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布時間:2019-10-13 20:57:34 瀏覽次數:3307
- 安大簡“折命不猷”補證
-
(安順學院)
(首發)
安大簡《詩經·小星》首章云“折命不同”、二章云“折命不猷”,《毛詩》與之對應的文句分別作“寔命不同”、“寔命不猶”。整理者說:
上古音“折”屬章紐月部,“寔”屬禪紐錫部,二字聲韻相近,可通。《說文假借義證》:“《檀弓》‘吉事欲其折折爾’,注:‘折折,安舒貌。’亦引《詩》‘好人提提’。案,艸部㪿字隸變為折,而或作提音,今齊韻有折字,鄭注既引《詩》,則折與提可通借矣。”(參朱珔《說文假借義證》第六八〇頁,黃山書社一九九七年)毛傳:“寔,是也。命不得同於列位也。”《釋文》:“《韓詩》作‘實’,云:有也。”馬瑞辰云:“是者,語詞。《韓詩》作‘實’訓有者,有亦語詞。”“寔”屬禪紐錫部,“實”屬船紐質部,二者音近,可以相通(參《古字通假會典》第四六一頁)。“折”或讀為“誓”。[1]
對於整理者的這種說法,有學者提出質疑,如網友海天遊蹤先生云:
謹按:二者音不近,也未見通假例證。有些輾轉通假的例證還需要再辨析。毛傳:“寔,是也。”馬瑞辰云:“是者,語詞。”其說可從。據此,可知簡文的“折”當理解為“逝將去女”、“逝不古處”、“噬肯來遊”之“逝”、“噬”,同為發語詞。[2]
又王寧先生云:
《毛詩》“折”作“寔”,《毛傳》:“寔,是也。”疑簡本“折”是“析”字之誤,“析”古音心紐錫部,“寔”禪紐錫部(一說禪紐支部),音近可通。《檀弓》“折折”蓋亦“析析”之誤,故鄭玄以為即《詩》之“提提”,“提”音亦禪紐支部。[3]
檢王引之《經義述聞》卷九《周官》“硩蔟氏”下引王念孫云:
“折”與“擿”聲相轉,“蔑”與“幦”聲亦相轉,古音“折”“蔑”二字在月部,“擿”“幦”二字在錫部,“硩”從“折”聲而讀為“擿”,猶“鞹鞃淺幭”之“幭”從“蔑”聲而讀為“幦”也。[4]
可知月、錫二部音近而通借。又出土文獻中亦多見月、錫二部之字相通之例:上博三《周易》簡52“?丌(其)亡(無)人”,“?”,今本作“闃”;上博二《子羔》簡1“(史―使)亡(無)又(有)少(小)大(肥)?”,何琳儀先生讀“?”為“瘠”[5];張家山漢簡《脈書》“目外際痛”,“際”,馬王堆帛書《陰陽十一脈灸經》甲本作“漬”[6];馬王堆帛書《天下至道談》31行“竊”字,35行作“積”。[7]
又《經義述聞》“朽木不知”條下引王念孫云:
折於古音屬祭部,知於古音屬支部,支、祭二部之字古或相通。《檀弓》“吉事欲其折折爾”,鄭注“折折,安舒貌。《詩》曰:好人提提。”《釋文》:“折,大兮反。”《中庸》引《詩》“既明且哲”,《釋文》:“哲,徐本作知。”哲之爲知,折折之爲提提,亦猶折之通作知也。他若《士冠禮》“緇布冠缺項”,鄭注“‘缺’讀如‘有頍者弁’之‘頍’。”《禮運》“故功有藝也”,注“藝或爲倪。”《説文》:“隉讀虹蜺之蜺。”此皆支、祭二部相通之證。[8]
文獻中如“蜺”之與“齧”;“蜺”之與“蛪”[9];又《史記·封禪書》“羨門高誓”,宋玉《高唐賦》作“高谿”[10];《周易》“夬”卦,《歸藏》作“規”[11];馬王堆帛書《養生方》有“萆芵”,或作“萆薢”、“萆蒵”。[12]可證支、月二部之音確實相近而可以通借。
綜上所述,安大簡《詩經·小星》“折命”與毛詩之作“寔命”,乃由音近以致異,實無可疑。
這看似不合音理的通假關係,由王念孫率先揭示出來,因為有故書及近今出土之文獻例證作為支撐,則支錫與祭月之間的通假關係,是完全可以作為通例確定下來了。這對考釋古文字以及解讀古文獻無疑會有很大的幫助,下面就簡單地舉例加以說明。
岳麓秦簡壹《為吏治官及黔首》有下引文句:
一曰誇(誇)而夬;二曰貴而企;三曰亶(擅)折割;四曰犯上不智(知)其害;五曰閒(簡)[13]士貴貨貝。[14]
《岳麓書院藏秦簡·壹》,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圖版32頁。
關於“企”字的釋字,學者頗有分歧,如方勇先生根據睡虎地秦簡相應的內容作“貴以大(泰)”,從而認為“企”應是“大”字誤字。[15]王輝先生也認為“企”為“大”的誤字“可能是對的”。[16]
我們認為無論從字形還是用韻,應為“企”字(溪母支部),無可懷疑。字形可參同書《占夢書》簡0312正:
《岳麓書院藏秦簡·壹》,圖版154頁。
又北大漢簡《蒼頡篇》簡69:
踝企??(散-?)[17]
其中“企”字作:
[18]
與秦簡之筆畫皆一一相合,可以為證。秦簡《為吏治官及黔首》以夬、企、割、害、貝為韻,為支、月合韻。
又魏宜輝先生指出的《集篆古文韻海》“摕”古文寫作“”,幷將其分析為從辶從企,甚是。但魏先生仍從王輝先生的觀點而認為岳麓秦簡的是舌音月部字。[19]我們認為“”從“企”聲而同“摕”,也是由於支、月音近從而形成的異文。[20]我們知道,《說文》中字的重文也有不是同一韻部的字,比如“瓊”或從“矞”作“璚”、或從“巂”作“瓗”,段玉裁注云:
矞爲夐之入聲,角部觼或作鐍,此十四部與十五部合音之理;
瓊或从瓗。巂聲也。此十四部與十六部合音之理。[21]
又如“琨”或从“貫”作“瑻”。段玉裁注云:
馬融《尚書》、《漢·地理志》皆作瑻。貫聲在十四部,與十三部昆聲合韻最近,而又雙聲,如昆夷亦爲串夷。韋昭瑻音貫。[22]
就是例證,而《說文》中若此者不勝枚舉。所以“”從“企”聲而同“摕”,毫不足怪。
本人疏於音韻,在此拋磚引玉,希望專治韻學、精研音理者對此現象作更深入的研究及解釋。
參考文獻
劉雲:《為吏之道》與《為吏治官及黔首》對讀劄記,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1470,2011/4/15。
[1] 黄德寬、徐在國主編《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一)》,中西書局,2019年,93頁。
[2] 《安大簡<詩經>初讀》, 武漢大學-簡帛網-簡帛論壇,http://www.bsm.org.cn/foru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409&extra=&page=9,發表於 2019-9-29。
[3] 同上,http://www.bsm.org.cn/foru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409&extra=&page=10,發表於 2019-9-30。
[4] 王引之《經義述聞》,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217頁。
[5] 何琳儀《第二批滬簡選釋》,收入黃德寬、何琳儀、徐在國合著《新出楚簡文字考》,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年,156-157頁。
[6] 《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釋文修訂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119頁。
[7] 整理小組注:竊,《廣雅·釋詁一》:“取也。”下文作積氣。參《馬王堆漢墓帛書·肆》,文物出版社,1985年,164頁;又《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陸》(中華書局,2014年,166頁)說同。
[8] 王引之《經義述聞》,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295頁。
[9] 高亨《古字通假會典》,齊魯書社,1997年,473頁。
[10] 高亨《古字通假會典》,455頁。
[11] 參王明欽《王家臺秦墓竹簡概述》,收入《新出簡帛研究》,文物出版社,2004年,34頁。
[12] 參《馬王堆漢墓帛書·肆》,文物出版社,1985年,109頁。
[13] 此字參蔡偉《讀竹簡札記四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1457,2011/4/9;又參蔡偉《誤字、衍文與用字習慣——出土簡帛古書與傳世古書校勘的幾個專題研究》,台灣花木蘭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2019年,142-144頁。
[14] 朱漢民、陳松長主編《岳麓書院藏秦簡·壹》,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28頁。
[15] 方勇《讀岳麓秦簡札記(一)》,武漢大學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444,2011-04-11。
[16] 王輝《說馬王堆帛書中與“企”同形之字可能釋為“立”》,收入《古文字研究》(第30輯),中華書局,2014年,450頁。
[17] 整理者引《說文》:“?,跛病也。讀若脅,又讀若掩。”云“?”可假作“掩”、“盍”、“闔”等字,認為與下字“散”,訓為分離、飛散之義相反。(《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壹》,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136頁)劉婉玲從之(《出土<蒼頡篇>文本整理及字表》,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馮勝君教授,2018年,115頁)。案“散”疑同“?”,《康熙字典》引《篇海》“音跚。行貌。”又云“徐列切,音踅。義同。”
[18] 轉引自劉婉玲《出土<蒼頡篇>文本整理及字表》,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馮勝君教授,2018年,133頁。
[19] 魏宜輝:《傳抄古文研究(五題)》,收入安徽大學漢字發展與應用研究中心編《漢語言文字研究》(第2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89-90頁。
[20] “企”溪母字、“摕”端母字,其聲紐分別是見系和端系,根據一些古韻學者的研究所知,照三系字與端系字、見系字的聲母應該有一個共同的上古來源。參李方桂《上古音研究‧幾個上古聲母問題》,商務印書館,1980年;梅祖麟《跟見系字諧聲的照三系字》《中國語言學報》第1期,商務印書館,1983年;楊劍橋《論端、知、照三系聲母的上古來源》《語言研究》1986年第一期(總第10期),110頁;陳劍《據郭店簡釋讀西周金文一例》,《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集刊(二)》391-392頁,又見《甲骨金文考釋論集》,綫裝書局,2007年,33頁;又參看張富海《上古漢語 kl- 、kr- 類聲母的舌齒音演變》,“古文字與漢語歷史音韻學”高端論壇論文集,中國杭州,2018-3-30。最明顯的如“頍”字從“支”聲而讀溪母。
[21]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0頁。
[22] 同上,17頁。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19年10月11日1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