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布時間:2020-02-14 11:12:53 瀏覽次數:3226
- 清華(九)《成人》試說
-
(安徽大學歷史系)
(首發)
《成人》乃基於疫病的專題政論,先秦文獻僅此一見,十分難得。
其一,開篇言“土多見祅,流而(淫)行”,謂疫病大流行也。
其二,“不志(識)氒(厥)(祥)之(發)于吉兇”,不識何祥,不知應對,正乃疫病流行之狀況。
其三,“王則(悚)替(惕)(畏)(恐)”,水、旱、風、火災,地震等,相對時間較短,看得見;惟疫病流行看不見作祟者,聚落人羣成片倒下,萬戶蕭疏。“王”爲之畏恐,百姓哀嚎,慘不忍睹。
其四,御前會議“各(揚)乃聖(聲)”,是舉邦國動員,事態緊急。
其五,“(癘)(,妖)卑(俾)民毋(蠢、惷)”,癘,疫癘也。
其六,“民若誥(告)(妖)”,民之“告妖”不妨理解爲報告疫情,如《漢志》“時則有服妖,時則有龜孽,時則有雞旤”之例。
其七,“隹(惟)民昌(猖)兇”,民之“猖兇”觸動天罰之“兇”。庶稷、羣獸、飛征之化育與人類共生,而“(淫)于不(賓)”者不知敬畏,越過紅線,是其“不秉德”,是其“不賓”,是乃疫病根源。[1]
其八,簡文五“無赦”非常嚴厲,明顯屬於癘疫流行期間實施重典。
其九,通篇不涉及軍事、外交,全然內政。
《成人》形成年代學者有分歧,上與《呂刑》爲比(整理者釋文附《呂刑》),下限至戰國晚期。簡文“亓(其)五不䙷(得)是胃(謂)流(瀏)清”,《詩·鄭風·溱洧》:“溱與洧,瀏其清矣。”簡文“流清”引《詩》義。筆者認爲《成人》形成於春秋中晚期,略可延至戰國早期,乃時賢以《書》例立言,尚在官學年代範圍,可與《周書》、《逸周書》比。學者以其爲《書》類文獻,可也。
以下援句、詞釋讀,參與討論。
土多現妖
《成人》1:“隹(惟)郘(呂)中(秋),方才(在)膠黃,司正(失)型(刑),土多見(現)祅(妖),流而(淫)行。”[2]
土多見祅:整理者注:“祅,同‘妖’。”《左傳》宣公十五年:“天反時爲災,地反物爲妖。”楚帛書第四章:“卉木亡(無)【乙1】尚(常)。□□宎(祅),天(地)乍(作)羕(祥)。”《禮記·月令》仲冬之月:“命有司曰:土事毋作。愼毋發蓋,毋發室屋及起大衆。以固而閉,地氣沮泄,是謂發天地之房,諸蟄則死,民必疾疫,又隨以喪。”《史記·天官書》:“氐爲天根,主疫。”《爾雅·釋天》“天根,氐也”,郭注:“角、亢下繋於氐,若木之有根。”星占說角亢氐一體,故三宿皆爲祠吉。《論衡·謝短》:“歲終逐疫……畫虎於門䦨。”
流而淫行
流而(淫)行:句例同上引。淫,甚也,大也。土妖既與天災相對而言,乃禍害於人之“妖”也,經史或謂之厲鬼、惡鬼、暴鬼。土妖之淫行,疫病大流行也。《太平御覽》卷五百三十引《莊子》:“游島問雄黄曰:今逐疫出魅,擊鼓呼噪,何也?雄黄曰:黔首多疫,黄帝氏立巫咸,使黔首沐浴齋戒,以通九竅;鳴鼓振鐸,以動其心;勞形趨步,以發陰陽之氣;飲酒茹葱,以通五臓;夫擊鼓呼噪,逐疫出魅。黔首不知,以爲魅祟也。”《周禮·夏官》:“方相氏掌蒙熊皮,黃金四目,玄衣朱裳,執戈揚盾,帥百隸而時難,以索室毆疫。”《禮記·月令》:“昴有大陵積尸之氣,氣佚則厲鬼隨而出行。命方相氏帥百隸索室敺疫以逐之。”《禮記·檀弓》“斬祀殺厲”,注:“厲,疫病也。”《續漢書·禮儀志》:“先臘一日,大儺,謂之逐疫。其儀,選中黃門子弟年十歲以上,十二以下,百二十人爲侲子,皆赤幘皂製,執大鞀。方相氏黃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執戈揚盾。十二獸有衣,毛角。中黃門行之,冗從僕射將之,以逐惡鬼於禁中。”《抱樸子·道意》:“任自然無方術者,未必不有終其天年者也。然不可以值暴鬼之横枉,大疫之流行,則無以却之矣。”[3]
懲前罰延
簡1:王則(悚)替(惕)(畏)(恐),(越)(懲)歬(前)罰 (延)
,字又見清華(七)《越公其事》31 “(悚)愳(懼)”。替,整理者讀爲“惕”,《國語·周語下》“夫見亂而不惕”,韋注:“惕,惕然恐懼也。”
(越)(懲)歬(前)罰(延):越,於是。《詩·陳風·東門之枌》“越以鬷邁”,鄭箋:“越,於……於是以總行,欲男女合行。”,整理者讀爲“徵”,引《左傳》僖公四年“寡人是徵”。,整理者讀爲“愆”。茲讀爲“懲”,讀爲“延”。《詩·周頌·小毖》“予其懲而,毖後患。莫予荓蜂,自求辛螫”,毛傳:“毖,愼也。荓蜂,曵也。”鄭箋:“懲,艾也……我其創艾於往時矣,畏愼後復有禍難,羣臣小人無敢我曵,謂爲譎詐誑欺,不可信也。汝如是,徒自求辛苦毒螫之害耳,謂將有刑誅。”延,《説文》:“長行也。”《爾雅·釋詁》:“長也。”簡文“延”承上謂“淫行”之延。“罰延”者,謂“失型”、“現妖”、“淫行”之類不可長,罰而止之也。“懲前罰延”猶成語懲前毖後。
不識厥祥之發于吉兇
簡2:不志(識)氒(厥)(祥)之(發)于吉兇,廼(考)(訊)庶眾,聖(聽)壬(任)羣(秩)。
不志(識)氒(厥)(祥)之(發)于吉兇:志,整理者讀爲“職”,茲讀爲“識”,不識,不知也。[4]厥祥,[5]承上謂流行之妖祥。
廼(訊)庶眾:,整理者釋爲“考”。,整理者讀爲“訊”。
聖(聽)壬(任)羣(秩):,整理者注:“可讀爲‘秩’。羣秩,即百官。”
貢祀不恭,刑是不度,司典失常,五音亂易
簡2~3:曰:害(盍)隹(惟)若(茲)?毋則(貢)祀是不共(恭),毋則型(刑)是不厇(度),毋則司典(失)(常),以進退(晦)朔。毋則五音是(亂)易,思(使)民惪(德)不(獲)。
毋則,整理者注:“猶毋乃。”按:“毋則(貢)祀是不共(恭)”與第二章“(助)上帝(亂)(治)四方……羕(永)(化)天(明)”(簡6)相聯繫。
毋則【2】型(刑)是不厇(度):簡文與第三章“典獄、司正,(余)【16】方告女(汝)于型之無(赦)”相聯繫。
毋則司典(失)(常)以進退(晦)朔:《易·革》:“象曰:澤中有火,革。君子以治歷明時。”《漢上易傳》卷五:“君子必修治其歷以明四時之正,所謂四時之正者,冬至日月必會于牽牛之一度,而弦望晦朔、分至啓閉皆得其正矣。日月不會者,司歷之過也。”簡文與第三章“五(常)”、“五正”(簡21)相聯繫。
毋則五音是(亂)易,思(使)民惪(德)不(獲):《詩·大雅·皇矣》“維此二國,其政不獲”,鄭箋:“獲,得也。”五音亂,不知民風民德,是爲“不獲”。《管子·宙合》:“君失音則風律必流,流則亂敗。”《國語·周語中》“五聲昭德”,韋注:“昭德謂政平者,其樂和也。亦謂見其樂,知其德。”放馬灘秦簡日書乙285:“自天降令,乃出六正,閒呂六律。皋陶所出,以五音、十二聲爲某貞卜。”乙284:“從天出令,乃下六正。閒呂六律。皋陶所出。以而五音、十二聲以求其請。”音聲之樂乃民眾情緒的重要表達渠道,季子觀周樂而知民風民情,政德之所在,是爲顯例。以上句例與第四章“惪正(政)亦甬(用)五(時)”(簡27)相聯繫。
各揚乃聲
簡4:各(揚)乃聖(聲),(勉)獻乃力,以羕(永)飤(食)乃先毋替。朕亓(其)(孚)于龜以(靖)求嘉箬(若)。
各(揚)乃聖(聲):揚,《易·夬》“揚於王庭”,注:“揚于王庭,其道公也。”疏:“王庭是百官所在之處……決斷之事於王者之庭,示公正而無私隱也,故曰揚于王庭也。”《禮記·文王世子》“或以德進,或以事舉,或以言揚”,疏:“或以言揚者,次事也。揚亦進舉之類,互言之。雖無德無事而能言語應對,堪爲使命,亦舉用之,若醫卜之屬也。”
(勉)獻乃力:整理者注引《書·盤庚上》:“各長于厥居,勉出乃力,聽予一人之作猷。”
以羕(永)飤(食)乃先毋替:食,享祭之血食。[6]《史記·封禪書》“立后稷之祠,至今血食天下”,正義:“顔師古云:祭有牲牢,故言血食。”替,廢也。
朕亓(其)(孚)于龜(筮)以(靖)求嘉箬(若):整理者注:“見於上博簡《緇衣》等,傳本、郭店簡本《緇衣》對應之字爲‘孚’,信也。《書·君奭》:‘若卜筮,罔不是孚。’修政刑當向神禀告,如《逸周書·嘗麥》‘大祝以王命作策策告大宗’。,讀爲‘靖’,訓爲‘謀’。”按:龜,龜卜也。筮,筮占也。嘉,美也,好也。若,善也。
面對土妖流行,“王”開言路,百官揚聲於王庭,共同致力應對疫病。[7]對於各位提出的意見,“王”以占卜求神求先王選擇最佳最善方案,強化其天下信服的公信力,[8]予以實施。
成人,天作
簡4~5:(成)【4】人曰:亞(嗚)(乎)!我句(后),古天砥(氐)降下民,(作)寺(時)句(后)王、君公,正之以四(輔)祝、宗、史、帀(師),乃又(有)司【5】正、典獄。
(成)人曰:整理者注:“成人,見《論語·憲問》‘子路問成人’章,以及《孔子家語·顏回》、《說苑·辨物》等,指賢德之人。簡文反映出成人的身分較高,相當於文獻中的‘老成人’、‘耇成人’。《詩·蕩》:‘雖無老成人,尚有典刑。’《書·盤庚》‘汝無侮老成人’,孔疏引王肅云:‘古老成人皆謂賢也。’又《書·康誥》:‘汝丕遠惟商耇成人,宅心知訓,别求聞由古先哲王,用康保民。’《史記·衛康叔世家》引之曰:‘必求殷之賢人君子長者,問其先殷所以興,所以亡,而務愛民。’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曰:‘賢人、君子謂成人,長者謂耇。’”[9]
古天砥(氐)降下民,(作)寺句(后)王、君公,正之以四(輔)祝、宗、史、帀(師),乃又(有)司【5】正、典獄。
整理者注:“砥,《說文》‘厎’字或體,可讀爲‘氐’。《說文》:‘氐,至也。’清華簡《楚居》‘季(連)初降於(騩)山,氐于(穴)竆(窮)’,亦‘氐’、‘降’連言。”論者:“‘砥’讀爲‘氐’不辭,當讀爲‘致’。清華簡《楚居》‘氐’字三見,皆用作‘至’。上古‘氐’聲、‘至’聲之字多通用。‘致’意爲送詣,與‘降’義近連用。”[10]整理者既引《說文》:“氐,至也。”已經說清楚了。
(作)寺(時)句(后)王、君公:寺,整理者疑讀爲“時”。按:“作”承上謂天作也。《詩序》:“《文王》,文王受命作周也。”[11]《詩·大雅·天作》“天作髙山,大王荒之”,毛傳:“作,生。荒,大也。天生萬物於髙山,大王行道,能安天之所作也。”后王、君公,整理者引《墨子·尚同中》:“是以先王之書《相年之道》曰:夫建國設都,乃作后王、君公,否用泰也。輕大夫、師長,否用佚也。”
正之以四(輔)祝、宗、史、帀(師):整理者注引《書·洛誥》:“迪将其後,監我士、師、工,誕保文武受民,亂爲四輔。”《禮記·文王世子》:“虞夏商周有師、保,有疑、丞,設四輔及三公,不必備,唯其人。語使能也。”[12]參清華(九)《治政之道》4“夫四(輔)卑(譬)之猷(猶)(股)厷(肱)”。
永化天明
簡6~7:隹(惟)曰(助)上帝(亂)(治)四方之又(有)辠無辠,隹(惟)民(綱)(紀),以羕(永)(化)天(明)。四(輔)是毋易,【6】典獄無(徙),是隹(惟)(常)䙷(德)。
隹(惟)曰(助)上帝(亂)(治)四方之又(有)辠無辠【6】:清華(五)《厚父》5:“古天降下民,埶(設)萬邦,(作)之君,(作)之帀(師),隹(惟)曰其(助)上帝(亂)下民。”《孟子·梁惠王下》:“《書》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曰其助上帝寵之四方有罪無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
隹(惟)民(綱)(紀):《詩·大雅·棫樸》:“勉勉我王,綱紀四方。”
以羕(永)(化)天(明):,整理者隸作“昷”,讀爲“明”,論者:“將此字釋寫爲‘昷’,容易導致誤解。”[13]《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天地之經而民實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性”,注:“日月星辰,天之明也。”日月昭明於天,化生萬物,是天之明也。君臣助上帝治四方,以天之明爲觀照也。
四(輔)是毋易,典獄無(徙):句與下文簡8“四(輔)不(輔),司正巟(荒)(寧)”相對而言,謂官員不得失職(毋易),不得脫崗(無徙),互文見義。
是隹(惟)(常)䙷(德):《詩·大雅·文王》:“命之不易。”官員受命,各有職守,盡職盡責,是爲“常德”。《易·坎》象傳:“君子以常德行。”
以上乃簡要概括國家起源及政體形成,自然進化而有民,古人謂之天降下民;人羣中優秀者應時而作(創造),是有后有王有君有公,古人謂之天作。
各有選物,毋雜英相化
簡7~8:乃降庶(稷)、羣(獸)、非(飛)正(征),各又(有)(選)勿(物)。(牝)(牡)(雌)(雄),各又(有)聖(聲)(容)。毋集(雜)英【7】相(化),飤(食)飤(食)不改。
乃降庶(稷)、羣(獸)、非(飛)正(征):,整理者解爲“稷”之異體,簡26又作“”。《廣韻》:“稷,五穀之揔名。”非正,整理者讀爲“飛征”,泛指飛禽。《後漢書·馬融傳》:“揫斂九藪之動物,繯橐四野之飛征。”
各又(有)(選)勿(物):整理者注:“,讀爲‘選’,擇也。勿,讀爲‘物色’之‘物’,與‘選’同義。選物,見上博簡《蘭賦》‘夬(決)迲(去)選勿(物)’。”按:“選”蒙下謂牝牡雌雄配偶之選。[14]《禮記·郊特牲》:“天地合而後萬物興焉,夫昏禮,萬世之始也。取於異姓,所以附遠厚别也。”由此推之,動物植物之“選物”,乃自然而然完成交配授粉之天合也。
(牝)(牡)(雌)(雄):《詩·邶風·匏有苦葉》“雉鳴求其牡”,毛傳:“飛曰雌雄,走曰牝牡。”
各又(有)聖(聲)(容):飛者走者之有聲,如上引“雉鳴”之例也;[15]草木花期萬紫千紅,盛極一時之美,是有華容、花容之愛慕也。[16]
毋集(雜)英【7】相(化):整理者注:“集,讀爲‘雜’。雜英,見《管子·地員》‘五色雜英’,郭沫若等集校:‘謂草木英華五采相雜也。’,從二化,又見毛公鼎(《集成》2841)、詛楚文以及清華簡《湯處於湯丘》等,疑讀爲‘過’。”按:讀爲“化”。《詩·鄭風·有女同車》“顔如舜英”,毛傳:“英猶華也。”草木開花,藉昆蟲蜜蜂之類授粉,無礙雄株花粉之雜,雌株感而化生結子。
飤(食)飤(食)不改:整理者注:“‘飤’下有合文符號,讀爲‘食飤’。”茲以“飤”下爲重文符。《禮記·檀弓下》“我則食食”,釋文:“上如字,下音嗣。”本例上“食”乃雌花吸收之食,下“食”謂雄花供粉之食。不改,整理者注:“此句意爲各類禽獸、穀植皆有其性徵,不可混亂相過,對其食飤不可改變。”按:句例謂天合化生,基因傳承之物性有定數,其物種基本屬性相沿不改。
淫于不賓,反亂先型。
簡8:今民多不秉䙷(德),以(淫)于不(、賓),是(勞)氒(厥)折(制)正(政),反(亂)先型。
民,全民。下文既言及四輔、司正,則“民”大略相當於“王臣”,涵蓋今人理解的全部社會成員。參簡10“非天(作)(吝),隹(惟)民昌(猖)兇”注引。民之“德”與天之“道”相對而言。《易·蠱》象傳:“象曰:山下有風,蠱,君子以振民育德。”《漢上易傳》卷二:“君子體之於民也,振作之,使不倦。將振作之,則自育其德,德日進,則民德生矣。”淫,過也。賓,整理者注:“《左傳》莊公十年‘止而見之,弗賓’,杜注:‘不禮敬也。’”庶稷、羣獸、飛征之化育與人類共生,是自然秩序。由自然規律可以勾勒一條紅線,“民”越過紅線,是其“不秉德”,是其“不賓”也。
是(勞)氒(厥)折(制)正(政),反(亂)先型:整理者注:“勞,使動用法,句謂使制政勞苦。反亂先刑,可參看牧簋(《集成》4343)‘不用先王乍(作)井(型)。’”[17]型,整理者讀爲“刑”。本篇“型”多例,或可不改讀。型,模式,法也。疫病流行,衝擊力極大,“王則悚惕畏恐”(簡1),勢必有相應制度調整,是“勞厥制政”也;“民”之不賓,已有的環境共生秩序受到侵蝕,是“反亂先型”也。[18]
四維以縮贏,非天作吝,惟民猖兇
簡9~10:(晦)朔(枉)(違),四維以(縮)(贏),五 (盜)不罰,五審(信)(敝),獄甬(用)無(成);五(臬)(沈)迻(滯),五(辭)不【9】聖(聽),非天(作)(吝),隹(惟)民昌(猖)兇
(晦)朔(枉)(違),四維以(縮)(贏)【9】:整理者注:“枉、違同義,此皆指晦朔不正。”四維,《管子·牧民》:“四維不張,國乃滅亡。”《淮南子·兵略》:“四方如繩。”又《天文》:“帝張四維,運之以斗……繩居中央,爲四時根。”“以”下一字整理者隸作“”。按:原簡形中間不是“水”形,字應分析爲從甘,“舍”聲,茲釋爲“縮”。《史記·律書》“七正二十八舍”,索隱:“二十八舍即二十八宿之所舍也,舍,止也。宿,次也。”,讀爲“贏”。《史記·天官書》:“歲星贏縮……趨舍而前曰贏,退舍曰縮。”以上句例乃天象示警示罰,類似例如清華簡(六)《子儀》1“亓(其)旦不(平),公益及(急)”,[19]《春秋》僖公五年:“九月戊申朔,日有食之。”《左傳》僖公五年“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公既視朔,遂登觀臺以望,而書,禮也。凡分至啓閉,必書雲物,爲備故也”,注:“周正月,今十一月。冬至之日,日南極……朔旦冬至,歴數之所始,治歴者因此則可以明其術數,審别陰陽,叙事訓民……素察妖祥,逆爲之備。”
五(盜)不罰:,整理者注:“讀爲‘盜’。‘五盜’以及後文‘五審’、‘五臬’、‘五飾’、‘五歌’等皆舉五行之數,具體內容簡文並無說辭。”
五審(信)(敝):論者:“‘審’(侵部書母)當讀爲‘箴’(侵部章母)。《國語·楚語上》‘莊王使士亹傅太子箴’,箴,或本作‘審’。‘箴’指箴誡。《後漢書·崔駰列傳》:‘或荒耽嗜欲,不恤萬機;或耳蔽箴誨,厭偽忽真。’是‘箴’和‘蔽’並用之例,可供參考。‘五箴信蔽’意爲各種箴誡被蒙蔽而不彰。”[20]
獄甬(用)無城(成):《逸周書·皇門》:“命用迷亂,獄用無成。”清華簡(一)《皇門》11:“正(政)用迷(亂),獄用亡(無)成。”
五(臬)(沈)迻(滯):,整理者釋爲“臬”,訓爲“法”。《書·康誥》“汝陳時臬”,孔傳:“汝當布陳是法。”論者或釋爲“勢”。[21]迻,整理者釋爲“沈滯”,“參黃德寬:《清華簡新見“湛”(沈)字說》(待刊)”。
五(辭)不【9】<不>聖(聽):原簡“聖”字前衍一“不”字。整理者注:“,讀爲‘辭’,《說文》:‘訟也。’五辭,見《書·呂刑》‘師聽五辭’,孔注:‘五刑之辭。’孫星衍《書今古文注疏》則謂‘五辭’即‘五聽’。[22]《周禮·小司寇》:‘以五聲聽獄訟,求民情。一曰辭聽,二曰色聽,三曰氣聽,四曰耳聽,五曰目聽。’”
非天(作)(吝),隹(惟)民昌(猖)兇【10】:吝,恨惜也,窮也。[23]本例“天”、“民”相對而言,“民”指向天下之民。《書·酒誥》:“天非虐,惟民自速辜。”又《呂刑》:“非天不中,惟人在命。”天人關係先秦政治家、思想家已有正確認識。天之降災“作吝”是無可奈何的事情,而民之“猖兇”、“民自速辜”則應該作出反思。
物現之妖祥,癘妖俾民毋惷
簡10~11:不(循)古(故)(常),咸(揚)亓(其)又(有)港(巷)。天(既)(賤?)民之命,甬(用)(物)見(現)之(妖)羕(祥),(癘)(,妖)【10】卑(俾)民毋(蠢、惷)。
不(循)古(故)(常):,整理者注:“新見字形,其上從止,下從人,本篇兩見,疑爲‘循’字。簡29‘以(循)興(繩)下(尤)’一語可證。參看黃德寬:《清華簡所見“循”字考》(待刊)。,即‘常’《國語·越語下》‘無忘國常’,韋昭注:‘舊法。’”
咸(揚)亓(其)又(有)港(巷):港,整理者讀爲“訌”,引《詩·大雅·召旻》“蟊賊內訌”,解“揚其有訌”爲“傳揚其爭訟相陷之言”。論者讀港爲“訟”。[24]按:港讀爲“巷”,謂巷族,同一居住區強勢族群。《韓非子·說疑》:“内搆黨與,外攄巷族,觀時發事,一舉而取國家。且夫内以黨與,刧弑其君;外以諸侯之權矯易其國,隱正道,持私曲,上禁君,下撓治者,不可勝數也。是何也?則不明於擇臣也。”簡4“各(揚)乃聖(聲),(勉)獻乃力,以羕(永)飤(食)乃先毋替”是臣與君協和局面,而“咸揚其有巷”則是臣據其“有巷”不顧大局的越位行爲。
天(既)(賤)民之命:,整理者讀爲“愛”,茲讀爲“既”。,整理者釋“翦”,疑讀爲“賤”。字又見簡17“(家)焚宗”。《管子·心術下》:“聖人若天然,無私覆也;若地然,無私載也。”《淮南子·原道》:“夫道者,覆天載地。”“以天爲蓋,則無不覆也;以地爲輿,則無不載也。”天地之於“民之命”,本無貴賤,草木與人同在天覆地載。人間有不可抗之“癘妖”,人爲之呼“天”,哀哉!
甬(用)(物)見(現)之(妖)羕(祥),(癘)(,妖)【10】卑(俾)民毋(蠢、惷):整理者讀爲“賴”,解爲憑藉。[25]讀爲“妖”。憃,整理者引《說文》解作愚,解“毋憃”爲不迷。殘字整理者疑爲“”,讀爲“妖”。
按:用,因也。妖祥,吉凶先見之徵兆。《書·咸有一德》“德惟一,動罔不吉;德二三,動罔不凶。惟吉凶不僭在人,惟天降災祥在德”,疏:“指其已然則爲吉凶,言其徵兆則曰災祥。”,讀爲“癘”,《左傳》昭公四年“癘疾不降”,注:“癘,惡氣也。”《後漢書·順帝紀》:“上干和氣,疫癘爲災。”《易·復》“上六,迷復,凶。有災眚,用行師,終有大敗”,子夏傳:“傷害曰災,妖祥曰眚。”鄭玄注:“異自内生曰眚,自外曰祥,害物曰災。”天因物所現妖祥形式多樣,範圍亦廣,[26]而“癘妖”(疫病)是其一。“癘妖”上屬或下屬皆可讀通,筆者傾向下屬。《周禮·秋官·司刺》:“三赦曰惷愚。”經史蠢、惷不甚別,《左傳》昭公二十四年“今王室實蠢蠢焉”,蠢蠢,《說文》引作“惷惷”。“癘妖俾民毋惷”者,惷愚者(智障者、體弱者、愚蠢官員)將因疫病強制性淘汰。自然物性是客觀存在,物競天擇在一定意義上可以延伸至人類社會。
告妖,五兇
簡11:民若誥(告)(妖),乃 (章)(之)五兇,隹(惟)(禁)隹(惟)厇(度),隹(惟)相隹(惟)(視)。
民若誥(告)(妖):就本篇行文而言,民之“告妖”不妨理解爲報告疫情,如《漢志》“時則有服妖,時則有龜孽,時則有雞旤”之例。
乃(章)(之)五兇:,整理者釋“章”,“簡本《緇衣》引《詩》‘出言又(有)’,傳本和《詩·都人士》皆作‘出言有章’。”章,明也,條理也,成事成文曰章。“五兇”之“五”用五行之數,方位有五,時(季節)亦有五,“章之五兇”者,檢視條理不同時地之“兇”。“兇”與簡10“隹(惟)民昌(猖)兇”相照應。民之“猖兇”觸動天罰之“兇”,參清華簡(五)《殷高宗問於三壽》26:“天罰是加,甬(用)兇以見訽。”
隹(惟)(禁)隹(惟)厇(度),隹(惟)相隹(惟)(視)【11】:,整理者讀爲“禁”,[27] “禁、度、相、視皆指對五兇的態度”。[28]按:禁、度、相、視的對象乃下文“五無型”,既已出現已然之“兇”,針對性分析存在的問題,以採取相應對策。
五無型,市無㫃,關帛會當,五歌
簡11~13:五兇之訿(疵),隹(惟)五無型:祝【11】宗忘豊(禮),史、帀(師)(失)(常),無型;市無倝(㫃),商無(肆),價不(常),無型;邦正(政,征)無亙(恆),(關)(帛)(會)(當),(徭)敚(稅)要【12】(強),無型;邦器不古(固),五䘝(飭)不厇(度),無型;五訶(歌)不典,迵(童)(謠)無即(節),弌(一)耑(短)弌(一)長,無型。凡五無型。
五兇之訿(疵),隹(惟)五無型:整理者注:“訿,疑讀爲‘疵’。五兇之疵,與《呂刑》‘五過之疵’表述相同。無刑,猶失刑。《左傳》隱公十一年:‘君子謂鄭莊公失政刑矣。政以治民,刑以正邪。既無德政,又無威刑,是以及邪。’”按:“型”謂範型,模式、制度,包含法律意義之“刑”。“五無型”涵蓋政治、經濟、民風民俗多個層面,或不改讀。
祝宗忘豊(禮),史、帀(師)(失)(常),無型【12】:祝,周官有大祝、小祝、女祝、喪祝、甸祝、詛祝等。宗,周官有大宗伯、小宗伯、司常、都宗人、家宗人等。史,周官有大史、小史、內史、外史、御史、女史等。師,周官有樂師、大師、小師、卜師等。忘禮,失禮。忘讀爲“無”,亦可。無型,不合制度,違背政令,觸犯科條。
市無倝(㫃),商無(肆),價不(常),無型:倝,整理者讀爲“垣”,解爲“市場圍墻”,又云:“或讀爲‘闤’,《說文》:‘市垣也。’”按:倝讀爲“㫃”,如周官懸掛於市亭之旌也。《說文》:“倝,日始出,光倝倝也。从旦㫃聲。”又:“㫃,旌旗之游。”《周禮·地官·司市》“上旌于思次以令市”,注:“上旌者,以爲衆望也,見旌則知當市也。思次若今市亭也。”,整理者解爲“逸省聲”,讀爲“肆”,“指店鋪”。
邦正(政,征)無亙(恆),(關)(帛)(會)(當),(徭)敚(稅)要【12】(強),無型:,讀爲“帛”,[29]《管子·戒》“關幾而不正,市正而不布”,房玄齡注:“布,謂錢也。即其物而正之,不必分錢。”“關帛”謂關市所征幣帛或實物。,整理者注:“讀爲‘會計’之‘會’,與‘要’均訓爲‘計’。‘要會’見《周禮·小宰》,鄭司農云:‘月計曰要,歲計曰會’。”,整理者讀爲“黨”,引《國語·晉語五》‘舉以其私,黨也’,韋注:‘阿私曰黨。’”按:讀爲“當”,刑法之斷也。張家山漢簡《奏讞書》多見“吏當”,《漢書·路溫舒傳》“奏當之成”,師古注:“當謂處其罪也。”《漢書·刑法志》“以其罪名當報之”,師古注:“當謂處斷也。”徭稅,《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澧中蠻以郡縣徭稅失平,懷怨恨。”收買路錢之“會當”,[30]賦稅徭役之“要強”,近於強搶惡要,“巧要錢”,此所以“無型”,今人謂之“沒正形”,“不象話”。
邦器不古(固),五䘝(飭)不厇(度),無型(刑)【13】:古,整理者依字爲訓,論者讀爲“固”,[31]讀“固”是也。䘝,整理者讀爲“飾”,注:“此指國家禮器應崇尚古老、質樸。類似思想可參看《說苑·反質》:‘去其實而歸之華,是以苦窳之器,爭鬭之患起。爭鬭之患起,則所以偷也。所以然者何也?由離誠就詐,棄樸而取偽也。追逐其末,而無所休止。聖人抑其文而抗其質,則天下反矣。’”論者讀䘝爲“織”。[32]按:䘝,讀爲“飭”。《易·雜卦》“蠱則飭也”,注:“飭,整治也。”《禮記·月令》“飭鐘磬柷敔”,注“飭者,治其器物,習其事之言。”《周禮》“以九職任萬民……五曰百工飭化八材”,鄭司農注:“八材,珠曰切,象曰瑳,玉曰琢,石曰磨,木曰刻,金曰鏤,革曰剝,羽曰析。”疏:“飭化八材者,謂百種巧作之工所爲事業,變化八材爲器物,飭之而已。”
五訶(歌)不典,迵(童)(謠)無即(節),戌弌(一)耑(短)弌(一)長,無型:五歌,不同地域(東南西北中),不同時令(春夏秋冬季夏)之歌。[33]童謠,如《左傳》僖公五年:“童謡云:丙之晨,龍尾伏辰。均服振振,取虢之旂。鶉之賁賁,天策焞焞。火中成軍,虢公其奔。”《國語·鄭語》:“宣王之時有童謠曰:檿弧箕服,實亡周國。”弌,整理者隸作“戌”,解爲“弌(一)之異體”。[34]茲直接隸作“弌”,下文“弍”同例。一短一長,整理者注:“猶‘或短或長’。”參清華簡(七)《越公其事》55:“(唯)立(位)之(次)凥(處)、備(服)䘝(飾)、羣勿(物)、品采之侃(愆)於(故)(常),及風音誦詩訶(歌)(謠)之非(越)(常)聿(律),(夷)訏(蠻)吳,乃(趣)取戮。”整理者謂所引《越公其事》簡文“可與以上兩種‘無型’合觀”,甚是。
五得,五不得
簡13~16:亓(其)弌(一)䙷(得)是胃(謂)(治)生,亓(其)弍(二)䙷(得)是胃(謂)邦正,亓(其)疋(三)䙷(得)是胃(謂)(將)(盈),亓(其)四䙷(得)是胃(謂)大(成),亓(其)五䙷(得)是胃(謂)嘉(寧),邦乃和坪(平)。亓(其)一不䙷(得)是胃(謂)(始)縈(營),亓(其)弍不䙷(得)是胃(謂)少(傾),亓(其)疋(三)不䙷(得)是胃(謂)(虐)爭,【15】亓(其)四不䙷(得)是胃(謂)(亂)荓,亓(其)五不䙷(得)是胃(謂)流(瀏)清,邦則不(寧)。
邦正,[35]《易·離》“上九,王用出征,有嘉折首,獲匪其醜,无咎”,象曰:“王用出征,以正邦也。”孔疏:“言所出征者除去民害,以正邦國。”疋,整理者注:“又見於簡15,皆用爲‘三’,相同用法見清華簡《越公其事》‘疋戰疋北’,《國語·吳語》與其對應之句作‘三戰三北’。”盈,整理者釋爲“盛”。大成,整理者注引《詩·小雅·車攻》“展也大成”,鄭箋:“大成,謂致太平也。”參《易·履》“上九,視履,考祥其旋,元吉。”注:“履道大成,故元吉也。”象曰:“元吉在上,大有慶也。”
五得與上文“五無型”略可對應,其一得謂祭祀禮制之得,“治生”;[36]其二得謂市、商經濟秩序之得,“邦正”;[37]其三得謂關帛徭稅之得,“將盈”;[38]其四得謂邦器之得,“大成”;[39]其五得謂風俗人情之得,民心之得,“嘉寧”。得民心乃治邦國理想境界。
亓(其)一不䙷(得)是胃(謂)(始)縈(營)【15】:縈,整理者讀爲“營”,《淮南子·精神》“而物無能營”,高注:“營,惑也。一曰亂也。”又《逸周書·官人》“相亂以事而志不營”,朱右曾云:“營,惑亂也。”
亓(其)弍不䙷(得)是胃(謂)少(倾):,整理者注:“即‘昃’字,本用爲‘傾側’之‘側’,但此段自‘凡五無型(刑)’至‘邦則不(寧)’句尾通押耕部韻,此疑當隨文換讀爲同義之‘傾’。”
亓(其)疋(三)不䙷(得)是胃(謂)(虐)爭:,整理者注:“讀爲‘虐’。上博簡《緇衣》引《呂刑》‘五之型(刑)’,傳本作‘五虐之刑’。《說文》:‘虐,殘也。’”
亓(其)四不䙷(得)是胃(謂)(亂)荓:荓,整理者注:“讀爲‘并’,聚積并合。亂并,指亂象叢生。一說‘荓’讀爲‘屏’。”按:“并”、“並”音近義通,《禮記·禮運》“並於鬼神”,注:“並,并也,謂比方之也。”《荀子·儒效》“俄而並乎堯禹,豈不賤而貴矣哉”,注:“並,比也。”簡文“其四不得”指向器物,人之身份有冒充,器物字畫有仿製,“亂並”謂假冒偽劣充斥,真假莫辨之亂象也。
亓(其)五不䙷(得)是胃(謂)流(瀏)清,邦則不(寧)【16】:流,讀爲“瀏”,流、瀏上古音同在幽部來紐,《詩·鄭風·溱洧》:“溱與洧,瀏其清矣。士與女,殷其盈矣。”簡文“流清”應是引《詩》義,如《左傳》多引《詩》爲說。今人知鄭風多好詩,然先秦儒家論《詩》主敦厚,對鄭風有微辭。不妨打個不一定恰當的比方,《溱洧》感情熾烈,表達直白,如水流之清澈;《關雎》發之於情,“由色諭於禮”(帛書《五行》第342行),如好酒之醇厚。以上“五不得”與上文“五得”對應,知“其五不得”之“瀏清”謂風土人情也。
五無赦
簡16~18:(余)【16】方告女(汝)于型之無(赦),則(賊)人䑋(攘)人,道(奪)(閶)(抶),無(赦);臣妾(起)辟(嬖),(竊)義(汩)(主),無(赦);(家)【17】焚宗,大攻少(小),無(赦);(犯)(禁)喬(矯)飤(飭),毀(盟)宔匿,無與(赦);遊述(怵),女有夫、士有妻遊,無(赦)。
典獄、司正,(余)方告女(汝)于型之無(赦):,整理者讀爲“赦”,“無赦,指不寬免罪罰。”郭店簡《成之聞之》38“《康(誥)》曰:不還大暊(戛),文王(作)罰,型(刑)(茲)亡(無)(赦)”,今本《書·康誥》作“刑之無赦”。
則(賊)人䑋(攘)人,道(奪)(閶)(抶),無(赦):,整理者讀爲“閶”,引《說文》:“楚人名門皆曰閶闔。”,整理者解爲從“逸”省聲,讀爲“抶”,訓爲“擊”、“戮”。《尚書大傳》:“決關梁,踰城郭,而畧盗者,其刑臏”,又:“降畔寇賊劫畧奪攘矯䖍者,其刑死。”
臣妾(起)辟(嬖),(竊)義(汩)(主),無(赦):竊義,整理者注:“可參看《莊子·胠篋》‘爲之仁義以矯之,則并與仁義而竊之。’”按:臣妾之“竊義”,應是竊取名分的意思。,[40]整理者解爲從曰,土聲,讀爲“妬”。按原簡字形從土曰聲,茲讀爲“汩”,《書·洪範》“汩陳其五行”,注:“汩,亂也。”[41]
(家)焚宗,大攻少(小),無(赦)【18】:整理者讀爲“殘”,讀焚爲“僨”,解“僨”爲“倒覆也”。大攻小,整理者注:“指兼併戰爭,見《墨子·備城門》。”又引《左傳》成公十三年:“又欲闕剪我公室,傾覆我社稷,帥我蝥賊以來蕩摇我邊疆。”按:簡文謂內亂,與兼併戰爭無關。《韓非子·揚權》“公子既衆,宗室憂唫”,注:“宗室謂大宗,適子家也。庶子既衆,勢凌適子,故憂唫也。”簡文謂眾庶子焚大宗之室家,大宗打擊小宗(眾庶子),兄弟相殘,危及邦國社稷,此所以“無赦”也。
(犯)(禁)喬(矯)飤(飭),毀(盟)宔匿,無與(赦):整理者注:“,讀爲‘犯’。犯禁,即違禁。《周禮·禁暴氏》:‘撟誣犯禁者,作言語而不信者,以告而誅之。’喬,讀爲‘矯’、‘撟’,稱詐也。飤,讀爲‘飭’,指飭令。《周禮·士師》‘五曰撟邦令’,鄭注:‘稱詐以有爲者。’毀(盟),指破壞盟約。宔,讀爲‘主’。匿,匿藏也。主匿,即‘首匿’,指主謀藏匿罪犯。《史記·淮南衡山列傳》:‘得陳喜於衡山王子孝家,吏劾孝首匿喜。’”
遊述(怵),女有夫、士有妻遊,無(赦):整理者注:“遊,指生活放縱。述,讀爲‘怵’。《漢書·食貨志下》‘善人怵而爲姦邪’,顏注引李奇曰:‘怵,誘也。’”按:整理者“遊述(怵)女有夫”作一句讀,茲改“遊怵”下點逗號。[42]《廣雅·釋言》:“淫,遊也。”“遊怵”謂色誘,勾引。“女有夫、士有妻遊”謂非法淫亂,觸犯宮刑。
以上五種“無赦”,整理者引《周禮·秋官·司刑》鄭玄注:“《書傳》曰:決關梁、踰城郭而略盜者,其刑臏。男女不以義交者,其刑宫。觸易君命、革輿服制度、姦軌、盜攘、傷人者,其刑劓。非事而事之,出入不以道義而誦不詳之辭者,其刑墨。降畔、寇賊、劫略、奪攘、撟䖍者,其刑死。”按《書·呂刑》:“五刑之疑有赦,五罰之疑有赦,其審克之。簡孚有衆,惟貌有稽。無簡不聽,具嚴天威。墨辟疑赦,其罰百鍰,閲實其罪。劓辟疑赦,其罰惟倍,閱實其罪。剕辟疑赦,其罰倍差,閱實其罪。宫辟疑赦,其罰六百鍰,閱實其罪。大辟疑赦,其罰千鍰,閱實其罪。”簡文五“無赦”非常嚴厲,明顯屬於癘疫流行期間實施重典。[43]
監,以求物情,厚薄圖罰
簡18~20:朕(盡)【18】告女于獄之又(難):司(中)、司惪(直)監才(哉)。民(傾)毋非(中)非(察),以(作)不厇(度),各(中)乃(信),隹(惟)(辜)【19】隹(惟)灋(法),獄(成)而逾(輸)。典獄寺(時)惠,勿亞(惡)(成)(孚),以求(物)青(情)。厚尃(薄)(圖)罰,以求宜型(刑)。
朕(盡)告女于獄之又(難)【19】:司(中)、司惪(直)監才(哉):司中,神職官員。[44]《周禮·春官·大宗伯》“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實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飌師、雨師。”司直,包山簡62、168職官名“司惪”讀爲“司直”。[45]《詩·鄭風·羔裘》:“彼其之子,邦之司直。”《九章·惜誦》:“命咎繇使聽直。”《淮南子·主術》“堯置敢諫之鼓,舜立誹謗之人,湯有司直之人”,高誘注:“司直,官名,不曲也。”監,《書·梓材》“王啓監”,孔傳:“言王者開置監官。”又“自古王若兹監”,孔疏:“王使存省侯伯,監治是也。”《周禮·夏官·大司馬》“建牧立監,以維邦國”。注:“監,監一國,謂君也。”釋文:“監,古銜反。”疏:“諸侯又一國立一監,以監察一國。”[46]從行文邏輯不難看出,下文“毋非非(察)”、“不厇(度)”、“以求(物)青(情)”、“以求宜型(刑)”諸項皆在監察範圍。
民(傾)毋非(中)非(察),以(作)不厇(度):民傾,參簡10“隹(惟)民昌(猖)兇。不(循)古(故)(常)”,“傾”指向各種違法行爲。中,斷獄之“中”謂量刑準確,合於科條,如矢之中的,不偏不倚。“以(作)不厇(度)”承上謂毋以(作)不厇(度)。整理者注:“不度,指不合法度。牧簋(《集成》4343)‘母(毋)敢不明不中不井(型)’,可參。”作,典獄之“作”,調查、取證、庭審、復審(鞫、讞)皆是也。本例雙重否定,大意是:對民犯罪之司法處置必中必察必度。
各(中)乃(信),隹(惟)(辜)【19】隹(惟)灋(法),獄(成)而逾(輸):整理者注:“中,猶《呂刑》‘罔中于信’之‘中’。,讀爲‘辜’,《說文》:‘辠也。’此句意爲對於定罪和用刑都要做到中誠信實。逾,讀爲‘輸’,《廣雅·釋言》:‘寫也。’《戰國策·秦策》‘常以同情輸楚’,高注:‘語也。’《呂刑》‘獄成而孚,輸而孚’,孔傳:‘斷獄成辭而信,當輸汝信於王。謂上其鞫劾文辭。’又《禮記·文王世子》:‘獄成,有司讞于公。’”
典獄寺(時)惠,勿亞(惡)(成)(孚),以求(物)青(情)【20】:惠,《書·臯陶謨》“安民則惠,黎民懷之”,孔傳:“惠,愛也。”《說文》:“惠,仁也。”物,類也。情,法律用語之“情”,情實也。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具律》:“證不言請(情),以出入罪人者,死罪,黥爲城旦舂;它各以其所出入罪反罪之。獄未鞫而更言請(情)者,除。吏謹先以辨告證。” [47] 簡文“惠”、“惡”相對成辭。以上句例大意:典獄受理案件,依據彼時情況秉承仁愛惻隱之心審理,勿以惡念(有罪推定)形成合於法條之判詞,以求得具體事類之情實。
厚尃(薄)(圖)罰,以求宜型(刑):整理者注:“,讀爲‘圖’,訓爲‘度’。宜,適。此謂罪責當與刑罰相適。《呂刑》:‘上刑適輕,下服;下刑適重,上服。輕重諸罰有權。’《荀子·正論》:‘刑稱罪則治,不稱罪則亂。’” 《書·呂刑》‘兩造具備,師聽五辭,五辭簡孚,正于五刑。五刑不簡,正于五罰。五罰不服,正于五過。五過之疵:惟官、惟反、惟内、惟貨、惟來。其罪惟均,其審克之。’”按:《爾雅·釋詁》:“圖,謀也。”罰,《書·呂刑》:“墨罰之屬千,劓罰之屬千,剕罰之屬五百,宫罰之屬三百,大辟之罰其屬二百五,刑之屬三千”,孔傳:“别言罰屬,合言刑屬,明刑罰同屬,互見其義以相備。”“厚尃(薄)(圖)罰”謂法官所斷處罰額度有自謀厚薄之權衡,可知《呂刑》及簡文已有“自由裁量權”法學思想之萌芽。
五正,惟方惟國,中幾之于示所
簡20~25:凡民五爭,【20】正之于五(辭),五(辭)亡(無)(屈),正之于五(常)。五(常)不逾,正之于五正。五正之詣(稽)隹(惟)爽,隹(惟)方隹(惟)國,咸(訊)亓(其)【21】又(有)眾。又(有)眾無(稽),則(中)幾之于示所。爭(獵)內(入)于公。
凡民五爭,正之于五(辭)【21】:爭,爭訟。
五(辭)亡(無)(屈),正之于五(常):,整理者注:“讀爲‘屈’,指理虧。一說‘屈’指冤屈。”理屈是也。五常,謂彼時彼地常理常道常法。[48]
五(常)不逾,正之于五正:五正,中央四方五官正也。楚帛書乙9“羣神五正”,《國語·楚語下》:“於是乎有天地神民類物之官,是謂五官。”五官即五正也。《左傳》昭公二十九年:“故有五行之官,是謂五官。……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管子·禁藏》:“(春)發五正……夏賞五德……秋行五刑……冬收五藏”,房玄齡注:“正謂五官正。”本篇行文與《呂刑》近,《呂刑》“王曰:嗟,四方司政典獄”,孔傳:“主政典獄謂諸侯也。”“王”在中央,亦有“司政典獄”,合而爲“五正”也。
五正之詣(稽)隹(惟)爽,隹(惟)方隹(惟)國,咸(訊)亓(其)又(有)眾【22】:整理者句讀“隹(惟)爽”下屬,茲改上屬。稽,考也,合計也。[49]爽,差也,錯也。《詩·衛風·氓》“女也不爽,士貳其行”,毛傳:“爽,差也。”《書·洛誥》“惟事其爽侮”,孔傳:“惟政事其差錯侮慢,不可治理。”方,整理者注:“違逆也。清華簡《湯在啻門》:‘型(刑)情以不方。”國,整理者注:“讀爲‘惑’,指疑獄。”按:方猶《呂刑》之“四方”(參上引),國,邦國也。《詩·大雅·大明》“以受方國”,鄭箋:“方國,四方來附者。”,整理者讀爲“訊”,“《呂刑》‘簡孚有眾,惟貌有稽’,《史記·周本紀》‘貌’作‘訊’。《周禮·小司寇》:‘以三刺斷庶民獄訟之中:一曰訊羣臣,二曰訊羣吏,三曰訊萬民。聽民之所刺宥,以施上服、下服之刑。’”
按:《詩·小雅·正月》“召彼故老,訊之占夢”,毛傳:“訊,問也。”《公羊傳》僖公十年“君嘗訊臣矣”,注:“上問下曰訊。”《管子·問》“問刑論有常,以行不可改也。今其事之久留也,何若?問五官有度制,官都其有常斷,今事之稽也,何待?”房玄齡注:”今乃稽其事而不行,將何待乎?”知簡文“稽”,問責也。所問事項爲“爽”(差錯),所問範圍爲方國(惟方惟國),所問方式爲“訊”(上問下),所問對象爲有眾(羣臣、羣吏、萬民)。
又(有)眾無(稽),則(中)幾之于示所。爭(獵)內(入)于公:無稽,稽察問責無失職事項。中,斷獄之“中”。幾,整理者注:“《詩·楚茨》‘如幾如式’,毛傳:‘幾,期。’”示所,整理者注:“神事之所,應指盟證之處。《周禮·司盟》:‘有獄訟者,則使之盟詛。凡盟詛,各以其地域之衆庶共其牲而致焉。既盟,則爲司盟共祈酒脯。’”按:《周禮·秋官·小司寇》“歳終,則令羣士計獄弊訟,登中于天府。正歳,帥其屬而觀刑象,令以木鐸,曰:不用灋者,國有常刑,令羣士。乃宣布于四方,憲刑禁”,鄭注:“上其所斷獄訟之數。”賈疏:“必登斷獄之書於祖廟天府者,重其斷刑,使神監之。”幾,察也,參簡26“幾(辭)于(歲)”注引。“中幾”謂審核合格,可以登于天府也。爭,參下文“五爭”。,整理者讀爲“獵”,“《爾雅·釋言》:‘獵,虐也。’此句意爲惡性案件應上呈‘公’來斷獄。《漢書·刑法志》載有奏讞制度,此應即其濫觴。”按獵謂狩獵也,爭獵謂獵獲物之爭,爭功也。[50]句謂爭訟屬性爲公之物,斷爲歸公也。
交惟過,比辠稱罰
簡22~23:五爭之訿(疵)隹(惟)交,交隹(惟)(過),(過)而(信),則比辠(稱)罰,【22】隹(惟)并是(視)。
整理者注:“交,錯雜,此指犯數罪。,讀爲‘過’,《呂刑》有‘五過’。信,確實,包山簡簡137:‘既盟,皆言曰:信!’一說‘訿’讀爲‘貲’,交讀爲‘繳’,句謂按確定的罪過繳納罰金。比罪,見《呂刑》,此與‘稱罰’對文成義。又《禮記·王制》‘凡聽五刑之訟……必察小大之比以成之’,鄭注:‘小大猶輕重,已行故事曰比。’即所謂‘決事比’。惟并是視,指數罪并罰。張家山漢簡《奏讞書》:‘異時魯法:……有白徒罪二者,駕(加)其罪一等。’可參。”按:交,交通,串通、勾結。[51]“過”乃審判官員冤案之過,如“賂以買直”、“鬻獄”之例。[52]《書·呂刑》“五過之疵,惟官,惟反,惟内,惟貨,惟來。其罪惟均,其審克之”,孔傳:“五過之所病,或嘗同官位,或詐反囚辭,或内親用事,或行貨枉法,或舊相往來,皆病所在。以病所在出入人罪,使在五過罪與犯法者同。其當清察,能使之不行。”簡文“比辠稱罰,惟并是視”謂反坐,比其冤獄之罪,實施相應懲罰,最嚴厲者以命抵命。[53]若官官相護、裙帶關係之類以致冤獄者,并而察之。
安遇乃身
簡23~24:不及五罰。獄(成)又(有)幾,日求氒(厥)審,非緩隹(惟)(亟),(訊)(屈)于(信),毋(中)夭(妖)(辭),以安【23】(遇)乃身。
幾,察也。
整理者注:“,讀爲‘亟’,急也。此指應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斷獄。夭,讀爲‘妖辭’,此指不時之辭,即偽證。或讀‘夭’爲‘訞’,義同。此句可參《呂刑》:‘無僭亂辭。’,從糸,聲。包山簡簡258有‘蓏’字,李家浩《信陽楚簡中的“柿枳”》(《簡帛研究》第二輯,法律出版社,1996年,第1~11頁)讀爲‘耦’。試讀爲‘愚’。安愚,義近於‘守愚’。”
按:妖辭猶上引《呂刑》孔傳“詐反囚辭”,凡此類“獄之有難”(簡19),法官必須看清楚(審),不要中招上當。讀爲“遇”,上博簡六《平王與王子木》1:“競(景)坪(平)王命王子木(蹠)城父,(過)(申),暏飤(食)於鼪(狌)(蒐)。成公(乾)蓏(遇),跪(?)於薵(疇)中,王子(問)城(成)公:此可(何)?”蓏,讀爲“遇”。《說苑·辨物》:“王子建出守于城父,與成公乾遇於疇中。”簡文依例讀爲“遇”。“安遇乃身”猶俗話善待自己,守職盡責的同時就是安身立命。可見簡文言稽察,言警示,是善意的,目的是愛護、保護典獄等司法官員。
(稱)而(權)之,獄至無青(請)
簡24~25:獄(成)又(有)耳(恥),勿以不型(刑),(圖)(辭)又(有)(變),隹(惟)齊非(均),(稱)而(權)之,(通)而(原)之,(隨)而【24】(揣)之,(察)(辭)思(屈),兩誥(信)(屬),尚毋又(有)不正。一日折獄,(斷)(辭)又(有)(數),獄至無青(請),則幾(辭)于(歲),(屬)之于鄉里。
獄(成)又(有)耳(恥),勿以不型(刑):整理者注:“耳,讀爲‘恥’。刑以恥惡,如《周禮·大司寇》‘以明刑恥之’。”按:周官“恥”乃恥辱刑。簡文“勿以不刑”雙重否定,必刑也;必刑者何?“獄成有恥”也;獄成何“恥”,典獄失職以致冤獄也。
(圖)(辭)又(有)(變),隹(惟)齊非(均):整理者注:“,即‘辡’之繁構,讀爲‘辨’,訓爲‘別’。,讀爲‘均’,與‘齊’義近。惟齊非均,與《呂刑》‘惟齊非齊’近同。《荀子·王制》:‘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使有貧富貴賤之等,足以相兼臨者,是養天下之本也。書曰:維齊非齊,此之謂也。’”按:“圖”參簡19“厚尃(薄)(圖)罰,以求宜型”。《呂刑》之“惟齊非齊”,句法爲“非齊者”,“齊”之,蓋量刑權衡之“齊”也。古人賦《詩》斷章,《荀子》引《書》亦有斷章,此不可不知也。,整理者既訓爲“別”,則不如讀爲“變”,權變之“變”也。
(稱)而(權)之:“輕重之罰有權”(《呂刑》),行權而衡平,罰與其罪相稱也。
(通)而(原)之,(隨)而【24】(揣)之,(察)(辭)思(屈):通、隨互文。原,察也,尋其本也。[54]揣,稱量忖度也。[55]辭,原告、被告之狀辭。思,整理者讀爲“息”,茲不改讀。句例謂通觀案件來龍去脈,尋其蛛絲馬跡揣度之,察控辯雙方庭述之辭,思其理之曲直也。
兩誥(信)(屬),尚毋又(有)不正【25】:整理者注:“兩誥,即兩造。《呂刑》‘兩造具備’,孔傳:‘兩,謂囚、證。’《周禮·大司寇》‘以兩造禁民訟,入束矢於朝,然後聽之’,鄭注:‘造,至也。使訟者兩至,既兩至,使入束矢乃治之也。不至,不入束矢,則是自服不直者也。必入矢者,取其直也。《詩》曰:其直如矢’。段玉裁則說兩造‘今俗所謂原告、被告也’。,讀爲‘屬’。信屬,猶屬實。”尚,庶幾也,心所希望也。毋有不正,皆正也。
一日折獄,(斷)(辭)又(有)(數),獄至無青(請),則幾(辭)于(歲),(屬)之于鄉里:整理者注:“一日,猶一旦,《左傳》昭公二十九年:‘一日失職,則死及之。’折獄,指斷決獄訟。《呂刑》:‘非佞折獄,惟良折獄。’《論語》‘折獄’,《魯論》作‘制獄’。,讀爲‘數’,訓爲‘計’。青,讀爲‘請’,指請求。一說‘青’讀爲‘爭’,指爭訟。《周禮·小司寇》:‘歳終,則令羣士計獄弊訟,登中于天府。’注:‘上其所斷獄訟之數’”按:“日”乃時間單位,不必釋“旦”。青讀爲“請”是也,《周禮·秋官·小司寇》“八辟麗邦灋,附刑罰”,疏:“此八議輕重不在刑書,若有罪當議,議得其罪,乃附邦灋而附于刑罰也。”又:“一曰議親之辟”,鄭司農注:“若今時宗室有罪,先請是也。”幾,《禮記·玉藻》“御瞽幾聲之上下”,注:“幾,猶察也。”《周禮·地官·司門》:“幾出入不物者。”又《司關》 “無關門之征猶幾”,鄭司農注:“無租税猶苛察,不得令姦人出入。”“幾辭于歲”參上引周官“歳終,則令羣士計獄弊訟,登中于天府”。“屬之于鄉里”者,謂上報斷辭之數(數據匯總)須標明屬於何鄉何里。
嘉穀五稷有時,惪政,浚去兇殃
簡26~29:(成)人曰:句(后),于(承)嘉(穀)五(稷)之又(有)(時):秀(萌)一(時),芋(華)卉一(時),(稼)【26】一(時),實果一(時),殺一(時),收(稔)一(時)。惪正(政)亦甬(用)五(時):解亦解,芋(華)亦芋(華),實亦實,殺【27】亦殺,收亦收。凡(功)惪正(政),䙷(得)(時)而司(從),至(復)般(返)純若,濬(浚)去兇央(殃)。五(時)不厇(度),【28】司事又(有)(誅)。
于(承)嘉(穀)五(稷)之又(有)(時)【26】:承,受也。嘉穀五稷,民生之食,[56]民以爲天也。天助后稷下嘉穀,周爲之興;[57]若嘉穀不生,君王爲之肅敬也。[58]有時,物生有時。設若失時,簡29言“司事又(有)(誅)”,《管子》有順應時變也。[59]
秀(萌)一(時),芋(華)卉一(時),(稼)【26】一(時),實果一(時),殺一(時),收(稔)一(時):整理者注:“,從艸,茅、夢皆可能爲聲符。若從‘茅’聲,明母幽部,疑讀爲明母宵部之‘苗’;若從‘夢’聲,明母蒸部,疑讀爲明母陽部之‘萌’。”實果,猶果實。《管子·四時》:“時雨乃降,五穀百果乃登。”以上簡文“一時”合計爲六,要之皆與嘉穀相關之時令也。[60]
惪正(政)亦甬(用)五(時)【27】:五時,與上文六“一時”有參差,整理者注:“五時,古書習見,《呂氏春秋》、《禮記·月令》等謂春、夏、季夏、秋、冬五個時令,與簡文不類。惟孔家坡漢簡《日書·歲》載五時爲生、長、殺、藏、收,簡文則言解、華、實、殺、收,與之略有差別。”
解亦解,芋(華)亦芋(華),實亦實,殺【27】亦殺,收亦收:解,《禮記·月令》孟春之月“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上冰,獺祭魚,鴻鴈來”,注:“皆記時候也。”《管子·四時》:“其時曰春……解怨赦罪通四方。”“東風解凍”乃時令之解也,“解怨赦罪”是德政之解也。華,參下引《管子·四時》“毋蹇華絶芋”。收,《管子·四時》:“其時曰秋……順旅聚收,量民資以畜聚,賞彼羣幹,聚彼羣材,百物乃收。”
凡(功)惪正(政):惪政,得時之政,得人心之政。
䙷(得)(時)而司(從):順時施政也。《管子·四時》:“是故春三月以甲乙之日發五政,一政曰:論幼孤,舍有罪;二政曰:賦爵列,授祿位;三政曰:凍解脩溝瀆,復亡人;四政曰:瑞阻險,脩封疆,正千伯;五政曰:無殺麑夭,毋蹇華絶芋。五政茍時,春雨乃來。”又:“夏三月以丙丁之日發五政……五政茍時,夏雨乃至也。”秋三月、冬三月亦有得時之“五政”,百官司之,順天命也。
至(復)般(返)純若,濬去兇央(殃):整理者注:“至,連詞,猶以至。般,讀爲同屬幫母元部之‘返’,此與‘復’同義並稱。純、若,皆訓爲‘美’、‘善’,‘復返純若’,與前文‘靖求嘉若’相應。濬,決。”按:“復反”謂終而有始也。《管子·四時》:“是以聖王治天下,窮則反,終則始。德始於春,長於夏;刑始於秋,流於冬。刑德不失,四時如一。刑德離鄉,時乃逆行。作事不成,必有大殃。”濬,同“浚”,《說文》:“浚,抒也”,段注:“抒,挹也,取諸水中也。”《易·井》“象曰:井渫不食,行惻也”,疏:“井渫不食者,渫治去穢汙之名也,井被渫治,則清潔可食。”《漢書·王莽傳》“浚井得白石”,師古注:“浚,抒治之也。”簡文“濬”用比喻義,順時行德政,渫治積弊,兇殃爲之去也。《管子·四時》:“是故聖王日食則脩德,月食則脩刑,彗星見則脩和,風與日爭明則脩生,此四者聖王所以免於天地之誅也。信能行之,五穀蕃息,六畜殖而甲兵强。治積則昌,㬥虐積則亡。”
五(時)不厇(度),【28】司事又(有)(誅):整理者注:“,讀爲‘誅’。《禮記·曲禮上》‘以足蹙路馬芻,有誅。齒路馬,有誅。’鄭注:‘誅,罰也。’”
終,惟物觀之
簡29~30:冬(終)【29】隹(惟)(辨)飤(飭),隹(惟)(物)觀之。【30】
冬,整理者讀爲“眾”,茲不改讀。物,參簡10 “甬(用)(物)見(現)之(妖)羕(祥)”。察“物”之實情,“物”變則有相應施政調整也。
綜上,《成人》開篇乃君王陳述,時間爲呂中秋,方在膠黃,背景爲“土多見(現)祅(妖)”,分析何種因素以致“是亂”,開言路“各(揚)乃聖(聲)”,“朕亓(其)(孚)于龜以(靖)求嘉箬(若)”。正文乃“成人”言“我后,古天砥(氐)降下民,(作)寺(時)句(后)王、君公,正之以四(輔)祝、宗、史、帀(師),乃又(有)司正、典獄”,“吁,,典獄、司正,余方告汝”,“朕盡告女”;“后,朕盡告汝”,以帝王師對君王,雜以訓誡羣臣。
本篇“成人”是理想的。君民一體,皆“人”也。疫病流行,“人”直接面對天,社會之人的等級、貴賤、貧富乃至聚落、邦家之分,弱化至最小。在自然環境中,“人”只是所有生物之一羣,“天”並不厚此薄彼。“成人”代人羣立言,此所以稱“朕”以對“王”,吁來“典獄、司正”以訓誡百官。
共同面對天災之時可以更清楚看到人類社會問題所在,是爲“成人”之文獻、史鑒價值。
附識:
非常時期困廬讀竹書,謹草成拙稿問學武漢同仁。
人類從遠古走到今天,疫病流行只是經歷之一。大風大浪,艱難險阻,何曾能阻擋扶老攜幼者堅韌步伐!人本身乃天之一員,勤勞善良的江漢人民砥礪前行,[61]“自強不息”,全中國父老鄉親同在,是亦“天行健”也。
2020年2月11日
[1] 疫病流行,無從問天。“人”究其根源,爲防爲控爲減災,爲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也。
[2]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黃德寬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玖)》,上海:中西書局,2019年。本文引簡文標簡號,不另具頁碼。
[3] 日書中亦多有疫病記載,睡虎地秦簡日書甲859反壹:“一宅中毋(無)故而室人皆疫,或死或病。” 甲856反壹:“一宅之中毋(無)故室人皆疫,多瞢米(迷)死。”甲853反壹:“人毋(無)故一室人皆疫,或死或病,丈夫女子隋(墮)須(鬚)、羸髮、黃目。”
[4] 《詩·大雅·皇矣》“不識不知,順帝之則”,鄭箋:“其爲人不識古,不知今,順天之法而行之者,此言天之道尚誠實,貴性自然。”
[5] 整理者注引《左傳》僖公十六年“是何祥也”,杜注:“祥,吉凶之先見者。”《管子·任法》:“《周書》曰:國法法不一,則有國者不祥。民不道法則不祥,國更立法以典民則祥。羣臣不用禮義教訓則不祥,百官伏事者離法而治則不祥。”
[6] 整理者注引清華簡《殷高宗問於三壽》:“世世至於後飤。”
[7] 揚聲者包含“醫”,以其疫病流行也。
[8] 《詩·大雅·文王》:“儀刑文王,萬邦作孚。”
[9] 《論語·憲問》“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爲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爲成人矣。”
[10] 簡帛論壇:清華九《成人》初讀,簡帛網http://www.bsm.org.cn,19/11/26。以下簡稱“《初讀》”。
[11] “人”本身乃“天”之一員。男女婚配,“天作之合”(《詩·大雅·大明》),人自身的生產活動既爲“天作”,引而申之,人類社會所有文明文化皆附屬於“天”,受“天”制約。《禮記·樂記》“樂由天作,禮以地制”,注:“言法天地也。”
[12] 整理者引文以“唯其人語使能也”句,未妥。“語使能”一句是後作《記》者解前《記》之人所言,是經中有解也。
[13] 《初讀》19/11/28。
[14] 上博簡(八)《蘭賦》:“夬(決)迲(去)選勿(物),(宅)才(在)(幽)(中)。” 參《淮南子·說山》“蘭生幽宫”。簡文以蘭擬人,草木之“宅”,猶人之居處也。蘭之生長不顯山,不露水,猶人成長積累階段之低姿態。草木開花,爲授粉也,幽蘭之“決去選物”,有別於花枝招展,是不張揚的意思。
[15] 《詩·周南·葛覃》“黄鳥于飛,集于灌木,其鳴喈喈”,毛傳:“喈喈,和聲之遠聞也。”鄭箋:“興女有嫁于君子之道。”《詩·召南·草蟲》“喓喓草蟲,趯趯阜螽”,鄭箋:“草蟲鳴,阜螽躍而從之。異種同類,猶男女嘉時以禮相求呼。”
[16] 《楚辭·招魂》:“蘭膏明燭,華容備些。二八侍宿,射遞代些。”
[17] 論者(《初讀》19/11/28):“此處‘制政’作名詞,指官長、執政者。傳世文獻中與之有關的最早的材料,是《漢書·高后紀》‘高后女主制政,不出房闥,而天下晏然’,其中‘制政’是動賓短語,意爲執掌政權。”
[18] 先型,先王之型。《書·無逸》:“周公曰:嗚呼,我聞曰:昔在殷王中宗,嚴恭寅畏天命,自度,治民祗懼,不敢荒寧。肆中宗之享國,七十有五年。其在髙宗,時舊勞于外,爰暨小人。作其即位,乃或亮陰。三年不言,其惟不言,言乃雍,不敢荒寧。”畏天命,是爲“先型”。
[19] 《開元占經》卷十一:“月朔而晨見東方謂之側匿,行遲也。月晦而夕見西方謂之脁,行疾也。遲疾相通謂之平。”簡文“亓(其)旦不(平)”謂朔旦月亮運行或疾或遲,偏離朔日交會的位置。古人或以爲異,異與災異之“異”相聯繫。
[20] 《初讀》19/11/28。
[21] 論者(初讀》19/10/28):“五臬沉移”,“臬”可讀爲“埶(勢)”(參看胡敕瑞先生《試釋清華簡及金文中的“㓷”——兼釋“朋埶”之“埶”》,《源遠流長:漢字國際學術研討會暨AEARU第三屆漢字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6月),“五埶(勢)”,似指五種形勢、勢位。《管子·山至數》:“桓公問管子曰:‘請問國勢?’管子對曰:‘有山處之國,有氾下多水之國,有山地分之國,有水泆之國,有漏壤之國,此國之五勢,人君之所憂也。’”
[22] 孫星衍解“五辭”爲“五聽”,是隨文作解,不必信。
[23] 《易·屯》“君子㡬不如舍,往吝”,注:“夫君子之動豈取恨辱哉?故不如舍,往吝,窮也。”《說文》:“吝,恨惜也。”
[24] 《初讀》19/11/28。
[25] ,論者(《初讀》19/11/28)讀爲“厲”,以“厲妖”上屬爲句,云:“當讀爲‘厲’,指災禍或病疫,與‘妖’義近。《呂氏春秋·開春論·察賢》:‘雪霜雨露時,則萬物育矣,人民修矣,疾病妖厲去矣。’”又“‘憃’應當讀作‘蠢’,即《尚書·大誥》‘西土人亦不靜,越茲蠢’、《詩·小雅·采芑》‘蠢爾蠻荊’、《墨子·兼愛下》‘蠢茲有苗,用天之罰’之‘蠢’。”
[26] 《漢書·天文志》“言之不從,則有犬禍、詩妖。”又《五行志》:“時則有服妖,時則有龜孽,時則有雞旤,時則有下體生上之痾,時則有青眚、青祥,唯金沴木。說曰:凡草木之類謂之妖,妖猶夭貽言尚微。蟲豸之類謂之孽,孽則牙孽矣。及六畜謂之旤,言其著也。及人謂之痾,痾,病貎,言寖深也。甚則異物生謂之眚。自外來謂之祥,祥猶禎也。氣相傷謂之沴,沴猶臨莅不和意也。每一事云時則以絶之,言非必俱至,或有或亡,或在前或在後也。”
[27] 字又見簡17“(犯)(禁)喬(矯)飤(飭)”。
[28] 論者(《初讀》19/11/28)或讀爲“念”。
[29] 《周禮·天官·大宰》:“以九式均節財用……六曰幣帛之式。”
[30] 簡文“會當”不妨理解爲自定數額,越位執法。
[31] 論者(《初讀》19/10/28):“‘邦器不古’,此句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韓非子·難一》‘東夷之陶者器苦窳’、《五蠹》‘其商工之民,修治苦窳之器’、《史記·五帝本紀》‘河濱器皆不苦窳’、《平準書》‘見郡國多不便縣官作鹽鐵,鐵器苦惡’等,‘苦窳’之‘苦’皆不堅固之謂。張守節正義:‘苦,讀如盬,音古,盬,粗也。’簡文‘邦器不古’之‘古’,似應讀爲‘固’,牢固之義。”
[32] 論者(《初讀》19/11/28):“‘䘝’讀爲‘飾’的根據並不充足。從上下文看,五種‘無刑’的情況中,另外四類都有統一的主題:第一類是關於禮、典常,第二類是關於市場,第三類是關於征徭賦稅,第五類是關於歌謠。此類自然不應例外。由前文‘邦器不固’可見,這一類是說製作的器物,而‘五飾’無法算作製作的器物。‘䘝當讀爲‘織’。早期文獻中‘弋’(職部喻母)聲、‘戠’(職部章母)聲的字經常通用,如《戰國策·魏策》‘不識禮義德行’,《戰國縱橫家書》作‘不試禮義德行’。‘五織’與‘邦器’類似,都是與手工業製造相關的。這可以作爲這種讀法的佐證。‘五織不度’是說織品不合法度。”
[33] 地域之別,如《詩》之有十五國風。時令之異,如《禮記·月令》孟春之月“其音角,律中大簇”,孟夏之月“其音徵,律中中呂”等。
[34] 《說文》干支字皆部首單列,以其涉及干支起源,實有深意焉。簡文“弌”錄寫爲“戌”,客觀上造成歧讀。整理者“異體”說不合《說文》體例,有解釋之難。
[35] 整理者注:“正,訓爲‘定’,《周易·家人》:‘正家而天下定矣。’”
[36] 《易·觀》:“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聖人以神道設敎而天下服矣。”
[37] 舉“商”而四民在焉,就簡文而言,“正”謂走上正軌。
[38] 《管子·牧民》:“不務天時,則財不生,不務地利,則倉廩不盈。”簡文盈謂國庫委積之充盈。
[39] 國之重器,權柄在焉,其失其得,史家皆書。《春秋》定公八年“盗竊寶玉、大弓”,九年“得寶玉、大弓”,杜注:“寳玉,夏后氏之璜,大弓,封父之繁弱。”孔疏:“寶玉、大弓必是國之重寳,歷世掌之,故自劉歆以來説左氏者皆以爲夏后氏之璜,封父之繁弱,成王所以分魯公也。”
[40] 整理者釋文該字右旁爲“日”形,手民之誤。
[41] 《漢書·五行志》“汩陳其五行”,師古注引應劭曰:“汩,亂也。”
[42] 論者(《初讀》19/10/28):“似可斷讀爲‘游怵,女有夫,士有妻,游無赦’。”
[43] 《書·呂刑》“刑罰世輕世重,惟齊非齊,有倫有要”,孔傳:“言刑罰随世輕重也。刑新國用輕典,刑亂國用重典,刑平國用中典。凡刑所以齊非齊,各有倫理,有要善。”《周禮·秋官·大司寇》:“一曰刑新國用輕典,二曰刑平國用中典,三曰刑亂國用重典。”
[44] 整理者注:“中,公正。清華簡《說命》下:‘(中)乃罰。’”
[45] 參何琳儀:《包山竹簡選釋》,《江漢考古》1993年第4期,第55~63頁。整理者引何說,云:“簡文後有關於‘惪(德)政’的討論,疑‘惪’指德教。《書·盤庚》:‘用罪伐厥死,用德彰其善。’《康誥》:‘克明德慎罰。’《呂刑》:‘士制百姓于刑之中,以教祗德。’”
[46] 整理者注:“監,讀爲‘鑒’。句意爲刑罰的好壞反映在百姓一方。《論語》:‘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47] 張家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張家山漢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第149頁。
[48] 《易·繫辭》:“動静有常。”《書·舜典》“愼徽五典”,傳:“五典,五常之教。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又“五品”,傳:“五品謂五常。”疏:“此事可常行,乃爲五常耳。”
[49] 《周禮·天官·小宰》“聽師田以簡稽”,鄭司農注:“簡猶閲也,稽猶計也,合也,合計其士之卒伍,閲其兵器,爲之要簿。”
[50] 《周禮·夏官·大司馬》“遂以苗田,如蒐之灋,車弊,獻禽以享礿”。注:“礿,宗廟之夏祭也。”
[51] 《漢書·昭帝紀》:“交通私書,其謀令長公主置酒,伏兵殺大將軍光,徵立燕王爲天子,大逆毋道。”
[52] 《左傳》昭公十四年:“雍子納其女於叔魚,叔魚蔽罪邢侯……雍子自知其罪而賂以買直,鮒也鬻獄。”
[53] 同上引《左傳》:“邢侯怒殺叔魚與雍子於朝,宣子問其罪於叔向,叔向曰:三人同罪,施生戮死可也。”
[54] 《易·繫辭下》:“原始要終以爲質也。”《管子·戒》“原農事之不本者”,房玄齡注:“原,察也。”《墨子·非命上》言有三表,“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於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漢書·薛宣傳》“原心定罪”,師古注:“原謂尋其本也。”
[55] 《左傳》昭公三十二年:“計丈數,揣高卑,度厚薄。”《孟子·告子下》:“不揣其本而齊其末。”
[56] 《漢書·食貨志》:“洪範八政,一曰食,二曰貨,食謂農殖嘉穀可食之物。”
[57] 《詩·大雅·生民》“誕降嘉種,維秬維秠,維穈維芑”,毛傳:“天降嘉種。”《孔叢子·執節》:“上天神異后稷,爲之下嘉穀,周遂以之興。”
[58] 《管子·封禪》:“今鳯凰麒麟不來,嘉穀不生,而蓬蒿藜莠茂,鴟梟數至,而欲封禪,毋乃不可乎?於是桓公乃止。”
[59] 《管子·四時》:“管子曰:令有時。無時則必視,順天之所以來。”
[60] 《管子·四時》:“中央曰土,土德實輔四時。”簡文“稼一時”或輔四時而言。
[61] 丹江水庫、三峽庫區數度移民,輸電輸水;抗洪抗疫舉國馳援,是萬眾同心同行也。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20年2月11日1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