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4月15日 星期四 年月
- 本文發布時間:2015年02月03日23时18分26秒 瀏覽次數:4817
- 呂廟軍博士撰寫的《先秦歷史思想文化新探》于2014年10月由新華出版社出版。本書平裝32開,全書353頁,245千字。承呂先生慨允,茲以是書目錄、前言揭載於次。
目 錄
第一部分 思想文化與歷史研究
西周“天命”觀念探析 3
周公天命思想與史鑒思想探討 12
周公憂患思想探析 33
國內外關于周公攝政稱王問題研究的歷史回顧與思考 46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新釋 67
莊子《齊物論》新釋 78
論“碣石”的歷史淵源和文化意蘊 89
“荊軻刺秦”的歷史與文化解讀 98
第二部分 趙國歷史文化研究
皋陶伯益父子關係質疑 111
“趙盾弑君”問題發微 116
先秦趙人夢文化解析 129
由清華簡載夢談先秦趙氏夢文化淵源問題 140
先秦時期趙國與魏國、秦國農業發展政策之比較 148
第三部分 清華簡與歷史研究
清華簡《程寤》與文王占夢、解夢研究 161
清華簡《說命上》篇失仲探微 180
清華簡《系年》與趙盾史事新識 186
第四部分 史學理論方法功能研究
關于後現代主義史學對我國影響的若干思考 195
從“史學現代化問題”看當代史學的特點和趨勢 200
從“百家講壇”熱談對史學功能的新認識 213
第五部分 書評·訪談
讀張榮明教授新著《中國思想與信仰講演錄》——一部中國宗教思想史研究的力作 223
深思明辨 綜合創新——評游喚民教授《周公大傳》 227
日本漢學家林泰輔《周公及其時代》評介 234
在中西比較視野下對中國思想文化史的艱辛探索——陳啓雲教授訪談錄 241
從書齋裏走出來的史學——孫立群教授訪談錄 257
第六部分 學術綜述與交流
“史學現代化問題”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 267
“荀子思想的地位與價值”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 277
“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 288
“中國出土文獻與上古史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綜述 304
“帝王觀念與中國社會”全國學術會議綜述 314
“首届秦皇島地域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會議綜述 319
“劉秉忠暨大元文化學術研討會”會議綜述 327
第七部分 讀書札記
“沉魚落雁”淵源與《莊子·齊物論》 335
楊伯峻《論語譯注》勘誤二則 338
論張角太平道的思想來源和歷史價值 339
從《日知錄》四則看顧炎武的學術精神 347
前 言
孔子曰:“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對于現已四十多歲的我,距孔聖人所說的竟是那麽的遙不可企,不由發出“何有于我焉”的慨嘆:四十歲却充斥著更多的迷惑,五十知天命更難說的上。每每念及于此,總不由自咎虛擲了人生不少寶貴的年華。我這個人,天生有個最大優點就是對從事自己喜歡事情的不屈不撓的勇氣和毅力的堅守,而且敢于對自己的過去包括求學經歷、遭受挫折等正視。這部小書的最初構思,主要就是檢討與回顧我這十多年來的學術經歷和成長之路。但即使如此,我還是對自己微不足道的一點兒學術成果感到忐忑不安。爲了供學界師友批評,作爲自己前進的鞭策和動力,也就消除這些顧慮了。
這本小書收集和涵蓋了十餘年來我在先秦歷史思想文化領域裏的一些習作和研究心得,主要包括周公、孔子、莊子思想的探索,荊軻、趙盾等歷史人物解讀及少許地理考證;先秦時期趙國歷史文化的研究,如對趙氏夢文化的淵源、特點以及歷史人物趙盾的研究;此外,包括我這些年在研究歷史過程中對史學理論和方法的一些粗淺的思考;還有一些在我讀書過程中寫就的一些周公研究的書評和札記,訪談錄包括對業師陳啓雲先生的交談記錄,聊作對遙居美國的恩師的思念之情,對南開大學孫立群教授的訪談完全出于個人對他在南開大學“博導論壇”和央視“百家講壇”的平易近人及儒雅風度的敬仰,荀子所說“學莫便乎近其人”,又說“學之經莫速乎好其人”,此言庶幾可以表達我的心情和感受。
將這十多年來我在先秦史及思想文化領域的研究和工作做一總結與回顧,幷談一些自己的看法,爲下一階段的研究做些承上啓下的工作,這就是這本《先秦歷史思想文化新探》的寫作初衷。基于此,我在本書各部分的安排上,首先布局了先秦時期周公、孔子、莊子思想的研究,希圖給讀者一個我這十多年來在這一領域研究的總的概覽;其次將邯鄲學院2008年成立趙文化研究中心以來,我在荀子與趙國歷史文化這一地方歷史文化研究領域內的一些研究心得奉獻給讀者,由此對本人學術旨趣亦可有所瞭解。此外,目前學術界所關注一些重要問題,如當今以清華簡爲代表作爲新材料的出土文獻研究與先秦歷史思想文化的互動開展取得了極大的成績,我也不憚膚淺,將一些史學研究理論、方法、功能的變化也納入書中。在清華簡研究部分,不僅探討了周文王占夢、解夢的一些史實,而且對商代失仲和傅說的歷史進行了一些細緻的考察,尤其是利用清華簡《系年》對先秦趙國歷史人物趙盾采用新材料進行了重新的思考,希望能引起讀者的興趣。最後,在學術綜述與交流部分,通過學術界利用出土文獻對先秦歷史研究的新方法、新視角、新觀點取得的成績或進展方面,也談了一些個人不成熟的意見。
本書各部分從邏輯上來說,儘量使彼此具有內在聯繫,在內容方面做到互相蟬連。但書中的每部分又各自獨立成篇,集中探討先秦歷史領域的某一個問題。這本小書希望能作爲先秦歷史思想文化研究的引玉之磚,以期引起對先秦歷史思想文化有興趣的讀者開展進一步的研究,從而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使先秦歷史思想文化的研究取得更爲豐碩的成果。
- 地址: 中國武漢珞珈山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振華樓歷史學院內) 郵編:430072 電話:027-68753911 郵箱:postmaster@bsm.org.cn
- 版權聲明:Copyright 2005-2019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版權所有 本站內容未經授權禁止複製或者建立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