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發布時間:2017年08月19日11时07分32秒 瀏覽次數:5678
- 第三届出土文獻與上古漢語研究(簡帛專題)學術研討會暨2017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科學論壇在北京舉行
- 第三届出土文獻與上古漢語研究(簡帛專題)學術研討會暨2017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科學論壇于8月14日至16日在北京金台飯店舉行。本次國際學術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及簡帛語言文字研究學科(歷史語言學研究一室)承辦。來自海內外高等院校、科研出版單位的五十余名專家學者出席了會議。
會議開幕式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孟蓬生研究員主持,語言研究所所長劉丹青研究員、中華書局趙誠編審、語言研究所董琨研究員等分別致辭。劉丹青研究員指出,習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提到,要重視事關文化傳承的學科。簡帛語言文字之學,就屬於這些事關文化傳承的學科。出土文獻較多地保留了古代語言文字的原貌,是宏大的資源寶庫,爲包括歷史和語言文字學科在內的衆多學科提供了廣闊的研究空間。學術的創新,或新于材料、或新于方法、或新于理論,簡帛語言文字研究帶有先天的優勢。同時,簡帛等出土文獻跟傳世文獻的關係,也是出土文獻研究中一個新的核心論題,大量的研究實踐也將孕育中國特色的系統化的新理論和新方法。必要的理論意識和方法意識將會大大提升簡帛文獻語言文字研究的學術境界和科學化水準。趙誠先生指出,不要人爲地把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割裂幷對立起來,從文化和語言的傳承來說,出土文獻其實也是傳世文獻。語言文字研究應該重視綜合性,不可偏執一端。董琨先生談到了近來新發布資料的重要價值,幷認爲,考訂字詞是簡帛研究的重點,是其他學科利用簡帛文獻的基礎,應格外重視。
劉丹青研究員
趙誠先生
董琨研究員
會議主體部分由兩場主題演講和四場分組報告組成。第一場主題演講,安徽大學李家浩教授、臺灣中國文化大學季旭升教授、復旦大學劉釗教授、清華大學趙平安教授、語言所孟蓬生研究員向大會報告了他們在簡帛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隨後會議進行了四場分組報告,與會學者對戰國秦漢簡帛文字釋讀、上古漢語語法、音韵及詞匯等方面進行發言和討論。第二場主題演講,首都師範大學黃天樹教授、華南師範大學張玉金教授、中山大學陳偉武教授、清華大學李守奎教授、吉林大學馮勝君教授向大會作了報告。閉幕式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王志平研究員主持,孟蓬生研究員對會議研討交流情况作了總結,幷簡要介紹了中國社會科學院特殊學科“簡帛語言文字研究”的概况及其研究規劃。
會議開幕式
小組討論(左起:張民權、趙彤、張富海)
會議討論的熱點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
一是以出土材料爲新綫索、新視角來解决古書中的疑難詞語,或更正前人的誤解。例如李家浩教授《〈易林〉校勘一得──兼談江陵鳳凰山漢簡中的“”字》根據江陵鳳凰山漢簡“栀”作“
”,指出《易林》的《坎之未濟》繇辭“據棘履
”之“
”是“栀”字的省寫,有的版本的“據棘履危”的“危”字是“卮”字之誤,皆讀爲“枳棘”之“枳”。劉釗教授《讀簡帛散札》根據出土材料討論了“見、視”“繼、絕”等字因形近而在古書中混訛的情况。趙平安教授《〈竹書紀年〉“粵滑”考》根據出土戰國文獻中有很多骨聲字和
聲字相通的例子,論證《竹書紀年》中的疑難詞語“粵滑”就是“越禍”,義爲“越國內亂”。李守奎教授《〈國語〉故訓與古文字》專門討論《國語》中的詞義與訓詁,他指出,《國語》中有大量古語,可利用古文字和出土文獻解讀失傳的古義,尤其要重視通過辭例歸納來考求古義。北京大學胡敕瑞教授《一個被誤解的成語——“市無貳價”》指出,“市無貳價”之“貳”本來是“欺誑”之義,後來被誤解爲“兩個”。
李家浩教授
劉釗教授
趙平安教授
李守奎教授
胡敕瑞教授
二是利用古文字或出土文獻爲材料來研究上古漢語的語音、語法等問題。孟蓬生研究員《楚簡從“黽”之字音釋》探討了楚簡中四個從“黽”字形在具體辭例中的訓釋,幷根據大量材料證明“蠅”字的前上古音可能在侵部。中國人民大學趙彤博士《出土文獻中反映的語流音變現象》、首都師範大學張富海博士《據古文字確定幾個魚部一等字的開合》、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張潔《從出土文獻談上古漢語清鼻音問題》等報告也充分結合古文字材料來探討上古漢語語音問題。華南師範大學張玉金教授《出土戰國文獻二價動詞“伐”研究》認爲“伐”可以分爲三類,第一類是帶受事的二價動作動詞“伐”,第二類是帶成事的二價動作動詞“伐”,第三類是二價狀態動詞“伐”。北京語言大學魏德勝教授《度量衡單位量詞“分”的泛化》討論了單位量詞“分”在漢代西北屯戍簡牘中的用法,指出它已出現泛化的傾向。韓國明知大學姜允玉教授《上海博物館藏楚竹書中的若干語法現象》分析了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中的若干語法現象,如“其”“者”“乎”“夫”“也”等詞的用法,指出這些詞的個別特殊現象在漢語史上具有重要價值,值得注意。中山大學陳斯鵬教授《清華大學所藏戰國竹書(柒)虛詞札記》討論了清華簡中的部分虛詞。
孟蓬生研究員
張玉金教授
姜允玉教授
魏德勝教授
陳斯鵬教授
三是簡帛文獻的專門研究。例如臺灣中國文化大學季旭升教授《談清華肆〈筮法〉第二十六節〈祟〉篇中的“竈”字》討論了《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肆)·筮法·第二十六節·祟》中一個從又從蟲的字,認爲該字即“蚤”字,在簡文中讀爲“灶”,是古代五祀之一。清華簡《保訓》篇的“中”字近年來一直是討論的熱點,吉林大學馮勝君教授《也談清華簡〈保訓〉篇的“中”》重新審視了這個問題,他結合相關文字的新釋,認爲“中”即“衷”,幷對“中”在簡文中的含義進行瞭解讀。首都師範大學劉樂賢教授《漢簡中的占夢文獻——釋額濟納漢簡中的“瞢”字》分析了額濟納漢簡中一個原釋爲“膏”的字,認爲該字其實是“瞢(夢)”字,相關簡文涉及古代占夢術。王志平研究員《清華簡〈筮法〉“勞”卦即“坎”卦說解》對清華簡《筮法》“勞”卦與今本《周易》“坎”卦之間的對應關係進行了較爲深入的探討。南師大客座研究員蕭旭《漢簡“尚(常)韋”解詁》對漢簡中的“尚(常)韋”一詞進行了訓釋。首都師範大學陳英杰博士《讀〈鄭武夫人規孺子〉札記》對清華簡六《鄭武夫人規孺子》中的部分詞句進行了討論。清華大學程薇博士《清華簡(柒)新見字形“藔”字小考》將新發布的清華大學藏竹簡(柒)《越公其事》中的字釋爲“藔”,讀作“祧”。
季旭昇教授
馮勝君教授
劉樂賢教授
王志平研究員
蕭旭研究員
主持小組討論(陳英杰、李銳)
以上是對簡帛文獻字詞釋義的討論,還有學者的報告是從文獻學的角度來研究簡帛文獻的相關問題。例如,日本山梨縣立大學准教授名和敏光《馬王堆漢墓帛書〈陰陽五行〉甲篇〈雜占之七〉綴合校釋》對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陰陽五行》甲篇《雜占之七》進行了新的綴合,提供了新的釋文。臺灣彰化師範大學教授蘇建洲《論北大簡〈蒼頡篇〉源自秦國底本——以簡55“桶概參斗”爲討論對象》討論了北大漢簡《蒼頡篇》“桶概參斗”一句,指出作爲量制單位的“桶”在西漢時已被“斛”取代,這可以作爲北大漢簡《蒼頡篇》源自秦國底本說的一個補充證據。香港教育大學張連航教授《尋找典籍文本的年代標記——以清華簡尚書類文獻爲例》以清華簡尚書類文獻爲例,討論典籍文本形成的年代。他認爲,文本年代的考證,主要從內容與形式兩方面判斷。內容包括文本提及的歷史事件、時代、人物及思想等等,形式則包括文體、語言等特徵。北京師範大學李銳教授《從押韵的角度談談〈恒先〉的編聯》則從全篇押韵的角度對上海博物館藏竹簡《恒先》的編聯次序問題進行了討論。
名和敏光先生
蘇建洲教授
張連航教授
李銳教授
除此以外,黃天樹教授《說文部首與甲骨部首比較研究》、陳偉武教授《漢語言文字中的物我之別》等報告引起了與會者的極大興趣。黃天樹教授系統地比較了甲骨文部首與說文部首,提出了甲骨文部首設立的原則和疑難問題。他感慨地說,越是深入研究甲骨文部首,就越是覺得許慎設立說文部首之苦心孤詣。陳偉武教授列舉了大量例子,指出語言與文化關係極爲密切,古代文化中的“物我之別”觀念深刻而普遍地體現在語言文字之中。
黃天樹教授
陳偉武教授
在傳世文獻語言文字研究方面,也有一些學者提交了論文。例如武漢大學盧烈紅教授《體標記、選擇標記與測度標記——先秦兩漢虛詞“將”析論》通過大量語例梳理了先秦兩漢時期“將”的四種用法(意願義助動詞、將來時體標記、選擇連詞、測度語氣副詞)之間的關係。中國傳媒大學張民權教授《撫州發現北宋〈禮部韵略〉述略》介紹了撫州所發現北宋本《禮部韵略》之經過及其重要價值。內蒙古師範大學王建莉教授《上古詞兼正反兩義探源》對上古漢語所謂“詞兼正反兩義”現象的來源作了討論。陝西師範大學趙學清教授《試論詞源意義與文字構意的關係》認爲,利用詞源意義考釋漢字構意,有利于確認某些文字構意、解决部分文字構意研究上的分歧。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李玉博士《上古漢語“迫”詞族略考》以古籍和故訓爲材料,系聯出上古漢語“迫”詞族,同時利用現代漢語方言及親屬語言同源詞對原始漢語和上古漢語**mb-型複聲母的構擬加以印證。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肖曉輝博士《說“半漢”及其同族聯綿詞》討論了表示“大”“來回”等義的“半漢”族聯綿詞,幷分析了他們之間的語音及意義關係。
盧烈紅教授
張民權教授
趙學清教授
王建莉教授
“出土文獻與上古漢語研究學術研討會”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主辦(歷史語言學研究一室承辦)的系列學術會議,此前已經分別于2015年和2016年舉辦了兩届。會議主旨是通過學術交流推動出土文獻與上古漢語研究的相互結合、相互促進,使新材料、新視野下的上古漢語研究得到拓展與深化。
中國社會科學院自2010年起設立“中國社會科學論壇”,每年召開一次年會和系列專題研討會,以社科院雄厚的科研和人才資源爲基礎,廣泛的對外學術交流網絡爲依托,圍繞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以及全球關注的重大問題,圍繞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弘揚、中外文明的交流與互動,展開高層次、高水平的研討。本次會議爲2017年中國社會科學論壇的專題研討會。
中國社會科學院去年起實施的“登峰計劃”確立語言研究所簡帛文獻語言文字研究爲全院首批“特殊學科”。這次會議是該學科設立以來承辦的第二次國際學術會議,也是“出土文獻與上古漢語研究學術研討會”系列學術會議第一次成爲中國社會科學院年度社科論壇的專題研討會。
本次國際學術會議的順利舉行,將有力推動出土文獻與上古漢語研究的相互結合與相互促進,有益于簡帛研究和上古漢語研究內部相關學科的滲透與交融。會議論文經遴選與審稿後將收入孟蓬生先生主編的《上古漢語研究(集刊)》第三輯,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與會學者合影
(本文會場照片由李婧姝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