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张宇鑫 於 2024-10-22 14:32 編輯
里耶秦簡中拆閲信函用語“發”取代“半”的時間(修改稿)
“某半”與“某發”是里耶秦簡官文書收文記録中的常見用語,學者注意到了二者的關係,隨着時間推移,“某半”逐漸演變爲“某發”。邢義田先生認爲“某半”與“某發”在秦始皇三十一年左右發生變化,[1]劉欣寧先生則指出這種變化發生于三十年年底。[2]《里耶秦簡(叁)》公布前,陳偉先生梳理了《里耶秦簡(壹)》《里耶秦簡(貳)》中“某半”與“某發”出現的時間,“某半”全部見于秦始皇二十九年之前,“某發”全部見于三十一年後,三十年二者並見,六月有“某半”,九月有“某發”。據此,陳先生進一步指出,秦簡牘文書中,表示拆閲信函的用語由“半”改爲“發”,是在秦始皇三十年六月至九月之間發生的。[3]今增補《里耶秦簡(叁)》中時間確定的有關“某半”與“某發”的簡文:
(廿五年)十一月壬寅水下九刻,秭歸奴橋、士五襄以來丿,夫半丿,即令□□行尉7-1背 (廿六年)二月戊午水十一刻=下三不更□以來丿,□半 〼11-274背 (廿六年)六月辛酉,走嬰以來丿,夫半〼7-175背 廿七年……二月己亥子水下二刻,佐赾以來丿,□半〼10-655正 (廿八年)戊午水下盡,郵人越以來丿,敬半 貝手11-277背 (廿八年)癸丑水下二刻隷臣卬以來丿,朝半 賈手13-272背 (廿九年)九月乙未日入時,隷妾收以來丿,帶半 □手13-271背 (卅年)三月戊寅水下盡,佐貝以來丿,敞半 貝手7-3背 (卅年)七月丁丑水十一刻=下八,佐寬以來丿,信發 敦狐手7-2背 (卅年或卅一年)九月癸〼□陽佐渭以來丿,嘉發〼10-1104背 (卅二年)二月辛酉旦,佐越以來丿,欣發 越手13-165 (卅二年)六月甲戌旦,史遬以來丿,圂發 〼(背)10-417 (卅三年)七月己丑旦,食□隸臣同以來丿,過發 〼11-20背 (卅三年)七月己巳朔己丑,遷陵守丞有告尉主……以書言,署獄東發丿,謝手11-275 (卅三年)□□□戌日,出牢人同以來丿,敬發11-275背 (卅四年)貳春署吏發丿,敬手〼13-943
此外,補充《里耶秦簡(貳)》中有關“某半”的一處簡文:
廿九年□月□□朔壬寅,遷陵丞□告少内主:□〼Ⅰ 吉等令官佐黑、監、得論貲邛一甲,其聽書入〼Ⅱ 卅年七月【丁巳】朔□□,遷陵丞昌告少内主:邛論貲二甲〼 Ⅲ 聽書入貲,上校卅年。/手。〼Ⅳ9-1089 七月戊□旦,□臣□以來。/□半。9-1089背[4]
簡9-1089殘存簡文是遷陵縣丞發給少内的下行文書,背面留有遷陵縣廷收文記録,應當還存在少内發往縣廷的上行文書内容,縣廷才能留存收文記録,該牘應可與相關簡牘編連。所以該牘“某半”前的收文時間應當在“卅年七月【丁巳】朔□□”之後,可以確定在三十年七月。所以,據簡9-1089背,秦始皇三十年七月“戊某”日出現了“某半”,該月朔日爲丁巳日,此日可能是“戊午”“戊辰”或“戊寅”日,由於圖版漫漶不清,難以確定是何日;據簡7-2背,三十年七月丁丑日出現了“信發”。
七月同時出現“某半”與“某發”,所以拆閲信函用語由“半”改爲“發”的時間範圍可進一步縮小,陳先生推測在秦始皇三十年六至九月間,今可縮小至七月,七月前皆用“半”,七月後皆用“發”,七月二者兼用,七月内二者的使用是否存在清晰的分界日期,暫不能確定。可通過簡文中的“某半”與“某發”推知簡文所屬時間範圍,也可由簡文所屬時間推知該簡文“某某以來”後是“某半”還是“某發”,這對里耶秦簡文字釋讀、編連綴合有一定價值。
[1] 邢義田:《“手”、“半”、“曰啎曰荊”與“遷陵公”——里耶秦簡初讀之一》,簡帛網2012年5月6日。 [2] 陳侃理主編:《重寫秦漢史:出土文獻的視野》,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年,第125頁。 [3] 陳偉:《秦簡牘校讀及所見制度考察》,武漢大學出版社2017年,第47-48頁。 [4] 陳偉主編:《里耶秦簡牘校釋.第2卷》,武漢大學出版社2018年,第25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