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4月24日 星期六 年月
- 本文發布時間:2013年02月26日11时57分46秒 瀏覽次數:4962
與聞
趙寵亮先生的專著《行役戍備——河西漢塞吏卒的屯戍生活》,作為“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博士文庫”一種,於2012年11月由科學出版社出版。承趙先生厚意,玆將該書的序、目錄、後記及書影揭載如次:
書影
序
對於河西漢塞簡牘的早期認識,或許可以上溯到中古時代。《太平廣記》卷三六八《居延部落主》一篇,保留了出自《玄怪録》的神異故事。說到北周靜帝宇文闡時代居延地方發現漢代簡牘的情形。說者云於“一古宅基”,“掘之深數尺,於瓦礫下得一大木檻,有皮袋數十,檻旁有谷麥,觸即成灰。檻中得竹簡書。”所謂“谷麥”“成灰”及“得竹簡書”等情節,對照現代考古知識,大致都近似真實。可能原本有比較確定的相關發現以為傳說的基礎。據說“文字磨滅不可識,唯隱隱似有三數字,若是‘陵’字”。而所得“皮袋”,被解說為“即都尉李少卿般糧袋,屋崩平壓,綿曆歲月”。因簡文有“陵”字,而判斷為與漢武帝時“使將八百騎。嘗深入匈奴二千餘里,過居延視地形,無所見虜而還,拜為騎都尉”,又“將其射士五千人出居延北可千餘里”(《史記》卷一○九《李將軍列傳》褚少孫補述)的名將李陵有關,可知當時人們已經知道居延簡牘屬於漢代遺存。而所得“皮袋”是盛裝軍糧所用,也大致符合漢代邊塞軍需供應制度。從居延漢簡的內容看,這種“皮袋”,可能就是軍旅生活中稱作“革橐”的常備器用。這些遺存後世成為精怪,卻也曲折反映了傳統中國民間社會視古物自有靈性的意識。我們現在看來,河西漢塞出土文物中文化信息最為豐富的簡牘,即真切記録著當時軍人的生活,應當也片斷體現著他們的辛苦和危難,寄託著他們的思慮和情感。《居延部落主》中說到諸“為怪者”“號呼”“為冤楚聲”,“為冤痛之音”。我們撫讀漢簡,有時似乎也可以隱約體會到當時河西漢塞吏卒勞作和戍防時承受的沉重的生活壓力。
河西漢塞出土簡牘,從19世紀末開始,逐漸進入學界研究視野。隨後開始的有目的、有計劃的簡牘發掘,陸續提供了對於漢史研究至關重要的豐富而生動的信息。河西簡牘出土的數量空前,其內容也引起了國內乃至國際學術界的普遍重視。因《斯坦因在東土耳其斯坦沙漠中所獲漢文文書》一書而面世的敦煌漢簡,對於研究漢代河西地區的軍事生活和社會狀況曾經較早提供了直接的資料。中國學者羅振玉和王國維於1914年完成的震驚國際學術界的名著《流沙墜簡》以及此後發表的一系列論文,都是在河西漢塞出土簡牘文書研究的基礎上完成的。羅振玉和王國維僑居日本時,致信斯坦因所獲文書的整理者和發表者沙畹索要敦煌木簡照片,得到沙畹發表資料的校正本後,辛苦考論,“握槧逾月,才粗具條理”,在距離實物有遙遠的空間距離,又無法全面掌握相關資料的十分困難的條件下寫成了這部中國簡牘學的奠基之作。《流沙墜簡》和此後寫出的一批研究漢代制度和西北史地的論文,運用全新的方法,開創了歷史學研究的全新境界。王國維等人的工作,被看作考古學與歷史學結合的開創性的研究。王國維提出的“二重證據法”,就是以地下實物資料和歷史文獻資料互相印證的方法,對近代史學的進步有重要的影響。《流沙墜簡》一書因此在國內外學術界引起了極大的反響。魯迅在《熱風集·不懂的音譯》中寫道:“中國有一部《流沙墜簡》”,“要談國學,那才可以算一種研究國學的書”,“要談國學,他才可以算一個研究國學的人物。”王國維通過“一部《流沙墜簡》”,在學術理念、學術原則和學術方法上都樹立了“研究國學”的典範。
我們注意到,《流沙墜簡》王國維序強調對漢簡中“其戍役情狀與言制度名物者”的重視。書中主要內容《屯戍叢殘考釋》分列“簿書類”、“烽燧類”、“戍役類”、“廩給類”、“器物類”、“雜事類”,無一不密切關係從事“戍役”的軍人們的生活。
趙寵亮是在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以學位論文《河西漢塞吏卒生活研究》通過答辯,獲得歷史學博士學位的。我們面前的這部學術專著《行役戍備——河西漢塞吏卒的屯戍生活》就是在此基礎上再經進一步的修改充實而完成的。其中新材料的使用,首先即論文答辯後面世的《肩水金關漢簡(壹)》(中西書局,2011年)。此外,文字的推敲,內容的調整和論證的增補,都使得全書呈示出新的面貌。
當時論文選題的設定,考慮到下層軍人生活反映漢代社會風貌的意義。作者討論了河西漢塞軍人的出身、赴役方式、日常工作,以及休沐、請銷假、功過獎懲諸形式,對於他們的物質生活、醫療衛生與死亡撫恤亦有說明。在邊塞環境中精神生活和文化活動,也是作者關注的對象。對吏卒退伍制度,亦有涉及。大致可以說,河西漢塞基層軍事組織的軍人生活,得到全方位的多角度的學術關照。這樣的研究,推進了對漢代社會生活史、軍事制度史和河西地方史的認識。
比如“精神文化生活”方面,論及文化學習、遊藝活動、情感生活、信仰世界等方面。考察視角比較寬廣。論者受到邢義田先生《漢代邊塞吏卒的軍中教育——讀〈居延新簡〉劄記之三》(《簡帛研究》第二輯,法律出版社,1996年)等論作的啟示和引導,是明顯的,而研究又因自己獨特的視角而有了新的觀察和新的體會。
在博士學位論文評閱過程中,評閱專家對於《河西漢塞吏卒生活研究》多有獎掖。馬怡研究員肯定“《河西漢塞吏卒生活研究》是一個具有較高學術價值的選題”。又表揚作者“不僅在考察層面上較以往有所突破,在研究手法上也更為周到、細膩”,“提出不少引人注目的新見。”楊振紅研究員評價,“論文對河西漢塞吏卒首次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研究。初次對河西邊塞吏卒的情感生活、信仰世界、社會生態情況等進行了探討”,“論文在很多方面糾正了以往認識的不足和偏差”,“論述條理清晰,層次分明,論證有力”,“是一篇優秀的博士論文”。宋超編審在評閱意見中寫道,“隨著上世紀八十年代社會史研究的復興,邊塞吏卒的生活狀況引起學界注意,並取得一定成果。然與已有成果相比,本選題的論述考證更為全面、系統,這應是其主要學術價值所在。另外,本選題在一些細節方面的考證也值肯定,如對吏卒的籍貫、罷卒等方面的研究,對已有成果或有糾誤,或有補遺,結論更為可信。再次,以往研究涉及較少的問題,如吏卒的住宿狀況,休沐與請銷假的區別,吏卒的精神與情感生活,吏卒與邊民的關係,都進行了具有一定深度的討論”。孫家洲教授對這篇論文作了如下評論:“在史料的運用上,採用了傳世史料、簡牘、考古報告三大類;對前賢時哲之論的整理和借鑒,頗見功力。從多個方面對漢代河西塞防系統中的吏卒生活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研究。對若干問題的討論,都有新的創獲。其中關於吏卒生活的精神層面的討論,漢代政府對邊塞吏卒生活的關切體現出統治者拓邊政策和意識的重要內容,等等方面的研究和論述,都能從具體問題入手,很有說服力。”黃朴民教授這樣評述這一研究主題的學術意義和論文的學術價值:“全面、深入考察漢代邊塞吏卒的社會生活狀況,舉凡吏卒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吏卒來源、赴役退伍、功過賞罰、陟黜遷轉、醫療衛生、文化教育、情感活動、信仰觀念等等,做了最大努力的復原,並闡說了作者自己的認識,選題角度新穎,問題意識強烈,深化了漢代戍卒的研究,具有較重大的學術價值。”他肯定了作者“樸素認真的學風”,又寫道:趙寵亮進行的工作,“較前人已有的成果,有所突破,有所推進”。比如,“增加了前人所較少涉獵的來源、復員、住宿條件、情感生活、信仰觀念等的揭示與討論;研究的深度在某些方面也有長足的進步,請銷假制度的梳理與復原,就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例子。吏卒的學習以往也有學者關注討論,但本文變換視角,從學習原因動機、學習內容、學習方式與效果切入,推陳出新,饒有新意”。
在博士學位論文答辯時,《河西漢塞吏卒生活研究》得到好評。答辯委員會主席彭衛研究員以及答辯委員會成員胡平生研究員、李均明研究員、呂宗力教授、宋超編審、宋傑教授和孫家洲教授,都給予趙寵亮的論文以肯定的評價,並提出了若干進一步修改的寶貴意見。後來因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究中心的鼓勵和支持,《河西漢塞吏卒生活研究》又經認真的修正,列入“簡帛研究文庫”,得到出版機會。這是作者趙寵亮的幸運。作為導師,我也深心感謝促成這一學術機緣的朋友。同時,也感謝對趙寵亮的學業進步有指導之功的胡平生、李均明、呂宗力、劉華祝、宋超、馬怡、孫家洲、徐世虹、彭衛、卜憲群、楊振紅等諸位先生。而在秦漢史和簡帛學研究方面曾經多有建樹的高大倫先生的啟示、鼓勵和支持,對於這篇學位論文內容的修訂乃至學術水準的提升,作用尤為重要。
大家都注意到,在若干高校得到戰國秦漢簡牘收藏和整理的機會之後,簡牘學研究力量的分佈形勢發生了變化。原先若干專門研究機構及一些考古部門的優勢地位有所改變。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湖南大學等學校通過對一些因盜掘、走私而流散的戰國秦漢簡牘資料的保護、整理、研究,提升了簡牘學的水準。一些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和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在導師指導下直接參與整理,保證了工作效率,也有利於學術新人的成長。這一情形與復旦大學、武漢大學、西北師範大學等院校簡牘學研究的相繼興起,顯現出這一學科的新的生機。趙寵亮相繼就讀于河北師範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他積極參與北京大學的張家山漢簡研讀班、東牌樓漢簡研讀班、走馬樓吳簡研讀班,中國人民大學的額濟納漢簡研讀班以及北京師範大學的居延新簡研讀班的活動,應是他取得學業成績的重要因素。趙寵亮現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日常工作雖頗為繁重,然而以接近考古發掘一線工作的有利條件,應當有新的學術體會。相信有類同學習和工作經歷的青年學人,通過今後的學術努力,可以再度促進一些考古部門的簡牘學研究的進步。
《行役戍備——河西漢塞吏卒的屯戍生活》選題有值得肯定的學術意義,作者努力追求前沿性和創新性,研究工作取得了值得肯定的成果。但是正如論文答辯時有的學者所指出的,相關主題還有進一步深化和拓展的空間。就這部已經加工完善的努力而問世的論著而言,學術眼光和學術方法也有待于新的進步。《書·盤庚中》有“往哉生生”語。宋代學者時瀾《增修東萊書說》卷一一《盤庚中》解釋說:“又敎之以‘生生’。‘生生’者,新新不已,振發懈怠廢弛之意也。”《京氏易傳》或題《京氏易略》曾有“新新不停,生生相續”的說法,後來易學家以及醫學家多借用此語,形容自然的生機。所謂“生生”“新新”之義,或許也可以看作中國學術生命力的象徵。希望趙寵亮博士以“生生”“新新”為志,持續努力,取得更多更精彩的學術成就。王子今
2012年1月6日初稿,10月26日改定
目 録
總序
序
緒論
一、概念界定與研究範圍
二、學術史回顧
(一)研究概況
(二)具體研究
三、寫作思路與研究方法
第一章 吏卒的來源與退役
一、吏卒的來源
(一)吏卒的籍貫
(二)吏卒的年齡、身高和爵位
(三)吏卒的入伍動機
(四)戍卒的赴役
二、吏卒的退役
(一)罷卒——戍卒的退伍
(二)致仕與斥免——戍吏的退役
第二章 吏卒的工作與休沐
一、日常工作
(一)候望
(二)日迹
(三)郵書傳遞
(四)其他非戰鬥性工作
二、休沐狀況
(一)週期性休沐
(二)節假
(三)休田
(四)休假方式——更休
(五)相關問題
(六)請假與銷假
三、對吏卒工作強度的推測
第三章 吏卒的功過與獎懲
一、功勞與獎賞
(一)取得功勞的途徑
(二)功勞的上報與批復
(三)功勞墨將名籍
(四)功勞的校驗
(五)功勞與升遷
二、犯罪與懲罰
(一)吏卒犯罪概況
(二)對犯罪吏卒的處罰
三、戍吏的除授、遷轉與罷黜
(一)戍吏除授的途徑
(二)戍吏遷轉分析
(三)戍吏罷黜的原因
第四章 吏卒的物質生活
一、衣食狀況
(一)衣裝
(二)糧食
(三)食鹽
(四)食鹽以外的調味品
(五)蔬菜
(六)肉食
(七)酒
二、住宿情況
(一)住屋情況
(二)土炕與火牆
(三)田舍與塢壁
三、兵器配置
(一)兵器配置情況
(二)兵器的來源
(三)個人兵器的管理
四、戍吏的俸祿
(一)俸祿標準
(二)俸祿種類
(三)俸祿發放與領取程式
(四)俸祿與戍吏的生活
五、吏卒的經濟活動
(一)戍卒貰賣衣財物
(二)戍吏經商
(三)吏卒其他經濟行為
第五章 吏卒的醫療衛生狀況與死亡撫恤
一、吏卒傷病與治療
(一)吏卒傷病情況
(二)吏卒傷病治療
(三)屯戍機構醫療衛生狀況評價
二、吏卒死亡與撫恤
(一)吏卒死亡原因
(二)吏卒死亡調查與報告
(三)戍所善後工作
第六章 吏卒的精神文化生活
一、文化學習
(一)學習的原因
(二)學習的內容
(三)學習的方式
(四)學習的效果
二、遊藝活動
(一)樂器演奏與音樂欣賞
(二)繪畫創作與美術欣賞
(三)體育活動
三、情感生活
(一)親情
(二)友情
(三)關於吏卒婚娶
四、信仰世界
(一)人面辟邪
(二)剛卯
(三)其他信仰內容
第七章 河西漢塞的社會生態
一、吏卒關係
(一)謹以文理遇士卒
(二)經濟關係
(三)經濟關係之外的人際交往
(四)吏卒爭鬥
二、軍民關係
(一)軍民間的經濟關係
(二)吏卒家屬與戍所的關係
(三)軍民其他關係
插圖出處
參考論著
後記後 記
本書是在我的博士學位論文《河西漢塞吏卒生活研究》基礎上修改而成的。
值小書付梓之際,首先應該感謝我的導師王子今先生。王老師學識淵博、待人真誠,儒雅而有君子之風,多年來一直是我傾慕和學習的榜樣與典範。承蒙老師厚愛,忝居門下六載,受惠頗多,五內銘感,終身難忘,感激之情非言語所能表達。畢業以後,一如既往地得到了王老師的關懷和照顧。王老師在得知我的學位論文可以出版後,欣然撥冗賜序。他在序中對學生的殷切期望,使我不敢懈怠。惟願王老師保重身體,健康長壽,吾輩之福。
求學道路上,遇到了多位熱心的老師,他們或平時即真誠關心和照顧我,或關鍵時刻伸出援助之手無私地幫助我。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孫家洲教授、劉後濱教授、韓樹峰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黃朴民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宋超編審,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宋傑教授參加了我的論文開題。孫家洲教授、宋超編審、黃朴民教授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馬怡研究員、楊振紅研究員對我的論文進行了評閱。孫家洲教授、宋超編審、宋傑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彭衛研究員、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胡平生研究員、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李均明研究員、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呂宗力教授參加了我的論文答辯。以上各位老師對我的論文的寫作和修改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和建議。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劉華祝副教授、蔣非非副教授、羅新教授,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劉樂賢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孟彥弘副研究員、鄔文玲副研究員,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徐世虹教授在我的學習過程中給予指導和幫助。謹此併致謝忱!
王師門下弟子眾多,大家和睦相處,互幫互助,情同手足,親如一家。與他們共同度過的日子,是我求學道路上最美的一段記憶。姜守誠師兄、曾磊師兄、韓帥、喬松林給予了多方面的幫助。李迎春師兄、李斯、董濤、曲柄睿或給論文提供資料,或在我查找資料時提供方便。孫聞博、崔建華、徐暢將我的論文初稿細緻通讀,從文章結構到遣詞造句、標點符號都逐一提出了很好的意見和建議。感謝他們的辛勤付出。莊小霞師姐雖非同門,但相識多年,多受其關照,令人感動。
同宿舍的鞠岩、楊勇、金大偉,三年來朝夕相處,相知頗深。學習上,他們對事物深刻、睿智的見解,是我需要努力學習的;生活上,提供了諸多幫助,也是我尤為感激的。
漫漫人海,能有幾多知己?感謝我的好友韓青、趙勇、馬希哲和李涵,他們多年來關心和支持我,使我覺得人生能有這些朋友自己真的很幸運。
我的家人在精神和物質方面一直默默地支持和鼓勵我,他們是我堅持走下來的堅強後盾,也是我堅定走下去的力量源泉。但不幸的是2006年2月父親因病去世,不意人生最痛苦無奈的“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悲劇竟會發生在自己身上!悔恨當初自己頑劣,未能對父親盡孝道……父親生前最念念不忘的就是我,現在我已可以自力,父親應稍感安慰。今後我當更加努力,以報答家人恩情于萬一。
2011年7月5日,我從學校畢業直接來到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開始在《四川文物》編輯部擔任編輯工作。高大倫院長、閆西莉書記、陳顯丹副院長、唐飛副院長、周科華副院長、張肖馬副書記對我的工作、生活和學習十分關心,並給予大力支持。《四川文物》副主編陳德安研究館員、原副主編楊榮新研究館員、編輯部主任曾德仁副研究館員、黃劍華研究館員、蔣學松館員在業務上也無私地對我進行指導。劉雅主任、劉祿山主任、應超主任、馮超南主任對我關懷有加。同事鄭萬泉、岳亞莉在生活和工作上關照頗多。董紅秀、楊雁珂也做了大量的工作。謹此一併表示由衷的感謝!
本書曾承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究中心主任卜憲群研究員、副主任楊振紅研究員謬愛,被列入“簡帛研究文庫”,擬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後因故改為“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博士文庫”一種,由科學出版社出版。在此對卜憲群研究員、楊振紅研究員表示衷心感謝和深深歉意!
現在這本小書即將付梓,我深知它尚不夠成熟,應當全面修訂。但自參加工作以來,冗事漸多,暫無力進行較大修改,書中錯誤之處必然不少。在此我懷著惴惴不安的心情,懇切希望得到學界師長、朋友們的批評和指正。趙寵亮
2012年10月8日
- 地址: 中國武漢珞珈山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振華樓歷史學院內) 郵編:430072 電話:027-68753911 郵箱:postmaster@bsm.org.cn
- 版權聲明:Copyright 2005-2019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版權所有 本站內容未經授權禁止複製或者建立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