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布時間:2015-04-10 21:56:33 瀏覽次數:6333
- 清華五劄記
-
(安徽大學)(首發)
一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伍)《封許之命》有如下一字:
封許05巨鬯一卣
李學勤先生釋為“鬯”。從辭例來看,此字釋為“鬯”是正確的。此字楚簡中屢見:
上博五•鬼6
上博一•孔11 上博一•孔13 上博一•孔27
學術界對於此字的釋讀存在著很大的爭議,裘錫圭先生對上博一的三個字形做了詳細的考釋:
簡文从“辵”之字的三個“悤”旁,形狀稍有出入。其上部有、、三種寫法。這三種寫法在本文篇首所舉的那些“悤”字中皆有相類之例(郘鐘“悤”字直竪上原來可能也有點,但難以確定)。上舉最後一例“悤”旁的下端變“”為“”,這與古文字“心”字的演變情況相合。[1]
從清華簡的這個“鬯”字讓我們對這些字有了更新的認識,上面有、、的看來都應該釋作“鬯”。孔子詩論的“鬯”可從何琳儀師的讀法。[2]上博五“見鬯”,可讀為“見殃”。“鬯”聲系可與“昜”聲系通假,“傷”可通“殃”,參《古字通假會典》270。“見殃”,見於《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太史公曰:女無美惡,居宮見妒;士無賢不肖,入朝見疑。故扁鵲以其伎見殃,倉公乃匿跡自隱而當刑。緹縈通尺牘,父得以後甯。故老子曰‘美好者不祥之器’,豈謂扁鵲等邪?若倉公者,可謂近之矣。”
二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伍)中有如下一字:
湯丘16 五味皆哉,不又(有)所~
啻門17刑情以不方,此謂美刑,刑~以無常,此謂惡刑。
關於此字,整理者解釋如下:
從立從竜,右旁即“龍”字,見《古文四聲韻》卷一(《汗簡·古文四聲韻》,中華書局,2010年,第66頁),應隸為“”,從立從龍聲。疑即“”字異體。此讀作“重”,說文:“重,厚也。”
按,我們懷疑右旁所從應該是“”。從此偏旁的字楚文字中常見,形體各異:
上博一·性27
曾侯乙墓石磬 上博三•周33 上博二•從乙4
上博七·吴5
包山96 包山96 郭店•老子甲22 上博九·靈王4
清華三·說命上5上博九·靈王2 郭店•語叢四21
湯丘16的字形和曾侯乙墓石磬的字形完全相同,啻門17的字形有簡省,說命上5的字形與湯丘篇字形也是比較相近的,只是兩手形有訛變。關於此字的讀法,我們懷疑在湯丘16裡可以讀為“噬”,清華四算卦07與此相關的字,傳世本對應的是“噬”,可證。[3]《說文》:“噬,啗也,喙也。从口,筮聲。” 《易·噬嗑》:“噬腊肉,遇毒。” “不有所噬”指不全部吃。啻門17已有學者讀為“制”,[4]“刑情”和“刑制”對言,原考釋者將“刑情”讀為“刑輕”,我們懷疑可以不改讀,此句意為:刑在使用時不害人就是美刑,刑法制度變化不定就是惡刑。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15年4月10日21:32。)
[1]裘錫圭《釋古文字中的有些“悤”字和从“悤”、从“兇”之字》,《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二辑1-12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
[2]何琳儀《滬簡詩論選釋》,《安徽大學漢語言文字叢刊何琳儀卷》,安徽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407頁。
[3]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楚竹書》(四),中西書局,2014年,第134頁。
[4]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