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布時間:2020-01-23 19:26:29 瀏覽次數:2926
- 清華(八)《治邦之道》試說
-
(安徽大學歷史系)
(首發)
笔者讀清華(八)《治邦之道》,[1]一直苦於無法定位。合編者將全篇編入清華(九)《治政之道》,[2]簡1、2、14已有歸屬,有可以依據之上下文。由《治政之道》可知,簡文形成於戰國晚期。整理者、合編者的工作爲字、詞、句、章釋讀以及思想、內容分析奠定了可靠基礎,貢獻甚巨。
本文以“試說”參與討論,爲便於核對原簡圖版及整理者釋文,行文標簡號如“【3,47】”,“3”爲《治邦之道》竹簡編號,“47”爲《治政之道》竹簡編號。
恚怨
皮(彼)【43】亓(其)型(刑)正(政)是不改,不(謀)初(過)之不立(位),亡(無)(顧)於者(諸)侯。亓(其)民(愈)敝以(恚)(怨)【14,44】
立,整理者依字讀,茲改讀爲“位”。參《治政之道》簡1“六詩者,所以節民,辡(辨)立(位),思(使)君臣、父子、(兄)弟母(毋)相逾,此天下【1】之大紀”,辨位是全篇討論的核心問題。簡10~11:“(亂)君受之以亓(其)立(位)……正(政)之不道則上(失)立(位),亓(其)(失)則弗可(興)。”本例“初”是過去時,“過之不位”是指在君位、臣位,還有民“位”等方面出現的問題與過失。對已有的過失“不改”,“不謀”,其邦國深陷危機可知。
亡(無)(顧)於者(諸)侯【14,44】:,整理者讀爲“寡”,羅小虎、[3]合編者改讀爲“顧”。
亓(其)民(愈)敝以(恚)(怨):,整理者讀爲“愈”,合編者改讀爲“偷”。敝,整理者讀爲“弊”,茲依字讀。《戰國策·楚策》:“攻大者易危,而民敝者怨於上。”《史記·酷吏列傳》:“吏民益凋敝。”,整理者以爲“解”之誤字,合編者隸作“解”。按:“解”讀爲“恚”,恚、怨並聯成辭,《後漢書·郭皇后紀》:“郭后以衰離見貶,恚怨成尤。”又《五行志三》:“陰后亦懷恚怨。”
進退不稽
固以不囗於上,命是以不行,進退不(稽),至(致)力【14,44】不 (勉),乃(斷)迀(干)(杜)匿,以(免)亓(其)(屠)。
固以不囗於上:固,疑讀爲“託故”,找藉口。空囗原簡字形,[4]字下有點號,茲闕。
命是以不行:“命”字整理者句讀上屬,合編者下屬。[5]下屬是。
進退不(稽),至(致)力【14,44】不 (勉):整理者句讀“退”下點逗號,合編者作一句讀。進退,指用人之進退(參下引《離騷》進、退)。,合編者讀爲“耆”,[6]茲改讀爲“稽”,參清華(八)《攝命》29~30“余亦隹(唯)(肇)(稽)女(汝)惪(德)行隹(唯)㝅(穀)眔非㝅(穀)”,《易·繋辭下》“於稽其類”,注:“稽,猶考也。”《周禮·天官·小宰》“聽師田以簡稽”,注:“簡,閱也。稽,計也。”《周禮·天官·宮正》“稽其功緒,糾其德行”,注:“稽,猶考也。”至,讀爲“致”。,合編者讀爲“勉”。以上句例有因果關係,因制度出問題,用人之進退不以稽考爲依據,此所以涉事者“致力不勉”(出工不出力)。
乃(斷)迀(干)(杜)匿,以(免)亓(其)(屠)【1,45】:斷,整理者注:“斬殺。”引《墨子·號令》“守曰斷之”,孫詒讓閑詁:“‘斷’即斬也。” ,“讀爲‘杜’,義爲杜塞。”,“‘屠’字異體。”迀,整理者讀爲“奸”,合編者改隸作從辵弋聲之字。匿,整理者讀爲“慝”。按:斷,絕也。迀讀爲“干”,求也。[7]匿,隱也。《史記·留侯世家》:“留侯性多病,即道引不食穀。杜門不出。”《後漢書·蔡衍傳》:“坐免官還家,杜門不出。”以上句例含因果關係,以“進”有性命之憂(屠),哀莫大於心死,所以棄絕干祿之求,杜門不出以隱於世也。如屈原“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修吾初服”(《離騷》)也。
以居不懁
唯(雖)貧以俴(賤),而信有道,可以(馭)眾、(治)正(政)、臨事、倀(長)官,則或(有)聰自縈(營)囗,以(䚈)上下【3,47】正(政)惪(德)之(晦)明,不﨤(及)高立(位)厚飤(食),以居不懁。
以(䚈)上下【3,47】正(政)惪(德)之(晦)明:合編者句讀“正(政)”前點逗號,整理者作一句讀。
高立(位)厚飤(食)【4,48】:整理者注:“食,俸祿。”引《周禮·醫師》“歲終則稽其醫事,以制其食”,鄭注:“食,祿也。”
以居不懁:懁,整理者讀爲“還”。按懁依字讀,《說文》“懁,㤂也”,段注:“獧下曰:一曰急也,此與義音同。”《論語·子罕》“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注:“我居而待賈。”簡文“以居不懁”以自己的方式暗用典故,是爲文章高手。
以上句例謂:貧賤而有道之士,具備馭眾治政能力,是以視政德之晦明,得不到合適的任用,“以居不懁”,不急於出山。
聖人以解
古(故)昔之明者(得)之,(愚)者(失)之,是以(仁)者不甬(用),聖人以解。古(故)(宅)寓不(理),以(待)明王聖君之立。【4,48】
明者、愚者與上文“晦明”對應,明者以其明察,得“有道”者之用,如秦穆公用百里奚之例;[8]愚者眼拙,有眼不識泰山,如孔子不爲魯所用之例。甚者眾叛親離,如“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諌而死”(《論語·微子》)之例。
是以(仁)者不甬(用),聖人以解:整理者注:“解,指離散其心。”按“聖人以解”乃典故,“解”猶放也。魯君受齊女樂,怠於政事,子路曰:夫子可以行矣。孔子歌曰:“彼婦之口,可以出走。彼婦之謁,可以死敗。”去魯適衛,適鄭,獨立郭東門,“累若喪家之狗”(《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出走,是“聖人以解”也。
古(故)(宅)寓不(理),以(待)明王聖君之立:才智出眾者志大,或產業、工商能力弱,不及宅寓之治也。《史記·蘇秦列傳》:“出游數歲,大困而歸。兄弟嫂妹妻妾竊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産業,力工商,逐什二以為務。今子釋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及至“蘇秦為從約長,并相六國”,行過雒陽,昆弟妻嫂側目不敢仰視,俯伏侍取食,蘇秦喟然嘆曰:“使我有雒陽負郭田二頃,吾豈能佩六國相印乎!”蘇秦終得“明王聖君之立”,太史公譽為“其智有過人者”,[9]是爲定評。
不兩於圖
古(故)【4,48】(興)不可以幸,既其不兩於?(圖),則或囗於弗智(知),以(免)於眾,則可(何)或(有)益?
幸,整理者注引《國語·晉語一》“其下偷以幸”,韋注:“徼幸也。”按:興謂興賢。賢、聖之遇,逢其時也。遇與不遇,皆非徼幸也。參簡6 “聖士之不由,卑(譬)之猷(猶)(歲)之不旹(時)”。
既其不兩於?(圖):整理者注:“兩,《逸周書·武順》:‘無中曰兩。’圖,謀也。”論者或讀兩爲“良”,或解兩爲“貳”。[10]蕭旭:“既,讀作暨,及也。整理者引《逸周書》‘無中曰兩’,不知何說?”[11]按:賢、聖者圖時遇,在上之“明者”得之以輔政,是兩圖也;或賢、聖者不逢其時,或在上之“愚者”眼瞎而不識英才,皆“不兩於圖”也。
則或囗於弗智(知),以(免)於眾,則可(何)或(有)益:空圍之字不識。[12]“弗知”與簡2“明者早知”相映襯。免,去也。在上者用令色,不知用人之道,則賢者去之,眾叛親離。
愈自固以非命之
皮(彼)天下之(銳)士之(遠)才(在)下立(位)而不由者,(愈)自固以悲(非)(命)之。【5,49】
,整理者讀爲“銳”,論者或讀爲“俊”。[13]由,整理者注:“由,任用。《左傳》襄公三十年‘以晉國之多虞不能由吾子’,杜注:‘由,用也。’”
(愈)自固以悲(非)(命)之:整理者注:“,《說文》‘怨’之古文。”合編者改讀爲“憐”。[14]按:固,堅也,守也。《論語·衛靈公》:“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悲讀爲“非命”,但凡人力之所不及,古人謂之“命”也。《墨子·非命上》:“子墨子言曰:執有命者以雜於民間者衆,執有命者之言曰:命富則富,命貧則貧,命衆則衆,命寡則寡,命治則治,命亂則亂,命夀則夀,命夭則夭。”郭店簡《語叢一》2:“又(有)天又(有)命。”29~30:“智(知)天所為,智(知)人所為,(然)句(後)智(知)道,智(知)道(然)句(後)智(知)命。”懷才不遇者以自固非命之,蓋以“不由”爲命中注定如此,以“由”爲“非命”(不是自己的命),聊以自守自解也。
故求善人,必從以治
皮(彼)善人之欲達,亦若上之欲善人,侯〈医〉(殹)(亂)正(政)是御之。古(故)求善人,必從【7,51】以(治),詰亓(其)行,(變)亓(其)正(政),則民攺(改)。皮(彼)善與不善,幾(豈)有亙(恒)穜(種)才(哉),唯上之流是從。
侯〈医〉(殹)(亂)正(政)是御之:整理者注:“侯,疑爲‘医’字之訛,讀爲‘殹’。亂,《左傳》襄公二十八年‘武王有亂臣十人’,杜注:‘治也。’御,《廣雅·釋詁》:‘使也。’”論者:“‘侯’爲發語詞,猶維、伊。”[15]《詩·小雅·六月》“侯誰在矣”,毛傳:“侯,維也。”《爾雅·釋詁下》“伊,維也。伊、維,侯也。”注:“發語辭。”參簡26“医(殹)(吾)爲人辠戾,巳(已)(孚)不(稱)(乎)”原簡侯、医字形相近,整理者的處理方式是正確的。
古(故)求善人,必從以(治):以,整理者釋文作“身”, 合編者改訂爲“以”。,整理者讀爲“始”,茲改讀爲“治”。原簡亂、治乃避復行文,上之欲善人乃亂政是御之,此所以治政需要哪方面的人才,就“求”具備相應資質之“善”者。《墨子·尚賢中》:“然後聖人聽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此謂事能。故可使治國者使治國。可使長官者使長官,可使治邑者使治邑。”
詰亓(其)行,(變)亓(其)正(政),則民攺(改)【8,52】:詰,《管子·五輔》:“逐姦人,詰詐偽,去讒慝,則奸人止。”《說文》:“詰,問也。”,整理者讀爲“變”,引《墨子·非命中》:“此世不渝而民不改,上變政而民易教。”論者或讀爲“辨”。[16] 句謂其行不善者“詰”之,其政不善者“變”之,“民”將按照君王的要求做。下文既言及“百官敬”,則本例“民”涵蓋百姓與百官。對於行政不善之“變”,指向換崗、懲罰,撤職之類行政措施。
皮(彼)善與不善,幾(豈)有亙(恒)穜(種)才(哉),唯上之流是從:官、民對於“善”的價值選擇,由“上之欲善人”,上之“御”所引導掌控,是乃“唯上之流是從”。頒布軍功軍爵則將士奮勇殺敵,開科舉則文章詩賦乃至八股風行,立牌坊則女有貞烈。有好的制度,將約束官、民向善。
下不敢諒上
母(毋)面(諒),毋(詐)?(偽),則身(信)長。母(毋)憙(譽),必(察)聖(聽),(免)亞(惡)慮(美),憎而遠之,則下不敢(諒)上。【10,54】
母(毋)面(諒):整理者注:“,從京,心聲,讀爲諒,《禮記·樂記》‘則易直子諒之心油然生矣’,孔疏:‘諒謂誠信。’面諒,指當面信誓旦旦。《書·益稷》‘汝無面從,退有後言’,與此相類。”論者或讀爲倞。引《說文》:“倞,彊也。”[17]或讀面爲偭,訓爲違背。[18]蕭旭:“簡文讀作誩、競,指彊諫而言。”[19]按:整理者解釋是正確的,下文“則下不敢上”,諒承上謂“面諒”。《詩·鄘風·柏舟》“母也天只,不諒人只”,毛傳:“諒,信也。”
(免)亞(惡)慮(美):整理者注:“免,《史記·樂書》‘免席而請’,正義:‘猶避也。’慮,《爾雅·釋詁》:‘謀也。’”
則下不敢(諒)上:整理者注:“,疑此處義爲‘讒’。”按:讀爲諒,誠也,信也。諒承上謂“面諒”,上既“憎而遠之”,下自不敢“面諒”而“退有後言”(當面表示理解、同意、沒有意見,背後亂說)。
察其信者以自改,則過敝
母(毋)亞(惡)䌛(謠),(察)亓(其)信者以自攺(改),則(過)(敝)。【10,54】
則(過)(敝):,整理者讀爲“蔽”,引《爾雅·釋詁》:“微也。”魏棟讀爲“敝”,讀爲“禍”。[20]按:讀爲“敝”義長,讀爲“禍”則不必。《左傳》僖公十年“敝於韓”,注:“敝,敗也。”謠之信者以自改,則謠之“過”者不攻自破也。[21]
論者認爲字右旁從“希”,[22]合編者改隸作從言希聲之字,讀爲“希”,本文不取是說。整理者隸作“”是正確的。郭店簡《老子乙》11“大音黹(希)聖(聲)”,14“丌(其)甬(用)不㡀(敝)”,清華(九)《治政之道》31 “亦亓(其)希”,茲列相關字形如下:
《老子乙》11“黹(希)” 《治政之道》31“希”
《老子乙》14“㡀(敝)” 本例“”
眾不賤貧,勿廢
母(毋)喬(驕)大(泰)以不龏(恭),和亓(其)音(氣)與亓(其)顏色以(柔)之,則眾不戔(賤)分(貧),勿(廢)。【11,55】
母(毋)喬(驕)大(泰)以不龏(恭):整理者注:“喬,讀爲‘驕’,驕大,古書作‘驕汰’、‘驕泰’。《晏子春秋·外篇上十》:‘今公家驕汰,而田氏慈惠,國澤是將焉歸?’《禮記·大學》:‘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
和亓(其)音(氣)與亓(其)顏色以(柔)之:“和”、“與”互文,“顏色”原簡爲合文。
則眾不戔(賤)分(貧),勿(廢):整理者句讀“賤”下點句號,“廢”下點逗號。按以上復句皆以“毋”領句,茲改“貧”字上屬,“廢”下點句號。戔,整理者注:“讀爲‘賤’《禮記·樂記》‘是以君子賤之也’,孔疏:‘謂棄而不用也。’”合編者讀戔爲“散”,其實原釋是正確的。,整理者注:“字形又見於包山簡、天星觀卜筮祭禱簡,病也。一說‘’讀爲‘癃’。”“勿(廢)”者,謂廢疾者皆有所養也。[23]若“貧”字下屬,貧者無“廢”之理也。
食毋慎甚惑
厇(度)亓(其)力以吏(使)之,飢滐(渴)、寒(暑)、(勞)(逸),和於亓(其)【12,56】身,古(故)母(毋)(慎)甚(勤)。備(服)母(毋)(慎)甚(美),飤(食)母(毋)(慎)甚(惑),古(故)資裕以易足,甬(用)是以有余(餘),是以尃(賦)均於百眚(姓)之溓(斂)(利)而(愛)者,古(故)四(封)之亡(無)堇(勤)(勞)慬(殣)【13,57】(病)之人。
厇(度)亓(其)力以吏(使)之,飢滐(渴)、寒(暑)、(勞)(逸),和於亓(其)【12,56】身,古(故)母(毋)(慎)甚(勤):整理者注:“‘故’字後疑有脫文,據其文義,或可補一‘身’字。”[24]魏棟讀古爲“罟”。[25]或謂“故”應訓爲“事”,“簡文服與寒暑、食與飢渴、事與勞逸三者是對應的關係”。[26]按:整理者“勤”後點逗號,茲改爲句號。“故毋慎甚勤”與上文“度其力以使之”相照應,[27]凡工匠高手,該用力則用力恰到好處,做工利索;而不善其事者瞎使勁,做不出活兒來。簡文句例明白如話,論者脫字、改讀之說不可從。
備(服)母(毋)(慎)甚(美),飤(食)母(毋)(慎)甚(惑),古(故)資裕以易足,甬(用)是以有余(餘)【13,57】:“服”、“食”二分句與“古(故)資裕以易足,甬(用)是以有余(餘)”構成因果復句。字整理者不作隸定,疑釋爲“費”。按原簡字形清晰,右上爲“或”,可參簡5、簡9“或”形;左旁爲“人”形,下部爲倒“人”形,[28]實爲“化”形分置於左、下。《呂氏春秋·本生》:“世之貴富者,其於聲色滋味也多惑者。”[29]
清華捌《治邦之道》13 清華玖《治政之道》17
是以尃(賦)均於百眚(姓)之溓(斂)(利)而(愛)者:尃:整理者讀爲“敷”。溓,整理者讀爲“兼”。,整理者注:“從‘利’字古文,讀爲‘利’。”引《墨子·天志上》:“故天意曰:此之我所愛,兼而愛之;我所利,兼而利之。”《墨子·法儀》:“奚以知天之欲人之相愛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惡相賊也?以其兼而愛之,兼而利之也。奚以知天兼而愛之,兼而利之也?以其兼而有之,兼而食之也。”《荀子·非十二子》:“長養人民。兼而利之也。”按:尃應讀爲“賦”,溓應讀爲“斂”。賦均,參簡25“母(毋)乃 (吾)尃(賦)均,是亓(其)不均”。《逸周書·允文》:“公貨少多,賑賜窮士,救瘠補病,賦均田布。”《周禮·地官·大司徒》“以土均之灋辨五物九等,制天下之地征以作民職,以令地貢,以斂財賦,以均齊天下之政”,注:“均,平也。”
[1]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捌)》,上海:中西書局,2018年。
[2]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黃德寬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玖)》,上海:中西書局,2019年。本文引簡文標簡號,不另具頁碼。
[3] 羅小虎(簡帛論壇:清華八《邦家之政》初讀,簡帛網http://www.bsm.org.cn,18/11/17):“整理報告讀爲‘寡’的字似應讀爲顧,顧念。《左傳·成公十三年》:‘君若惠顧諸侯,矜哀寡人,而賜之盟,則寡人之願也。’”以下凡引“清華八《邦家之政》初讀”,簡稱“《初讀》”。
[4] 羅小虎(《初讀》18/11/18)認爲左旁爲“學”,字讀爲“效”。
[5] 論者(《初讀》18/11/20):“‘上’下有墨點符號,‘命’恐當下屬,即‘命是以不行’。”
[6] ,論者(《初讀》18/11/18):“似當讀為‘耆’,訓強。”羅小虎(《初讀》18/11/19):“讀爲‘耆’。耆有致義。《詩經·周頌·武》:‘勝殷遏劉,耆定爾功。’毛傳:‘耆,致也。’《國語·晉語九》:‘耆其肱骨,以從司馬。’韋昭注:‘耆,致也。’不耆至力,也是不盡力之義。”
[7] 《詩·大雅·旱麓》“豈弟君子,干祿豈弟”,毛傳:“干,求也。”《論語·爲政》“子張學干祿”,注:“干,求也。祿,祿位也。”
[8] 《史記·孔子世家》:“齊景公與晏嬰来適魯,景公問孔子曰:昔秦穆公國小處辟,其霸何也:對曰:秦國雖小,其志大。處雖辟,行中正。身舉五羖,爵之大夫,起纍紲之中,與語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雖王可也,其霸小矣。”
[9] 《史記·蘇秦列傳》:“蘇秦被反間以死,天下共笑之,諱學其術。然世言蘇秦多異,異時事有類之者,皆附之蘇秦。夫蘇秦起閭閻,連六國從親,此其智有過人者,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時序,毋令獨蒙惡聲焉。”
[10]《初讀》18/11/18。
[11] 蕭旭:《清華簡(八)〈邦家之政〉校補》,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2018/11/21。
[12] 整理者注:“字迹不清,疑爲‘務’字。”
[13]《初讀》18/11/20。
[14] 論者(《初讀》18/11/18):“‘悲’讀誹,‘誹怨’,《呂氏春秋》‘百姓不敢誹怨矣。’”論者(《初讀》18/11/19):“此字就是從‘命’聲,或可讀爲‘憐’,參見《聲素》552頁。文獻有‘悲憐’的說法,如《商君書·兵守》:‘壯男壯女過老弱之軍,則老使壯悲,弱使強憐,悲憐在心,則使勇民更慮,而怯民不戰。’”
[15]《初讀》18/11/18。
[16]《初讀》18/11/20。
[17] 《初讀》18/11/17。
[18] 《初讀》18/11/20。
[19] 同上引蕭旭《校補 》。
[20] 魏棟:《清華簡〈治邦之道〉篇補釋》,《清華大學學報》2018年第6期,第180-183頁。
[21] 羅小虎(《初讀》18/11/17):我們認爲或可讀爲弊。弊有停止義。《周禮·夏官·大司馬》:“火弊,獻禽以祭社。”鄭玄注:“火弊,火止也。”過弊,即過錯停止。《商君書》:“賞施於民所義,則過不止。”《商君書》:“故禁奸止過,莫若重刑。”
[22] 《初讀》18/11/19。
[23] 《禮記·禮運》:“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24] 整理者注釋疑而釋文不補字,合編者補“身”字。
[25] 魏棟:《清華簡〈治邦之道〉篇補釋》,《清華大學學報》2018年第6期,第180-183頁。
[26] 林少平:《讀清華簡捌劄記(三)》,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18/11/08。
[27] 可以認爲“故毋慎甚勤”承上文省“身”字。
[28] 《說文》:“?,變也。从到人。”又:“化,教行也。從?人。”
[29] 論者(簡帛論壇:《清華九〈治政之道〉初讀》,簡帛網http://www.bsm.org.cn,19/11/27)隸定爲從人或聲之字,讀爲“有”。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20年1月23日0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