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發布時間:2014年07月08日10时36分22秒 瀏覽次數:5003
- 馬怡、張榮强主編《居延新簡釋校》出版
- 由馬怡研究員、張榮强教授主編的《居延新簡釋校》(上下),2013年12月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該書受到國家古籍整理專項經費資助,大32開精裝,正文928頁,定價280元。
蒙主事先生慨允,謹以書影、前言、凡例、後記揭載于茲,請同好共享。
前 言
本書是整理居延新簡的新成果。在此之前,居延新簡的整理本已先後出版了三種,即文物本(《居延新簡•甲渠候官與第四燧》,文物出版社1990年)、中華本(《居延新簡•甲渠候官》,中華書局1994年)、集成本(《中國簡牘集成》甘肅省、內蒙古自治區卷《居延新簡》,敦煌文藝出版社2001年)。這些整理本爲學術研究提供了便利,做出了貢獻,但尚存一些缺憾。其中,文物本用橫排、簡體字,距原簡樣貌較遠;中華本用豎排、繁體字,釋讀有改進,但仍有可商之處,其開本亦較大;集成本近於中華本,添加了句讀,但有新的失誤。因此,我們感到有必要在總結前人得失的基礎上再作努力,編寫一部更接近原簡樣貌、更準確、更便於讀者使用的整理本。
整理小組的成員來自京師出土文獻研讀班。我們從2008年冬開始,邊研讀這批漢簡,邊進行整理,至今已近五年。我們做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校理舊釋文
以原簡的簡影圖版為依據,對三個舊整理本進行合校。在校記中注出異文,供讀者參考。
(二)完善新釋文
改正舊整理本中的錯字,補上缺漏的字和符號。增添了新釋出的字(包括釋出半邊的字)。對依據殘筆或文例擬釋的字,在其外圍加“□”。
(三)採錄原簡的多種信息
1、照錄原簡的樣式,包括其大、小字,提行,空格及標示殘斷等。2、保留原簡的各種符號,並稍加規範。3、酌情保留原簡的異體字、通假字和簡體字。4、對有垂筆的字,在其下加“”、“
”標示。5、對異形簡和有特殊情況的簡,在校記中說明。6、測量每簡的長、寬,記在釋文之後。
整理小組的成員包括:孫聞博(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曾磊(武漢大學歷史學院)、焦天然(北京大學歷史學系)、王海(渤海大學歷史學系)、莊小霞(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趙寵亮(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孫兆華(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姜守誠(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宋超(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李蘭芳(現代教育出版社)、王寧(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鍾良燦(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蔣丹丹(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吳然(文物出版社)、張榮強(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馬怡(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我們的工作方式是集體討論,然後分工協作。簡號E.P.T1:1至E.P.T43:14,孫聞博整理;E.P.T43:15至E.P.T50:261,曾磊整理、焦天然複校;E.P.T51:1至E.P.T51:337,王海整理、莊小霞複校;E.P.T51:338至E.P.T51:753,趙寵亮整理、莊小霞複校;E.P.T52:1至E.P.T52:824,莊小霞整理;E.P.T53:1至E.P.T53:321,趙寵亮、焦天然整理,焦天然複校;E.P.T54:1至E.P.T59: 304,孫兆華整理;E.P.T59:305至E.P.T59:711,莊小霞整理;E.P.T59:712至E.P.T65:123,姜守誠整理;E.P.T65:124至E.P.T65:518,焦天然整理;E.P.T65:519A至E.P.F22:39,宋超整理;E.P.F22:40至E.P.F22:418,李蘭芳整理;E.P.F22:419A至E.P.F22:817,王寧整理;E.P.F22:818至E.P.S4.T1:32B,鍾良燦整理;E.P.S4.T2:1至E.N:14,蔣丹丹整理;破城子一九八二年採集漢簡、一九七二年居延調查採集散簡、甲渠第四燧採集散簡,莊小霞整理;額濟納旗三十井次東燧漢簡,李蘭芳整理;諸簡之長、寬的測量與複核,吳然;審看全稿,張榮強、馬怡。
由於此批漢簡大多殘斷,其字迹往往漫漶或缺損,而我們所依據的是簡影的圖版,加之學識有限,本書定有錯誤和不足之處,敬請讀者指正。居延新簡整理小組凡 例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居延地區又一次出土了大批漢代簡牘,學者稱之為“居延新簡”。本書依據這批簡牘的簡影圖版,以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肅省博物館、中國文物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居延新簡•甲渠候官》(中華書局,1994年,簡稱“中華本”)的釋文為底本,以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肅省博物館、文化部古文獻研究室、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居延新簡•甲渠候官與第四燧》(文物出版社,1990年,簡稱“文物本”)、中國簡牘集成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簡牘集成》甘肅省、內蒙古自治區卷《居延新簡》(敦煌文藝出版社,2001年,簡稱“集成本”)的釋文為參校本,對這批簡牘進行整理,重作釋文。
一、本書所列各簡的編號,皆從原簡的編號。其中:
T 代表探方,
F 代表房屋遺址,
EP 代表額濟納旗破城子(甲渠候官遺址),
EPW 代表破城子塢壁內,
EPC 代表破城子鄣、塢以外的灰堆,
82EPC 代表破城子1982年採集簡,
EPS4 代表甲渠候官第四燧遺址,
EPS4C 代表甲渠候官第四燧採集簡,
ESC 代表額濟納旗三十井候官次東燧遺址,
EN 代表1972年居延地區調查採集地點不明簡,
簡號後的A、B、C……,表示該簡的正、背、側等各面。
二、釋文的格式盡可能依從原簡的樣貌,用豎行。同一簡中的文字如有大、小,釋文亦作區分。
三、釋文用繁體字。原簡中的異體字、通假字、簡體字等,酌情照錄。
四、原簡中的各種符號,如“”、“●”、 “█”、 “
”、“○”、“△”、“卩”、“
”、“∠”、“∕”、“∣”、“
”、“
”等,皆照錄,並稍加規範,使之統一。
五、編者在釋文中添加的符號如下:
□ 原簡有字而未釋出的,每字一“□”。原簡字迹缺損、模糊而依據殘筆或文例擬釋的,在字的外圍加“□”。一字中,有半字(左、右、上、下)未釋出的,用“”、“
”、“
”、“
”表示未釋出之部分。
…… 原簡字迹模糊,未能確定字數。
原字有垂筆。長者長之,短者短之。
封泥槽。
原簡折斷處。
原簡左缺。
原簡右缺。
原簡左右均缺。
‖ 簡文較長,釋文需分為兩行或兩行以上時,在上行末加“‖”,表示與下行文字連接。
六、依據中華本圖版測量各簡的長度與寬度,以釐米為單位,記在釋文之後。
七、竹質簡注明“竹”。未注明者,為木質簡。
目 錄
破城子探方一(E.P.T1:1—3)
破城子探方二(E.P.T2:1—47)
破城子探方三(E.P.T3:1—11)
破城子探方四(E.P.T4:1—130)
破城子探方五(E.P.T5:1—300)
破城子探方六(E.P.T6:1—152)
破城子探方七(E.P.T7:1—53)
破城子探方八(E.P.T8:1—46)
破城子探方九(E.P.T9:1—20)
破城子探方一〇(E.P.T10:1—57)
破城子探方一一(E.P.T11:1—12)
破城子探方一三(E.P.T13:1—13)
破城子探方一四(E.P.T14:1—24)
破城子探方一六(E.P.T16:1—11)
破城子探方一七(E.P.T17:1—39)
破城子探方二〇(E.P.T20:1—31)
破城子探方二一(E.P.T21:1—35)
破城子探方二五(E.P.T25:1)
破城子探方二六(E.P.T26:1—29)
破城子探方二七(E.P.T27:1—72)
破城子探方三一(E.P.T31:1—23)
破城子探方四〇(E.P.T40:1—227)
破城子探方四三(E.P.T43:1—395)
破城子探方四四(E.P.T44:1—68)
破城子探方四八(E.P.T48:1—162)
破城子探方四九(E.P.T49:1—95)
破城子探方五〇(E.P.T50:1—261)
破城子探方五一(E.P.T51:1—753)
破城子探方五二(E.P.T52:1—824)
破城子探方五三(E.P.T53:1—321)
破城子探方五四(E.P.T54:1—37)
破城子探方五五(E.P.T55:1—19)
破城子探方五六(E.P.T56:1—440)
破城子探方五七(E.P.T57:1—135)
破城子探方五八(E.P.T58:1—129)
破城子探方五九(E.P.T59:1—937)
破城子探方六一(E.P.T61:1—13)
破城子探方六五(E.P.T65:1—546)
破城子探方六八(E.P.T68:1—235)
破城子房屋八(E.P.F8:1—6)
破城子房屋一六(E.P.F16:1—57)
破城子房屋一九(E.P.F19:1—13)
破城子房屋二二(E.P.F22:1—889)
破城子房屋二五(E.P.F25:1—34)
破城子房屋三一(E.P.F31:1—8)
破城子塢內(E.P.W:1—449)
破城子塢外灰堆(E.P.C:1—82)
破城子1982年採集漢簡(82E.P.C:1—20)
甲渠塞第四隧探方一(E.P.S4.T1:1—32)
甲渠塞第四隧探方二(E.P.S4.T2:1—163)
甲渠第四燧採集散簡(E.P.S4.C:1—67)
額濟納旗三十井次東燧(E.S.C:1—173)
1972年居延調查採集散簡(七枚)
1972年居延地區調查採集地點不明殘簡(E.N:1—14)
後 記
京師出土文獻研讀班,原名“燕京簡牘與文獻讀書班”,成立於2008年11月。後改以“京師”為名,一因其地,研讀班的活動地點在北京師範大學;二因其人,研讀班的成員主要是北京的秦漢魏晋史專業的研究人員和師生。自從研讀班成立,這些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首都師範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學人每個星期都聚會一次,無論寒暑,研讀不輟。
在同類的研讀班中,京師出土文獻研讀班的成立不算早,規模也不大,但有自己的特色。我們的活動主要是讀書,也有不定期的專題報告、講座和外出參觀考察。研讀古代簡牘等出土文獻是最基本的內容。我們具體作法是,將所要研讀的簡牘的圖版投影放大,然後逐字釋讀。釋讀時,采用一種釋文版本為工作本,再參以其他的釋文版本,並結合現有的研究成果,對簡文及相關的問題進行探討。每次由一位研讀班成員領讀,其他成員則自由發言,進行質疑和補充。每位成員可根據所發現的問題,結合個人的興趣,準備自己的研究報告。
我們先後研讀了居延新簡、張家山漢簡之《二年律令》與《奏讞書》、肩水金關漢簡、里耶秦簡、睡虎地秦簡之《日書》等出土文獻。五年來,先後參加過京師出土文獻研讀班活動的同仁已達數十人,其中包括一些來自海外的朋友。通過認真的探討,共同的切磋與交流,大家收穫了頗豐的學術成果,也積累了整理出土文獻的經驗。
在上述活動中,我們研讀居延新簡的時間最長,從2008年冬起,一直沒有間斷。在此過程中,大家時常會發現一些問題,也有不少心得,於是產生了將這些讀簡收穫彙集成書的設想。2012年初,天津古籍出版社申報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資助項目,將我們的《居延新簡釋校》一書列入了計劃,設想遂得以實施。
我們隨即成立了居延新簡整理小組。大家齊心合力,積極熱誠,在工作與學習之餘,不吝付出額外的時間和精力,為撰寫書稿而共同忙碌。2013年3月,初稿完成。其後復加修訂,2013年冬完成終稿並付梓。如今奉獻給讀者的這本書,就是整理小組和京師出土文獻研讀班全體成員的堅持與努力的見證。編者2013年12月,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