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4月16日 星期五 年月
- 本文發布時間:2016年08月20日11时43分03秒 瀏覽次數:4882
- 第十三届全國古代漢語學術研討會于2016年8月11日至8月14日在河北師範大學召開。此次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及河北師範大學聯合主辦,由河北師範大學文學院承辦。大會共收到論文九十多篇,來自全國各地的七十余位學者參加了會議。大會開幕式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歷史語言學研究一室主任孟蓬生研究員主持,河北師範大學副校長鄭振峰教授致歡迎辭,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姚振武研究員代表與會學者致辭。首場大會報告由趙學清、潘玉坤主持,蘇寶榮、姚振武、楊寶忠、孫玉文、張維佳、王志平等六位教授作了主題發言。隨後會議進行了八場分組討論,與會學者宣讀論文,幷就古代漢語文字、語音、詞匯、語法等方面的問題展開熱烈討論。第二場大會報告由孫玉文、王志平主持,張其昀、徐時儀、孟蓬生、張民權等四位教授作了主題發言。閉幕式由河北師範大學鄭振峰教授和上海師範大學徐時儀教授主持,各組主持人向大會彙報本組討論情况,陝西師範大學趙學清教授作爲下届會議承辦單位代表發言,孟蓬生研究員致閉幕詞。
會議期間,正值高溫酷暑,與會學者不畏困難,濟濟一堂,積極投入會議活動,體現了可貴的敬業精神與較高的學術水準。會議承辦者籌備詳密,組織有序,執行有力,保障了大會的順利進行。部分會議論文經過遴選後將在中國社會語言研究所主辦的《上古漢語研究》(集刊)發表。
全國古代漢語學術研討會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與相關院校聯合主辦的全國性學術會議,會議討論範圍爲古代漢語文字、語音、詞匯、語法等各個方面。會議每兩年一届,自1989年首届會議以來,共成功舉辦十三届。下一届會議將由陝西師範大學承辦,于2018年在西安舉行。(朱白方寸)
鄭振峰副校長在開幕式上致辭
蘇寶榮教授發言
姚振武研究員發言
孟蓬生研究員在閉幕式上致辭
趙學清教授發言
會場一隅
分組討論
【附】
第十三届全國古代漢語學術研討會
報告論文目錄
8月12日上午
大會報告
地點:藝術樓報告廳
主持人:趙學清 潘玉坤
蘇寶榮:漢語複合詞結構與句法結構關係的再認識
姚振武:試論上古漢語語序的綜合性
楊寶忠:“㻹”乎?“璧”也——也談《百壽字圖》編者名字問題
孫玉文:說“碩”的例外讀音
張維佳、崔蒙:朝鮮漢字音所見“重紐”
王志平:先秦兩漢出土和傳世文獻中的楚語詞“凔/滄”
8月12日下午
第一場:14:00-15:30
第一組
地 點:行政樓201會議室
主持人:桑宇紅 武建宇
雷瑭洵:上古漢語“告”的音義、句法及其演變
桑宇紅:古代漢語“或”不定代詞詞性商榷
萬 群:上古漢語器具類詞語名動轉類研究
王 虎:論唐宋科舉詞匯研究與《漢語大詞典》修訂
武建宇:說“偏、頗、稍、略”
趙家棟、殷艶冬:南戲語詞釋證六則
第二組
地 點; 行政樓202會議室
主持人:劉興均 趙 岩
焦 浩:元刊雜劇中的“爪關西”及“爪、瓜”辨正
李 園:“書同文”述評
連佳鵬:釋甲骨文中從“凥”之字及相關問題
劉興均:說“巴”
劉 征:銀雀山漢簡文字形體特點
石小力:從出土文獻資料看“將”的來源及演變
趙 岩:秦漢簡牘考釋中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第二場 15:50-17:20
第一組
地 點:行政樓201會議室
主持人:崔山佳 張先坦
崔山佳:從認知角度看“同形動量詞”
鄧慧愛:範圍副詞演變中的非範疇化
孫洪偉:上古漢語否定副詞“無(毋)”表情態的用法
餘 忠:也論“主之謂”結構的性質與功能
張 建:滕州方言之“底”字淺析
張美霞:處所介詞“對”的産生、初步發展與消亡
張先坦:《群經平議》語法觀類型概說
第二組
地點:行政樓202會議室
主持人:潘玉坤 鄧紅華
白 如:《爾雅》《廣雅》“善”字條語義分析
鄧紅華、羅映輝:論《說文解字》中同體會意字的意向特點及思維方式
郭洪義:重慶梁山寨“天書怪聯”解析
胡 波:從常用詞看幾種先秦文獻的成書年代
李冬鴿:與聲符本義相關的同聲符同源詞詞源意義來源試析
潘玉坤:古漢語“有”訓“能、可”釋證
趙明秀:“大”義同源詞拾遺
8月13日上午
第三場:8:30-10:00
第一組
地 點:行政樓201會議室
主持人:魏德勝 馬立春
范桂娟、朱 懷:“不爭”的語法功能演變
侯立睿:《爾雅》《鄭雅》异同考
劉永靜:副詞“通”的形成與演變規律
馬立春:“之”語法化探究
邵琛欣:也談“以羊易之”與“易之以羊”兩種結構的差异
魏德勝:西北屯戍簡牘中身高表達法
肖婭曼:從生殖崇拜“
”到血親佑“有” ——渾沌語言學的甲、金文字語義研究
鄭繼娥、胡明亮:上古出土文獻“以”字結構語序變化原因的探討
第二組
地 點:行政樓202會議室
主持人:汪業全 林 松
程 悅:從內證材料對《上古漢語:構擬新論》宵藥分部的考察與討論
梁慧婧:异等諧聲原因之聲首借用例釋
林 松、吳才勇:中古莊章組聲母在酸湯話中的演變層次
汪業全:漢語歷史語音研究的新視角:基于規範“普適性”原理的古代漢語語音規範研究方法論
游 帥:從張慎儀《續方言新校補》《方言別錄》看清人方言輯佚的得失
趙團員:“最”“冣”形音義考
趙曉慶:金代韵書《廣集韵》考略
第四場:10:20-11:50
第一組
地 點:行政樓201會議室
主持人:于峻嶸 黃建榮
郭海洋:學術筆記中考辯類語料詞匯研究的語料價值及現實意義
何 亮:漢語部位詞的空間及時間概念隱喻的發展層級
黃建榮:簡析唐代三家《文選注·騷》的訓詁特色
錢慧真:域外漢籍《朝天日記》考述及研究價值
楊 敏:“懿”及“壹”的來源試析
于峻嶸、張科研:呂叔湘《筆記文選讀》“文言”與“白話”研究
趙 培:“貳”“忒”同形及其影響考論
張 潔:說“聞”
第二組
地 點:行政樓202會議室
主持人:馬燕華 趙學清
白軍鵬:古典釋詞兩則(附)
姜同絢:釋“偏橋”、“橋格”、“偏橋格”
李 彬:從雙音同源詞的角度看“鹵莽”的辭書釋義
馬燕華:漢語古典詩歌語用顔色詞特徵分析
王 浩:詞的民族性、經驗性意義特徵
吳繼剛:“青頭”解詁
肖曉輝:古人名字解詁淺議
趙學清:從三部《詩經詞(辭)典》談古漢語專書詞典的編纂問題
8月13日下午
大會報告
地點:博物館報告廳
主持人:孫玉文 王志平
張其昀:左氏《春秋經》“矢魚”辯論
徐時儀:《朱子語類》快慢反義概念詞語類聚考
孟蓬生:量詞“丙(兩輛)”語源試探
張民權:《新刊韵略》及元刻本韵書俗字研究
- 地址: 中國武漢珞珈山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振華樓歷史學院內) 郵編:430072 電話:027-68753911 郵箱:postmaster@bsm.org.cn
- 版權聲明:Copyright 2005-2019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版權所有 本站內容未經授權禁止複製或者建立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