連詞用法簡單,僅“若、而、以、因、即、雖”6個分屬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連詞小類。
5.語氣詞
語氣詞有9個,使用總量為125次;分為表示陳述語氣、疑問語氣和感歎語氣3個小類。絕大多數語氣詞用法簡單,僅“哉”1個分屬疑問語氣詞和感歎語氣詞兩個小類。
6.助詞
助詞有7個,使用總量為2641次;分為結構助詞、表數助詞和列舉助詞3個小類。助詞系統比較簡單,各助詞功能較為單一,僅“所”1個分屬結構助詞和表數助詞兩個小類。
7.歎詞
嘆詞有2個,使用總量為4次。歎詞詞目少,使用頻率低。
表一:居延漢簡虛詞及分類情況總表詞類 虛詞 大類 小類 代詞27、2524[37] 人稱代詞9、512 我(義)8[38]、予1、朕1、汝(女)16[39]、若1 4[40]、乃11、自
476[41]、身
4、己1
指示代詞15、1918 諸157、之1146、其1382、厥2、此54、是17、云云3、若1 1、迺97、夫2、它(他)132、某17、或13、莫
4、然
1
疑問代詞4、94 誰2、何81、安9、焉 2
副詞157、5786[42] 程度副詞16、131 至 4、絕3、極1、重【踵】1[43]、甚50、頗23、大21、尤6、良
6、壹何1、少3、小2、薄3、微
2、加4、益1
範圍副詞29、1086 皆317、俱35、畢(必)28、盡 21、具
7、一3、壹3、往往5、均4、咸4、同3、雜3、通1、博1、卒
1、并(併)
19、共(供)22、凡325、最凡(
凡)13、與此11、最(
)5、大凡4、各212、獨16、才【財】
5、但5、各自1、單1、唯
1
否定副詞10、1717 不 1027、莫
2、罔1、未259、非(匪)33、未嘗(未尚)4、未曾2、毋357、勿23、無9
頻率副詞7、321 又153、數74、復62、更15、亦8、重7、屢2 情狀副詞28、284 身 7、親3、躬3、身自1、相109、相與8、更相2、盜2、陰1、微
1、默【墨】1、明3、公2、正1、故
8、妄【忘】3、虛3、苟
1、猥
2、私60、擅10、私自1、擅自1、强2、窮3、良
1、具
43、一二2
時間副詞46、686 本9、元4、早1、方24、且1 14、汔【乞】1、一旦1、先
31、豫5、後
23、乃248、頃25、頃閒1、即
47、亟22、便10、立8、即時3、随即1、輒15、猝【卒萃】6、忽2、趣27、遽1、常(當)24、素3、久久1、永1、尚【當】
1、浸1、漸【
】1、時4、時時2、不時1、已(以)244、既4、訖
1、終1、卒1、并
12、並
5、會4、初25、新11、始10、才【財】
4
語氣副詞32、1557 誠23、審5、即 4、實3、委1、必32、務20、自
10、可11、且1
3、大抵【大
】1、蓋1、庶幾1、得毋22、未必2、反7、幸65、寧2、豈2、固1、唯
43、其26、苟
3、惟2、請53、辱7、敢846、謹370、伏6、愚3、竊1、猥
1
介詞31、1469 處所介詞15、254 從 55、起2、自
2、並(
)
7、随
4、夾1、在
24、于
9、於
7、諸22、當1、到
41、至
39、盡
18、去42
時間介詞15、366 從 4、自
2、以
74、在
2、即
1、于
1、比
2、及
2、到
2、盡
204、至
61、訖
5、竟1、先
2、後
3
對象介詞9、339 與(予) 97、為193、以
91、從
27、如
18、於
7、随(隋)
4、于
1、至
1
施事介詞1、24 為224 工具方式介詞5、423 以 380、用5、如
22、比
3、因
13
原因目的介詞4、63 坐35、以 22、因
5、由1
連詞24、648 並列連詞6、145 及 119、與
11、并
6、若2
6、以
2、有1
順承連詞3、174 以 105、因
48、而
21
選擇連詞1、3 若2 3
轉折連詞5、31 而 22、雖
5、即
2、然1、則1
遞進連詞2、11 且210、尚 1
假設連詞9、54 即 31、若2
13、即令2、如
2、雖2
、令1、使1、倘若【當若】1、縱1
條件連詞1、4 以 4
因果連詞6、37 以 5、因
4、為1
1、故
15、以故9、行2
目的連詞1、189 以 189
語氣詞9、125 陳述語氣詞4、103 也75、耳20、焉 4、矣4
疑問語氣詞5、19 乎10、哉 4、耶3、不
1、邪1
感歎語氣詞1、3 哉 3
助詞7、2641 結構助詞4、750 者404、所 320、之225、是21
表數助詞3、1666 第(弟)1628、以來32、所 6
列舉助詞1、225 等225 歎詞2、4 諾3、咨1
(二)居延漢簡虛詞的特點
居延漢簡虛詞具有如下特點:
1.虛詞類别豐富,虛詞詞目較多
居延漢簡有代詞、副詞、介詞、連詞、語氣詞、助詞和歎詞7大類虛詞,代詞有人稱代詞、指示代詞和疑問代詞3個小類,副詞有程度副詞、範圍副詞、否定副詞、頻率副詞、情狀副詞、時間副詞和語氣副詞7個小類,介詞有處所介詞、時間介詞、對象介詞、施事介詞、工具方式介詞和原因目的介詞6個小類,連詞有並列連詞、順承連詞、選擇連詞、轉折連詞、遞進連詞、假設連詞、因果連詞、條件連詞和目的連詞9個小類,語氣詞有陳述語氣詞、疑問語氣詞和感歎語氣詞3個小類,助詞有結構助詞、表數助詞和列舉助詞3個小類,共31個虛詞小類。虛詞詞目達到233個,指示代詞,範圍副詞、時間副詞、情狀副詞、語氣副詞,時間介詞、處所介詞、對象介詞,並列連詞、假設連詞等虛詞小類詞目數量較多。就居延漢簡這種以屯戍文書為主體,口語性較强的材料來說,虛詞類别、虛詞詞目已算相當可觀。
居延漢簡各類虛詞及各虛詞小類的詞目分佈不平衡,與一般文獻存在共性;同時居延漢簡材料的特點又使得其虛詞系統具有了鲜明特點。居延漢簡虛詞面貌與一般文獻的共性主要有:就各類虛詞而言,副詞的詞目最多,其次是介詞、連詞;語氣詞、助詞、歎詞的詞目不多。就虛詞小類詞目分佈而言,時間副詞、範圍副詞的詞目較多,否定副詞的總使用數量較多;時間介詞、處所介詞的詞目較多,施事介詞、原因目的介詞等介詞的詞目很少;並列連詞的詞目較多,條件連詞、遞進連詞的詞目較少。受居延漢簡材料性質影響所形成的虛詞特點主要有:人稱代詞、疑問代詞、語氣詞、歎詞的詞目少,使用頻率低,這與居延漢簡對話少的材料性質有關;表示統計數量的副詞詞目多,使用頻率高,這與居延漢簡多簿籍類文書的材料性質有關;指示代詞“之”,語氣副詞“敢”、“謹”,序數助詞“第”使用頻率高,這與居延漢簡多為吞戍文書的材料性質有關。
2.虛詞詞目以承袭為主
語言要素中最穩固的是語法,虛詞是漢語表達語法意義的重要手段,虛詞的演變更替需要一個緩慢地沉淀過程。居延漢簡使用的虛詞,先秦時期已經產生的有200個,占居延漢簡虛詞詞目總量的85.84%;有的詞類,如歎詞,所有成員均承袭先秦漢語而來;全部承袭先秦漢語而來的虛詞小類更多,如人稱代詞、疑問代詞、否定副詞、頻率副詞、處所介詞、對象介詞等。
居延漢簡承袭先秦漢語而來的虛詞也大多沿袭了先秦時期的用法,如代詞“之”、“其”作賓語和定語的分工,語氣詞“也”、“矣”表示靜態判斷和動態變化的分工,等等。有些虛詞的用法跟秦地方言有密切關係,如表示將來時間,副詞用“且”,不用“將”[44];“及”作連詞,“與”主要作介詞[45];“若”主要作連詞,“如”主要作動詞和介詞[46]。
表二:居延漢簡中漢代新產生的虛詞及虛詞用法[47]虛詞 漢代新產生的虛詞 漢代新產生的虛詞用法 大類 小類 代詞27 人稱代詞9 / / 指示代詞15 云云(1) / 疑問代詞4 / / 副詞157 程度副詞16 絕、尤、甚、頗、良、加(6) / 範圍副詞29 通、最、最凡、大凡、與此(5) 并[統計數量]、共[統計數量](2) 否定副詞10 / / 頻率副詞7 / / 情狀副詞28 更相、私自、擅自、身自、一二(5) / 時間副詞46 元、随即、即時、不時、漸【 】、久久(6)
/ 語氣副詞32 委(1) / 介詞31 處所介詞15 / / 時間介詞15 起、竟(2) / 對象介詞9 / / 施事介詞1 / / 工具方式介詞5 / / 原因目的介詞4 坐(1) / 連詞24 並列連詞6 并(1) / 順承連詞3 / / 選擇連詞1 / / 轉折連詞5 / / 遞進連詞2 / / 假設連詞9 即令、倘若【當若】(2) / 條件連詞1 / / 因果連詞6 行(1) / 目的連詞1 / / 語氣詞9 陳述語氣詞4 / / 疑問語氣詞5 不(1) / 感歎語氣詞1 / / 助詞7 結構助詞4 / / 表數助詞3 第(1) / 列舉助詞1 / / 歎詞2 / /
3.虛詞系統趨於簡化
居延漢簡虛詞系統出現簡化的發展趨勢,功能相近的虛詞使用逐漸集中,有些虛詞實現專職化。
功能相近的虛詞使用逐漸集中。代詞,如第一人稱代詞集中使用“我”,同義代詞“朕”祇有1例,有特定的使用對象;第二人稱代詞“汝”數量較多,同義代詞“若”、“乃”各僅出現1例;特指代詞“其”數量很多,同義代詞“厥”僅出現兩例;近指代詞“此”數量較多,同義代詞“是”、“若”各僅出現幾例;疑問代詞“何”數量較多,同義代詞“誰”、“安”、“焉”出現次數不多。副詞,如程度副詞表示甚度“甚”數量較多,同義副詞“大”、“良”等出現次數不多;統括性範圍副詞“皆”數量較多,同義副詞“咸”、“具”、“盡”等出現次數不多;統計副詞“凡”數量很多,同義副詞“并”、“與此”、“最”等出現次數不多;否定副詞表示敘述的否定“不”數量很多,同義副詞“莫”、“罔”、“無”等出現次數不多;否定副詞表示禁止“毋”數量較多,同義副詞“勿”、“無”等出現次數不多;時間副詞“已”數量較多,同義副詞“既”僅出現幾例。介詞,如時間介詞“以”數量較多,同義介詞“在”、“于”等出現次數不多;時間介詞“盡”數量較多,同義介詞“到”、“至”、“訖”等出現次數不多;處所介詞“從”數量較多,同義介詞“起”、“自”出現次數不多;工具方式介詞“以”數量很多,同義介詞“用”出現次數不多;原因介詞“坐”、“以”數量較多,同義介詞“因”、“由”出現次數很少。連詞,如並列連詞“及”數量很多,同義連詞“與”、“并”等出現次數不多;轉折連詞“而”數量很多,同義連詞“即”、“然”等出現次數不多;假設連詞“即”數量很多,同義連詞“若”、“令”、“使”等出現次數不多。語氣詞,如疑問語氣詞“乎”數量較多,同義語氣詞“耶”、“邪”等出現次數很少。
有些虛詞逐漸實現專職化。如“迺”先秦時期有副詞、代詞用法,居延漢簡中僅用作指示代詞;“乃”在先秦時期有代詞、副詞用法,居延漢簡中基本用作副詞;“頗”一般認為既可以表示甚度,也可以表示微度,居延漢簡中祇表示甚度;“大凡”先秦時期既可以表示總括一般的情形,也可以表示總計數量,居延漢簡中祇表示總計數量;等等。
4.虛詞系統有相當突出的發展
居延漢簡中的虛詞詞目雖然大多沿袭先秦漢語而來,但深入剖析各類虛詞及單個虛詞的具體細微的使用情況,可以看出居延漢簡虛詞系統表現出了相當突出的發展要素。
首先,承袭先秦而來的虛詞中有相當一部分虛詞的生命力比較强,不祇是在漢代使用,後世也有較多使用。如代詞“我、諸、之、此、某、何、誰”等,副詞“極、大、不、未、又、先、後、常、即、便、必”等,介詞“從、自、至、到、以、因”等,連詞“及、且、而、雖、若、因、故”等,助詞“第、等、之、者、所”等,甚至有的虛詞沿用到了現代漢語,而且用法没有變化或變化很小,它們生命力旺盛,具有很强的穩固性;不能因為這部分虛詞的存在而否認居延漢簡虛詞系統的發展。即使是生命力强的虛詞,有些在細微用法方面與先秦漢語也有所不同,而且居延漢簡也出現了漢代新產生的虛詞、漢代新產生的虛詞用法;這些都體現了居延漢簡虛詞的系統發展。我們以詞類為序進行說明。
代詞。新代詞的產生、代詞系統的簡化、同義代詞在居延漢簡與先秦時期不同階段使用數量的消長變化、疑問代詞詞序的變化,體現了居延漢簡代詞系統的發展。居延漢簡中漢代新產生的代詞有“云云”1個;居延漢簡代詞系統比先秦漢語簡化,先秦時期使用的代詞很多都没有出現,代詞使用集中的傾向特别明顯:人稱代詞的情況,如第一人稱代詞集中使用“我”,第二人稱代詞以“汝”為主,複指代詞集中使用“自”。指示代詞的情況,如特指代詞主要使用“其”,近指代詞基本使用“此”,遠指代詞集中使用“迺”。疑問代詞的情況,如“何”數量最多,意義、功能最為全面。經常與這些代詞作比較的第一人稱“吾、予”,第二人稱“爾、若”,近指代詞“兹、斯、若”,特指代詞“厥”,疑問代詞“胡、曷、安”,没有出現或極少出現。近指代詞“是”、“此”,特指代詞“厥”、“其”具有歷時替换關係:早期漢語代詞“是”、“厥”使用普遍,功能全面,處於優勢地位;居延漢簡指示代詞“是”、“厥”的數量遠遠少於“此”、“其”,功能簡單,體現了同義替代的發展趨勢。疑問句中代詞賓語以後置為主,在組合方面也出現了新變化[48]。
副詞。新副詞的產生、副詞新用法的產生、部分副詞用法的發展、相同副詞在居延漢簡與先秦時期不同階段使用數量的消長變化、同義副詞的競爭演變,體現了居延漢簡副詞系統的發展。居延漢簡中漢代新產生的副詞有23個,程度副詞、範圍副詞、情狀副詞中新興虛詞較多;出現了漢代新產生的副詞用法兩項,即範圍副詞“并、共”表示統計數量的用法。居延漢簡有些副詞的用法與先秦時期相比發生了變化:如範圍副詞“凡”在居延漢簡中表示統計數量的用法與先秦時期表示“凡是”義的區别明顯[49]。否定副詞雖然全部成員都承袭先秦漢語而來,但用法交叉現象增多,“毋”出現泛化趨勢,與先秦時期有所不同,而且先秦時期常見的否定副詞“弗”1例也没有出現。再如副詞“唯”在居延漢簡中表示祈使語氣,與先秦時期也有所不同。居延漢簡中有些副詞的使用頻率與先秦時期相比變化較大:如否定副詞“罔”、語氣副詞“夫”等,在漢代以後逐漸消亡;居延漢簡中這些副詞使用數量很少,呈現了它們的演變過程。時間副詞“已”、“既”具有歷時替换關係:先秦時期副詞“既”使用數量多,副詞“已”對“既”的替换從戰國後期開始;居延漢簡主要用“已”,“既”出現極少,而且已具有典雅莊重的語體色彩,口語性强的材料中副詞“已”已經完全取代了“既”。
介詞。新介詞的產生、相同介詞在居延漢簡與先秦時期不同階段使用數量的消長變化、介詞短語功能的變化,體現了居延漢簡介詞系統的發展。居延漢簡中漢代新產生的介詞有3個,分别是引進時間的“起”、“竟”和引進原因的“坐”。有些承袭先秦漢語而來的介詞在居延漢簡和先秦時期的使用頻率相差悬殊:如先秦時期的常見介詞“于”、“於”、“諸”,居延漢簡中很少出現;且介詞“于”、“於”的語境單一,用法簡單,介詞“諸”均出現於較為正式或者用語典雅的語句中,口語性强的材料中已經不見使用。“以”是居延漢簡使用數量最多的介詞,它用法多樣,沿用了先秦時期已經具有的用法,并迅速發展了引進時間的用法[50]。居延漢簡介詞短語以作狀語為主,極少作補語;僅“于”、“於”、“諸”、“盡”、“到”五個介詞構成的短語多作補語,這些介詞多由表示到達、終止義的動詞發展而來,作補語受時間順序的制約;“于”、“於”、“諸”構成的介詞短語在整個漢語史上都以作補語為主,不單單是在居延漢簡中有此特點。漢代新產生的介詞所構成的短語都祇作狀語。
連詞。新連詞的產生、相同連詞在居延漢簡與先秦時期不同階段語法功能、使用數量的消長變化,體現了居延漢簡連詞系統的發展。居延漢簡出現了漢代新產生的連詞4個,分别是並列連詞“并”、假設連詞“倘若”“即令”、因果連詞“行”。居延漢簡有些承袭先秦而來的連詞,與先秦時期相比用法有所發展,如“及”連接動詞性成分的使用數量較多,這是其戰國時期新產生用法的發展。居延漢簡有些承袭先秦而來的連詞,與先秦時期相比使用數量發生了變化,如“即”是居延漢簡使用數量最多的假設連詞,先秦時期個别文獻如《左傳》、《戰國策》等也出現了假設連詞“即”,但使用頻率不高;漢代以後假設連詞“即”開始興盛起來。
語氣詞。新語氣詞的產生、相同語氣詞在居延漢簡與先秦時期不同階段功能的變化,體現了居延漢簡語氣詞系統的發展。居延漢簡中漢代新產生的語氣詞有“不”1個。語氣詞的更迭從唐五代或宋代開始,在此之前變化不大;居延漢簡語氣詞絕大多數承袭先秦漢語而來,用法基本與先秦時期相同,但是有些語氣詞的用法與先秦時期相比有所變化:如陳述語氣詞“耳”除表示限止外,還可以表示事態的變化;疑問語氣詞“乎”用於特指問、反詰問數量增多。
助詞。新助詞的產生、助詞類别的增减、相同助詞在居延漢簡與先秦時期不同階段使用數量的消長變化,體現了居延漢簡助詞系統的發展。居延漢簡中漢代新產生的助詞有表數助詞“第”1個。居延漢簡有的助詞的使用數量與先秦時期相比急劇减少:如先秦時期標志賓語前置的“是”較為常見,居延漢簡中這種用法的“是”僅出現疑似1例;這與戰國中期“賓·是·動”句式已基本衰亡有關[51]。居延漢簡有的助詞的語法功能弱化:如先秦時期結構助詞“之”使用普遍,用法多樣,可以出現在定中結構之間表示修飾限制關係、可以出現在主謂結構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可以出現在前置賓語與謂語動詞之間作為賓語前置的標志。居延漢簡結構助詞“之”用法簡單,僅定中結構之間使用較多,這種結構非常穩固,一直沿用到了現代漢語;助詞“之”位於主謂結構之間僅有1例,且出現在摘錄古籍的句子中,不能代表居延漢簡語言的實際使用情況;用來標志賓語前置的用法則完全不見使用[52]。
歎詞。相同歎詞在居延漢簡與先秦時期不同階段用法的變化,體現了居延漢簡歎詞的發展。居延漢簡歎詞系統簡單,均承袭先秦漢語而來,“諾”多用於卑者,與先秦時期的用法有所不同。
總之,居延漢簡虛詞具有虛詞類别豐富、虛詞詞目數量眾多,虛詞系統趨於簡化,虛詞詞目承袭為主,虛詞系統發展明顯四大特點。
居延漢簡使用的虛詞不管是承袭先秦漢語而來的,還是漢代新產生的,在後世漢語中大多都有沿用。整體來看,居延漢簡虛詞用法比較“平淡”;不過也有一部分虛詞的特點比較突出:如“乃”作副詞,“迺”作指示代詞,區别明顯,以往的材料中没有出現此類分工現象;“乃”、“迺”在居延漢簡中的分佈情況為我們研究它們的靜態使用和動態演變提供了材料和線索。“並”大量作人名用字,也可以作時間副詞、處所介詞;“并”主要作範圍副詞,也可以作連詞、時間副詞和動詞;“並”、“并”的虛詞用法均由其本義直接或間接引申而來,它們在居延漢簡中都可以作時間副詞,但由於時間副詞用法來源不同,對時間同時性的要求不盡相同。居延漢簡及漢代其他文獻中“並”可以作處所介詞,而同時期的傳世文獻中“并”有對象介詞的用法;兩者介詞用法也存在不同,這同樣與它們的本義有關。居延漢簡“並”、“并”的分工現象,為我們研究它們的靜態使用和動態演變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副詞“并”、“最”、“最凡”、“大凡”、“與此”表示統計數量的用法,傳世文獻使用不多或不見使用,居延漢簡簿籍類文書較多,集中反映了兩漢時期統計副詞的使用狀況。居延漢簡有些虛詞的使用情況反映了其歷時演變中的横斷面貌,如反映當時事件時,代詞記作“余”、“汝”,引用古籍時,代詞記作“予”、“女”;代詞“其”大量使用,代詞“厥”很少使用;副詞“已”大量使用,副詞“既”很少使用;介詞“從”、“在”、“到”用例逐增;介詞“於”、“于”、“諸”用例銳减;介詞“以”引進時間。這些特點對於研究虛詞的共時分佈和歷時演變起到了材料支持或綫索提示的作用。後記
本書稿是在我的博士學位论文《居延漢簡虛詞研究》的基礎上進行大修大改而成。所作修改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調整了結構框架,改變了博士學位論文主體部分以詞類為綱,從“個案研究、語法功能、傳承流變、小結”四大方面對居延漢簡虛詞進行系統介紹的格局。本書稿將居延漢簡中的虛詞抽離出來,借鑒出土文獻虛詞詞典《甲骨文虛詞詞典》、《兩周金文虛詞集釋》編纂形式,以詞條為綱,對居延漢簡中的虛詞分别梳理;以加案語的方式对重要虛詞的歴時發展進行深入闡述,使“通釋”具有了全部整理解釋,串通貫通的意思;同時采用了窮盡定量統計的方法,使之兼有專書虛詞索引的功效。二是補充了研究語料,增加了《額濟納漢簡》的材料。《額濟納漢簡》出版之時,我的博士學位論文已經定稿;因這部分材料與前兩批居延漢簡性質相同,本書稿增加了這部分材料的虛詞運用情況。三是吸收了新近成果。近年來語法化理論影響擴大,與虛詞有關的研究成果大量湧現,這為本書稿細致梳理某些虛詞的歴時演變提供了更為翔實便捷的可資借鑒的資料。
從孤身一身遠方求學到拖家帶口家有小兒初長成,世事多有變化,我也遇到了諸多要感激的人。
碩士求學期間,在西南師範大學遇到了黑臉嚴厲的喻遂生師。喻師久居山城,煉成强壯身體,如今雖已年過六十,仍健步如飛。喻師身形稍胖,炎熱熱夏季裏他大汗淋漓指導學生、查找資料的身影也一直定格在我腦海。我們上下三届的學生對喻老先生頗為敬畏,雖不至於唯唯諾諾,但極少造次。丢三落四、莽莽撞撞、口不擇言的我自然給喻師制造了不少麻煩,當我理直氣壯地說出“我以後不做學問”的話時,喻師該是非常無奈吧。碩士求學期間聆聽了劉又辛、毛遠明、張顯成、劉海霞、翟時雨等諸位先生的教誨;劉又辛先生已經故去,難忘他老人家90歲高齡親筆書寫的對我碩士學位論文充滿鼓勵的評閱意見。
博士求學期間,在華東師範大學遇到了內斂謹慎的詹鄞鑫師。詹師不擅用言語表達他對我們的關心,但我們能感受到他對我們的心意。我博士論文的寫作應該是詹師比較擔心的,我開題時准備地非常不充分,遭到了華學誠先生暴風驟雨的批評,同時居延漢簡多斷簡、殘簡,記錄程式化,對其虛詞進行系統研究的價值如何,也是需要面對的問題。詹師看到我論文初稿時表露出的喜悦,我至今記得;徐莉莉師一直給予溫暖的鼓勵,我也記得。費錦昌、汪壽明、潘文國、李玲璞、吳金華、徐時儀、華學誠、徐莉莉諸位先生在我博士學位論文的評審或答辯時,給予了熱情的鼓勵,提出了寶貴的意见。
在我碩士、博士求學期間,與李明曉、鄧飛、朱習文、趙立偉、范常喜、呂志鋒、劉海琴等諸同門共同培育了真摯的友情。
畢業後,我來到濟南大學工作,自己隨遇而安、生性懶惰,把教學任務重、家庭瑣事多作為借口,繼續學習研究基本上心安理得地中斷了。一直到2007年下半年,才對博士論文進行改動。書稿成型後,投稿給中華書局,素昧平生的陳淑華先生及時答复,很快落實了出版事宜。後又得到陳淑華先生及中華書局的熱情推薦,申請到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後期項目的支持。書稿的後期修改參照評審專家的意見,對凡例部分作了協調,補充了虛詞詞類收錄及詞類區分的說明,將簡體字改為繁體字。責任編輯陳喬博士為本書的出版付出了艱辛的努力,耐心細致地處理粗枝大葉的我所制造出來的各種問題。
我所在的工作单位濟南大學文學院,從事語言學學習研究的多是青年教師,剛剛開啟學術研究的道路。幸逢學院領導大力幫扶,同事之間互相支持,營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圍。潘曉生院長一直深切關注本書的寫作出版,社科處叢曉峰處長、原社科處副處長張兵也積極支持我的成長。
我感謝過往生活中不同時段遇到的你們。因為你們,我能輕裝前行;為了你們,我需繼續前行。
本書稿借鑒引用了大量前賢時俊的研究成果,一並致謝。
本書稿的寫作得到了諸多幫助和支持,但是由於我學識所限,對問題的闡述多從傳統訓詁的視角展開,采用的是爭議尚存的傳統語法理論,新語言理論的吸收和借鑒有待加强。而且限於專書虛詞詞典重在凸显詞語在專書中使用細節和特點而較少关注虛詞系統面貌的編排體例,儘管我們在附錄中增加“居延漢簡虛詞分類總表”,配合緒論中的“居延漢簡虛詞綜述”部分,用以展示居延漢簡虛詞的宏觀狀況,但居延漢簡虛詞的系統面貌及其在漢語史上的地位仍欠顯明。本書稿出版,更多的是忐忑,衷心希望各位師友給予批評指正。
張國豔
2011年5月
[1]何雙全《簡牘》,第88頁。
[2]該手稿由勞榦先生保存,後捐獻中央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紀念圖書館,為一孤本。參見任長正《勞榦教授著作目錄》,《古代中國的歷史與文化》(下册),中華書局,2006年,第671頁。這批簡牘的釋文考釋工作約從1934年開始,賀昌群先生完成了《漢簡釋文初稿》,馬衡先生完成了居延漢簡《釋文稿册》和居延漢簡《釋文簽》等,并決定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這批簡牘的全部圖片和釋文,但是由於戰爭全面爆發,北京大學的研究工作中斷,所制圖版也毁於戰火。參見大庭脩《漢簡研究的新階段》,《簡牘研究譯叢》(第2輯),第412頁;趙汝清《國外發掘、研究中國簡牘概況》,《簡牘學研究》(第1輯),第21頁。賀昌群《漢簡釋文初稿》由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古籍影印編輯室於2005年影印出版,上下兩册(原稿線裝16册,其中12册自題為《漢簡釋文初稿》,3册自題為《居延漢簡釋文》;1册原稿封面殘缺,書稿内容是題為《居延漢簡釋文》三册中簡文的選錄)。
[3]王國維《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國新發現之學問》,《學衡》,第45期,第1頁。
[4]陳寅恪《陳寅恪先生論文全集·敦煌劫余錄序》,第1377頁。
[5]胡平生《長江流域出土簡牘與研究·導論》,第3頁。
[6]張顯成《簡帛語言文字研究·發刊詞》,巴屬書社,2002年,第1頁。
[7]虛詞的研究,漢代已經散見於訓詁或字典類著作中,宋代“虛字”名稱產生,元代產生了我國最早的虛詞專著《語助》,清代是語文學階段虛詞研究的高峰,產生了多部影響深遠的虛詞專著。
[8]齊滬揚、張誼生、陳昌來《現代漢語虛詞研究綜述》,第18頁。
[9]有的詞類,不同的語法體系中名稱不同,但所指所同,我們采用了常見名稱。如張靜、北大語法體系中的感歎詞,歸入歎詞進行統計;胡裕樹、劉月華語法體系中的象聲詞歸入擬聲詞進行統計。有的詞類,不同的語法體系中名稱相同,但所指不同,尤其是助詞;在表格中我們標出各家所認定的詞類名稱,必要時正文中予以說明。
[10]齊滬揚、張誼生、陳昌來《現代漢語虛詞研究綜述》,第9頁。當前語言學界詞類劃分基本摒除了以意義為單一標準的做法,以功能為標準或者功能、意義相結合的標準占據優勢,古代漢語語法體系中主要以意義為標準劃分詞類虛實的傳統受到了衝擊。依據功能、意義雙重標準,對某些詞類的歸屬也造成困擾;張誼生《現代漢語虛詞》指出副詞、代詞、歎詞、擬聲詞等,這些詞類可以充當句法成分或者獨立成句,但多數詞彙意義較虛,因側重點不同,虛實劃分就會產生不同的結果。第3頁。單純依照語法功能進行詞類劃分也可商榷,郭萬青《談邵馮本〈現代漢語概論〉的詞類處理》指出代詞與它所代替的成分功能一致,所以獨立成類是根據其具有代替指稱的類屬義,而不是依據語法功能;歎詞和擬聲詞語法功能基本相同,兩者的區别實際上祗在於歎詞所模擬的聲音表示人的感歎、哀怨、驚喜等情緒,擬聲詞所模擬的聲音不直接表示人的這些情緒。《唐山師範學院學報》,2010年第4期,第5頁。當前也有一些影響較大的古代漢語教材或語法學著作舍棄了詞類虛實二分的做法,而是直接對各個詞類進行介紹。如王力主編《古代漢語》,郭錫良主編《古代漢語》,胡安順、郭芹納主編《古代漢語》;洪波主編《立體化古代漢語教程》,周及徐主編《新編古代漢語》,楊伯峻、何樂士《古漢語語法及其發展》等。
[11]詳見齊滬揚、張誼生、陳昌來《現代漢語虛詞研究綜述》,第1-20頁。
[12]邢福義《漢語語法學》,第293頁。
[13]張雙棣等編《古代漢語知識教程》將介詞歸入實詞。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219頁。張志公主編《現代漢語》認爲介詞是“半虛詞”。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第16頁。威廉·馮·洪堡特《洪堡特語言哲學文集》指出“(漢語中)如所謂的介詞,我們幾乎可以肯定說,要想更好地把握它們的用法,最好是從它們原有的實體意義出發,而不是把它們當作語法標志。”第115頁。錢乃榮主編《現代漢語》將量詞歸入虛詞。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173-174頁。范曉《三個平面的語法觀》也將量詞歸入虛詞。第122頁。
[14]齊滬揚、張誼生、陳昌來合編《現代漢語虛詞研究綜述》,第18頁。
[15]古代漢語語法體系對某些虛詞的歸類存在分歧,如虛詞“者、所”、非代詞“之”、句首虛詞“夫、蓋”等。對有爭議虛詞的類别歸屬,我們一般選用較為通行的觀點。同時,古代漢語語法體系對助詞的界定差異較大,除結構助詞外,有的還包括語氣助詞、音節助詞(衬音助詞);語氣助詞、音節助詞在現代語言學理論中多稱為語氣詞、詞綴。
[16]連詞、介詞、助詞、語氣詞的虛詞性質在現代漢語語法體系中基本上也是被認同的。儘管現代漢語的教學語法體系多把代詞、副詞歸入實詞,但現代漢語虛詞詞典性質的著作,基本都將副詞作為收詞對象。如北京大學中文系1955、1957級語言班《現代漢語虛詞例釋》,鮑克怡《現代漢語虛詞解析詞典》,王自强主編《現代漢語虛詞詞典》,張斌主編《現代漢語虛詞詞典》,何新波主編《現代漢語虛詞詞典》,朱景松主編《現代漢語虛詞詞典》,侯學超《現代漢語虛詞詞典》,孫瀅《現代漢語虛詞辭典》,白曉紅、趙衛《漢語虛詞15講》。以“現代漢語虛詞”為研究對象的論著也多有副詞的討論,如陸儉明、馬真《現代漢語虛詞散論》,齊滬揚主編《現代漢語虛詞研究與對外漢語教學》系列等。
[17]王力《古代漢語常識》,第34頁。
[18]有是學者認爲詞綴“有、於、子”,“然”等是“前附虛詞成分”或“尾碼虛詞成分”,有的古代漢語語法學論著、古代漢語虛詞詞典也介紹或收入“詞頭”、“詞尾”。居延漢簡詞綴數量少,祇有“然、自、子”3個,用法簡單,不另介紹。
[19]袁毓林《現代漢語虛詞模糊劃分的隸屬度量表》,《漢語學報》,2005年第4期,第12頁。
[20]古代漢語中動詞、介詞區分的外在表現區别没有現代漢語豐富;現代漢語中動詞、介詞的區分還可以參照能否附加助詞“着、了、過”等其他標準。
[21]張誼生《助詞與相關格式》,第5頁。
[22]蔣宗許《古代漢語詞尾研究》,《文史》,2002年第2輯,第230-231頁。蔣宗許先生所討論的詞尾,與我們所說的後綴相當。
[23]王啟濤《中古及近代法制文書語言研究——以敦煌文書為中心》,第4頁。
[24]張小豔《論體裁語言研究對辭書編纂的意義》,《浙江大學學報》,2005第5期,第163頁。
[25]王啟濤《中古及近代法制文書語言研究——以敦煌文書為中心》,第4-5頁。
[26]李明曉《戰國楚簡語法研究》全面介紹了戰國楚簡的語言學研究現狀,深入評述了戰國楚簡語法研究的狀況:“學者在上古漢語語法探討的不同層面做了一些工作,但對簡牘語法的全面、系統研究還是空白。主要表現在(1)研究缺乏系統性……(2)研究不平衡……(3)研究材料滯後:由於時間關係,主要偏重於早期出土簡牘,而對新近出土大批簡牘關注較少。”李明曉博士對楚簡語言學研究狀況的分析,也基本符合整個簡帛學研究的現狀,祇是居延漢簡雖主體發掘年代較早,但也并未引起語言學界研究的重視。第4頁。
[27]這方面的研究,如梁雪松《從〈論衡〉與居延漢簡看漢代數詞量詞的發展》,《語言論集》(第4輯),第230-241頁。肖賢彬《據居延漢簡討論漢代動補式問題》,《内蒙古大學學報》,2006年第2期,第110-116頁。高佳《兩漢時期的服裝量詞考據》,《求索》,2008年第2期,第227-229頁。
[28]江藍生《東漢——隋常用詞演變研究·序》,第1頁。
[29]大庭脩《居延新出的〈侯粟君所責寇恩事〉册書——“爰書考”補》,《簡牘研究譯叢》(第2輯),第388-389頁。
[30](清)劉淇《助字辨略》,第1頁。
[31]龔千炎《中國語法學史》,第6-7頁。
[32]虛詞的研究成果,可參見孫力平《古漢語語法研究論文索引(1900-2000)》,商務印書館,2003年。
[33]陸儉明《現代漢語語法研究教程》指出虛詞研究包括兩方面的内容,一是虛詞用法的研究,一是虛詞意義的研究。第186頁。
[34]虛詞詞目數量的確定,需要解決同形詞、異體字、通假字等文字問題,“凡例”第五條“字詞分合”有說明。
[35]第一人稱代詞“予”,疑問代詞“焉”,範圍副詞“單”,情狀副詞“陰”,情狀、語氣副詞“苟”,語氣副詞“大抵”,並列連詞“有”,假設連詞“縱”、“令”,歎詞“咨”,共9個虛詞祗出現在摘抄《尚書》、《論語》等古籍(不含漢代字書、日書等文獻)的句子中,嚴格來講它們不算是居延漢簡真正使用的虛詞。
[36]第一人稱代詞“予”1例,第二人稱代詞“女”1例,指示代詞“此”1例、“其”2例、“之”14例,疑問代詞“焉”2例,程度副詞“大”1例、“甚”1例、“至”1例,範圍副詞“單”1例、“皆”6例、“俱”1例、“同”1例、“咸”1例,否定副詞“不”15例、“莫”1例、“未”1例、“勿”3例、“毋”1例、“無”4例,情狀副詞“苟”1例、“相”1例、“陰”1例,時間副詞“初”2例、“始”1例、“先”1例、卒1例,語氣副詞“必”7例、“大抵”1例、“夫”1例、“苟”3例、“務”2例,對象介詞“與”2例,處所介詞“諸”1例,並列連詞“及”5例、“以”2例、“有”1例,順承連詞“而”2例,假設連詞“如”1例、“令”1例、“縱”1例,轉折連詞“而”5例、“雖”2例、“則”1例,目的連詞“以”6例,語氣詞“耳”1例、“耶”1例、“哉”1例、“也”5例,結構助詞“之”7例、“所”7例、“者”25例,歎詞“咨”1例,共158例出現在摘錄古籍的句子中,嚴格來講不應計入居延漢簡虛詞的使用數量。
[37]虛詞詞類右下角的兩個數字,前者是居延漢簡中該類虛詞詞目的數量,後者是該類虛詞在居延漢簡中的使用總量。
[38]虛詞詞目右下角的數字是該虛詞在居延漢簡中的使用數量。如果某一虛詞在居延漢簡中既出現了虛詞通用字或虛詞本字,也出現了通假字、異體字等字形;則將虛詞本字或虛詞通用字標記在前,并在其後的( )内標出其他字形。如時間副詞“已”,居延漢簡中既用本字“已”記錄,也用通假字“以”;標作“已(以)”。再如第一人稱代詞“我”,居延漢簡既用通用字“我”記錄,也用通假字“義”;標作“我(義)”。
[39]如果某一虛詞在居延漢簡中出現的虛詞通用字不止一個,則將使用數量較多的字形標記在前,并在其後的( )内標出其他字形。如第二人稱代詞,居延漢簡中“汝”、“女”兩種字形均有出現,“汝”多“女”少;則標作“汝(女)”。各字形的出現次數,後文正文有說明。
[40]虛詞右上角出現數字的,表示該字形在居延漢簡中記錄了幾個不同的虛詞,分立條目。如“若”在居延漢簡中既可以作第二人稱代詞,也可以作連詞,兩者之間意義無關,標作“若1”、“若2”;再如代詞“其1”和副詞“其2”也如此。
[41]虛詞後面出現黑色圆圈數字的,表示該虛詞在居延漢簡中屬於多義虛詞,圓圈數字分别表示其不同的義項。如“至”,副詞,表示程度高;“至
”,介詞,引進處所;“至
”,介詞,引進時間;“至
”,介詞,引進對象。再如“並
”時間副詞和“並
”處所介詞也是如此。虛詞的不同義項根據我們虛詞類別的分類而排列,不一定反映了虛詞詞義的衍生順序。
[42]含4例具體用法不明的副詞“乃”。
[43]如果某一虛詞在居延漢簡中没有出現的虛詞本字或通用字,祇出現了通假字、異體字等形體;則將虛詞本字或通用字列出,并在其後的【 】内標出居延漢簡記錄該虛詞的字形。如程度副詞“重”,居延漢簡用通假字“踵”記錄,標作“重【踵】”;時間副詞“猝”,居延漢簡用通假字“卒”或“萃”記錄,標作“猝【卒萃】”。
[44]大西克也《從方言的角度看時間副詞“將”“且”在戰國秦漢出土文獻中的分佈》,《紀念王力先生百年诞辰學術論文集》,第152-157頁。
[45]大西克也《並列連詞“及”“與”在出土文獻中的分佈及上古漢語方言語法》,《古漢語語法論集》,第130-143頁。
[46]吉仕梅《〈睡虎地秦墓竹簡〉連詞考察》,《樂山師範學院學報》,2003年第2期,第35-36頁。
[47]因沿袭而來的虛詞數量較多,此處僅列舉漢代新產生的虛詞及新產生的虛詞用法。居延漢簡中漢代新產生的虛詞共有33個,漢代新產生的虛詞用法共有2種。程度副詞、範圍副詞、時間副詞中新產生虛詞的比重較大。新產生虛詞中雙音節詞有15個,占全部新產生虛詞的45.45%。新產生的虛詞,如助詞“第”、副詞“甚”、介詞“坐”等使用頻率較高。而其他虛詞均承袭先秦漢語而來,多保留著先秦時期的用法。
[48]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的句子出現4例,前置3例,後置1例;作賓語的代詞有“我”、“汝”2個。“我”作賓語全部前置,但均出現在剛卯文字中,這些文字程式化;“汝”是雙賓語之一,不前置。居延漢簡否定句中代詞賓語數量少,否定句中代詞賓語的語序情況反映不充分。
[49]李傑群《商君書虛詞研究》指出“‘凡是’義是‘凡’在先秦時期的主要用法。”第86頁。
[50]周守晉《出土戰國文獻語法研究》指出“戰國中期以後普遍使用”的“介詞‘以’構成的介賓短語用於時間表達”。第66頁。
[51]殷國光《先秦漢語帶語法標志的賓語前置句式初探》,《語言研究》,1985年第2期,第171頁。
[52]魏培泉《先秦主謂間的助詞“之”的分佈與演變》指出先秦主謂結構間的助詞“之”在戰國末年已有相當幅度的縮减,到了西漢,更是急遽下降。特别是就作賓句的主謂結構而言,“之”的使用率恐已不及先秦的十分之一。賓句中的“之”在西漢時可能就已從口語中消失了。《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1本第3分),第674頁。王力《漢語史稿》也認為“中古以後,在口語中漸漸喪失了這種結構,只有古文作家模仿這種結構寫成書面語言。大約口語中的‘的’(‘底’)字產生後,這種結構就在口語中絕迹了”。第39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