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布時間:2021-10-28 16:41:01 瀏覽次數:1911
-
(上海浦東華夏社會發展研究院李約瑟文獻中心)
(首發)
清華簡《五紀》簡25、26整理者釋文:
四維算行星:建星、牽牛、婺女、虛、危、營室、東壁、奎、婁女、胃、昴、濁、參、伐、狼、弧、咮、張、七星、翼、軫、大角、天根、本角、駟、心、尾、箕。[1]
簡文整理者稱:“四維,此處指‘四象’,即東方蒼龍,北方玄武,西方白虎,南方朱雀……行星,此處指二十八宿,並非後來一般意義上的行星。”然而,“《五紀》始於建星,終於箕宿,其順序是北→西→南→東,這與傳世文獻始角終軫,即始於東方七宿、終於南方七宿的首尾順序不同。”[2]由此種不同可見,“四維算行星”簡文並不是在單純意義上列述二十八宿,而是另有他義之“算”。
本文認為,《五紀》“四維算行星”簡文是表述“歲星右行於天”的星宿列序。
這是因為:在中國古代天文學中,歲星(古人對木星的稱名)運行一周天(按日月五星自西向東右行於天)為十二年,與十二次、二十八宿相配合(見表1),其排序始於十二次中的星紀(斗、牛宿),即是自北→西→南→東,這恰好與《五紀》“四維算行星”列序相同,但與叙述二十八宿的一般順序始角終軫不同。《周禮·春官·保章氏》鄭玄注:“歲星為陽,右行於天;太歲為陰,左行於地,十二歲而小周。”《史記·天官書》:“以攝提格歲:歲陰左行在寅,歲星右轉居丑,正月與斗、牽牛晨出東方,名曰監德。”《漢書·天文志》:“石氏曰名監德,在斗、牽牛……甘氏在建星、婺女。”可知,“四維算行星”簡文以建星示斗宿(另用“濁”不用“畢”、用“伐”不用“觜”、用“狼”不用“井”、用“弧”不用“鬼”等)是戰國甘氏(楚人甘德)天文學派的反映。對于古代天文因何以星紀(斗、牛宿)為始及其制定的年代,陳遵媯指稱:“根據冬至點在星紀的中央,而它相當於二十八宿的牽牛初點即其中大星牛宿一(摩羯座β星)而推算的。據推算,牛宿一赤經恰為二百七十度的年代,是在公元前430年;赤經每百年約有一度半的變動,因而十二次制定的年代當在公元前430年前後約一兩百年之間。考慮到十二次和分野是在同時代所制定,則其年代以對于歲星紀事及歲陰紀年的元始年,即公元前365年比較適當。”[3]其時,冬至點在星紀的中央,“歲星右轉居丑,正月與斗、牽牛晨出東方,”故十二次以星紀(斗、牛宿)為始而右列於天。
古人以歲星運行每年舍止十二次中的某次用於紀年,謂歲星紀年,並结合分野用於星占。例如,《國語·晉語四》:“天事必象。十有二年,必獲此土,二三子志之。歲在壽星及鶉尾,其在此土乎。天以命矣,復于壽星,必獲諸侯。天之道也,由是始之。”《國語·周語下》:“昔武王伐殷,歲在鶉火……歲之所在,則我有周之分野也。”
所以,清華簡《五紀》“四維算行星”中的二十八宿排列,自建星始之“算”,是古人以“四維”表述“歲星右行於天”的星宿列序。
表1
歲
名
|
太歲所在
|
戰
國 歲 星 所
在
|
十二辰
|
十二次
|
二十八宿
|
攝提格
|
寅
|
丑
|
星紀
|
斗牛
|
單閼
|
卯
|
子
|
玄枵
|
女虛危
|
執除
|
辰
|
亥
|
娵訾
|
室璧
|
大荒落
|
巳
|
戌
|
降婁
|
奎婁
|
敦牂
|
午
|
酉
|
大梁
|
胃昴畢
|
協洽
|
未
|
申
|
實沈
|
觜參
|
涒灘
|
申
|
未
|
鶉首
|
井鬼
|
作鄂
|
酉
|
午
|
鶉火
|
柳星張
|
閹茂
|
戌
|
巳
|
鶉尾
|
翼軫
|
大淵獻
|
亥
|
辰
|
壽星
|
角亢
|
困敦
|
子
|
卯
|
大火
|
氐房星
|
赤奮若
|
丑
|
寅
|
析木
|
尾箕
|
[1] 石小力:《清華簡〈五紀〉中的二十八宿初探》,《文物》2021年第9期。
[2] 同1。
[3] 陳遵媯:《中國天文學史》第二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笫415—416頁。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21年10月27日10:43。)
- 地址: 中國武漢珞珈山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湖濱人文社科樓) 郵編:430072 電話:027-68753911 郵箱:postmaster@bsm.org.cn
- 版權聲明:Copyright 2005-2021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版權所有 本站內容未經授權禁止複製或者建立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