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4月19日 星期一 年月
- 本文發布時間:2016年06月03日09时49分40秒 瀏覽次數:4828
- 張玉金先生著《出土先秦文獻虛詞發展研究》,2016年3月由暨南大學出版社出版。承張先生慨允,茲將是書書影、目錄、後記揭載于次。
書影
目 錄
緒論
一、以往研究
二、研究語料
三、研究內容和方法
第一章 出土先秦文獻介詞的發展
第一節 介詞“在”“當”“方”“即”“後”“先”的發展
一、介詞“在”的起源和發展
二、介詞“當”的起源和發展
三、介詞“方”的起源和發展
四、介詞“即”的發展
五、介詞“後”的發展
六、介詞“先”的發展
第二節 出土先秦文獻介詞“自”“由”“從”“道”的發展
一、介詞“自”的發展
二、介詞“由”的發展
三、介詞“從”的發展
四、介詞“道”的發展
第三節 出土先秦文獻介詞“至”“至于”“到”“沓”“晋”“戠”“
”的發展
一、介詞“至”的發展
二、介詞“至于”的發展
三、介詞“到”的發展
四、介詞“沓”的發展
五、介詞“晋”的發展
六、介詞“戠”的發展
七、介詞“
”的發展
附:介詞“向”的發展
第四節 出土先秦文獻介詞“終”“卒”“盡”的發展
一、介詞“終”的發展
二、介詞“卒”的發展
三、介詞“盡”的發展
第五節 出土先秦文獻介詞“于”“于”“乎”的發展
一、甲骨文中的動詞“于”
二、介詞“于”的來源
三、介詞“于”的發展
四、介詞“於”的發展
五、介詞“乎”的發展
第六節 出土先秦文獻介詞“以”的發展
一、介詞“以”的起源
二、介詞“以“的發展
三、用“以”作語素的介詞的發展
第七節 出土先秦文獻介詞“用”的發展
第八節 出土先秦文獻介詞“因”的發展
第九節 出土先秦文獻介詞“與”的發展
一、介詞和連詞“與”的起源
二、介詞“與”的發展
第十節 出土先秦文獻介詞“及”的發展
一、介詞和連詞“及”的起源
二、介詞“及”的發展
第十一節 出土先秦文獻介詞“爲”的發展
一、介詞“爲”的起源
二、介詞“爲”的發展
第十二節 出土先秦文獻介詞“眔”的發展
第十三節 出土先秦文獻介詞“如”的發展
第三章 出土先秦文獻連詞的發展
第一節 出土先秦文獻連詞“以”的發展
一、連詞“以”的起源
二、連詞“以”關係意義的發展
三、連詞“以”連接單位的發展
四、用“以”爲語素的連詞的發展
第二節 出土戰國文獻中的連詞“用”
一、連詞“用”的起源
二、連詞“用”的發展
第三節 出土先秦文獻連詞“因”“因而”的發展
一、連詞“因”和“因而”的産生
二、連詞“因”的發展
三、連詞“因而”的發展
第四節 出土先秦文獻連詞“與”的發展
一、連詞“與”關係意義的發展
二、連詞“與”連接單位的發展
第五節 出土先秦文獻連詞“及”的發展
一、連詞“及”關係意義的發展
二、連詞“及”連接單位的發展
第六節 出土先秦文獻連詞“爲”的發展
一、連詞“爲”的起源
二、連詞“爲”的發展
第七節 出土先秦文獻連詞“而”的發展
一、連詞“而”的起源
二、連詞“而”關係意義的發展
三、連詞“而”連接單位的發展
四、以“而”爲成分的複音虛詞語的發展
第八節 出土先秦文獻連詞“則”的發展
一、連詞“則”的起源
二、連詞“則”關係意義的發展
三、連詞“則”連接單位的發展
第九節 出土先秦文獻連詞“既”的發展
一、連詞“既”的起源
二、連詞“既”的發展
第十節 出土先秦文獻連詞“雖”的發展
一、連詞“雖”的來源
二、連詞“雖”的發展
第十一節 出土先秦文獻連詞“且”的發展
一、連詞“且”的來源
二、連詞“且”的發展
第十二節 出土先秦文獻連詞“斯”和“此”的發展
一、連詞“斯”的起源
二、連詞“斯”的發展
三、連詞“此”的發展
第十三節 出土先秦文獻連詞“故”和“是故”的發展
一、連詞“故”和“是故”的起源
二、連詞“故”的發展
三、連詞“是故”的發展
第十四節 出土先秦文獻連詞“然”的發展
一、連詞“然”的起源
二、連詞“然”的發展
三、連詞“然而”的發展
四、連詞“然則”的發展
五、連詞“然後”的發展
第十五節 出土先秦文獻連詞“焉”的發展
一、連詞“焉”的起源
二、連詞“焉”的發展
第十六節 出土先秦文獻連詞“眔”的發展
一、連詞“眔”的起源
二、連詞“眔”的發展
第十七節 出土先秦文獻假設連詞的發展
一、“若”組假設連詞的起源和發展
二、“苟”組假設連詞的起源和發展
三、“藉”組假設連詞的起源和發展
四、“倘”組假設連詞的起源和發展
五、“其”組假設連詞的起源和發展
六、“使”組假設連詞的起源和發展
七、“有”組假設連詞的起源和發展
第十八節 出土戰國文獻中的其他連詞
一、幷列連詞“于”的發展
二、幷列連詞“
”的發展
三、順承連詞“是”的發展
四、順承連詞“延”的發展
五、遞進連詞“引(矧)”的發展
六、選擇連詞“抑”的發展
七、條件連詞“無”的發展
八、讓步連詞“縱”的發展
九、原因連詞“唯”的發展
十、結果連詞“肆”的發展
第四章 出土先秦文獻助詞的發展
第一節 出土先秦文獻中助詞“然”的發展
一、助詞“然”的發展
二、詞綴“然”的發展
第二節 出土先秦文獻助詞“之”的發展
一、定中之間“之”的發展
二、狀中之間“之”的發展
三、中補之間“之”的發展
四、主謂之間“之”的發展
五、“主語+介賓”之間“之”的發展
第三節 出土戰國文獻中的助詞“者”
一、結構助詞“者1”的發展
二、結構助詞“者2”的發展
三、限定助詞“者”的發展
第四節 出土先秦文獻助詞“所”的發展
一、結構助詞“所”的起源
二、結構助詞“所”的發展
第五節 出土戰國文獻中的助詞“其”
一、結構助詞“其”的起源
二、結構助詞“其”的發展
第六節 出土先秦文獻其他助詞的發展
一、結構助詞“攸”的發展
二、結構助詞“厥”的發展
三、表數助詞“餘”的發展
四、列舉助詞“等”的發展
五、列舉助詞“云”的發展
第五章 出土先秦文獻語氣詞的發展
第一節 出土先秦文獻語氣詞“與”的發展
第二節 出土先秦文獻語氣詞“也”的發展
一、句末語氣詞“也”的發展
二、句中語氣詞“也”的發展
第三節 出土先秦文獻語氣詞“殹”的發展
一、句末語氣詞“殹”的發展
二、句中語氣詞“殹”的發展
第四節 出土先秦文獻語氣詞“矣”的發展
一、句末語氣詞“矣”的發展
二、句中語氣詞“矣”的發展
第五節 出土先秦文獻語氣詞“乎”的發展
一、句末語氣詞“乎”的發展
二、句中語氣詞“乎”的發展
第六節 出土先秦文獻語氣詞“哉”的發展
第七節 出土先秦文獻語氣詞“焉”的發展
一、語氣詞“焉”的來源
二、句末語氣詞“焉”的發展
三、句中語氣詞“焉”的發展
第八節 出土先秦文獻其他語氣詞的發展
一、語氣詞“抑”和“執”的發展
二、語氣詞“耳”的發展
三、語氣詞“爾”的發展
四、語氣詞“已”的發展
五、語氣詞“兮”的發展
六、語氣詞“則”的發展
第六章 出土先秦文獻兼詞的發展
第一節 出土先秦文獻兼詞“焉”的發展
第二節 出土先秦文獻兼詞“諸”的發展
第七章 出土先秦文獻虛詞發展綜論
第一節 出土先秦文獻介詞的起源與發展
一、出土先秦文獻介詞的起源
二、出土先秦文獻介詞的歷時演變
三、出土先秦文獻介詞的地域性
四、出土先秦文獻中的介詞和傳世先秦文獻中的介詞
五、先秦文獻介詞發展的原因和規律
第二節 出土先秦文獻連詞的起源與發展
一、出土先秦文獻連詞的起源
二、出土先秦文獻連詞的歷時演變
三、出土先秦文獻連詞的地域性
四、出土先秦文獻中的連詞和傳世先秦文獻中的連詞
五、先秦文獻連詞發展的原因和規律
第三節 出土先秦文獻助詞的起源與發展
一、本書所用的語料中的助詞
二、出土先秦文獻助詞的起源
三、出土先秦文獻助詞的歷時演變
四、出土先秦文獻助詞的地域性
五、出土先秦文獻中的助詞和傳世先秦文獻中的助詞
六、出土先秦文獻助詞發展的原因和規律
第四節 出土先秦文獻語氣詞的發展
一、以往的研究
二、本書所使用的語料中的語氣詞
三、出土先秦文獻語氣詞的歷時演變
四、出土先秦文獻語氣詞的地域性
五、出土先秦文獻中的語氣詞和傳世先秦文獻中的語氣詞
六、出土先秦文獻語氣詞發展的原因和規律
參考文獻
後記
後記
我所寫的書,一般都是自身所承擔的科研項目的研究成果。這本書也不例外。2010年,我申報的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一五”規劃一般項目“基于分段描寫的出土先秦文獻虛詞發展研究”(批准號GD10CZW13)獲准立項,本書是這個項目的最終研究成果。
本書的出版,獲得了華南師範大學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著作出版基金(編號SKXSEE1414)和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的傳承與創新”學科建設平臺基金(2014年)的資助。本書中造字很多,出版難度大,如果沒有上述資助,是難以同讀者見面的。
華南師範大學社科處曾邀請專家對拙著進行匿名評審,有三位專家寫出了《專家推薦意見》,他們都對拙著給予了較高的評價。由于是匿名,我不知道他們的大名,冒昧地以甲專家、乙專家、丙專家代稱呼他們。
甲專家的評價:
“該書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先秦出土文獻進行了全面的梳理,結合傳世先秦文獻,對古漢語虛詞做了全面深入的研究,材料廣博豐厚,論證細緻縝密,系統完整科學,是難得一見的學術力作。該書主要學術價值有以下幾點:
1.在以往古漢語虛詞研究的基礎上,以具體詞爲根據,深入研究了虛詞産生的緣由,探尋其演化的途徑,爲豐富古漢語詞匯理論提供了堅實的依據;
2.該書作者對出土文獻的時代、地域、特點有比較科學的認識與把握,由個別歸納一般,由一般考察個別,對完善古漢語詞匯體系起到了主要的支撑作用,尤其是對建立科學和虛詞體系提供了可信的根據;
3.該書具有比較突出的創新性,主要體現在虛詞類別的重整與劃分、虛詞詞性的確定與虛化、虛詞的共性與個性等;
4.該書具有完整的系統性,條理清晰,邏輯嚴密,語言規範,表述清楚,有較高的學術價值,推薦出版。”
乙專家的評價:
“過去研究先秦虛詞多據傳世文獻,但傳世文獻經歷代傳抄,往往不能充分保留語料的原貌。近二三十年才陸續有了一批依據出土文獻來研究虛詞的成果。由于出土文獻很大程度上保留了語料的原貌,故這方面的研究成果更能幫助人們科學地認識先秦漢語。但以往這方面的研究多按材料批次或時段分別進行,缺乏對貫通整個先秦的全面描寫,也缺乏動態的考察。《出土先秦文獻虛詞發展研究》一書正是爲彌補此一缺陷而作,在選題上有較爲突出的學術意義。作者對學術界有關先秦虛詞的研究情况有較爲全面的掌握,做了很好的綜述。對出土各階段先秦虛詞使用情况做了相當詳細的描寫,幷能縱向梳理出其間的發展變化,對于增進人們對漢語虛詞的起源和發展的認識,頗有裨益。”
丙專家的評價:
“該著作以出土文獻中先秦文獻虛詞發展爲研究對象,選取了先秦出土語言研究比較作爲主要的研究內容。以往對先秦出土文獻的研究,更多地關心文字識讀與考釋以及文化意義研究,以虛詞爲研究對象的論著主要是分類研究,如以載體分類的甲骨虛詞、金文虛詞研究等,本著作的創新之處在于補充了這種缺乏用統一的理論框架對各個時代出土文獻中虛詞系統的斷代描寫,全面系統地利用了出土先秦文獻,具有較爲重要的學術價值。”
當然,三位專家也指出了書稿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幷提出了修改意見。對此,筆者基本上都采納了。
本書是從歷時角度研究出土先秦文獻中的虛詞系統發展的。由于出土戰國文獻的虛詞占整個出土先秦文獻虛詞的主體部分,所以難免造成本書與筆者2011年出版的《出土戰國文獻虛詞研究》(人民出版社出版)內容上有一定程度的重複,特此說明。
暨南大學出版社社長徐義雄先生,暨南大學出版社人文分社社長杜小陸先生都是筆者的好朋友。我們有過幾次合作,都比較成功。他們非常歡迎拙著在暨南大學出版社出版。杜小陸先生對此書的出版非常重視,負責此書的編輯和校對人員也都非常認真,字斟句酌。出土文獻的語句比傳世文獻中的語句難核對,但他們對例句都進行了核實。書稿中有不少難字,即使安裝宋體—超大字符等,仍然解决不了全部問題,還要造不少字,這些困難他們都克服了,使得本書能順利問世。
我妻子劉海霞女士對我的學術研究十分支持,幫我做了她所能做的很多工作。謹向上面提到的單位、個人表示由衷的感謝!由于筆者水平有限,書中錯誤和不當之處在所難免,敬請專家教正。
張玉金
2015年12月18日于廣州
- 地址: 中國武漢珞珈山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振華樓歷史學院內) 郵編:430072 電話:027-68753911 郵箱:postmaster@bsm.org.cn
- 版權聲明:Copyright 2005-2019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版權所有 本站內容未經授權禁止複製或者建立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