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4月16日 星期五 年月
- 本文發布時間:2017年04月25日22时04分32秒 瀏覽次數:4774
- 清華簡《算表》吉尼斯世界紀錄授牌儀式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柒)》成果發布會在京召開
- 4月23日,《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柒)》(中西書局出版)成果發布會在清華大學召開。來自全國部分高校和考古文博單位的一百多位專家學者參加了發布會,從春秋史、文獻學、古文字學等角度就第七輯整理報告的內容展開了熱烈討論。
第七輯整理報告共刊布四篇戰國簡册,均爲傳世文獻未見的佚籍。其中兩篇記載了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早年流亡在外,借助秦國力量返國,以及重耳歸國後整頓內政,一戰而霸的史事。另一篇則講述春秋晚期晋國趙簡子始爲卿入朝,範獻子與成鱄對其訓導勸誡的文辭,成鱄論及晋國三位先君——獻公、襄公、平公,講述了國君以儉得政,以奢失政的道理,對于今天也具有啓發意義。
第七輯整理報告份量最重的一篇爲記述春秋晚期吳越史事的《越公其事》,全篇七十五簡,內容完具,書寫整飭。簡文叙述越王勾踐兵敗,委屈求成,經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依次實施好農、好信、征人、好兵、飭民的“五政”,重新崛起、最終滅吳的故事。簡文與《國語·吳語》、《越語》關係密切,當有同樣的史料來源,可見吳越盛衰是春秋晚期影響中國政治格局的重大事件,也是戰國時期特別流行的故事主題。
與《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柒)》發布會一起舉行的還有清華簡《算表》吉尼斯世界紀錄(Guinness World Records)授牌儀式。2500枚清華簡中有21支形制非常特殊,竹簡上端鑿有圓孔,孔內有絲帶殘留。2010年7月12日,數學史專家對該篇竹簡進行了鑒定。專家們一致認爲:“這21支竹簡不僅具有數字特質,更具有運算功能,是一份實用的運算表”,幷建議將之命名爲《算表》。《算表》爲我國留存最早的數學文獻實物,填補了先秦數學文獻實物的空白,是研究中國古代數學的珍貴史料。經學者研究、吉尼斯世界紀錄獨立核實認證,這是目前發現的人類最早的十進制計算器。
《算表》呈表格形態,核心部分是由“九”至“一”及其乘積“八十一”至“一”構成的九九乘法表,擴展部分一端爲“半”與“半”的乘積“錙”(四分之一);另一端爲被乘數及乘數分別擴大至十倍,也就是最大爲“九十”與“九十”的乘積“八千一百”。這樣便可以通過絲綫交叉,運用交換律將兩位數乘法轉換爲四個交叉點數字相加,實現快捷運算。
《算表》的發見引起了數學界的極大重視。前國際數學史學會主席道本周(J.w.Dauben)教授指出:“這一發現意義非凡,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十進制乘法表實物。”國際數學大師丘成桐教授以及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先生也參觀幷研討了《算表》的性質、功能。《算表》的研究成果被Nature網絡版、Scientific
American、DailyMe、The
Huffington Pos Science Maths和中央電視臺等國內外權威媒體廣泛報道。
- 地址: 中國武漢珞珈山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振華樓歷史學院內) 郵編:430072 電話:027-68753911 郵箱:postmaster@bsm.org.cn
- 版權聲明:Copyright 2005-2019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版權所有 本站內容未經授權禁止複製或者建立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