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選擇 進入手機版 | 繼續訪問電腦版

简帛网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册
樓主: ee

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7-5-1 12:02 | 顯示全部樓層
簡67“不鼓不譟而【氵
】攻之”,似當讀“潛攻”;
簡51【見帚】也有可能讀“潛”?暗地派人、、、檢索文獻有“潛使人+VP”,但時代較晚
發表於 2017-5-1 12:20 | 顯示全部樓層
引用第125楼难言于2017-05-01 12:02发表的  :
簡67“不鼓不譟而【氵侵】攻之”,似當讀“潛攻”

難言兄,《左傳·莊公二十九年》“凡師,有鐘鼓曰伐,無曰侵,輕曰襲”,似不必破。
發表於 2017-5-1 14:39 | 顯示全部樓層
簡27:因司襲常
    原考釋解為「因襲常規」。珍伊案:此句應是一個「動賓+動賓」結構的句式,即因(v)司(n)習(v)常(n)。因、襲,承襲之義;司,職責(舊的職掌,與「常」為互文);常,舊法。《國語.越語下》「肆與大夫觴飲,無忘國常。」韋昭注:「常,舊法。」簡文此句意指因襲過往的職責與法度。

簡27-28:縱經遊民,不稱貸役泑塗溝塘之功
    珍伊案:縱,讀為「總」,掌握、統率之意,如《管子.兵法》:「定一至,行二要,縱三權。」郭沫若等集校:「此『縱』亦應讀為『總』。」縱、總,同屬東韻精母字,故可通用。經,即治理、管理之意。縱經遊民,即掌握管理遊民,役使他們做「泑塗溝塘」之事。因此,第五章首句應該釋讀為「王思(使)邦遊民三年」,即越王役使邦之遊民三年。
    最堅強的證據是,自第5章起,簡文前面幾句都是概括前一章的事情,「乃」以後就是接著做的事情。每一章關聯如下:
    (第五章末)越邦乃大多食 → (第六章始)越邦服農多食,王「乃」好信……
    (第六章末)舉越邦乃皆好信 → (第七章始)越邦服信,王「乃」好徵人……
    (第七章末)越地乃大多人 → (第八章始)越邦皆服徵人,多人,王「乃」好兵……
    (第八章末)越邦乃大多兵 → (第九章始)越邦多兵,王「乃」敕民修令審刑,「乃」出恭敬……
    (第九章末)無敢不敬,循命若命,禁御莫躐 →(第十章始)王監越邦之既敬,無敢躐命,王「乃」〔犭弋〕民……
    (第十章末)越師乃遂襲吳 → (第十一章始)【越王勾踐遂】襲吳邦……
所以(第五章始)「王使邦遊民三年」,即是總結四章「縱經遊民」、「役泑塗溝塘之功」之事。

簡28:邦乃叚安
叚,原考釋讀為「暇」。
    珍伊案:叚,應讀為「嘏」,釋為「大」義。嘏安,即典籍常見之「大安」。因為任用無事的遊民來做這些勞役之事,所以「民暇自相,農工得時」,因此邦乃大安。
發表於 2017-5-1 15:52 | 顯示全部樓層
丁役孤身的役字能不能发个截图看看。
现在猜。北方风转写作役,山海经是从炎。
今天看文史第二十七辑,宋代幕州县官升迁,保举之章称剡章,又称削章。
收拾砍削。
發表於 2017-5-1 16:31 | 顯示全部樓層
引用第129楼云间于2017-05-01 15:52发表的  :
丁役孤身的役字能不能发个截图看看。
现在猜。北方风转写作役,山海经是从炎。
今天看文史第二十七辑,宋代幕州县官升迁,保举之章称剡章,又称削章。
收拾砍削。

如你所願,儘管看,繼續猜。
0DX_}~YP`5{O802]$BZ@W[T.png
發表於 2017-5-1 16:33 | 顯示全部樓層

回 128楼(王寧) 的帖子

越王有斷髮紋身的行為也不奇怪,本身是越人,隨俗而治國,也不是什麼懲罰措施。關鍵的證據要從斷髮紋身是否是越地的懲罰措施方面考慮。太伯作為“中原人士”跑到吳越之地,斷髮紋身對他來說難以接受,因為地域文化不一樣。而勾踐祖上就在越地,他本人就是在越地出生、成長,深受越文化的影響,拿一個在當地人看來十分平常的行為作為懲罰自己的措施,這不是對越國人民開玩笑么。“勾踐‘剪髮文身’是在因用越地的風俗;《越公其事》則是說他是用‘斷墨’(斷髮文身)的方式來懲戒自己,提醒自己少犯錯誤,而并非完全是在使用越國的風俗。這種情況大概也屬於‘傳聞異辭’”這話又是過度猜測了, 恐怕不能隨意牽合文獻。
另,簡文左邊那個字也不絕對釋為“專”所从,“叀(惠)”的可能性依然存在,關鍵還是看辭例文義。
發表於 2017-5-1 17:07 | 顯示全部樓層
發個該字的原圖上來吧,大家可以繼續討論。
越公58.png
發表於 2017-5-1 19:07 | 顯示全部樓層
簡10-11:今𩁹(越)【10】公亓(其)故(胡)又(有)𦄂(帶)甲八千以𦎧(敦)刃皆(偕)死?
按:1、此句不當是問句。2、“故”當依字讀,意為“仍然”。3、“敦刃”仍當讀“推刃”。《公羊傳·定公四年》:“父受誅,子復讎,推刃之道也。”《後漢書·虞傅蓋臧列傳》:“惜洪力劣,不能推刃為天下報仇,何謂服乎?”漢代書多稱“推鋒”,《史記·秦本紀》:“三百人者聞秦擊晉,皆求從,從而見繆公窘,亦皆推鋒爭死,以報食馬之德。”
發表於 2017-5-1 20:55 | 顯示全部樓層
簡4:寡人不忍君之武礪兵甲之鬼(威),……
         整理者將“武”訓爲“兵威”,“礪”訓爲“勤勉、振奮”。
——懷疑“武”當訓“迹”,指腳印,簡文中代指腳步、腿腳。《詩·大雅》“履帝武敏歆”,傳曰:“武,迹也。”。《禮·曲禮》:“堂上接武,堂下布武。”鄭玄注:“布武,謂每移足各自成跡,不相躡。”

簡文或當是説,寡人不忍心讓君王您的腳步受虐磨礪於兵甲的威力,故……。
這句話是外交辭令,也就是説,下文的“播棄宗廟,赶在會稽”云云,是越王勾踐不忍心讓吳王親自涉足戰場才導致的局面。
——又,《國語·吳語》“天王親趨玉趾”句,似可與此對讀?
發表於 2017-5-1 21:02 | 顯示全部樓層
“視/帚”,難言兄讀為“潛”,意思很好,如果從“歸”/“慧”聲考慮的話,是否可以讀“微”,這樣“視”旁亦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釋(覹),《列女傳·仁智·魯臧孫母》“文仲微使人遺公書,恐得其書……”,意思和“潛”、“竊”差不多,暗中。當然,也可以用“私下”這個義項來解釋,更加貼切。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册

本版積分規則

簡帛網|手机版|小黑屋|

GMT+8, 2024-9-15 12:26 , Processed in 0.062034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