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布時間:2024-10-27 11:23:39 瀏覽次數:2328
- 釋秦家嘴楚簡《四王五霸》的“上倍其君而代之”
- ——兼論清華簡中“富子”之名
-
(山東大學文學院 “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工程”協同攻關創新平臺)
(首發)荊州博物館秦家嘴楚簡整理小組在《荆州秦家嘴1093號戰國楚墓出土竹簡選釋》一文中[1],介紹了一篇暫名爲《四王五霸》的文獻,並披露了該篇中的三支竹簡,同時對相關簡文進行了考釋。
在整理小組所做的釋文中有這樣一句話:
“夫是五(霸)者,皆倀(長)
(富)兼家(家),上
(富-逼)亓(其)君而弋(代)之,外
(并)亓(其)
(鄰),女(如)天下灋(法),此夫是還相殺也。”
網友“藤本思源”先生指出:“‘上富其君’,整理者‘富’讀作‘逼’,改讀作‘背’。”[2]從文義上看,這樣的改讀是很有道理的,指五霸背叛他們的君上並且取而代之。不過,從楚文字材料所反映的用字情況來看,將這裏的“”讀作“倍”可能更加準確。
清華簡三《良臣》簡10有子產之輔名爲“之
”者,整理者注釋指出:“‘富’字所從的‘畐’譌作‘酉’形,富之
當即《左傳》昭公十六年諫子產的富子。”[3]對於“
”字,網友“苦行僧”指出:“其實該字爲从‘厂’,‘鞭’聲之字,不从‘更’。”[4]清華簡六《子產》簡22又出現這一人名,寫作“俖之
”,故知《良臣》的“
”確當从“
”,可隸定作“
”。《子產》的“俖”字古音在幫母之部,也可證明《良臣》的“
”確爲古音在滂母職部的“富”字之訛。
對“俖”字,羅小華先生認爲:“‘俖’,原篆作‘’,與‘倍’之《說文》小篆形體作‘
’、詛楚文形體作‘
’相吻合。《郭店楚墓竹簡·語叢二》簡11中,‘㥉’字兩見,作‘
’‘
’。據此,則‘
’當徑釋爲‘倍’。”[5]其說可從。既然“富子”之氏在楚簡中一作“富”一作“倍”,則是“富”、“倍”相通的直接證據。
而前述《四王五霸》中的“”應即“富”字異體,在楚文字材料中比較常見:
(1)《郭店簡·老子甲》簡31“我無事而民自
(富)”
(2)《上博簡四·曹沫之陳》簡3“此不貧於
(物)而
(富)於惪(德)與(歟)?”
(3)《清華簡三·芮良夫毖》簡1“
(恆)靜(爭)於
(富)”
(4)《清華簡三·芮良夫毖》簡4“
(富)而亡(無)淣”
(5)《清華簡五·殷高宗問於三壽》簡8“
(厭)非(必)
(富),亞(惡)非(必)亡(無)飤”
(6)《清華簡五·殷高宗問於三壽》簡24+25“
(歆)高玟(文)
(富)【25】而昏忘
(訽)”
(7)《清華簡六·子產》簡2“不良君古(固)立(位)
(怙)
(富)”[6]
(8)《清華簡八·邦家處位》簡1“政事逆
(美),寵
(富)逆亞(惡)”[7]
楚文字的“”可以有兩種分析方法:一是分析爲从宀、福聲,則爲“富”字異體,是將聲符“畐”繁化爲“福”;另一種可分析爲从示、富聲,可以視作“福”字異體,是將聲符“畐”繁化爲“富”。根據“
”的用法,楚文字的“
”應該就是“富”字的異體。[8]
清華簡《良臣》、《子產》中同一人名的異寫,爲我們提供了“富”與“倍”相通的直接例證。而秦家嘴楚簡《四王五霸》中的“”又是“富”字異體,因此自然可以將該篇中的“上
亓(其)君而弋(代)之”讀作“上倍其君而代之”。
《說文》:“倍,反也。从人,咅聲。”段玉裁注云:“此‘倍’之本義。《中庸》‘爲下不倍’,《緇衣》‘信以結之,則民不倍’,《論語》‘斯遠鄙倍’,皆是也。”“倍”即背棄、反叛之意,又如《孟子·滕文公上》:“師死而遂倍之”、“子倍子之師而學之”等。古書中有“倍其君”的辭例,如:
(1)《晏子春秋·內篇雜上第五》:“晏子曰:劫吾以刃,而失其志,非勇也。回吾以利,而倍其君,非義也。”
(2)《韓詩外傳·卷二》:“晏子曰:留以利而倍其君,非仁也;劫以刃而失其志者,非勇也。”
(3)《韓詩外傳·卷一》:“不仁之至忽其親,不忠之至倍其君,不信之至欺其友。”
從楚文字材料以及傳世文獻的用字來看,《四王五霸》的“上亓(其)君而弋(代)之”應該讀作“上倍其君而代之”。
附帶討論一下清華簡《良臣》《子產》中“富子”之名“”或“
”的讀法。
“”字原形作“
”,聲符“
”以外的部分應該是“广”旁。楚文字中从“广”旁的字如“廄”,其形體可以與“
”字相比較:
(《清華簡·良臣》簡10)
(包山簡167)
學者已指出《良臣》篇帶有較多三晉文字的色彩[9],而在三晉文字中,“广”旁也往往寫作“厂”形,如“庫”字作:
(《集成》11330)——
(《集成》11633)
因此從字形上看,“”應該是一個从“广”、“
”聲的形聲字。
在古文字構形中,作爲表意偏旁的“广”與“宀”常常可以替換。楚文字中同樣从“广”的“庳”字,就有異體作“”,且“庳”、“
”均用爲卑小之“卑”,如:
《清華簡九·治政之道》簡32“昔晶(三)弋(代)之相取,周宗之
(治)庳(卑)”
《清華簡八·邦家之政》簡3“宮室少(小)
(卑)以㙛(迫)”
而楚文字中也有一個从“宀”、“”聲之字:
《清華簡五·湯在啻門》簡14“惪(德)
(褊)亟,執譌以亡(無)成”
從構形上考慮,“”字很可能就是《良臣》中“
”字的異體。“
”在《子產》中可以省作“
”,猶“庳”或“
”仍用爲“卑”。《湯在啻門》的“
”整理者原讀爲“變”[10],張富海先生指出讀“變”於音韻不合,改讀爲“褊”[11],其說於語音、文義都十分妥帖。如果“
”是“
”的異體,而“
”在辭例中讀爲“褊”,那麼比較直接的思路是“
”也應該讀爲“褊”。
“”在用作聲符時可與“扁”聲相通,除了上舉“
”讀爲“褊”的例子外,在《望山楚簡》的注釋中裘錫圭先生已指出:“《說文》‘鞭’字古文作
,此作
,字形稍有變化。字在此似當讀爲‘緶’。‘緶’與‘編’、‘辮’音義皆近。”[12]再如安大簡《詩經》簡101“隹此
心”對應今本“惟是褊心”,“
”字从“衣”、“
”聲,即“褊”字異體。據趙曉斌先生介紹,王家嘴楚簡《孔子曰》最後一支簡記錄爲“貳百□十又五
(篇)”。[13]“
”字从“竹”、“
”聲,即“篇”字異體。
從意符的角度分析,作爲表意偏旁的“宀”、“广”通常表示與空間有關,特別是形容空間大小廣狹的字多从“广”,如《說文》“广”部下有:
(1)廣,殿之大屋也。从广,黃聲。
(2)㢋,廣也。从广,侈聲。《春秋國語》曰:“俠溝而㢋我。”
(3)廉,仄也。从广,兼聲。
(4)龐,高屋也。从广,龍聲。
(5)庳,中伏舍。从广,卑聲。一曰屋庳。或讀若逋。
(6)廫,空虚也。从广,膠聲。
“廫”即寥廓之“寥”,亦爲“广”、“宀”表意替換之例。
“褊”本義指衣服小,《說文》:“褊,衣小也。从衣,扁聲。”後來則多引申指一般意義的小,如《荀子·修身》:“狹隘褊小,則廓之以廣大”、《史記·禮書》:“化隆者閎博,治淺者褊狹。”又多指地域空間的狹小,如《左傳·隱公四年》:“衛國褊小”,《左傳·襄公四年》:“敝邑褊小”,《孟子·梁惠王上》:“齊國雖褊小”,《孟子·滕文公上》:“夫滕,壤地褊小”。
“”字既然用爲“褊”,“
”中的“宀”旁與其異體“
”中的“广”旁又可以提示其意義與空間的大小廣狹有關,那麼“
”與“
”很可能就是表示狹小意義的“褊”的異體。
“褊”帶有貶義,作爲人名十分鮮見。但是《良臣》的“”在《子產》中作“
”,說明“褊”還可以直接讀爲“扁”。“扁”作爲人名則見於文獻,尊貴者如周顯王名扁:《史記·周本紀》:“十年,烈王崩,弟扁立,是爲顯王。”低賤者則有“輪扁”:《莊子·天道》:“桓公讀書於堂上,輪扁斲輪於堂下”,可知不論貴賤皆有以“扁”爲名者。綜上所述,則子產之輔“富子”或名爲“富之扁”。
[1] 荊州博物館秦家嘴楚簡整理小組:《荆州秦家嘴1093號戰國楚墓出土竹簡選釋》,簡帛網,2023年12月21日。
http://www.bsm.org.cn/?chujian/9306.html。
[2] 武漢大學簡帛網·簡帛論壇·“荆州秦家嘴1093號戰國楚墓出土竹簡選釋”,第5樓發言,2023年12月21日。
http://www.bsm.org.cn/foru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862&extra=page%3D2。
[3] 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叁)》,上海:中西書局,2012年,第162頁。
[4] 武漢大學簡帛網·簡帛論壇·“清華簡三《良臣》劄記”,第5樓發言,2013年1月9日。
http://www.bsm.org.cn/foru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052&extra=page%3D17。
[5] 羅小華:《試論清華簡中的幾個人名——兼論“卞”字的產生》,《出土文獻》(第12輯),上海:中西書局,2018年,第120頁。羅小華:《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玖)所見人物名號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4年,第211頁。
[6] 整理者原讀爲“福”,網友“ee”指出:“所謂的‘福’讀爲‘富’更好些,參張新俊先生《上博簡〈彭祖〉“毋怙富”解》。”見武漢大學簡帛網·簡帛論壇·“清華六《子產》初讀”,第30樓發言,2016年4月18日。
http://www.bsm.org.cn/foru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344&page=3#pid14387。
[7] 整理者原讀爲“福”,侯乃峰先生指出:“‘’當讀爲‘富’,指具體的富裕之義。”見侯乃峰:《讀清華簡(八)脞錄》,鄭州:中國文字學會第十屆學術年會論文集,2019年,第243頁。古書中有“寵富”之說,如《說苑·臣術》:“君賜之卿位,以尊其身,寵之百萬,以富其家”。
[8] “”這種字形早見於西周金文,如“
”(《集成》2280)、“
”(《集成》356)、“
”(《集成》5411)、“
”(《集成》2560),前三例皆用爲“福”。“富”與“福”在形、音、義上都有密切聯繫,這可能是“
”這種字形產生的原因。關於“福”、“富”的闡釋,參見李守奎師:《漢字闡釋十二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年,第176-179頁。
[9] 劉剛:《清華叁〈良臣〉爲具有晉系文字風格的抄本補正》,《中國文字學報》(第5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年,第99-107頁。
[10] 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伍)》,上海:中西書局,2015年,第146頁。
[11] 張富海:《釋清華簡〈湯在啻門〉的“褊急”》,《出土文獻》(第12輯),上海:中西書局,2018年,第130-134頁。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撰:《出土文獻與古文字教程》,上海:中西書局,2024年,第76頁。
[12]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編:《望山楚簡》,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第116頁。
[13] 趙曉斌:《湖北荊州王家嘴M798出土戰國楚簡〈孔子曰〉概述》,《江漢考古》2023年第2期,第43頁。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為2024年10月26日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