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選擇 進入手機版 | 繼續訪問電腦版

简帛网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册
樓主: cbnd

[讨论] 安大簡《詩經》初讀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9-9-28 20:22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紫竹道人 於 2019-9-28 20:25 編輯
斯行之 發表於 2019-9-28 19:22
所謂“辰+䖵”可能是簡20《麟之趾》中讀爲振的“胤+䖵”之省譌。

所謂“省譌”,字形上並無確據;字音上,整理者把《麟之趾》之“胤+䖵”讀爲今本之“振”,本已難信,二字聲母不近(“胤”屬L系,“振”屬T系。“胤”有子孫承續之義,似不必“趨同”)。
又,簡106與今本“杻”相當之字,整理者釋爲從“脜”聲,音形皆合(“脜”,《說文》“讀若柔”,楚簡多用爲“擾(從‘夒’聲)”或“柔”);改釋爲從“䌛”聲或“道”,聲母反而有隔。
發表於 2019-9-28 21:53 | 顯示全部樓層
簡15《芣苡》“尃(薄)言襭之”之“襭”字形,疑從宀從筭(算)省,是計算之“計”的或體。“襭”、“計”匣見旁紐雙聲、同質部疊韻音近。
發表於 2019-9-28 23:09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pidan 於 2019-9-28 23:13 編輯

《墻有茨》簡86“不可諹”之“諹”,整理者指出亦見《容成氏》36、《管仲》21和《璽彙》5548,並取《玉篇》“讙也”“讙囂之聲”,認爲毛詩“詳”和韓詩“揚”都是借字。
案,《容成氏》之“諹”應讀“讓”(董珊先生說),《管仲》之例整理者疑讀“彰”,《璽彙》之例李家浩先生讀“象”,以上部分讀法也許還能再議,但大概不會是用《玉篇》之訓。簡文“諹”與“讀”和“道”相應,相比之下,韓詩之“揚”更爲切合。“揚言”爲成語,王先謙謂“揚者,講明宣播之意,較‘道’義進”,並引《廣雅·釋詁》“揚,說也”爲證。故應以韓詩爲勝。當然,若按《玉篇》之訓,“諹”與“揚”應有同源關係。綜上,簡本“諹”有兩種處理方式,一是徑讀“揚”,二是將其視作“揚言”之“揚”的專字。
發表於 2019-9-29 00:45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許文獻 於 2019-10-2 12:08 編輯
許文獻 發表於 2019-9-26 14:49
簡15此字 ,21樓王寧先生與28樓潘灯先生皆已提出高見,深具啟發性,茲復補述一點不成熟之遐想:
  簡文此 ...

哎呀~~拙議失察,感謝海天遊蹤學長提示重要考證成果。或許此字如網上汗天山先生所云,有釋开(開)之可能,不過,我會再重作思考與多方考量,萬分感激^^

點評

我沒說詩經此字釋幵,說不死啊。我確實曾想過釋為幵,元部字,可讀搴,取也。但本章第二句韻腳缺漏了,不知押什麼韻,而且字形也有待考慮。  發表於 2019-9-29 19:53
發表於 2019-9-29 10:30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無痕 於 2019-9-29 10:44 編輯

《漢廣》第二章“翹翹錯薪,言刈其楚”(簡16)、第三章“翹翹錯薪,言刈其蔞”(簡17),其中“錯”竹簡皆作“楚”,報告注釋認為“楚”“錯”音近可通,疑“楚”讀“錯”。(P82)按,“楚”“錯”音可通無問題,但“疋”聲字讀“昔”聲字似仍很罕見,用字亦不無疑問。此處不必強求讀破。《說文》:“楚,叢木也。”《吳子‧論將》:“居軍荒澤,草楚幽穢。”較晚的書也有“楚林”“楚木”等詞,“楚薪”指叢生之薪,與“翹翹”義也能合。
發表於 2019-9-29 10:50 | 顯示全部樓層
據安大簡釋上博九《成王為城濮之行》的“遺”字.png 據安大簡釋上博九《成王為城濮之行》的“遺”字2.png
發表於 2019-9-29 15:48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pidan 於 2019-9-29 15:50 編輯

《螽斯》簡10“⿺辶習⿺辶習”,整理者注:“當從《毛詩》讀‘揖揖’。毛傳:‘會聚也。’”
案,應讀“習習”。《楚辭•九辯》:“驂白霓之習習兮, 歷群靈之豐豐”,朱熹《集傳》: “習習, 飛動貌。 ” 簡文从“辶”表示動作。簡文末章與“⿺辶習⿺辶習”相應的“厷厷”,整理者即讀作《爾雅》訓“飛”的“⿰羽厷⿰羽厷”,可以參證。
另外,毛傳訓“揖揖”爲“會聚”,與首章“詵詵”、末章“薨薨”訓“眾多”相應,即使要按此思路,也可以將“習習”訓作盛多。蔡邕《陳留太守胡公碑》:“祁祁我君, 習習冠蓋。” 左思《魏都賦》:“習習冠蓋, 莘莘蒸徒。” 後者“習習”與“莘莘”對舉,“莘莘”與今本首章之“詵詵”相通。
發表於 2019-9-29 15:48 | 顯示全部樓層
簡1-3《關雎》相當於“參差”的“差”字,從竹尾少土,或作從竹尾少,“尾+少”楚簡中被用為“徙”字,則此字當是“簁(篩)”字的或體。“差”、“簁”初山旁紐雙聲、同歌部疊韻,音近可通。
發表於 2019-9-29 16:41 | 顯示全部樓層
小星:「夙夜在公,寔命不同。」簡本做「夙夜在公,折命不同。」整理者認為「折」與「寔」聲韻相近,可通。
謹按:二者音不近,也未見通假例證。有些輾轉通假的例證還需要再辨析。毛傳:「寔,是也。」馬瑞辰云:「是者,語詞。」其說可從。據此,可知簡文的「折」當理解為「逝將去女」、「逝不古處」、「噬肯來遊」之「逝」、「噬」,同為發語詞。

點評

整理者注裏最後說“或讀爲‘誓’”,有可能就是理解作發語詞的(“發誓”講不通)。  發表於 2019-9-29 21:35
發表於 2019-9-29 19:13 | 顯示全部樓層
簡3《關雎》:“左右教之”,《毛詩》“教”作“芼”,由簡本推之,疑“芼”本當作“耗”,即“薅”之假借字。《說文》:“薅,拔去田艸也。”今農村猶言拔草為“薅草”。“芼”《說文》訓“艸覆蔓”為本義,《爾雅》訓“搴也”,《毛傳》曰“擇也”,恐均“薅”之假借,由拔草義引申。“耗”、“薅”、“教”音近可通假。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册

本版積分規則

簡帛網|手机版|小黑屋|

GMT+8, 2024-9-12 14:05 , Processed in 0.04582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