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帛网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册
樓主: 尹遜

讀《論衡校箋》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6-3-29 14:4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近日讀《論衡校箋》(楊寳忠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發覺其中疏漏之処頗多,今擧幾例,求正於各位先生。    ●《道虛篇》:“武帝去桓公鑄銅器。”(235頁)    吳承仕云:“去”字疑誤。    黃暉云:此有脫文。    全譯云:語句不完整,疑有脫文。    楊寶忠按:“去”非誤字,乃“弆”之古字也。先秦兩漢凡弆藏字,皆以“去”為之。……“武帝去桓公鑄銅器”,正謂武帝所藏齊桓公時所鑄銅器也,文句完整,非有脫誤也。……    按:“去”是“弆”,藏義,蔣禮鴻先生早已言之,“去字不誤,去者藏也。《漢書•蘇武傳》:‘掘野鼠去屮食而食之。’顏師古注:‘去謂藏之也。’又《遊俠•陳遵傳》:‘性善書,與人尺牘,主皆藏去以為榮。’顏注:‘去亦藏也。’後世加廾作弆,去弆古今字。”(《讀〈論衡集解〉》,《懷任齋文集》240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楊寶忠先生在《自序》中說:“今人蔣氏禮鴻、裘氏錫圭主治語言文字,兼攻此書,其所校正,亦頗多精當。”在其凡例所列引據書目中,明列“蔣禮鴻《讀〈論衡集解〉》”。既然如此,蔣禮鴻先生的這個說法,楊先生在注釋中卻隻字未提,不知其何以疏漏至此!    ●《藝增篇》:“天之去人以萬數遠,則目不能見,耳不能聞。”(284頁)    按:“遠”字當屬下讀,裘錫圭先生已言之。(《〈論衡〉札記》,《古代文史研究新探》140頁,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    ●《譴告篇》:“孝武皇帝好仙,司馬長卿獻《大人賦》,上乃僊僊(宜讀爲飄飄字)有凌雲之氣。”(480頁)    孫人和云:《史記》、《漢書》作“飄飄”,楊雄傳作“縹縹”,此作“僊僊”。“飄”、“縹”音同,“飄飄”、“僊僊”義近。“僊”無“飄”音,原校但據史、漢言之,不當云“讀爲飄飄”也。    楊寳忠按:“僊僊”疑爲“僄僄”之誤,“僊”、“僄”形近,又涉上文“仙”字而誤也。《說文•人部》:“僄,輕也。”“僄僄”正狀其身輕,與“飄飄”音義相同也。古人注書之例,即其音而改其字者言“讀爲”。“僊”、“飄”音不同,舊校謂“僊僊”“宜讀爲飄飄”者,蓋其所見本作“僄僄”也。按:黃生《義府卷下》(《字詁義府合按》179頁,中華書局,)“僊僊”條:“《詩•賓之初筵》:‘屢舞僊僊。’注:‘軒舉貌。’按:與《莊子》‘僊僊乎歸矣’,《說苑》‘辯哉仕乎,僊僊者乎’,《漢書•司馬相如傳》‘僊僊有淩雲之氣’,皆當讀爲軒。蓋僊(讀作仙)人之說,上古所無,始見莊、列之書,曰:‘列仙,山澤之儒。’此蓋借僊字軒音爲先,亦如釋氏借佛字,(《詩》‘佛時仔肩’,即古弼字。)轉音爲弗也。焦澹園以‘僊僊有淩雲之氣’,當讀飄飄,此亦強說。”   《道虛篇》:“軒軒然方迎風而舞。”此“軒軒”與“僊僊”同意。由黃生之說可知,“僊僊”自可通,楊認爲“僊”為“僄”之誤,實無必要。    ●《自紀篇》:“楊家不通,卓有子雲;桓氏稽可,遹有君山”。(931頁)    楊寳忠按:“可”蓋“固”字之殘誤。“稽固”,謂滯留不進也。《後漢書•段熲傳》:“涼州刺史郭閎貪共其功,稽固熲軍,使不得進。” 李賢注:“稽固猶停留也。”是其義。    按:蔣禮鴻先生云:劉盼遂謂稽可未詳,朱宗萊校元本可作古。案:稽可、稽古皆非是,可當作句,形近之誤也。稽句即 ## 。《說文》# 部:“ **,  (此二字段氏依《說文》通例補),多小意而止也。”*,从 又,句聲。 部之後為稽部,稽,留止也。段氏注曰:“小意者,意有未暢也。謂有所妨礙,含意未伸。《廣韻》## 皆訓曲枝果。按:  ##字或作枳椇,或作枳枸,或作枳句,或作枝拘,皆上字十六部,下字在四部,皆詰詘不得伸之意。”(《義府續貂》49頁,中華書局,1981年。)
發表於 2006-3-29 20:08 | 顯示全部樓層
尹遜兄好见识。第一条犹不可谅。
發表於 2006-4-13 19:46 | 顯示全部樓層

Re: 讀《論衡校箋》

尹兄是蒋、裘二先生的弟子?对蒋先生的著作很熟。
發表於 2006-4-13 20:31 | 顯示全部樓層
欢迎求放心 谈友
發表於 2006-4-13 23:22 | 顯示全部樓層
[quote:97eb73fbcb=\"ljltom\"]欢迎求放心 谈友[/quote]初来乍到,以后多指教
發表於 2006-4-13 23:26 | 顯示全部樓層
好像硕士是跟李家浩先生读的吧
發表於 2006-4-13 23:41 | 顯示全部樓層
[quote:928aa1f1d7=\"孤舟钓雪\"]好像硕士是跟李家浩先生读的吧[/quote]说的是尹兄?
發表於 2006-4-15 22:38 | 顯示全部樓層

新人臆说

[quote:1ae4cdcfbc=\"尹遜\"]    ●《譴告篇》:“孝武皇帝好仙,司馬長卿獻《大人賦》,上乃僊僊(宜讀爲飄飄字)有凌雲之氣。”(480頁)    孫人和云:《史記》、《漢書》作“飄飄”,楊雄傳作“縹縹”,此作“僊僊”。“飄”、“縹”音同,“飄飄”、“僊僊”義近。“僊”無“飄”音,原校但據史、漢言之,不當云“讀爲飄飄”也。    楊寳忠按:“僊僊”疑爲“僄僄”之誤,“僊”、“僄”形近,又涉上文“仙”字而誤也。《說文•人部》:“僄,輕也。”“僄僄”正狀其身輕,與“飄飄”音義相同也。古人注書之例,即其音而改其字者言“讀爲”。“僊”、“飄”音不同,舊校謂“僊僊”“宜讀爲飄飄”者,蓋其所見本作“僄僄”也。按:黃生《義府卷下》(《字詁義府合按》179頁,中華書局,)“僊僊”條:“《詩•賓之初筵》:‘屢舞僊僊。’注:‘軒舉貌。’按:與《莊子》‘僊僊乎歸矣’,《說苑》‘辯哉仕乎,僊僊者乎’,《漢書•司馬相如傳》‘僊僊有淩雲之氣’,皆當讀爲軒。蓋僊(讀作仙)人之說,上古所無,始見莊、列之書,曰:‘列仙,山澤之儒。’此蓋借僊字軒音爲先,亦如釋氏借佛字,(《詩》‘佛時仔肩’,即古弼字。)轉音爲弗也。焦澹園以‘僊僊有淩雲之氣’,當讀飄飄,此亦強說。”   《道虛篇》:“軒軒然方迎風而舞。”此“軒軒”與“僊僊”同意。由黃生之說可知,“僊僊”自可通,楊認爲“僊”為“僄”之誤,實無必要。   [/quote]据孫人和云:《史記》、《漢書》作“飄飄”,楊雄傳作“縹縹”,来看,楊疑“僊僊”爲“僄僄”之誤,似可成立。黃生引《漢書•司馬相如傳》‘飄飄有淩雲之氣’为‘僊僊有淩雲之氣’,不知所据何本?且 “軒”與“僊”古音也并不相近。请各位同志指正!
發表於 2006-4-16 09:52 | 顯示全部樓層
欢迎阅人多矣 谈友
發表於 2006-4-16 21:22 | 顯示全部樓層

没指望了

很愿在这儿与大家交流,希望能学到一些东西.各位高人,咋都这么内向啊 :?: 谁也不说话呀 :!: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册

本版積分規則

簡帛網|手机版|小黑屋|

GMT+8, 2024-5-9 07:59 , Processed in 0.038149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