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布時間:2025-01-09 09:17:57 瀏覽次數:267
- 《新鄭出土韓國銅兵器》釋文訂補
-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
(首發)新近出版的《新鄭出土韓國銅兵器》公佈了近兩百件1971年在新鄭白廟范村出土的韓國兵器的圖版和釋文,對學界研究韓國工官製度、三晉文字考釋大有裨益。書中兵器銘文釋讀存在一些問題,簡帛網上許世和發表的《〈新鄭出土韓國銅兵器〉讀後》一文和“簡帛論壇”網友已有多處訂正,但仍有一些遺漏,下面對其中十三處文字進行訂補,以求教於方家。
(1)第30器[1],工師名“女”字下有一橫筆,當為“奴”字。
(2)第32器,ee在簡帛論壇第1樓發言中认为是“”字,但右侧部件写法并非“才”,当为“戈”,此字從肉從戈。
(3)第43器,工師名當為“保𢓴(退)”,整理者釋文缺“𢓴(退)”,簡帛論壇中“舊島先生”第8樓發言誤補為“後”。
(4)第59器,工師名當釋為“”,此字又見“陽城令事壯戈”(《銘圖》17346)。
(5)第63-69、72-88器,鄭令名當釋讀為“郭汓”,整理者隸定為從田,誤,右下部件當為“囟”。
(6)第73、87器,工師名整理者釋讀為“張襄”,簡帛論壇改釋為“張𣀮”,不確,此字第73器圖版清晰,作“”當釋讀為“張敬”。
(7)第111器,冢子名整理者釋讀為“趙”,此字圖版作“”,當釋讀為“胾”,同字又見第122器,用為冶名。
(8)第123器,右庫工師名當為“肖(趙)(榣)”。
(9)第141器,令名當釋讀為“韓愆”。
(10)第143器,令名當為“邯鄲舊”,“舊”字多見於三晉璽印用為人名。
(11)第144器,令名許世和釋為“禾”,此字可能釋為“㭒”,璽印中有“㭒臣”(《璽匯》2466)“㭒章”(《璽匯》2469)等。[2]第145器蔑令也為此姓。
(12)第147-148器,野王令名並非從“吉”,根據放大圖版,其左旁有三橫筆,作“”(147器)“”(148器),當隸定為“䑚”。148器冶名第二字作“”,從水從乘,當釋讀為“”,134器亦有此字但不如此字清晰,此字多用作人名。[3]
(13)第153器,冶名作“”,字形十分清楚,整理者以樣隸定為,ee在簡帛論壇第5樓發言中將此字釋讀為“繞”,但三晉文字中“糸”旁並無寫作此字左旁的情況。今按此字當釋讀為“”,“”字在三晉文字中寫作“”(《銘圖》12454)“”(《璽匯》1842)[4],且“”字常見於戰國人名中。此字所從“欠”形更為簡化,致使難以辨認,但是左旁寫法與“”字一致。
[1] 所用器號以《新鄭出土韓國銅兵器》書中為準,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編著:《新鄭出土韓國銅兵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4年第1版,第121-128頁“新鄭出土韓國銅兵器序號、釋文對照表”。
[2] 故宮博物院編,羅福頤主編:《古璽匯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第1版,第239-240頁。
[3] 關於此字釋讀可以參考曾憲通、陳偉武主編:《出土戰國文獻字詞集釋·卷十一》,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第1版,第5852-5853頁。
[4] 更多字形可以參見湯志彪:《三晉文字編》,北京:作家出版社,2013年第1版,第1777頁。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為2025年1月8日0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