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帛网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册
樓主: 张宇鑫

[原创] 探索人工智能在簡牘整理與曆史研究中的應用

[複製鏈接]
 樓主| 發表於 2025-6-11 18:04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张宇鑫 於 2025-6-11 18:07 編輯

关于规范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使用的启事合辑(修改稿一)

1.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办刊物、报纸、网站

2.中国历史研究院主办刊物
https://mp.weixin.qq.com/s/h086TANWCXeIXxhk2cahXg

3.《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https://mp.weixin.qq.com/s/mCMolKK3GxfkUg7sSDC1MQ

4.《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https://mp.weixin.qq.com/s/AjJ8thZfg0SpUW9kA9IJ6Q

5.《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https://mp.weixin.qq.com/s/727C_YzrpDCteH9akRyaDA

6.《中国文艺评论》
https://mp.weixin.qq.com/s/z3xa_bHqA1VAzGbOskftog


7.《当代青年研究》
https://mp.weixin.qq.com/s/vXBFqdij1-CcygAcUkYOEQ

8.《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https://mp.weixin.qq.com/s/hpldksSLUeDdDC79lXJ7Cg[color=rgba(0, 0, 0, 0.9)]

9.《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https://mp.weixin.qq.com/s/fMACzAFHBwU-kjk8Dmrw2A

10.《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https://mp.weixin.qq.com/s/Zi7r1s8QsmXbYjKeNJBAVw

1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主办期刊、集刊
https://mp.weixin.qq.com/s/gzjq-70ImyG8UWhHOJcB5w

12.《创新与创业教育》
https://mp.weixin.qq.com/s/ao2CChg9aCXWpfNRqepnQg

13.《高校图书馆工作》
https://mp.weixin.qq.com/s/OQDgTtUCQhWIijNWrWzpgw

14.《记者观察》
https://mp.weixin.qq.com/s/4Bn8VNcq4WRBZN1LZ8zURw

15.《移动通信》
https://mp.weixin.qq.com/s/1mwOKJPLVAbwhBrFdKE0kg

16.《治理现代化研究》
https://mp.weixin.qq.com/s/83_bai2psJU_rZ55Pu7doA

17.《华东经济管理》
https://mp.weixin.qq.com/s/Yc69hVDbZbvWlUH4ViZLJA

18.《历史教学》
https://mp.weixin.qq.com/s/Ul3UdNhkdPsWDprHql-Abw

19.《社会科学辑刊》
https://mp.weixin.qq.com/s/5GDwfVxpAZ0lHe_jGKMTYA

20.《审计研究》
https://mp.weixin.qq.com/s/VY_AwtAiIPiqit59rp9OQA

21.《公共管理评论》
https://mp.weixin.qq.com/s/2ozZXLQUTil3jxj-vc4EqA

22.《贵州社会科学》
https://mp.weixin.qq.com/s/Yyjo-rOo9Of7mmxIDut7Ow

23.《国土资源导刊》
https://mp.weixin.qq.com/s/rXoJj0DnAZGAcYvTtTIZ4Q

24.《新西部》
https://mp.weixin.qq.com/s/2W7RkB6eBnQM42BGAOdB0w

25.《浙江学刊》
https://mp.weixin.qq.com/s/BDh3PwyZEbJH_JIYypxkKg

信息来源: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研究院
https://mp.weixin.qq.com/s/ZM_90glabmKJPf1JE8VaCw

https://mp.weixin.qq.com/s/5pgcDFRTN9TeVrK_CwtiKA
https://mp.weixin.qq.com/s/jUOsOcFuRgxw93yO1qH1cw
https://mp.weixin.qq.com/s/nufjTpubPEXsY1_fVcWQnw
https://mp.weixin.qq.com/s/XGHmXSg_f1yEGKEOvFobRw
中国学派
https://mp.weixin.qq.com/s/CyM_IGiY8ML8Grf9gWryJg

 樓主| 發表於 2025-6-20 14:22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张宇鑫 於 2025-6-20 14:32 編輯

刘培俊 :加强数字中文建设,全方位释放中文要素价值

  大语言模型技术日新月异,为社会数字化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并塑造未来势能。自然语言处理技术、高质量语言资源、大规模优质语料等已成为这场新技术革命的战略支点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要素。中文在支撑科技创新、服务数字中国建设和参与世界语言治理格局中,发挥着技术、语言和文化优势。
  为贯彻落实数字中国建设和教育强国建设规划部署,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央网信办于2025年1月印发《关于加强数字中文建设,推进语言文字信息化发展的意见》,首次提出“数字中文”概念。《意见》面向2035年明确发展目标、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以实施加强数字中文建设行动全面带动语言文字信息化,聚焦高价值领域全局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数字中文概念的提出根植于社会现实


数字中文,一个新术语,乍看起来生疏而新鲜,其实,数字中文的丰富内涵根植于多年来、多方面、深层次的社会现实基础。

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发展,更加需要中文数字化支撑。在大语言模型技术快速迭代的过程中,数据成为其中的核心竞争力变量,语言文字、语言资源和语言数据至关重要。中文以其语言学意义和历史文化层面的特殊性,有利于创新中国特色大语言模型发展之路,有利于技术赋能中文功能发挥与中文赋能技术创新应用双向促进,并在技术竞争、文化传播和全局赋能中发挥更大作用。

世界语言格局迅速变化,更加需要中文数字化传播。中国是世界上语言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文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智慧,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重要公共文化产品,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之一。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国际事务场景使用中文,中文参与全球治理的价值作用更加凸显。

数字中国建设进程加快,更加需要中文数字化助力。语言文字数字化应用场景不断拓展,语言数据作为新型要素,快速融入生产、分配、流通、消费以及政务管理等各环节,广泛服务社会发展。

语言文字信息化进展,更加需要中文数字化跃升。语言文字信息化发展呈现出多语种资源广泛开发、多方面技术创新应用、多类型主体共同推进、多维度赋能发挥作用的良好局面。今后一个时期,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深化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传承,增进中国特色语言文明交流互鉴,更加需要中文数字化赋能。


数字中文的概念内涵与应用


基于当前社会现实和未来国内国际多样化需求,我们尝试结合数字技术与中文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初步定义“数字中文”概念,以期为数字中文技术体系、认知体系和治理体系建构提供基本范畴、分析框架和逻辑起点。

从本体性技术上,数字中文是指中文语言系统在数字技术生态中演化形成的复合语言形态,依托字符集标准及多模态语言信息标准在数字化媒介中实现编码、传输、呈现,以及依托语义计算框架形成中文支撑人工智能技术的新型符号系统。

从功能性特征上,数字中文基于技术标准、语用实践与算法架构,作为语言-技术共生体系和智能基础设施,全方位支持中文语言资源功能作用发挥和中文语言数据要素价值释放,体现为国际编码的字符数字化、中文信息处理的算法系统化、人机界面交互驱动的语用重构化、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的语言智能化、文化传承传播的载体中介化以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赋能全局化。

加强数字中文建设,不仅局限于技术名词和学术术语的讨论,更着眼于以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方式全方位释放中文全要素价值的战略选择、制度创新和技术实践。数字中文的时代背景是大语言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变革,数字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中文在全球治理中的参与度和贡献率快速提升;技术本质是中文信息与图灵测试逻辑的结构性耦合,语言与技术深度融合并“双向促进”;语用基础是推动语言资源转化为语言数据,全方位释放语言文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数据要素价值,是语言文字现代化与国家数字化战略的重要结合点;政策要点是推进中文数字化与数据中文化“两化并进”、创新应用与规范安全、新型中文服务体系构建与语言文字治理体系完善;前沿应用是以数字化方式深度研究语言本体机理,力求突破语言学理论和实践问题;加强国家关键领域语料基础设施“新基建”,有效服务大语言模型等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制高点”;战略定位是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中文的生命力、传播力和竞争力,使中文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和全球化时代保持生机活力,是推进国家语言文字事业高质量发展、国家语言服务体系高标准构建和国家语言能力高起点增强的重要举措;赋能方式是以语言文字的泛在性与信息技术的泛在性密切结合,聚焦关键领域全局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升中文在全球数字空间和世界现实生活中的使用占比、价值引领和文化贡献。


数字中文建设的政策体系框架


按照《意见》部署,以实施数字中文建设行动为重点,全方位释放语言文字的数据要素价值、全环节发挥语言文字的资源功能作用、全领域推进语言文字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明确了到2027年和2035年的分段发展目标,形成了加强数字中文建设的政策体系框架。

坚持总体战略导向。坚持需求牵引,回应经济社会新需求。坚持语技融合,实施示范项目,打造引领品牌,在汇聚数据资源、创新应用形态、提升赋能效果等关键环节开辟新空间。坚持资源开发,多渠道分类型系统建设数字化语言资源新体系。坚持多方协同,形成政府、市场、社会联动新机制。坚持全局赋能,聚焦关键领域,塑造数字中文赋能经济社会新格局。

应用关键前沿技术。以支撑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为先导,创新应用自然语言处理、大语言模型、多模态信息处理、知识图谱、语料加工等前沿技术,重点加强国家关键领域语料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服务大语言模型等人工智能创新应用。

建强支撑保障体系。以固本强基为基点,系统建设规范标准、资源服务、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安全治理等保障体系,有效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力,重点支撑语言文字信息技术理论研究水平、产业应用能力和社会服务效能。

实施全局赋能行动。以赋能高价值领域优先,统筹实施数字中文服务教育发展、助力科技创新、赋能文化传承、推动产业升级、促进社会进步等赋能行动,重点部署引领性计划和先导性项目,提升数字中文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全局性。

创新推进落实机制。以实现数字中文政策目标为导向,一体建立统筹规划、共建共享、多方协同、试验带动、品牌引领等机制。重点鼓励一地一策、一校一品制定数字中文建设规划,支持创建试验区示范点,形成数字中文赋能生态。


开展系统化的数字中文相关研究


站在语言与技术融合的新起点,数字中文定义的深化、政策的落实和行动的实施,急需聚焦重大方向、重要领域和重点选题,开展数字中文理论与实践研究。

关键战略研究。包括数字中文建设的时代价值、支持政策和实施路径;新型国家语料库建设的理论、政策和标准;构建中文在全球数字空间占比指数,提升语言文字信息化助力国家语言能力的战略贡献力;推进高价值语言资源转化为高赋能语言数据的有效机制,提升语言文字的科技支撑力;推进语言本体发展以数字化方式走向语言社会服务,提升语言文字的社会吸引力。

前沿基础研究。包括语言数据赋能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和信息技术赋能语言资源功能发挥的“双向赋能”机理;中文数字化和数据中文化“两化并进”途径;中文支撑人工智能的技术、语言和文化优势;数字中文建设的安全和风险;中文数字化标准与国际技术生态的兼容性;中文结构特征与深度学习技术架构的适配性。

急需应用研究。包括数字中文标准、规范与治理体系建设;青少年大语言模型素养提升;大语言模型技术规范与质量标准;数字中文新产品、新职业、新业态;培植专攻数字中文建设专业化机构,培育促进语言与技术双向赋能的融合性学科,培养复合型语言人才;开设语言科学与技术专业,构建数字中文建设人才供需适配机制。

展望未来,数字中文建设要聚焦国家、市场和社会需求,立足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发展、国家语言服务体系构建和国家语言能力增强的“一体两翼”大语言格局,服务国家事业发展大局,着力将数字中文概念转化为政策制度、规范标准、计划项目、实际行动和社会效能,更好地助推国家语言服务体系的数字化转变、语言资源大国向语言能力强国的战略性转变以及语言有限赋能向语言赋能全局转变。


作者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原载《光明日报》2025年6月8日第5版。

 樓主| 發表於 2025-6-20 14:52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张宇鑫 於 2025-6-20 15:31 編輯

相关讲座、论坛、会议、培训

1.唐宸:数字人文与人工智能背景下古籍数字化的发展趋势

2025年6月22日 19:30-21:00
腾讯会议:5112696031
报告人:唐宸 安徽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信息来源:汲古求新

2.中国人民大学"人工智能与历史研究"通识系列讲座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文本挖掘、图像识别与数据分析领域的突破,传统史学正面临研究方法革新与研究边界拓展的双重机遇。中国人民大学长期致力于数字史学方向的探索,先后成立了数字清史实验室、中华减灾历史数字实验室,长期持续推进中华减灾历史数据平台(洪范工程)、清史地理信息系统、清代职官信息集成数据库(地方志)、清末民国社会调查数据库(今鉴)、近代中国国情数据库等大型数字人文项目建设,开设“数字人文与历史研究”本科课程,合作编纂《数字史学发展动态》电子刊物。为进一步推进人工智能在历史学当中的运用,构建数字史学协同育人与合作研究平台,2025年6月至9月,中国人民大学教务处、历史学院、清史研究所数字清史实验室拟推出“人工智能与历史研究”通识系列讲座,邀请在人工智能与数字史学领域的有力探索者前来交流,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时代如何重构历史研究的研究范式。

第一讲

时间:6月20日

主讲人:朱悦(同济大学)

《托古改“智”:历史学对人工智能善智与善治的促进》

第二讲

时间:6月23日

主讲人:张燕飞(浙江大学)

《数智科举平台的建设与反思》

第三讲

时间:6月25日

主讲人:王涛(南京大学)

《从史学研究方法的进化看AI+史学的有效与有限》

第四讲

时间:6月26日

康文林(Cameron Cambell香港科技大学)

Kin Networks of Late Qing Elites: New Insights from the Tongnianchilu and Tongguanlu

《晚清精英的家属关系与网络新探:基于〈同年齿录〉〈同官录〉》

第五讲

主讲人:向静(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人工智能在数字史学领域的演化与冲击》

第六讲

主讲人:董浩(北京大学)

《生成式人工智能与计算社会学研究转向》

第七讲

主讲人:林展(中国人民大学)

《人工智能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


信息来源:社科大数字史学实验室
https://mp.weixin.qq.com/s/nVmyMx4tE8D85plKfC4ovQ

3.“数智时代古籍整理与学术研究”研讨会暨古籍研究青年同仁联谊群第十九次沙龙会议

2025年6月20-22日,银川,宁夏大学文学院承办
会议议程详见https://mp.weixin.qq.com/s/R_7yCxoPvLKfAbp-RIq4eg?scene=25&sessionid=-1944133140#wechat_redirect

4.第四届东亚古籍数字人文国际论坛

“第四届东亚古籍数字人文国际论坛”将于2025年7月20-22日举办。本次论坛将于2025年7月20日在北京城市图书馆举办专题工作坊。

工作坊1:
智能数据的生成、应用与管理
工作坊2:
大规模文化遗产图像资源数据化
工作坊3:
面向文科生的AI编程与多模态数据处理
工作坊4:
大语言模型在古籍智能信息处理中的应用

信息来源:数字人文开放实验室

5.薛晖:人工智能如何助力语言学研究

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深刻改变学术研究的格局,在语言学领域展现出强大的推动力。本次讲座围绕“人工智能如何助力语言学研究”这一主题,系统深入介绍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现状,尤其是以大数据、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NLP)为代表的关键技术如何赋能语言研究,并深入探讨其在文科尤其是语言学研究中的应用潜力与实际成效。讲座将围绕语言资源的高效处理与分析、历史语言数据的数字化与解读、语言模型与语言演变建模、语言学与跨学科融合的新路径等方面展开,并介绍南京大学博物馆、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战略研究中心与东南大学联合开展的人工智能与文科交叉研究项目,分别是碑拓的AI修复与人工智能赋能传统音韵学研究。不仅展示人工智能与语言学研究融合的广阔前景,也为跨学科合作提供了生动范例。本讲座将为语言学研究者、文博工作者以及数字人文领域的学者提供前沿视角与实践案例,启发人工智能技术在传统人文学科中的创新性应用。

会议主题:人工智能如何助力语言学研究
会议时间:2025/06/18 14:00-16:00
点击链接入会,或添加至会议列表:
https://meeting.tencent.com/dm/NdcDfLWxU7CY
腾讯会议:211-656-331 会议地点:南京大学文学院323会议室

薛晖,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软件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机器学习与模式识别。在TPAMI、NeurIPS、AAAI、IJCAI、CVPR、ACM MM等重要国际期刊和领域顶级会议上发表论文90余篇,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现任“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与交叉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中国计算机学会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机器学习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计算机学会理事、江苏省人工智能学会机器学习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人工智能学会智能系统与应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人工智能学会女科技工作者委员会秘书长等。

信息来源:语言战略

6.武汉大学“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智能计算”暑期学校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
文化遗产智能计算实验室 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
“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智能计算”暑期学校通知

近年来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飞速发展,显著提升了考古人员对田野现场和室内藏品空间信息的采集能力,也带来了文物保护技术方法上的革新。近年来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高度关注这一领域的新进展,为贯彻落实学校学术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各高校学术资源,提高学生对数字考古、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以及相关前沿问题的认识,武汉大学历史学院、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文化遗产智能计算实验室、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计划联合举办“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智能计算”暑期学校。

本次暑期学校拟从国内外高校及文博单位选拔优秀学员参加,以提升考古、文博领域研究者的文化遗产数字化能力为目的,拓宽青年学生的学术视野,优化培养模式,打造前沿的高端学术交流与学习平台。开课及报名的具体信息如下:

一、内容与形式
暑期学校主要涉及文化遗产数字化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课程邀请国内著名的数字考古与文化遗产数字化专家开展系列专题讲座和课程,以线下面对面讲授、三维建模实践、圆桌讨论等方式为主。
二、师资与课程语言
本次暑期学校共聘请5名专家(按姓氏笔画排序,授课专家实际名单可能会有调整和增加):
丁小胜(敦煌研究院)、刁常宇(浙江大学)、胡卫军(吉林大学)、黄先锋(武汉大学)、张剑葳(北京大学)。
具体课表将在暑期学校开课前发布。
授课语言:中英文结合。
三、开课信息
计划招生人数:50人(包含国内外学生及国内文博机构从业人员)
报到日期:2025年6月30日
上课时间:2025年7月1日—7月6日
结束日期:2025年7月6日下午。
上课地点: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振华楼、文化遗产智能计算实验室、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
四、报名条件及申请方式
1、报名条件:
①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学风端正,无违法、违纪、处分记录,身体健康;
②国内高校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学、文化遗产、历史学等相关专业在读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占比不超过总人数的20%)或国内文博机构的从业人员;
③成绩优秀,对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有浓厚兴趣,有较强的学习意识和学术发展潜力,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2、申请方式:
有意向的学生请及时查看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官网(www.history.whu.edu.cn)发布的相关通知,按要求准备并提交相关材料,材料清单如下:
①《武汉大学“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智能计算”暑期学校报名推荐表》1份(电子版,签名处请手写签名);
②已修课程成绩单1份(电子版),文博机构从业人员不必提供成绩单;
③身份证和学生证(电子版),文博机构从业人员不必提供学生证;
④学术成果及获奖证明材料(已发表学术论文、各类获奖证明及资格证书)。
请将上述材料合并为一个PDF文件,命名为“武汉大学“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智能计算”暑期学校+姓名+电话”,并于2025年6月21日17时之前发送至邮箱wj_zhang@whu.edu.cn
五、考核
本次暑期学校中,被录取的学员需要全程参与,课程结束后可获得由武汉大学颁发的暑期学校结营证书。
结课后,学员参加暑期学校组织的“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论坛,并做专题报告,由专家学者进行点评。同时,学员在课程结束后一周内需要提交本次暑期学校学习总结报告。结合专题报告和学习总结报告,有独到见解、表现优异的学员,颁发“优秀学员”证书和奖品。本次暑期学校拟设立3名“优秀学员”。
六、材料审核及学员录取
1.材料审核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将根据平等公正的原则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及评估。
2.学员录取
经审核获得学员资格的学生,我院将于2025年6月27日之前通过电话或邮件通知本人。届时未接到录取通知的学生皆为未入选者,不再另行通知。
七、费用
1.暑期学校不收取报名费用。
2.暑期学校学员食宿及往来交通费自理。国际学员视情况提供部分旅差和住宿资助。
八、其他
1.暑期学校学习期间,学员须服从武汉大学统一安排。
2.暑期学校学习期间,学员须遵守武汉大学校园管理相关规定,因个人原因造成不良后果,由学员自行承担责任。
3.此活动由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负责解释。
4.更多详情可咨询:
李老师:027-68753810
张同学:13509716117;wj_zhang@whu.edu.cn

信息来源:珞珈史学

7.第五届“古文字与出土文献语言研究学术研讨会”暨“出土文献语言文字研究”青年学者论坛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大连市甲骨文研究与应用中心主办,大连,2025年6月,详情见下图

信息来源:语言与文献
会议日程.png
分会场三.png
 樓主| 發表於 2025-7-30 11:20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张宇鑫 於 2025-7-30 11:28 編輯

重要文章:大语言模型与战国文字研究

作者:林焕泽、范常喜

人工智能辅助古文字研究,是学科未来的发展趋势,目前已涌现不少成果,如甲骨缀合产品“缀多多”“知微缀”、铜器断代产品“吉金识辨”等。在战国文字研究领域,文字资料丰富,有大量古书文献,非常适合引入大语言模型进行长文本理解任务,使出土文献中的文本和思想价值得到更好的传播与弘扬。

开源大语言模型的优势


在古籍整理领域,已有训练大语言模型的先例,主要有直接训练(如“AI太炎”)和模型微调(如“荀子古籍大语言模型”“AI九思”等)两种实现路径。自DeepSeek引发热议以来,各大企业纷纷发布开源模型,模型微调能快速适用于包括战国文字资料整理在内的不同专业场景。在战国文字研究领域,开源大语言模型的优势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是预先优化的特性。早在2021年,莫伯峰已尝试利用谷歌的BERT模型进行战国文字资料的文本归纳,但效果不太理想。如今,国内主流的大语言模型大多针对中文的分词和表达习惯作了改进,并引入了大量中文互联网语料,其汉语理解和表达能力得到大幅提升。笔者尝试向DeepSeek提问,提供上博简《鲁邦大旱》中文本,交由模型进行句读并解释大意,模型断读为“鲁邦大旱。哀公谓孔子:‘子不为我图之?’孔子答曰:‘邦大旱,毋乃失诸刑与德乎?’”DeepSeek不仅句读准确,还能翻译大意并作思想分析,若经过专业数据集的微调,便可以处理更加复杂的战国文字问题。

二是更低的训练成本。大语言模型的性能取决于参数规模和训练数据量。战国文字资料的文本量有限,不足以为模型提供全面的语言能力训练,还需要引入古籍和大量现代汉语语料来提升模型的语言能力。战国文字毕竟属于“冷门绝学”,投入的资源有限。可以通过调用大语言模型快速构建训练数据集,如解读楚简文本并生成结构化数据和知识图谱,自动提取人地族名等信息,减少人力标注的时间和精力。DeepSeek等大语言模型相比以往费用大大降低,还可以用来“蒸馏”出适合战国文字研究规模的模型,节省设备投入,缓解经费压力。学者也可以将更多精力集中在构建知识库、模型微调等任务上,在较短时间内取得更好的成果。

三是更好的推理能力。大语言模型在之前就已经引入了思维链技术。思维链是指模型将复杂问题拆解成相对简单清晰的子问题,最终整合到提示词中来引导自身生成更为准确的答案。DeepSeek这样的推理模型会将这个过程显性地展示出来。思维链与古文字考释中的“辞例推勘法”高度契合。例如,面对难以辨识的战国文字,模型可以轻而易举地通过检索知识库找到相似语料,借助思维链推敲上下文语义逻辑,或是归纳相似材料的交集,锁定合理答案。相比以往需要学者多年熟读古书和反复检索,大语言模型具有极大的效率优势。

推进战国文字开源数据集建设


开源大语言模型是一套优质“厨具”,接下来就是如何准备上等的“食材”了。运用战国文字材料训练语言模型仍存在一些瓶颈。一是缺乏高质量语料。战国文字语料长期由各单位自己手工制作,大多含有缺乏统一规范的符号和简号,并混排了古文字图片。二是模型处理通假字的表现尚可提高。DeepSeek对较简单的通假用例已能正确解读,但仍有不足。比如,《左传》昭公七年“乃筑台于章华之上,阙为石郭,陂汉,以象帝舜。罢弊楚国,以间陈、蔡”,由于模型缺乏对战国文字通假知识的理解,未能将“间”字读破成“县”,而是理解成了“离间”的意思。战国文字存在大量通假、异写、讹写甚至同义换读等情况,对于大语言模型的文本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制作一系列开源数据集成为紧迫的任务。目前来看,至少还有以下三类数据集亟待建设。

一是字符数据集。许多战国文字的隶定字未经Unicode编码,过去学术界通常制作图片字插入文档中,这样形成的文档很难用于模型训练。并且,不同的人常针对同一个字造了大同小异的图片,这样模型在解析图片时就容易视其为两个不同的字,使得本就数据不足的样本还被进一步分散。因此,有必要为战国文字制作专用字库。图片字大多是生僻字,还需要标注这些字的结构信息,通过汉字结构特征数据来强化模型对生僻字的感知能力。

二是语料数据集。在战国文字字库的基础上,可以着手将战国文字的语料转化为结构化数据集。针对战国文献中广泛存在的标注符号(如“()”标注通假、“〈〉”标识讹误),建议采用两个阶段的数据处理策略:第一阶段提供无标注纯净文本,通过无干扰语义建模使模型掌握基础文言理解能力;第二阶段注入带标注监督信号 (如将“〈〉”转换为[讹误]标签),从而设计序列标注任务以训练模型识别通假映射(古音通转规则)与字形讹变规律(部件形变路径)的能力。

三是字词关系数据集。构建通假字资源库能够有效提高大语言模型识别通假字的能力。除通假关系外,战国文字语料中还可以定义出异体关系、正讹关系、同形关系、同义换读关系等,两个字之间能否形成某种关系,还需要大量的前置条件。比如,“浴”字作为“谷”字的异体字时,是专造用来表示“山谷”这个含义的,这组关系主要是战国时楚地的用字习惯。表示“沐浴”的“浴”则是其他时代和地域另外造的字,它与表示“山谷”的“浴”是一组没有时空交集的同形字。这样一组字词关系的数据至少应包含发生关系的两个字的键值对、关系的定义、作用的词义范畴、时代和地域范围、用例等。如果将战国文字中的这些字词关系整理成数据集,模型理解战国文献的能力将大大提高,甚至可能借助庞大的知识系统提出创新性的解读。

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也许还应考虑战国文字这样的“冷门绝学”能为人工智能做些什么?大语言模型在生成对话的过程中总是难免出现“幻觉”问题(即不准确内容)。在引用古籍原文时,“幻觉”会导致大语言模型出现张冠李戴或胡编乱造的现象,给学习者带来误导。语料越冷门,模型就越容易出现幻觉。出土战国文献的文本相较古籍更为冷僻,这样一来,模型生成的知识对于不了解传统文化的爱好者可能会造成误导,似是而非的文本在互联网中进一步传播,也会大大增加文化普及的工作量和复杂程度。“幻觉”虽然很难被消除,但仍可以通过检索增强生成(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RAG)和调整专业领域知识的权重得到改善,因此也更需要从业者付出时间来整理高质量的数据集。想独立完成高质量的整理任务是很困难的。有必要发挥群体的力量,依托现成的开源社区来营造古文字的开源生态。我们可以先发布一系列较为粗糙的数据集,寄希望于后来者踩在先驱者的肩膀上,在已有开源数据集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迭代。开源开放是大语言模型未来的潮流,这股潮流也将润及战国文字研究领域。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25年7月18日第6版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战国文字研究大数据云平台建设”(21&ZD307)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中山大学古文字研究所研究员;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信息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樓主| 發表於 2025-7-30 11:31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张宇鑫 於 2025-7-30 11:38 編輯

南京大学推进“人工智能研究在古文字学领域的应用”项目

项目简介

本项目组课题名称是“人工智能研究在古文字学领域的应用”,近期致力于“人工智能古文字析解模型”的训练工作。“析解”是指对古文字字形进行分析和拆解,模型目标是训练机器像人一样“思考”,能够分析和拆解古文字字形,继而为古文字字形识别、古文字形体的区系国别划分等研究问题服务。

与传统的静态图像分析不同,本课题采取创新思路。首创基于动态书写轨迹的人工智能古文字析解技术:先搭建古文字线上书写系统,采集人类专家书写古文字过程的时序轨迹数据,将静态图像转换为有顺序有方向的矢量信息;再利用深度神经网络提取古文字字形潜在特征,使用GMM高斯混合模型对笔画特征进行建模,而后构建基于强化学习的书写决策框架,并凭借机器书写结果检测模型析解古文字的能力。该方案使计算机不仅能识别字形结构,更能理解构字逻辑。实验表明,模型搭建初见成效,未来将聚焦底层算法创新,以解决最小书写单位(stroke)的识别问题,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古文字析解向机器理解层次迈进。

课题项目组成员为南京大学文学院古文字专业程少轩教授、魏宜辉副教授、聂菲助理研究员及南京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戴望州副教授等。


阶段性成果

本项目研究“人工智能古文字析解模型”正在初步实验阶段,现已录入12825条字形书写数据进行前期测验。眼下正在搭建模型,相关代码已写有万余行,计算机累计运行时间超过400小时,模型已迭代3个版本。从2025年春的实验结果看,模型搭建初见成效,计算机已能成功模仿人类书写的笔势、笔顺和大致轮廓;实验表明,课题组采用的基于人类专家书写古文字动态轨迹构件机器学习分析模型的创新思路是可行的但在最小书写单位的识别、部件书写的准确性、笔画组合和构件位置关系上,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本项目实验阶段的成果已在《光明日报》《数字人文》等刊物上发表,并在“南京大学数智文明创新青年论坛”(2024年3月15日)、“南京大学数智赋能中华文明研究成果展示会”(2025年5月16日)、“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创变与守正研讨会”(南京大学,2025年7月5日)进行汇报,得到了南京大学官方网站、光明网、我苏新闻、荔枝新闻、交汇点新闻、扬子晚报、南京日报、南京晨报等多家单位和新闻媒体的关注和报道,具有一定程度的社会影响力。


项目实验阶段成果
(1)聂菲:《AI助力,破译古文字“密码”》,《光明日报》2025年6月10日14版。
(2)聂菲、宋奥齐:《人工智能古文字析解模型的初步训练》,《数字人文》2025即刊(CSSCI来源集刊)。

项目负责人简介
聂菲 南京大学文学院助理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秦汉文字与出土文献,近期关注人工智能与古文字交叉研究。在《光明日报》《文史》《出土文献》《中国文字研究》《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

信息来源:南京大学中华文明数智创新实验室

https://mp.weixin.qq.com/s/6vV0k189uOfUkOo3YQh2tw
 樓主| 發表於 2025-7-30 11:43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张宇鑫 於 2025-7-30 11:50 編輯

复旦、上智院、上海创智学院发布早期中华文明多模态大模型

近年来,人工智能(AI)凭借处理海量数据的强大能力,洞察了科学数据背后的规律,正逐步变革科学研究范式。如果我们将目光置于历史长河,当AI遇上上古文明,依托AI洞察规律的强大能力,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7月26日,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 2025)星河启智·科学智能开放合作论坛上,由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下称上智院)携手复旦大学和上海创智学院(下称创智院)联合打造的全球首个聚焦早期中华文明的多模态大模型——早期中华文明多模态大模型(Early Chinese Civilization Multimodal Model)正式发布。为了响应习总书记“加快建设文化强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号召,该模型系统覆盖考古学、文物、中国古代史、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等学科,整合甲骨金文、方志舆图等珍稀史料,充分发挥复旦大学人文与理工学科交叉优势,深度整合计算机科学等前沿技术力量与多模态海量数据,推进跨学科数据的时空对齐与融合,致力于构建更全面精准的文明理解框架,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构筑坚实的数字基座。

早期中华文明多模态大模型的研发共创始于去年秋天。复旦大学副校长、国家发展与智能治理综合实验室主任陈志敏率队到访上智院时指出:希望双方能够在产学研结合的基础上,共同将AI技术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动能。

谈及该项目的核心使命,复旦大学校长助理、上智院理事长、创智院副院长吴力波介绍道:“作为一个聚焦早期中华文明源流的智创工程,其核心宗旨是要回答两个问题:第一,我们的中华文明从哪里来?第二,我们的中华文明是怎样演进的?探寻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对于今天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国文化,坚定文化自信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

“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的碰撞

相比于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面向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往往更需要综合考量多维度、多层面的数据信息。而AI不仅能高效处理海量数据,还善于识别数据中隐含的规律。这让AI与人文社会科学跨越传统学科界限进行深度协作成为可能,也成为必然。

早期中华文明多模态大模型聚焦早期中华文明议题,为其打造专业的学术根基成为首要任务。复旦大学在人文社科领域有着雄厚的学术实力和深厚的历史底蕴,特别是在历史学、考古学、中国语言文学等学科上优势显著,并长期深耕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致力于发掘历史思想和文化价值。

模型正是依托复旦大学优势学科的知识体系与研究成果而构建,为模型提供了权威、系统、前沿的知识支撑,使其可以应用于专业研究场景。在领域专家参与数据体系构建与知识审核的前提下,AI科学家展开了算法模型设计与技术攻关,工程团队进行系统开发与平台搭建,多维协同、优势互补。

这是一次“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的碰撞,正如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上智院院长漆远所说:“这种跨界的组合是最有生命力的。”

构建面向专家学者的强大智能引擎

早期中华文明多模态大模型以多学科融合与前沿技术为核心,深度解析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作为该项目的技术负责人,复旦大学人工智能创新与产业研究院研究员、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AI科学家朱思语表示:“我们希望以数据和模型的手段辅助考古和古籍考证,去实现各学科多模态数据融合,以更好地服务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国家级科研项目,深入打通学科交叉与合作融合。”

模型整合考古文博、古文字、历史地理、语言学、遗传学等多学科资源,涵盖人类起源、农业起源、文明起源等源头探索,以及中华民族动态形成过程的流向研究。研究团队构建了从数据基础到智能应用、覆盖研究全链条的早期中华文明研究支撑体系,旨在以人工智能技术推动该领域研究的效能提升与范式变革。

数据是构建大模型的基石。数据的规模决定模型潜力,数据的质量决定模型性能。复旦大学为早期中华文明多模态大模型提供了高质量人文社科语料支持,深度整合了来自考古实物资料、历史传世文献、古文字数据、历史地理信息、人类学基因数据等权威异构数据源,实现跨模态、跨学科、跨时空信息的对齐与关联。为了夯实专业数据资源根基,项目面向硕士、博士研究生广泛招募参与者,建立了专业化的知识标注与数据构建团队,确保数据采集、清洗、标注等各环节的学术严谨性与一致性。最终,在复旦大学领域专家的指导下,团队建设了专业性极强的多模态数据库,为早期中华文明多模态大模型的训练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为了对模型能力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研究团队构建了采用“学科领域×问题难度×研究场景”的三维度分层评测框架,设计科学、覆盖全面。在学科维度上,评测体系涵盖与早期中国文明相关的多个人文社科重点领域,保证了问题设置的专业性与广度。在难度维度上,评测体系区分基础史实记忆、证据整合与关联分析、学术争议点的批判性论证等不同梯度,难度层级划分合理,覆盖从初级认知到高级推理的全过程。在场景维度上,评测体系紧密贴合实际研究需求,适配高效检索、精准翻译、非结构化文本/图像识读、史实核验、多模态特征提取、史料信度考据及深层分析推理等多种研究任务。整体体系汇聚超10000个高质量问题,确保评测既系统全面又精准有效,能够真实反映人文研究的多元场景与复杂需求。依托上述多模态数据库与评测体系,研究团队开发了一个整合多模态海量数据的早期中华文明多模态生成/理解大模型。模型首创遵循人文研究范式的多模态架构,旨在突破单一学科的认知边界与文献检索限制,具备构建复杂知识网络、揭示隐藏规律与复杂现象的能力,从而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两个层面显著增强对早期中华文明的阐释效力。模型利用考古、古籍、古文字、历史地理图层等多模态数据,通过“中华早期文明多模态时空数据对齐”、“多模态框架下的补全和生成”、“文明起源、形成与发展的因果逻辑推断”三大模块,构建了早期中华文明演进的多模态理解/生成模型,形成了早期中华文明研究认知引擎。最终,研究团队充分融合人文社会科学特有的研究方法与知识生产机制,构建了一个面向多学科领域的早期中华文明AI Agent应用平台。该平台支持多步骤复杂推理与任务规划,并严格确保所有模型输出基于可靠知识来源与完整证据链,所有结果均可追溯与验证,从而为专业级人文研究与应用场景提供有效支撑。例如,输入“四川新津县宝墩遗址出土陶片拓本”图片,就可在Agent应用平台获取到这种史前陶片的各项特征,还可直接与“半坡遗址出土陶片”进行关联分析。模型给出的回答是非常专业和精准的,因此该Agent应用平台有能力服务于学术研究、文化传播、教育教学等领域。


考古报告通常包含文物描述、标记信息等大量内容,往往长达上千页。现在,采用早期中华文明AI Agent应用平台,“我们可以把整个考古报告编写流程串起来,自动化地生成考古报告,然后只需要由专业人士做一些修改就可以了”,朱思语介绍道。


迈向AI驱动的人文社科

早期中华文明多模态大模型是“人文社会科学智能(AI4SSH)”理念的一次重要实践,其研发需要人文洞见与理工技术的深度交叉融合。AI4SSH(AI for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是由复旦大学提出的人文社科研究理念。今年3月,由复旦大学国家发展与智能治理综合实验室牵头,联合上智院和德勤中国共同编写,国内首部AI与人文社科结合领域的全面报告《未来已来——人文社会科学智能发展蓝皮书》发布。《蓝皮书》指出:AI正推动人文社科进入“数据与机理双驱动”的研究范式。《蓝皮书》主编之一吴力波表示:“我们希望《蓝皮书》能够开启一个新的起点,就是文科要做精,这也是整个学科范式变革当中的一个重要工作任务。”早期中华文明多模态大模型正是站在人文社科研究范式变革的转折点,在AI4SSH范式的驱动下而生。研究团队利用人工智能前沿技术,构建出了一个面向专家学者的强大智能引擎,让中华文明研究变得更加可及、高效、富有洞察力。关于探寻中华文明源流,在过往的历史学、古文字、考古研究中,仍然存在很多疑点。比如到今天仍然有很多甲骨文没有被识别出来。吴力波指出:“过往研究由于没有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进行更加深入的挖掘和对齐,因而没有把文明遗珠穿珠成串,形成一个完整的中华文明故事。构建早期中华文明大模型正是要打破学科壁垒,让大家围绕一条逻辑主线,把不同学科的认知集中在一起,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中华文明源流全貌。”长远来看,早期中华文明多模态大模型不仅为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弘扬提供了更具前瞻性和系统性的技术支撑,也是人工智能推动人类文明研究范式转型的一次重要探索。我们期待看到未来在AI4SSH范式的驱动下,人文社科领域能够迎来更多璀璨的研究成果,也期待AI技术在交叉融合中实现新的突破。

信息来源: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
https://mp.weixin.qq.com/s/yRmVapD79uBzQobKkQ_7mQ
 樓主| 發表於 2025-8-3 17:43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张宇鑫 於 2025-8-3 17:45 編輯
张宇鑫 發表於 2025-5-18 19:33
中國(含大陆、港澳台)簡帛整理研究數智化相關文獻簡目
數智化指數字化和人工智能化,各文獻按時間先後排 ...

更正不存在的4条文獻

经笔者核查,原目録以下4条文献不存在:

1.王敏:《簡牘圖像修復技術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
2.王强:《人工智能在簡牘研究中的應用探索》,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21年。
3.陳晨.簡牘檔案數字化資料標準體系構建[J].檔案學通訊,2022(04):78-85.
4.林强.高校簡牘檔案數字化課程設置研究[J].教育評論,2023(02):150-155.

以上4条文献信息源自張鵬立论文《簡牘檔案研究中數字化技術的賦能與困境》(《檔案管理》2025年第2期)尾注21、23、24、26。張鵬立,碩士,副教授,信陽師範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單位河南省社會主義學院。

简牍档案研究中数字化技术的赋能与困境-张鹏立.pdf

1.31 MB, 下載次數: 193

 樓主| 發表於 2025-8-4 11:51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张宇鑫 於 2025-8-4 11:56 編輯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數位時代的出土文獻”專輯

1.程少軒:《「上博簡字詞全編資料库」的設計和製作》,《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011年第2期,第75—92頁。
2.范麗梅:《「數位時代的出土文獻」專輯弁言》,《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011年第2期,第1—7頁。
3.何志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古籍研究中心出土文獻數據化研究之回顧與前瞻》,《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011年第2期,第43—73頁。
4.魯家亮、李靜:《數位時代的簡帛研究》,《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011年第2期,第93—105頁。
5.單育辰:《淺談數位化時代的出土文獻及相闢資源資料库》,《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011年第2期,第107—113頁。
6.張再興:《互聯網時代出土文獻數據库建設的思考與實踐》,《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011年第2期,第9—20頁。

信息來源: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数位时代的简帛研究-鲁家亮、李静.pdf

2.02 MB, 下載次數: 163

何志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古籍研究中心出土文獻數據化研究之回顧與前瞻》.pdf.pdf

11.42 MB, 下載次數: 148

范麗梅:《「數位時代的出土文獻」專輯弁言》.pdf

1.08 MB, 下載次數: 167

單育辰:《淺談數位化時代的出土文獻及相闢資源資料库》.pdf

869.44 KB, 下載次數: 140

程少軒:《「上博簡字詞全編資料库」的設計和製作》.pdf

2.26 MB, 下載次數: 170

張再興:《互聯網時代出土文獻數據库建設的思考與實踐》.pdf

1.61 MB, 下載次數: 169

 樓主| 發表於 2025-8-4 17:15 | 顯示全部樓層
2006年,陕西师范大学张霄军、南京师范大学陈小荷两位先生提出利用人工智能推动古文字自动识别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并提出了古文字自动识别的一般过程。(参看张霄军、陈小荷:《古文字自动识别过程及其程序实现》,《中国文字研究》第7辑,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37-41页
中国学者利用计算机研究甲骨文始于上世纪70年代,随后利用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进行研究,而后利用人工智能。

古文字自动识别过程及其程序实现-张霄军.pdf

546.74 KB, 下載次數: 153

 樓主| 發表於 2025-8-9 14:38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张宇鑫 於 2025-8-9 14:43 編輯

新集刊《古籍数字人文研究》征稿启事


《古籍数字人文研究》,由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天津师范大学古文献学与数字人文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由天津古籍出版社自2025年起出版,每年出版两辑。

本集刊旨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古籍数字人文研究工作者搭建优质交流平台,尤其关注青年学者的前沿性成果、突破性观点,深化对中华典籍的研究,促进数字人文技术的利用,推进古籍保护与文献学、科技史、数字人文等相关学科的纵深发展。

本集刊初设栏目为“数字人文基础理论”“数字人文技术研究”“科技典籍与数字人文”“古籍数据库的建设”“古籍知识图谱”等,敬希广大古籍数字人文研究者垂注并赐稿!


稿件要求

1. 稿件必须为原创文章,符合学术规范,观点明确、层次清楚、结构严谨、文风朴实。若有学术不端行为,一经发现,将被列入集刊作者诚信黑名单。

2. 篇幅一般在10000字左右,有关古籍数字人文的重要研究成果和特邀稿件不受此限。

3. 来稿须符合“齐、清、定”的标准,文章要件应包括:标题(中英文)、作者姓名(中英文)、摘要(中英文,100—300字)、关键词(中英文,3—5个)、正文、作者简介、署名单位、课题信息、注释信息、参考文献等。来稿引文及注释应准确、详细。

4. 来稿版式应清晰美观,请勿使用过大或过小字号,建议五号为宜,word标准版式即可,无须分栏。

5. 解释说明性的注释采用页下注的形式,每页重新编号,均用阿拉伯数字加圆圈号表示(即①②③……)。

6. 参考文献列于文后,请按国家标准《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15)标注。

7. 来稿请在文后提供作者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工作单位、职称或职务、邮寄地址、邮政编码、电子邮箱、电话号码。

8. 支持和鼓励在规定范围内的人机协作和人机共创,反对并禁止滥用工具和技术直接生成或改写文章内容,以及编造、篡改文献及数据。


投稿事宜

1. 投稿邮箱:gjszrwyj@126.com,邮件标题请注明联系人和文章题目,附件一般为可编辑的word文件;若文中有图片,请在附件中单独打包发送图片。

2. 来稿将在2个月内得到录用或退稿答复;如无答复,可直接向联系人咨询。

3. 来稿一般采用双向匿名外审制度,本刊将为作者保守个人信息。

4. 来稿一经刊用,出版后寄赠样书2册,并优付稿酬。

5. 本集刊拥有来稿的编辑权、汇编权、翻译权、信息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所有来稿凡经本集刊采用,作者如无特殊声明,即视作同意授权本集刊及合作期刊数据库等平台进行信息网络传播及发行。作者如不同意以上安排,请在来稿时声明。


联系方式

联系人:周余姣  黄晓霞

联系电话:022-23767301

地址: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3号天津师范大学古文献学与数字人文研究中心

邮编:300387


信息来源:汲古求新
https://mp.weixin.qq.com/s/I9Ew7WQ8vM6EjDu06lkPYQ


中国数字人文刊物:
1.清华大学、中华书局主办《数字人文》季刊(CSSCI来源集刊)
2.中国人民大学主办《数字人文研究》季刊
3.内蒙古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主办《古籍数字人文研究》半年刊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册

本版積分規則

簡帛網|手机版|小黑屋|

GMT+8, 2025-8-18 09:39 , Processed in 0.04305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