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帛网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册
樓主: youren

〈陳公治兵〉初讀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3-1-13 10:54 | 顯示全部樓層
簡7-8「不智(知)進師徒恒〈極〉於王所而止師徒乎?不智(知)亓(其)啓卒夌行述(遂)內(納)王卒而毋止師【7】徒乎?」

「夌行」疑讀為「屯行」,集中行進。《史記‧李將軍列傳》:「東道少回遠,而大軍行水草少,其勢不屯行。」裴駰《集解》引張晏曰:「以水草少,不可群輩。」李家浩先生曾指出:《楚居》的「夷屯 」即古書中的「夷陵」,與「屯 」相當的「陵」字卻是墳墓的意思。上古音「陵」屬來母蒸部,「屯」屬定母文部,「甸」屬定母真部,三字聲母都是舌頭音,韻部字音有關。頗疑包山楚簡「屯人」之「屯 」和睡虎地秦簡「甸人」之「甸」,都應該讀爲「陵」。楚簡和秦簡把陵墓之「陵」寫作「 屯」和「甸」,可能是爲了跟山陵之「陵」相區別而有意改寫的。(〈談清華戰國竹簡 《楚居》的「夷屯 」及其他〉《《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2011年6月)。上文的「進師徒」即下文的「啓卒夌行」;「極於王所」即下文的「納王卒」。整理者說:「王卒,王兵,王的自衛兵。」其說是。燕國兵器上的「王萃」,董珊先生認為就是「王卒」,是君王的直屬軍隊。
發表於 2013-1-13 12:21 | 顯示全部樓層
海天兄:
   「夌行」疑讀為「屯行」,——

那麼,清華三最後一篇《赤鳩》簡8等處:帝命后土爲二䔖屯,此“䔖屯”就可以讀爲“凌凌”或“屯屯”啦 (咋講呢?)
發表於 2013-1-13 19:26 | 顯示全部樓層
簡13“鉦”下一字,海天遊踪先生已指出其右旁與“𠁁”有關,汗天山等先生讀爲“鐲”,並是。對於此字右旁之字,我有一個不成熟的“懸想”(PS:最近此詞竄紅):其形上爲“𠁁”是沒有問題的,下爲“人”,“人”形上部有一“口”形,可能屬於“𠁁”的下部,也可能屬於“人”的上部。字象一個人頭上戴著一個“𠁁”,既知讀“𠁁”音,頗疑就是兜鍪的“兜”的初文。《說文》釋“兜”的本義爲“兜鍪,首鎧也”,是;分析其形爲“从𠑹、从皃省”,則不確(按照裘錫圭先生的意見,“𠑹”由甲骨文“瞽”字變來;“兜”从“瞽”無義可說)。因爲“𠁁”、“兜”音近,所以楚簡“兜”字人所戴之“首鎧”故意寫作“𠁁”以表音;如果“人”上的“口”形屬於“人”形,則可能本象人頭戴兜鍪,上加注“𠁁”聲,其構形方式與陳劍先生曾討論過的“胄”字(上从“由”聲)極爲相似。小篆、漢簡“兜”的寫法,蓋從楚簡這種寫法穿插、譌變而成。
發表於 2013-1-13 20:50 | 顯示全部樓層
同意紫竹道人兄的意见。
前几天写了则札记,看法跟紫竹兄意见接近。敢贴出来,聊博一笑。
1234566.jpg
發表於 2013-1-13 21:05 | 顯示全部樓層
《陳公治兵》中多次出現“師不繼”一詞。如:
戰於涂漳之淲(滸),師不繼。或(又)與晉人戰於兩棠,師不繼。簡4
先君武王與䢵(鄖)人戰於蒲寞,師不繼(?)。簡2
戰於鄴咎,師不繼。酓[雨毳]、子麻與郙人戰於鴼州,師不繼,簡3

“繼”可讀作“績”,《廣韻·錫部》:“績,功業也。”“不績”的意思,與文獻中常見的“敗績”差不多。
以《左傳》為例:
《左傳·桓公八年》:戰于速杞,随師敗績。

《左傳莊公·九年》:及齊師戰于乾时,我師敗績。

《左傳·閔公二年》:戰于荧澤,衛師敗績。

《左傳·僖公十八年》:宋師及齊师戰于甗,齊師敗績。
《左傳·文公二年》:晋侯及秦師戰于彭衙,秦師敗績。

《左傳·宣公二年》:戰于大棘,宋師敗績。

《左傳·襄公十一年》:己丑,秦晋戰于櫟,晋師敗績。

《左傳·定公 四年》蔡侯以吴子及楚人戰于柏舉,楚師敗績。
《左傳·定公 二年》:戰于鐵。鄭師敗績。
 樓主| 發表於 2013-1-30 11:57 | 顯示全部樓層
引用第38楼海天遊蹤于2013-01-11 23:26发表的 :
我們認為「酓[雨毳]」指楚先人「熊雪」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且簡1與簡2-4的關聯性不強,看不出其排首簡的必然性。如果排成3+2+4,即「戰於蔡咎,師不繼。酓[雨毳]、子麻與郙(巴)人戰於鴼州,師不繼,安(焉)得其緩(援?)旗(期)?屈甹與郙(巴)令尹戰於息,【3】戰而止之。先君武王與䢵(鄖)人戰於蒲騷,師不繼(?)。先君文[]……2】戰於涂漳之淲(滸),師不繼。或(又)與晉人戰於兩棠,師不繼。女(汝)既至於仇(?)人之間,將出師,既斯軍,左右【4】」則是從熊雪-武王-文王-莊王(戰於兩棠)。


有一個觀察的線索或許可支持【3】、【2】、【4】這樣的順序,簡4開頭說:


戰於涂漳之淲(滸),師不繼, 或(又)與晉人戰於兩棠,師不繼。

〈陳公治兵〉中這幾個戰爭例證都有交代戰爭者,例如酓[雨毳]、子麻與巴人,屈甹與巴令尹,武王與鄖人等等
,而簡4與晉人戰於兩棠的王卻沒有說,只點出一個「或()」字,言下之意,與晉人戰 於兩棠的人和戰於涂漳
之滸的是同一個,也就是楚莊王,那麼簡4的前一簡末應會交代到莊王,兩棠之戰的主角恐非屈甹,更有可能的
是簡2接簡4,而莊王之名在簡2下半殘斷的簡文裡面。 這麼一來簡4「或(又)」字前應該是逗點而非句點。

另外,關於師不繼的問題,无斁兄認為與敗績差不多,但是這幾件戰事裡面,目前找得到具體對應的是

蒲騷之戰(楚武王)、兩棠之戰(楚莊王)都是楚王獲勝,視成敗績與史實不合,所以我比較傾向讀作「師不絕」
,指士兵源源不絕,有個地方值得觀察,這幾件戰事中只有「屈甹與郙(巴)令尹戰於息,戰而止之。」
面沒有加「師不絕」,這是可能是因為後援不足,所以只好戰而止之。長官在陣前喊話,通常只會援引國家
輝煌事蹟以鼓舞士氣,不太可能歷數敗績來打擊自己軍隊。

另外,1𨒙[固邑]之行」「固邑」原整理者讀為堅固之固,肯定有問題,包山153有「[古邑]一邑」,是否能等同

,還須研究。
 樓主| 發表於 2013-2-4 10:08 | 顯示全部樓層
又持八鼓五稱,鉦鐲以左,錞于以右,金鐸以坐,木鐸以起,鼓以進之,鼙以止之,[鼓居]澫【13】

關於讀作「坐」的那個字,侯乃峰先生主張釋為「廷(停)」,張崇禮先生贊同(讀上博九《陳公治兵》劄記),海天先生則循著原考釋者的思路,改讀作「坐」。我認為讀「坐」是正確的, 請看下面兵書中的證據:

《吳子》
吳子曰:「夫人常死其所不能,敗其所不便。故用兵之法教戒為先。一人學戰教成十人,十人學戰教成百人,百人學戰教成千人,千人學戰教成萬人,萬人學戰教成三軍。以近待遠,以逸待勞,以飽待飢。圓而方之,坐而起之,行而止之,左而右之,前而後之,分而合之,結而解之。每變皆習乃授其兵。是謂將事。」

《將苑˙習練》
夫軍無習練,百不當一;習而用之,一可當百。故仲尼曰:「不教而戰,是謂棄之。」又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然則即戎之不可不教,教之以禮義,誨之以忠信,誡之以典刑,威之以賞罰,故人知勸。然後習之,或陳而分之,坐而起之,行而止之,走而卻之,別而合之,散而聚之。一人可教十人,十人可教百人,百人可教千人,千人可教萬人,萬人可教三軍,然後教練而敵可勝矣。

《通典兵典》
周初,太公曰:「教戰之法,必明告吏士,申三五之令,教其操兵,起居進止,旌旗指麾,陣而方之,坐而起之,行而止之,左而右之,列而合之,絕而解之,無犯進止之節,無失飲食之宜,無絕人馬之力。

尤其《吳子》的文例,「左右」、「坐起」、「行止」除「行」簡文作「進」之外,皆能與簡文對應,讀「坐」毫無可疑,這邊講的是陣法的運用。
發表於 2013-2-4 11:15 | 顯示全部樓層
同意二位先生的意見。
發表於 2013-2-24 17:45 | 顯示全部樓層

回 46楼(youren) 的帖子

youren先生说的很有道理

银雀山孙膑兵法《威王问》:“鼓而坐之”。尉缭子《兵令》:“有坐阵,有立阵。”
传世《吴子》:“观敌之来,一坐一起。”

从文例来看自然是“坐”字好。但是这个字看起来就总觉得有疑问。
像李家浩先生以前讨论的那些“坐”字(《出土文献研究》谈包山简“坐席”的论文),都和这个不近。右边好像还是从厃,特别和郭店《缁衣》的“瞻”字所从接近(冯胜君先生有分析,上博《缁衣》对应的字,史杰鹏先生也有分析,结论也是“厃”)。会不会是抄写问题,把“坐”字误抄成了这样?
發表於 2013-3-5 10:12 | 顯示全部樓層
3+2+4+5连读,从简文人物的世系上来说是合适的。文意也比较连贯。但是竹简形制本身却有点疑问(图版简从右往左是该篇简1-5)。
陈公1-5Ashang.jpg
上编绳位置合适。但下编绳好像不合。一旦将下编绳调整齐全:
陈公1-5C.JPG
这卷书恐怕不成样子……
这怎么解释,请大家指教。谢谢。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册

本版積分規則

簡帛網|手机版|小黑屋|

GMT+8, 2024-4-24 10:39 , Processed in 0.040061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