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選擇 進入手機版 | 繼續訪問電腦版

简帛网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册
查看: 8412|回復: 1

[其它] 清華簡《保訓》的“中”與天命(中譯本)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0-4-6 22:5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清華簡《保訓》的“中”與天命(中譯本)

艾蘭 著     嚴明 譯


    譯者按,美国美國達慕思大學的漢學教授艾蘭博士最新發表在簡帛網簡帛文庫的論文《清華簡〈保訓〉的“中”與天命》,拜讀之下,獲益良多。但正如作者說明的那樣,“由於時間緊張,來不及準備中文稿”。 所以我在拜讀的同時,不揣淺陋,嘗試將文章譯為中文,以期有助於個更多同行學者參與討論。囿于譯者英語以及專業水平,譯文中的不妥乃至訛誤之處,還請各位批評指正,也請艾蘭博士見諒。
    又鑒於簡帛文庫不接受譯稿,故發於此,以俟高明指教。
  

       竹書《保訓》的時代,不得而知,不過,我在此探討的目的在於能對其給予恰當的闡釋,我們必須將其作為一個整體加以闡釋,并且假定它即使可能不是寫于周革商命之前,但至少是一個以周革商命之前的文王的視角完成的帶有想象性的重構的文本。这一文本具有兩個顯著特點,而這兩個特點又是有著內在聯系的。第一,“中”作為文王留給其子姬發的最重要的訓誡。雖然簡文提到了“大命”,也就是“天命”,但“得中”卻被作為維持其統治的決定性的因素。第二,歷史典故并不是關於夏商周的朝代更迭的。文王首先提到的是堯指定的繼任者舜,接著談了商代先祖的事跡。在傳世文獻中,這些事件見於今文(本)《竹書紀年》,發生於一位夏代先王泄在位期間。然而,這些典故并不具有任何特殊意義,并且根據我們從傳世文獻中了解到的信息來看,他們在朝代更迭的觀念中也不起什么作用。  

    簡文中“中”的含義引發了熱烈的討論。迄今為止,有三種主要的解釋。第一种,“中”是一個倫理或哲學術語,比如“中道”。這是由李學勤提出的。[sup][1][/sup][sup] [/sup]第二种,“中”字應當破讀為“眾”,意為人群,也就是人民群眾。這種解釋由子居提出。[sup][2][/sup][sup] [/sup]第三种,“中”是地中,由一種測量太陽的工具來確定其位置。上甲微所“假”與“歸”的正是是這種工具或旗幟。這個中心成為了統治權的標志。這是李零的說法。我的解釋和李零這一說法很接近,但我以為地中具有地理上的實體性,控制地中對於統治權而言是必要的。我還認為,在隱喻的意義層面,得到這個地中就是“中道”觀念的來源,而“中道”則是賢王之道。
  

    我的假設是:“中”是關於地理和宇宙的,亦即地中,從這里,人可以很方便地與“天”或上帝溝通。世界的這個宇宙觀意義上的中心具有地理學意義上的現實。總地來說,“中”位于河南省偃師縣和登封縣及周邊地區。在宇宙觀和象徴性意義上,其中心就是河南省登封縣的嵩山。我先前曾經討論過,甲骨卜辭所見的“岳”應當被認定為嵩山,在後來的五行理論中,嵩山是“五岳”中的“中岳”。在考古學上,這一地區是中國早期文明發展的中心。嵩山山麓是一個新石器時代早期興建的城垣,許多學者認為這里是治水英雄、夏王朝的奠基者禹的都城,從這里的戰國遺址中出土的屋瓦,我們可以確定這里就是當時所謂的陽城。偃師就在其附近,這里包括二里頭遺址(通常認為就是夏王朝的都城)以及早商的城垣。
  

    假如我們將“中”理解為地中,作為一個地點它便具有了一種象征性價值,來自于地中的天子就可以實施統治,并做到政令通達。并且,“中道”的理念與倫理習俗相結合,便可以理解為對這種宇宙觀的一種象征性的發展。在簡文的第一個段落中,文王談到了舜,作為兒子學習的榜樣。舜本是“小人”,終成天子。他也曾耕於歷山。歷山的地點難以確考——有幾個不同的地區可供考慮,但或許并不在河南的這個地區。不過舜卻能夠既順應人欲又合乎天理,從而“得中”。因此,這一中心既是地理上的又頗具象征意義。“言不易,實變名”。他的品格和角色得以統一。從而,學習品格上的榜樣——舜——而踐行“中道”。舜得以統治該中心并成為天子。那麼,隱含的意思是說,發也應該這麼做。  

    接下來的段落討論了策略。首先,文王談到了微,應該就是商的先公上甲微,在甲骨刻辭中,他是以十個天干之一來命名的。這是令人驚訝的,因為盡管上甲微在甲骨刻辭中大名鼎鼎,但在周代文獻中卻不曾受到重視。另外,他與周代也無瓜葛。簡文中說:“昔微假中於河”,關於這一行文字的含義,有許多的爭論。
  

    第一個字,一般被理解為“借”的意思,也就是,暫時從“河”那里拿走那個“中心地區”。我以為這里的“假”的確可以合理地理解為借,但也不妨理解為“虛假”,他是一個篡位者,而非真正的君主,也就是說,是一位“假王”。 打敗有易氏之後,他撤離了該地,中于河。而到了商湯的時代,上甲微當年的雄心壯志最終得以實現,湯“受大命”而建立了商朝。因此,《保訓》的要旨在於,一個人要想“受大命”,就必須“得中” 。無論在字面意義還是象征意義上都是如此。當然,我們知道,武王在父親死後,就和紂辛(譯者按——原文如此。)決戰於牧野,從而得中。
  


    最後,對竹書的這種解釋也許意味著它成書於周代末期,在朝代更迭的觀念形成之前。然而,也有可能是成書於戰國時代,這時朝代更迭的觀念似乎已經不再可行,而作者所要說的就是,想要成為人主,首先必須“得中”。

  
達慕思學院
二零一零年三月十九日


注釋:

[1] 李学勤,《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保訓〉釋文》,《文物》2009年第6 , 73-75頁;李學勤, “Qinghua 《清華簡保訓釋讀補正》,《中國史研究》, 2009年第3期,第5-8頁。
[2] 子居,清華簡《保訓》解析(修訂版),《學燈》第十二期。 (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4163. Posted 2009-11-14.
[3] 李零,《清華簡<保訓>釋文》,《中國文物報》,2008821日第7;李零,《說清華楚簡<保訓>篇的字》,中國文物報》,2008520日第 7版。
[4] 艾蘭,《龜之謎:商代神話,祭祀,藝術,和宇宙觀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 110頁。


初譯於二〇一〇年三月二十二夜
修改於二〇一〇年三月二十三晚
發表於 2010-4-6 23:42 | 顯示全部樓層

Re:

楼主辛苦了,谢谢。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册

本版積分規則

簡帛網|手机版|小黑屋|

GMT+8, 2024-9-15 12:07 , Processed in 0.035604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