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布時間:2025-01-02 15:30:41 瀏覽次數:439
- 清華簡《昭后》用爲“孽”之“囓”字小考
-
(山東大學文學院)
(首發)
清華簡《昭后》01:“十有弌祀,以猷不休,延及子。”“”,整理者隸爲“”,讀爲“寵”[1]。顯然是將“”字左旁看作“龍”之省體或將“欠”旁視作“巳”形之訛。本輯中“龍”字作“”(《兩中》56)“”(《兩中》83),从“龍”字作“”(《兩中》48)“”(《兩中》07)“”(《兩中》15)“”(《成后》06),諸字所从“龍”形左邊與“”左旁尚有一定區別。
究其實,“”左旁乃从“月”从“”之“”字,古文字中習見,獨體及作偏旁者兼有之,其形如下所舉[2]:(合7544)(合補1847反)(《集成》5928)(《集成》10263)(上博簡《三德》14)(《璽彙》2281)(《璽彙》2282)。“”及从“”之字有用爲“孽”者,如前引上博簡《三德》“”字就用爲“兇孽”之“孽”。“”字若以“”爲其聲符,則可依例讀爲“孽”。“孽”在先秦文獻或用爲與“敵”相對的“庶孽”之“孽”,施於此不合文意。此“孽”宜釋爲“餘孽”之“孽”,意爲“胄胤”,簡文“延及孽子”可謂文從字順。
“”字从“”从“欠”,從其偏旁組合來看,很可能是爲“噬咬”之“囓”所造,“囓”“孽”上古音同爲疑母月部,可相通假。根據“噎”由“”變爲“”、“欶”由“”變爲“”、“噬”由“”變爲“”的現象[3],我們很懷疑“”字有更早的形體來源,其所从之“”或許在“欠”形的“口”内。
[1] 黃德寬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肆)》,中西書局,2024年,第92、93頁。
[2] 以下字形取自蘇建洲:《楚竹書文字考釋五則·〈語叢三〉簡58“孽”字考釋兼論相關問題》,引見蘇建洲:《楚文字論集》,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第31-32頁。
[3] 參謝明文:《釋魯侯簋“逝”字兼談東周文字中“噬”字的來源》,引見謝明文:《商周文字論集續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年,第86-93頁。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為2024年12月31日2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