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4月23日 星期五 年月
- 本文發布時間:2018年01月07日22时07分59秒 瀏覽次數:4998
- 曾憲通教授著《曾憲通自選集》2017年11月由中山大學出版社出版。全書16開,定價60元。承主事先生慨允,兹将該書的書影、作者介紹、內容介紹、目錄揭載于次。
書影
作者簡介
曾憲通,1935年1月生,廣東潮安人。1959年畢業于中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留校在古文字研究室當助教,主要從事漢語文字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從容庚、商承祚教授治古文字之學,研究方向爲戰國秦漢文字。1985年起任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1990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爲漢語文字學專業博士生導師。曾兼任中山大學人文學院院長、中文系主任以及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理事長,中國秦文學會和中國語言學會常務理事。主要著作有《長沙楚帛書文字編》、《楚地出土文獻三種研究》(合著)、《曾憲通學術文集》、《古文字與出土文獻從考》、《漢字源流》(合著)等專著及論文近百篇。曾榮獲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著作二等獎,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著作二等獎和三等獎。2015年被評爲廣東省第二届優秀社會科學家。
內容簡介
本書以古文字與出土文獻研究爲核心,分爲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關于奇字的考釋,主要對某些學界未識的古字加以辨識,弄清它的構形和音義,或對已識的字在音讀和義訓方面糾正舊說而提出新解,進而理清相關字詞的原始意義及其演變的源流。第二部分是對春秋戰國時期的編鐘銘文和簡帛文獻加以辨證和釋讀,如糾正舊稱爲蔡侯鐘實當爲吳王光編鐘,對楚簡《周易》中的某些卦辭和爻辭重新加以詮釋,又論及漢代古本竹書《孫子兵法》的學術價值等。第三部分是有關文化史的研究,涉及漢字起源、楚系神話系統和古天文曆法等,幷介紹作者熟悉的三位大師相關研究爲典範。書末對《明本潮州戲文》中有關方言俗字的考釋,是開啓古代潮汕方言俗字研究的一種嘗試。總之,本書以出土的古文資料(含古抄本)爲基礎,結合傳世典籍,闡明漢字發展的源流,進而揭示漢字文化的豐富內涵,是本書最爲鮮明的特色。
目 錄
學術自傳
“作”字探源 ——兼談“耒”字的流變
釋“鳳”“皇”及其相關諸字
說繇
楚文字釋叢
楚帛書文字新訂
說“
”“
”及其他
“享”及相關諸字考辨
從曾侯乙編鐘之鐘虡銅人說“虡”與“業”
再說“
”符
古文字資料的釋讀與訓詁問題
吳王光編鐘銘文的再探討
關于曾侯乙編鐘銘文的釋讀問題
宋代著錄楚公逆鐘銘文補釋
《周易·睽》卦卦辭及六三爻辭新詮
《周易·離》卦卦辭及九四爻辭新詮
《保訓》篇“中”字別解
包山卜筮簡考釋
試論銀雀山漢墓竹書《孫子兵法》
居延漢簡研究二題
敦煌本古文《尚書》“三郊三逋”辨正——兼論遂、述二字之關係
漢字起源的探索
楚帛書神話系統試說
楚月名初探——兼談昭固墓竹簡的年代問題
戰國楚地簡帛文字書法淺析
秦漢時制芻議
容庚先生與中國青銅器學
商錫永先生與楚帛書之緣及其貢獻
選堂先生與荊楚文化的研究
明本潮州戲文所見潮州方言概述
明本潮州戲文疑難字試釋
附錄 曾憲通主要著述目錄
- 地址: 中國武漢珞珈山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振華樓歷史學院內) 郵編:430072 電話:027-68753911 郵箱:postmaster@bsm.org.cn
- 版權聲明:Copyright 2005-2019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版權所有 本站內容未經授權禁止複製或者建立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