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布時間:2025-01-09 15:58:15 瀏覽次數:336
- 清華簡《兩中》的“兩中”義源考
-
(上海浦東華夏社會發展研究院李約瑟文獻中心)
(首發)清華簡《兩中》簡3、4整理者釋文(按整理寬式書寫)如下:
圭中乃進,左執玄圭,右執玄鉞,以賓于后所。祥中乃進,左執瑞,右執黃斧,以從圭中。[1]
此簡文中的“兩中”,整理者認為:“圭中和祥中兩位人物未見于文獻記載,與《參不韋》中的‘參不韋’類似,應是作者為了表達自己的政治理念而构擬的人物。圭中之‘圭’疑源自‘執玄圭’……祥中之‘祥’疑源自‘左執瑞’。《論衡·指瑞》:‘王者受富貴之命,故其動出,見吉祥異物,見則謂之瑞。’故‘瑞’可指祥瑞。兩中名字中皆有‘中’字,中即不偏不倚,平衡地思維与行事,亦即中國傳統的中道思想,也是兩中向夏啟傳授治國理政的核心思想。”[2]《兩中》篇确實敘述了中道思想,然而,將“兩中”之義源與“執玄圭”和“左執瑞”相關聯,似有疑。這是因為,“圭”有古代天文儀器圭表之“圭”義,且在簡文中又述及“天中”(即北天極,[3]簡16有語“今爾尚固秉天中”)等語義,則需要換一個探考思路,故本文對“兩中”之義源試圖從天文儀器圭表方面加以初考,以求方家指正。
1.“兩中”之義源自古人“立中”的圭尺和竿表
簡文“兩中”既然與“中”相結合,其義源理應與“中”的原初之義有內在關聯。蕭良瓊指出:“‘中’是最古老的一种天文儀器,是人們最先用它以人的主觀認識去了解天體運行的客觀變化。”[4]殷商甲骨卜辭有稱:“庚寅卜,永貞:王立中。”(《殷虛書契前編》7.22.1)古人“立中”的天文儀器為圭表,其构成有兩個部件:圭尺和竿表。“‘立中’就是立這麼一個基本的中心座標點的標志。這個標志是一根杆子。後來把這個標志叫做表。以區別這個標志的本來名稱‘中’所衍生出來的多种意義(從空間、時間、順序、里外,……一直到政治哲學朮語。)”“‘中’後來變為哲學朮語‘中庸之道’。”[5]
古人早期通過“立中”去觀測天文日影長短、方位的變化,用於定方向、定時刻(如《兩中》篇將一天分為朝、宵、晝、夕四個時段)、定四時季節,以定地中、天中。《詩·鄘風·定之方中》:“定之方中,作於楚宮。揆之以日,作於楚室。”毛《傳》:“定,營室也。方中,昏正四方……揆,度也。度日出日入,以知東西。南視定,北准極,以正南北。”《周禮·地官·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測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日南則景短多暑,日北則景長多寒,日東則景夕多風,日西則景朝多陰。”鄭玄注:“土圭,所以致四時日月之景也。測猶度也,不知廣深故曰測。”土,猶度。景,釋為影。
古代帝王敬授曆數民時需要掌管“立中”圭表的測量和解釋,《中論·曆數篇》:“昔者聖王之造曆數也,察紀律之行,觀運機之動,原星辰之迭中,寐晷景之長短,於是營儀以准之,立表以測之,下漏以考之,布算以追之。”《論語·堯曰》:“天之曆數在爾躬,允執其中。’” 《續漢書·律曆志下》:“曆數之生也,乃立儀、表,以校日景。”《集解》引李銳說:“儀謂渾儀,表謂圭表。”
因此,簡文“兩中”之義源自古人“立中”的圭尺和竿表。
2:“圭中”的“圭”之義源自古人“立中”的圭尺
值得注意的是,在陶寺遺址王級大墓ⅡM22出土漆杆圭尺(年代約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即陶寺文化中期偏晚),圭尺上被漆上黑色、石綠和粉紅色三色環狀漆帶刻度,用於圭尺測影。[6]《周禮·考工記·玉人》:“土圭尺有五寸,以致日,以土地。”鄭玄注:“致日,度景至不。夏日至之景尺有五寸,冬日至之景丈有三尺。土猶度也。建邦國以度其地,而制其域。”圭,即為置於平地度量“立中”之竿表日影長短變化的圭尺。何駑指出:“從‘圭’的象形本意考察,我們認為并非‘從重土’、‘兩土疊加’,而應是象形漆木杆上的刻度刻道或畫道,抑或就是類似陶寺ⅡM22:43漆木圭尺上色帶刻度之象。簡化後作單個‘土’,上下疊加表示移杆用法測量冬至日影長,最終成為金文‘圭’字。究其本義,‘圭’字顯然原本與玉器無關,金文証明更不從‘土’,《說文》許慎所釋誤矣。”[7]可知,“圭中”即為掌管圭尺之人物。
如此, 簡文“圭中”的“圭”之義源自古人“立中”的圭尺。
3.“中”的“”之義源自古人“立中”的竿表
整理者認為:“‘’本篇多見,寫作‘’整理報告隸釋為‘羕’,該字下部應看作與羊共用兩橫畫而省寫的‘示’,字即‘祥’。”[8]“中”讀作“祥中”。“祥中之‘祥’疑源自‘左執瑞’。”[9]此說似可商榷。
既然,“中”在簡文中與“圭中”相關聯,兩者之義源應不可分。考慮到“圭中”之義源自古人“立中”的圭尺,則“中”之義亦應與“立中”相關,因為“立中”的天文儀器是由圭尺和竿表兩個部件組合而成的,缺一不可,故“中”之“”字應有另釋。
古人“立中”儀器的另一部件竿表,亦稱竿、髀、槷、臬等。《周髀算經》:“陳子說之曰:‘夏至南方万六千里,冬至南十三万五千里,日中立竿無影,此一者,天道之數。髀者,股也。正晷者勾也。’”[10]《周禮·冬官·考工記》:“匠人建國,水地以縣,置槷以縣,視以景。為規,識日出之景與日入之景。晝參諸日中之景,夜考之極星,以正朝夕。”鄭玄注:“玄謂槷,古文‘臬’假借字。於所平之地中央,樹八尺之臬,以縣正之,視之以其景,將以正四方也。”所以,表(竿、髀、槷、臬)就是在平地上垂直樹立八尺長的木頭竿子。《說文解字》:“竿,竹梃也。從竹,干聲。”段玉裁注:“引申之,木直者亦曰竿。”《周禮·天官·夏采》“以乘車建綏復於四郊”鄭玄注“所謂注旄於干首者”,孫詒讓正義:“干,即竿之借字。”干,《訂正六書通》輯有為:“”(汗簡)、“”(干祟私印)。[11]則“”上半部可看作為“干”與下半部為“木”組合而成的“杆”字,可讀為“竿”,因其字與簡文“圭中”相關聯,如前引蕭良瓊所述“這個標志是一根杆子。後來把這個標志叫做表。”因之,“”可釋為“表”,故“中”可讀為“竿中”,釋為“表中”。可知,“表中”即為掌管竿表之人物。
如此, 簡文“中”的“”之義源自古人“立中”的竿表。
4.陶寺遺址出土的圭尺和竿表分別置於兩墓有示“兩中”
陶寺遺址是龍山時代中原地區的典型文化遺址,出土的圭尺和竿表奠定了其作為“堯都”的“地中之國”地位,是最初的中國。耐人尋味的是,陶寺遺址出土的圭尺和竿表分別置於兩個墓中,“M2200沒有圭尺隨葬,而ⅡM22沒有立表隨葬,暗示當時可能君主與天文官分別掌管圭尺與立表。立表沒有刻度,在測影工作中占次要地位,於是可由天文官掌管。圭尺則因其有刻度成為測影工作的最核心部件,又能象征大地幅員和理想疆域,而由君主壟斷。”[12]推測這兩者也許就是在陶寺文化現實中示為“司中”的“兩中”人物:君主掌管圭尺為“圭中”,天文官掌管竿表為“表中”。值得注意的是,由於陶寺文化時代“圭中”掌管圭尺(測影儀器的核心部件)在“立中”中占主要地位,“表中”只是“以從圭中”(簡4),則有助於解釋在清華簡《兩中》篇中主要由“圭中”闡述中庸之道,亦是形成“從簡文內容不難看出‘圭中’的地位更高”[13]的原因。
《兩中》开篇简1整理者釋文:
夏后奠卣,庶靈因固,九德溥揚。兩中乃入,格於有河。三年,在日乙丑,兩中或降,格于有夏。[14]
其中,“格”有量度之義。《尚書·大誥》“矤曰其有能格知天命”,江聲集注音疏:“格,量度也。”故簡文敘及夏后時代,“兩中”分別持圭尺和竿表合作,第一次量度於“有河”,第二次量度於“有夏”。《周禮·考工記·玉人》:“土圭尺有五寸,以致日,以土地。”鄭玄注:“土猶度也。建邦國以度其地,而制其域。”《周禮·地官·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測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這是因為,“惟王建國”,需要“立中”量度地中、天中,“辨方正位,體國經野,”(《周禮·夏官·司馬》)所以,《論語·堯曰》:“天之曆數在爾躬,允執其中。’”“今爾尚固秉天中”(簡16)“百姓乃服,是謂先功,天中之則。”(簡46)
要之,《兩中》篇中的“兩中”可能不是作者為了表達政治理念而构擬的人物,而可能是陶寺文化中掌管“圭中”和“表中”的“兩中”人物在清華簡時代的遺響。
[1] 石小力:《清華簡〈兩中〉的治政思想與夏初歷史》,《文物》2024年第10期。
[2] 同[1]。
[3] 《開元占經》卷一“天地渾宗”引揚雄《太玄經》曰:“眾星皆移無常,惟北極守中不易,是以知其為天中也。”
[4] 蕭良瓊:《卜辭中的立中與商代的圭表測景》,《科學史文集(第10輯)》,上海科學技朮出版社,1983年,第43頁。
[5] 同[4]。
[6] 何駑:《陶寺圭尺補正》,《自然科學史研究》2011年第3期。
[7] 何駑:《山西襄汾陶寺城址中期大墓ⅡM22出土漆杆‘圭尺’功能試探》,《自然科學史研究》2009年第3期。
[8] 賈連翔:《清華簡〈兩中〉篇复原研究》注[8],《出土文獻》2024年第4期。
[9] 同[1]。
[10] 程貞一、聞人軍:《〈周髀算經〉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37頁。
[11] (明)閔齊伋輯、(清)畢弘述篆訂:《訂正六書通》,上海書店,1981年,第72頁。
[12] 同[6]。
[13] 賈連翔:《清華簡〈兩中〉神祇人物探論》,《文物》2024年第10期。
[14] 同[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