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發布時間:2017年07月22日22时40分48秒 瀏覽次數:5282
- 何琳儀教授著《戰國文字通論(訂補)》出版
- 何琳儀教授著《戰國文字通論(訂補)》,2017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以下是該書書影、《再序》、《序》及《目录》。
書影
再 序
李學勤
我應何琳儀教授之邀,爲他的《戰國文字通論》一書的初版作序,時間是在1987年的冬天。這部專著於1989年由中華書局印行,很受學者們的歡迎。荏苒至今,不覺已經十多年了。
這期間,中國正經歷不平凡的變革,科學事業的各方面都取得了明顯的進步。中國古文字學,伴隨着考古工作的開展,成績也很彰著,而在古文字學的幾個分支里,戰國文字研究的前進尤其突出。學科的分支化,是其發展的一項重要標志。例如現代的物理學,按照通行的《學科專業目録》,就分爲理論物理、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原子與分子物理、等離子體物理、凝聚態物理、聲學、光學、無綫電物理等分支。中國古文字學的發展史也是這樣,陸續形成了甲骨文研究、金文研究、簡帛研究等獨立的分支。戰國文字研究的興起是比較晚的,但其成爲一種新的分支却相當快速,確定了自己的領域和方法,積累起自己的材料與文獻,隨之專門的學者隊伍也組織起來。
《戰國文字通論》的初版,對這一學科分支的早期成果做了綜合總結。因此,我在那時寫的序言中曾説,該書的出版,“在這一分支學科的成長過程中,是一件大事,必將促進學科的深入發展,有利於中國古文字學的進步”。
如果説戰國文字研究在當時還處於成長的階段,作爲學科分支没有爲大家充分認識的話,在今天,這一學科分支可以説業已臻於成熟了。值得注意的是,戰國文字研究本身又在進一步分支化。
《戰國文字通論》已依據學者的研究成果,將戰國文字劃分爲齊、燕、晉、楚、秦五系。這五系文字,都有專門的論作發表,但因爲各系已發現材料數量並不均衡,有的系的研究進展特快,已顯露建立爲分支的趨勢。
首先表現這種傾向的,是秦文字。早自王國維先生,即以西土的秦文字與東土的六國古文相區别。近年有學者集中輯録秦文字材料,雲夢睡虎地的秦簡也有文字編問世。日前傳來訊息,湖南龍山里耶新出秦簡,竟多達約兩萬支,這無疑會大爲開拓我們對秦文字的眼界。
同樣重要而更需要研究精力的,是楚文字。1933年發現的壽縣李三孤堆楚金文,1942年發現的長沙子彈庫楚帛書,20世紀50年代開始出土的楚竹簡,已使楚文字躍爲學者論析的焦點。前些年新出的荆門郭店楚簡與上海博物館收藏的楚簡,更確立了楚文字的重要地位。今天研究六國文字,不得不先從楚文字入手。和秦文字得到重點研究一樣,楚文字研究也趨於專門化。
這一類徵象表明,戰國文字研究有很多新内涵,有待再加綜合總結。何琳儀教授在此時增訂再版他的《戰國文字通論》,正是適應了這樣的需要。
何琳儀教授一直在戰國文字研究的前沿辛勤工作。1998年,他出版了厚1600頁的《戰國古文字典———戰國文字聲系》。這部巨作不妨説是戰國文字的一次普查,處處顯示出作者的深厚功底與敏鋭識見。書内許多觀點,同《戰國文字通論》相通,讀者如能合觀,必能有左右逢源的感受。
2002年7月16日
序 言
李學勤
東漢許慎撰《説文解字·叙》,描述戰國時期“分爲七國,田疇異畮,車涂異軌,律令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清段玉裁注云,所謂“言語異聲,文字異形”,即“各用其方俗語言,用其私意省改之文字也。言語異聲則音韻歧,文字異形則體制惑,車同軌,書同文之盛於是乎變矣”。按子思著《中庸》,引孔子的話説,“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是春秋晚期文字尚能維持大體一致,至戰國時歧異始形顯著,爲一大變。秦兼併六國,以秦文字爲標準,“罷其不與秦文合者”,又爲一大變。由此看來,戰國文字在中國文字演變史上自成段落,應當專門加以研究。
北宋以來學者重視青銅器銘文,所指主要是商代晚期至春秋的文字。清末甲骨文發現,商代文字研究更爲興盛。戰國文字,由於材料繁多分散,且少長篇巨製,歷來不爲學者所重;加以戰國文字有其本身種種特點,雖有著作涉及,每每難於掌握其間規律,在釋讀上造成許多誤解,以訛傳訛,歷久不改。這不僅影響着對文字演變的通盤瞭解,而且對古代歷史文化的探索也有不小妨礙。戰國文字作爲系統研究的對象,是在20世纪50年代開始的,二十多年間發展迅速,迄今已形成中國古文字學的一個獨立分支。
戰國文字研究發展的標志是:已經有了相當數量的研究成果,已經有了一批專心從事這方面研究的人員。中國古文字研究會各届年會都有戰國文字研究的論文提出。在研究生培養上,也有了以戰國文字研究作爲專業方向或者論文主題的。隨着近年田野考古工作的開展,新的戰國文字材料大量出現,實際工作迫切要求有關研究成果的傳布普及。從各方面看,對戰國文字研究的豐富收穫進行總結綜合,現在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何琳儀同志這部《戰國文字通論》正好滿足了大家的希望和要求。
何琳儀同志從學於古文字學界前輩于省吾先生,取得學位後,在吉林大學講授戰國文字。他在古文字學方面有深厚基礎,因而論述戰國文字,能由古文字流變全局着眼。《通論》一書有兩點優長,是特别值得向讀者推薦的:
第一,是博採衆説,去取矜填。如前所言,戰國文字材料本多瑣碎,考釋論著爲數頗多,兩者都不便蓃集,讀者苦於難觀其全。《通論》篇幅雖屬有限,但已將各家成説盡可能搜羅在内,予以系統化。書中特别注意吸收學術界最新研究成果,包括一些剛剛發表的,也已收入融會。吸收已有成果,貴在有所别擇。任何學科,尤其是像戰國文字研究這樣成形不久,正處在發展時期的分支學科,學者間難免有若干争論,新説也必然有不能成立者。本書不狃於舊説,亦不惑於新義。例如幾年前我曾寫一小文,論及上海博物館收藏有江陵地名的戰國官璽,何琳儀同志取文中釋地部分,而芟除所釋未妥部分,甚爲允當,值得感謝。
第二,是推陳出新,多有創見。本書雖然是一部“通論”,首先側重於綜述,而各章節中實含有作者精心研究的新獲,不少即在舉例之間,請讀者不要忽視。以下試選數例聊見一斑。
燕國長條形璽,多有字,前人多置不釋。或釋爲卪,讀爲節,亦嫌未妥。《通論》由于省吾先生釋甲骨文勹字出發,釋此字爲勹,讀爲符,是新穎的見解。此例一。
趙國相邦春平侯等鈹,刻銘有時有“左右伐器”之詞,舊多不識,或識之而不知所云。《通論》引《楚辭·天問》及注,指出“伐器”猶言兵器,解決了這一疑難。此例二。
江蘇盱眙南窖莊出土銅壺,曾經幾位學者討論,銘文釋讀逐漸明晰。其中有“重金某某”四字,後兩字就是“壺”,壺字之釋,是由於認爲該字是器名,實不妥當。《通論》改釋爲“
襄”,可讀爲“絡鑲”,與此器有鏤空銅絲網套及錯金、鑲嵌緑松石吻合。此例三。
河北平山出土中山王方壺,銘文有,即絶字,字从刀作。《通論》引孔廣居《説文疑疑》説,指出前人預見這一點。此例四。
河南信陽長臺關出土楚簡,有“[相]附如會,相保如介”之語,《通論》説明附、會,保、介意義相關,如爲連詞。按《大戴禮記·文王宫人篇》“志殷如(深),其氣寬以柔,其色儉而不諂”,如字用法正與此同。此例五。
這五個例子不過是隨手拈來,書中還有許多新見解。各章所論戰國文字變化規律,更是富於啓示性,對讀者有很大幫助。
《戰國文字通論》的出版,在這一分支學科的成長過程中,是一件大事,必將促進學科的深入發展,有利於中國古文字學的進步。蒙琳儀同志叫我寫幾句話,我是極感欣幸的。所説容有不當,請琳儀同志和大家指正。
1987年11月目 録
再序李學勤……………………………………………………………… 001
序言……………………………………………………………… 李學勤001
第一章 戰國文字的發現和研究……………………………………… 001
第一節引言………………………………………………………… 001
第二節古代戰國文字的發現和研究……………………………… 003
第三節近代戰國文字的發現和研究……………………………… 009
第四節現代戰國文字的發現和研究……………………………… 015
第五節戰國文字的分類…………………………………………… 031
第六節小結………………………………………………………… 042
第二章 戰國文字與傳鈔古文………………………………………… 044
第一節引言………………………………………………………… 044
第二節籀文………………………………………………………… 045
第三節《説文》古文………………………………………………… 052
第四節三體石經古文……………………………………………… 067
第五節《汗簡》和《古文四聲韻》古文……………………………… 077
第六節小結………………………………………………………… 090
第三章 戰國文字分域概述…………………………………………… 092
第一節引言………………………………………………………… 092
第二節齊系文字…………………………………………………… 094
第三節燕系文字…………………………………………………… 113
第四節晉系文字…………………………………………………… 131
第五節楚系文字…………………………………………………… 176
第六節秦系文字…………………………………………………… 218
第七節小結………………………………………………………… 247
第四章 戰國文字形體演變…………………………………………… 251
第一節引言………………………………………………………… 251
第二節簡化………………………………………………………… 252
第三節繁化………………………………………………………… 263
第四節異化………………………………………………………… 276
第五節同化………………………………………………………… 299
第六節特殊符號…………………………………………………… 304
第七節小結………………………………………………………… 317
第五章 戰國文字釋讀方法…………………………………………… 319
第一節引言………………………………………………………… 319
第二節歷史比較…………………………………………………… 323
第三節異域比較…………………………………………………… 328
第四節同域比較…………………………………………………… 337
第五節古文比較…………………………………………………… 343
第六節諧聲分析…………………………………………………… 349
第七節音義相諧…………………………………………………… 353
第八節辭例推勘…………………………………………………… 359
第九節語法分析…………………………………………………… 366
第十節小結………………………………………………………… 369
餘論 ………………………………………………………………………… 372
引用書刊簡稱表…………………………………………………………… 378
後記(一)…………………………………………………………………… 383
後記(二)…………………………………………………………………… 384
附録:論著目録…………………………………………………………… 386
大陸論著目録……………………………………………… 徐在國386
港澳論著目録……………………………………………… 袁國華532
臺灣論著目録……………………………………………… 季旭昇539
國外論著目録……………………………………………… 徐在國556
(感謝上海古籍張亞莉編輯提供書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