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致先生主編、來國龍、史亞當(Adam Craig SCHWARTZ)先生副主編《饒宗頤國學院院刊》第六期,2019年8月出版。承主事先生慨允,兹将該刊期目录、“上古音與古文字研究的整合——紀念鄭張尚芳教授”專輯前言揭載于次,以飨讀者。
目 錄
論文
|
「上古音與古文字研究的整合— 紀念鄭張尚芳教授」專輯
|
前 言
|
|
I
|
鄭張尚芳
|
重視轉注— 同根分化字對古音研究的重要作用
|
1
|
潘悟雲
|
漢語音韻學與文字學的互動
|
11
|
|
附記:鄭張尚芳與六元音系統
|
|
白一平
|
上古漢語韻部的再分部 — 以月部為例
|
29
|
沙加爾
馬
坤
譯
|
先秦時期諧聲聲符的選擇問題
|
73
|
Axel
SCHUESSLER
|
Questions
about Baxter & Sagart’s Old Chinese
|
83
|
何琳儀 羅小華 整理
|
說文準聲首輯佚
|
105
|
李守奎
|
古音研究中應當注意的幾個文字問題
|
167
|
來國龍
|
釋「歺」與「𥜽」:兼論「以形為主」與「音形義綜合」兩種不同的古文字考釋方法
|
187
|
馬 坤
|
疑紐的上古小舌音來源問題 — 以「午」、「五」諧聲系列為例
|
225
|
張富海
|
據古文字論「氏」、「視」等字的上古聲母
|
241
|
葉玉英
|
論戰國時期言語異聲與楚系簡帛中的文字異寫 — 兼論戰國楚方言的性質
|
251
|
宗靜航
|
西周金文韻讀研究淺議
|
285
|
張瀚墨
|
載
[OC]*[ts]ˤәʔ+ 營
[OC]*[ɢ]ʷeŋ=精 [OC]*tseŋ:「載營」試析與《老子》第十章首句的解釋
|
309
|
顏世鉉
|
說「至」和「晉」的關係
|
331
|
季旭昇
|
《 清華柒.越公其事》第四章「不稱貸」、「無好」句考釋
|
347
|
*
*
*
|
顧史考
|
清華簡柒〈趙簡子〉初探
|
361
|
張曼迪
|
上博簡〈鬼神之明〉與墨家鬼神思想研究 — 基於名辯學的視角
|
377
|
孫玲玲
|
《左傳》中「博物君子」的古史修養
|
409
|
郭倩夢
|
從《圓明居士語錄》看清世宗的性空思想
|
433
|
書評
|
王小林
|
評陳繼東著《小栗栖香頂の清末中国体験:近代日中仏教交流の開端》
|
455
|
ZHU
Mengwen
|
Review
on Reading Philosophy, Writing Poetry: Intertextual Modes of Making
Meaning in Early Medieval China by Wendy SWARTZ
|
467
|
「上古音與古文字研究的整合 — 紀念鄭張尚芳教授」專輯
前言
本輯所收的主要是2017 年7 月中旬在香港、澳門舉辦的「上古音與古文字研究的整合」國際研討會的部分論文。文章經同行匿名評審、又經作者修改,現在作為《饒宗頤國學院院刊》的專輯結集出版。同時,我們用這本專輯來紀念前年與會、去年謝世的鄭張尚芳教授。
這次會議的緣起是2014 年10 月底在芝加哥大學召開的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的學術研討會。在會議討論中,關於古文字研究中上古音的問題引起了一些爭議。會下我跟與會的陳致兄建議,是否我們可以在饒宗頤國學院召開一次「上古音與古文字研究整合」的國際研討會。陳致兄欣然讚同。我們立即開始籌劃。
古文字研究中的上古音問題是十多年來我一直關心的研究課題。從自己的學習和研究經歷中,我深切感受到當前的古文字研究中,上古音的知識和訓練是一個比較薄弱的環節。雖然大學的古文字學訓練也強調學生要過「音韻關」,但那也僅限於熟記傳統音韻學的古音分部和說文諧聲譜,利用工具書查找上古音的聲紐與韻部,跟著前輩學者依樣畫葫蘆,但實際上卻缺乏對一般語言學和歷史語言學的基本了解和對之前學術的批判性認識。
在中國現代學術中,語言學一直是一門走在前沿的學科,但是古文字學卻沒有及時跟上現代語言學發展的步伐。羅(振玉)王(國維)在古文字研究方面雖然與章(太炎)黃(侃)有較大的分歧,但在古音學方面,羅王及其傳人基本上沿襲了清代傳統語文學家、文獻學家和章黃一派的古音之學。唐蘭早年也參與了關於古代是否有複輔音的討論,但他的觀念與方法都是比較保守的。上個世紀80年代朱德熙、李方桂、李新魁等先生都曾經提倡上古音研究要與古文字研究相結合,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古文字學者和上古音研究專家還是「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偶有越界者,也常常被斥為異端。更有甚者,如郭永秉在最近的一次訪談中透露的:
目前古文字和出土文獻研究領域對音韻學的新進展了解接受還很不夠,甚至有不少人對之尚有若明若暗的拒斥心態,這種態度導致的流弊,就是講諧聲假借失去基本的尺度—也許是形聲的錯誤分析認定,也許是一轉再轉、無所不通(比如某韻部的一個字可以被同時通轉成另外三個不同韻部的字之類),也許是分析過於保守、失去合理解釋的可能性。古文字學研究中的這種傲慢、封閉心態一定是會起阻礙作用的。古文字研究的科學客觀性,應該敢於用古音研究的結論去檢證,而不是消極迴避,甚至視若無睹。(《上海書評》2019 年2 月10 日)
這種傲慢與封閉心態在過去有關的學術研討會上,我們也耳聞目見。但是,也有一些富有前瞻卓見的學者,早已敏銳地覺察到古文字與上古音整合研究的可能性與必要性。早在1940 年,高本漢在編著《漢文典》時,就已經注意到古文字材料,只是限於當時的研究水平,古文字材料(主要是甲骨文與金文材料)沒有能夠成為論證的主要依據。陳夢家先生也很早就極具遠見地提出,古文字學者要與古音學家通力合作,才能建立以古文字為骨幹的上古音系。中華書局最近出版的《陳夢家學術論文集》中,有一篇〈關於上古音系的討論〉(頁282–296),是陳夢家對1940 年第一版高本漢的《漢文典》的書評(原載《清華學報》1941 年)。以前常有人說陳夢家不是古文字學家,說他考釋文字,論據與論證過程往往錯誤百出,但他的結論卻常常是正確的。從這篇書評來看,陳夢家之所以能得出正確的結論,是有一定的原因的。看來陳先生對高本漢等的上古音研究,是很關注的。陳夢家在1949 年之前,研究海外收藏中國青銅器,曾經去斯德哥爾摩拜訪高本漢,並與之通信交流。陳夢家對高本漢上古音研究的批評是相當中肯的,也是比較清醒的。在書評中,陳先生對上古音的起訖時間,古音材料反映的是否同一種語言,以及上古語言與文字的關繫等,提出了疑問。陳先生說:「現在退一步說,要是上述的懷疑都可掃除,然則重構上古音是否完全可能?我們的回答是正面的,但是是有限制的。」因為當時的古文字材料主要是甲骨文與金文,沒有多少與《詩經》同時的或可資比較的文字材料。他最後說:「我們尤其希望,將來古音系的重建,必須如高氏此書所采用的一部分,即是利用古文字學做重擬的一種材料。在這件事上,恐怕語言學者和文字學者要分工而合作,才有一天能有以古文字為骨幹的上古音系。」
近數十年戰國秦漢簡帛的出土,尤其是大量戰國楚簡的發現與出版(如即將出版的安徽大學戰國楚簡《詩經》),為上古音與古文字研究的整合,提供了很好的條件。建構「以古文字為骨幹的上古音系」的時代已經到來了。但是,為了更合理、更充分地利用這些新材料,進一步挖掘舊材料,開創新的思路和方法,完善已有的方法,我們必須解放思想,在觀念上和學風上要有較大的改進。上古音與古文字的整合研究,不僅僅是古文字研究中,簡單地利用上古音研究的新成果,也不是上古音構擬時,機械地利用古文字材料和研究成果,而是在探索上古漢語的學術範式上要有一個重大的轉折。
這使我們不由得想起開風氣之先的鄭張尚芳先生。這位「中國語言學界的奇才」走過坎坷而奇崛的學術和人生道路。1933 年8月9 日出生於浙江省永嘉縣,鄭張先生幼年即喜歡收集溫州方言資料,高中時通過研讀趙元任的《現代吳語的研究》自學國際音標,1952 年高中畢業,但因家庭出身,未能上大學,卻從此走上了利用業餘時間研究語言學的艱難道路。1962 年,鄭張先生寫成〈溫州方言記編寫計劃與音節提綱〉寄給中國科學院,引起了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的重視。此後,在呂叔湘、袁家驊、王輔世、李榮等專家的幫助下,鄭張先生逐漸成為了具有專業水平的語言研究者,於1964年在《中國語文》上發表了長達十三萬字的〈溫州音系〉和〈溫州方言的連讀變調〉兩篇論文。十年動亂期間,他又結交了同樣無法上大學的工人潘悟雲等,互相切磋琢磨。1978 年至1981 年,鄭張先生參加了《漢語大詞典》溫州師範學院編寫組,並在1980 年考取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在方言研究室工作。在此期間,他跑遍了全國大大小小的方言點,進行學術調查,但由於學術觀點與領導意見不合,亦曾一度受到不公正的待遇。31 歲時就已經在《中國語文》上發表長篇大論的鄭張先生,現在卻不能正常發表自己的研究心得,他的內心一定是非常痛苦的。直到1991年,鄭張先生才晉升為研究員。1994 年退休後,鄭張先生則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學術研究,於2003 年出版《上古音系》,系統地闡述了他對上古漢語構擬的見解,十年後又修訂重版。為推廣上古音與語言學知識,鄭張先生自2006 年開始在新浪博客上撰寫博文。這些博文經過挑選結集為《胭脂與焉支:鄭張尚芳博客選》,2019 年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當我們邀請鄭張先生參加「上古音與古文字研究整合」會議時,他欣然接受,雖然他當時行動已有所不便,一年前曾中風住院。2017 年7 月中,他坐著輪椅,遠赴香港、澳門參加會議。在會場上積極發言,見解犀利。然而,此次會議之後,在2017 年下半年,鄭張先生即被查出患有腫瘤,繼而返回家鄉溫州,住院治療。即使在住院期間,先生仍然記掛著學術研究。2018 年4 月,鄭張先生陷入昏迷,期間雖一度甦醒,終於5 月19 日晨,鄭張尚芳先生在家鄉安然長逝。
正如吳振武先生所說的,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學術格局與細節,但從學術史上看,既有格局又講細節的學者則鳳毛麟角。多數人是隨波逐流,捧大腿,抬轎子,得點小利。跟著感覺走,跟著大多數走,不僅不累,還可能富貴尊顯。自己動腦筋,不但需要能力,更需要勇氣。在現在這樣的學術氛圍和評議制度下,尤其如此。
鄭張尚芳先生一心專注於學術研究,是一位格局與細節兼備,又純樸真誠的學者。當代或後世有志於學術的年輕人,在艱難困苦、走投無路時,或許可以仰望鄭張尚芳這顆閃亮的明星,得到一點精神上慰藉,也可以借助他的精神之光,獲得繼續堅持下去的勇氣。
來國龍
佛羅里達大學藝術史系
2019 年6
月10 日於北加州優勝美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