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布時間:2019-10-13 09:24:32 瀏覽次數:3313
-
(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
(首發)
毛詩《周南·卷耳》“陟彼崔嵬,我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維以不永懷。”鄭箋釋第二句“我,我使臣也”,第三句“我,我君也”;毛傳對“我”字無釋,但云“人君黃金罍”,知句中“我”指“人君”,則毛意當與鄭同。如此,一章內兩個“我”指代的人物不同:前二句述使臣在外行役勤勞辛苦之狀,後二句鄭箋云“臣出使,功成而反,君且當設饗燕之禮,與之飲酒以勞之,我則以是不復長憂思也。”鄭箋釋末句“維以不永懷”時,在前增補了一個“我”字,指后妃自我。如此,一章之中三次轉換主語。《毛詩正義》據鄭箋疏釋詩意[1],可以看出“我”字統謂后妃,首章“嗟我懷人”的“我”在句法中處於“主位”,二、三章中“我使臣”“我君子”處於“領位”,“維不以永懷”省略的主語“我”也是“主位”。
安大簡《周南·卷耳》之第二、三章次序與毛詩相反,又“我姑酌金罍”,無“彼”字,章末作“維以永傷、永懷”,無“不”字。除此之外,簡本文字釋讀則與毛詩無異。[2]
今按,簡本第二、三章,重章疊唱,次序先後,無關詩旨。“我姑酌金罍”,無“彼”字,而上章“我姑酌彼兕觥”有“彼”字,按照《詩經》文例可以推知此句當係抄寫闕文。簡本“維以永傷、永懷”,兩句皆無“不”字,當不是抄寫缺漏,整理者指出“簡本此句沒有‘不’字,意思與毛詩截然相反。”[3]簡本在這一點上可能比毛詩爲“近古”,既然早期文本無“不”字,鄭箋所謂后妃“不復長憂思”就説不通了,進而往前推,“我姑酌彼兕觥、金罍”也不應是“我君”饗燕臣子時酌酒。其實,鄭箋對第二、三章的解讀非常迂曲。今謂“維以永傷、永懷”承前“陟彼高岡,我馬玄黃”“陟彼崔嵬,我馬虺隤”而來,先説行役之辛苦,於是姑且斟酒自飲,用來長長的懷思和憂傷,這是很自然的。即是説第二、三章的“我”皆指使臣而言。
第四章“陟彼砠矣,我馬瘏矣,我僕痡矣,云何吁矣”,可能跟第二、三章是不太嚴格的平行並列關係。比如首句都謂登山“陟彼高岡、崔嵬、砠矣”,次句都謂馬病“我馬玄黃、虺隤、瘏矣”,結句作憂傷的詠歎“維以永傷、永懷,云何吁矣”,[4]這些都是並列的表徵,能夠支持第二、三章的“我”和第四章一樣都指使臣。唯第四章句法又有所變化,如第三句“我僕痡矣”在語義上與“我馬瘏矣”相連爲一個單位,且四句全以“矣”字收尾,這是跟二、三章不同的地方。如果把二、三、四章的“我”皆解讀爲“使臣”,則一氣直下,詩意貫通。絕不像鄭箋所釋的那樣錯綜紛紜。
以首章和二、三、四章的中“我”分屬兩個主體,錢鍾書《管錐編》已言之:
“作詩之人不必即詩中所詠之人,婦與夫皆詩中人,詩人代言其情事,故各曰‘我’。首章託爲思婦之詞,‘嗟我’之‘我’,思婦自稱也;……二、三、四章託爲勞人之詞,‘我馬’、‘我僕’、‘我酌’之‘我’,勞人自稱也;‘維以不永懷、永傷’,謂以酒遣離憂。思婦一章而勞人三章者,重言以明征夫況瘁,非女手拮据可比,夫爲一篇之主而婦爲賓也。”[5]
錢先生的結論是通過“涵泳本文”所得,今據安大簡“維以永傷、永懷”知鄭箋之説不能成立,進一步證明錢説可信。簡本“維以永傷、永懷”中沒有“不”字,對鄭箋構成駁難,但並不影響錢説的“以酒遣離愁”。“維”表肯定的語氣詞,“以”表目的的介詞,《詩經》他處用例,如《小雅·四月》“君子作歌,維以告哀。”《大雅·卷阿》“矢詩不多,維以遂歌。”“維以”都是“用來”的意思。前一句“我姑酌彼兕觥、金罍”,謂姑且如此,接着説用來“永傷、永懷”,正是説沒有把這種愁緒排遣掉,而毛詩的“不永傷、永懷”似乎表示一種期待語氣,期待把愁緒排遣掉。所以按錢説,“不”字的有無跟詩旨都不衝突。
錢氏以詩中所詠主人翁爲思婦、勞人,與後世夫婦相思詩等量齊觀,拋棄了詩序后妃進賢的舊説。我們知道,《卷耳》在周代禮樂活動,如鄉飲酒禮、鄉射禮及燕禮中都曾用到,寄託了周人風化天下的政教意義。[6]從周代用詩來看,至少當時是不以此爲思婦勞人詩的。如果按照上文對《卷耳》中“我”的理解,是否還能放到毛詩的解釋體系中呢?我們認爲是可以的。
詩序云“《卷耳》,后妃之志也。又當輔佐君子,求賢審官,知臣下之勤勞。內有進賢之志,而無險詖私謁之心,朝夕思念,至於憂勤也。”首章“采采卷耳,不盈頃筐。”鄭箋謂“器之易盈而不盈者,志在輔佐君子,憂思深也。”可與詩序“朝夕思念,至於憂勤”相應。次二句“嗟我懷人,寘彼周行。”毛傳謂“思君子官賢人置周之列位”,則點明“后妃之志”在於“輔佐君子,求賢審官”。下面第二、三、四章都講使臣勤苦憂傷之情狀,則與詩序中的“知臣下之勤勞”相應。總之仍與詩序相合。
《卷耳》寫后妃輔佐君子進用賢才之志,而詩中却用大量筆墨寫使臣行役的勤苦憂傷,這種寫法在《詩經》中並不罕見。同樣用於禮樂活動的《小雅·四牡》與《卷耳》的寫法可謂異曲同工。[7]詩序云:“《四牡》,勞使臣之來也。有功而見知則説矣。”《四牡》全詩五章都寫使臣在外“勤苦王事,念將父母,懷歸悲傷”(鄭玄語)的情狀。姑舉一章來對比:
《卷耳》“陟彼高岡,我馬玄黃。我姑酌彼兕觥,維以永傷。”(簡本)
《四牡》“四牡騑騑,周道倭遲。豈不懷歸?王事靡盬,我心傷悲。”
這兩首詩同爲在上之人,或后妃,或君王,體恤下臣,反復直陳其行役功苦,如路途的險阻、漫長,思歸不得,悲傷的心境等等,在《卷耳》則是“知臣下之勤勞”,在《四牡》則是“(使臣)有功而見知則説矣”,從而表現了君王、后妃的賢明。這可能是詩序相承自周代樂官太師的解説,也即是典禮中用詩的寓意。
2019年10月9日初稿
[1] 《毛詩正義》釋第二章云:“后妃言升彼崔嵬山巔之上者,我使臣也。我使臣以兵役之事行出,離其列位,在於山險,身以勤苦矣,其馬虺隤而病,我之君子當宜知其然。若其還也,我君子且酌彼金罍之酒,饗燕以勞之,我則維以此之故,不復長憂思矣。我所以憂思,恐君子不知之耳。君子知之,故不復憂也。”《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2009年,第583頁。
[2] 黃德寬、徐在國主編:《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一)》,中西書局,2019年。第74~76頁。爲方便討論計,文本引到的簡本不用嚴格隸定的文本,而是轉寫或破讀爲今文的文本。
[3] 黃德寬、徐在國主編:《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一)》,中西書局,2019年。第75頁。
[4] 毛傳“吁,憂也”,跟二、三章,“永傷、永懷”相應。
[5] 錢鍾書:《管錐編》,三聯書店,2001年,133~134頁。
[6]《儀禮》之《鄉飲酒禮》《鄉射禮》《燕禮》三篇都提到“乃合樂(或言遂歌鄉樂):《周南•關雎》《葛覃》《卷耳》,《召南•鵲巢》《采蘩》《采蘋》”鄭玄於《鄉飲酒禮》注云:“《關雎》言后妃之德,《葛覃》言后妃之本,《卷耳》言后妃之志,《鵲巢》言國君夫人之德,《采蘩》,言國君夫人不失職,《采蘋》言卿大夫之妻能循其法度。……夫婦之道,生民之本,王政之端,此六篇者其教之原也,故國君與其臣下即四方之賓燕用之合樂也。”鄭玄說六詩的詩旨,與毛詩小序基本相同。《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2009年,第2128~2129頁。
[7] 《儀禮》之《鄉飲酒禮》《燕禮》都有:“工歌:《鹿鳴》《四牡》《皇皇者華》”鄭玄於《鄉飲酒禮》注云:“《鹿鳴》,君與臣下及四方之賓燕,講道修政之樂歌也。此采其己有旨酒,以召嘉賓,嘉賓既來,示我以善道,又樂嘉賓有孔昭之明德,可則傚也。《四牡》,君勞使臣之來樂歌也,此采其勤苦王事,念將父母,懷歸悲傷,忠孝之至,以勞賓也。《皇皇者華》,君遣使臣之樂歌也。此采其更是勞苦,自以爲不及,欲諮謀與賢知而以自光明也。”鄭說與詩序同。《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2009年,第2127頁。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19年10月12日14:58。)
- 地址: 中國武漢珞珈山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振華樓歷史學院內) 郵編:430072 電話:027-68753911 郵箱:postmaster@bsm.org.cn
- 版權聲明:Copyright 2005-2021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版權所有 本站內容未經授權禁止複製或者建立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