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布時間:2021-11-26 14:14:39 瀏覽次數:1625
- 據五一廣場東漢簡牘補釋東牌樓東漢簡牘釋文一例
-
(西北大學簡牘研讀班)
(首發)
二〇〇四年四月至六月,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爲配合城市基本建設,對位於市中心五一廣場東南側的華明置業有限公司興建的湘浙匯商業大廈建設區域內的古井群進行了考古發掘,在編號爲J7的古井中清理出了一批東漢簡牘,即東牌樓東漢簡牘。東牌樓東漢簡牘出土地位於長沙市中心五一廣場東南側,黃興路的東側,湖南平和堂商廈的南側,走馬樓街的西側,東牌樓街的北側。該批簡牘應是東漢末期,特別是桓帝至靈帝末期的簡牘。[1]二〇一〇年六月至八月,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爲配合長沙市地鐵二號線建設,於五一廣場站地下水管改遷施工中,在編號爲J1的古窖內出土了一批東漢簡牘,即五一廣場東漢簡牘。該批簡牘的時代主要爲東漢早中期的和帝至安帝時期。[2]兩批竹簡出土地點非常近,且均爲東漢時期簡牘,理論上內容當有所關聯。本文試舉一個關於亭名釋文可以互證的例子,以期將來研究者多加注意二簡間的密切關係。
長沙東牌樓東漢簡牘有如下一枚當時被歸類爲封匣的“光和六年(一八三年)東部勸農郵亭掾周安言事”簡,即簡二,簡文內容如下:
1. |||右 檢 一 封
2. 臨 湘 |||東 部 勸 農 郵 亭 掾 周 安 言 事
3. 廷以郵行 |||詣 如 署
4. |||光 和 六 年 正 月 廿 四 日乙亥申時□駟□亭[3]
簡文內容經長沙東牌樓東漢簡牘研讀班校訂爲:
1. |||合 檄 一 封
2. 臨 湘 |||東 部 勸 農 郵 亭 掾 周 安 言 事
3. 廷以郵行 |||詣 如 署
4. |||光 和 六 年 正 月 廿 四 日乙亥申時□駟□亭[4]
長沙東牌樓東漢簡牘研讀班的校訂主要是改釋了關鍵的“合檄”二字,這是一處釋文方面的重要修正,對於認識簡牘封檢形式具有重要意義。但就簡文本身來說,該簡釋文仍有未盡善之處。具體而言,就是簡文最後的亭名沒有全部釋出。
我初讀此簡時,立刻聯想到居延舊、新簡牘中,屢屢出現駟望燧及其所屬之卒,這裡先從《合校》中各舉一例簡文:
出粟一石九斗三升少 付殄北候官 以食駟望卒趙(合6.18)
駟望卒張忘 卒養(合28.18)[5]
簡合6.18出現“駟望卒趙”,結合簡合28.18來看,所謂“駟望卒”,就是駟望燧()之卒。除上舉二例外,簡合68.113出現“駟望隧長杜常”,簡合75.13、89.5、157.11均出現了“駟望卒”,卒名分別爲孫武、趙小奴、徐樂。[6]居延新簡中也有駟望燧和駟望燧卒的記載,各舉一例:
不侵大積小積薪各四皆壊
〼 伐胡大積薪三小積薪四皆壊
駟望大積薪二小積薪三皆壊
(以上爲第一欄)
止北大積薪小積薪各一壊
察微大積薪二小積薪一皆壊
當曲大積薪四小積薪一皆壊
(以上爲第二欄)(E.P.T51:188)
次呑卒高當四月乙酉入一破耳
伐胡卒任林一完
第七卒馮忘一完
第十四卒司馬滿一破耳
(以上爲第一欄)
駟望卒梁循一破耳 四月乙酉付第七卒馮忘一
止北卒孟軻一完
武成卒趙通期一破耳
呑北卒孫僥微一亡籍司馬滿亡四月乙酉付□□出
(以上爲第二欄)(E.P.T51:212A)
四月乙酉省卒作署所入凡七枚(E.P.T51:212B)[7]
簡E.P.T51:188統計各燧大小積薪破壞情況,其中提到了駟望燧()。簡E.P.T51:212統計各燧卒出入的完破情況,其中提到了駟望燧()卒梁循所入一枚已破。以上情況說明,居延漢簡中存在一個以“駟望”爲名的燧。
其實,傳世史籍中,前後漢還各存在一個以“駟望”爲名的縣級行政區劃。前漢之例見於《漢書•地理志》瑯琊郡所屬侯國:
駟望,侯國。莽曰泠鄉。[8]
後漢之例見於《續漢書•郡國志》樂浪郡屬縣:
駟望[9]
此二處以“駟望”爲名的縣級行政區劃,一在前漢山東地區,一在後漢遼東地區,與西北居延漢簡中的駟望燧,分別遠在漢帝國的不同方位,卻爲何以相同的名稱命名?這需要從“駟望”的含義說起。
《說文解字·馬部》:“駟,一乘也。从馬四聲。”[10]這裡的“一乘”指戰車而言。《玉篇》:“望,……遠視也。”[11]《禮記·內則》云:“豕望視而交睫,腥。”注:“望視,視遠也。”[12]正與《玉篇》所言相合。由“駟”“望”二字組合成詞,其意大致謂站在戰車上瞭望。不難想像,所瞭望者必指敵情而言。居延漢簡所見駟望燧是設置在帝國邊界上一系列軍事障燧之一,職責即瞭敵預警、防備匈奴羌胡等犯疆。聯繫簡E.P.T51:188及E.P.T51:212所見不侵、伐胡、止北、武成、吞北等燧名來看,當時朝廷應當是有意識地以此類帶有勝利意味的嘉名來給沿邊障燧命名,既表達朝廷的期望,又鼓舞將士士氣。前漢時朝廷與山東諸侯國之間的關係比較緊張,《漢書》所見瑯琊郡所屬之侯國以“駟望”爲名,或許是這種情況的反映。後漢時之樂浪郡駟望縣,乃是邊疆地區的縣,其地與朝鮮半島相接,以“駟望”爲名也就不難想像其含義所指。
以往研讀東牌樓簡牘時,我就聯想到了上述以“駟望”爲名的例證,當時我曾以爲東牌樓簡二末尾的亭名中間缺釋之字即“望”字,該亭當名爲“駟望亭”,但居延、樂浪、瑯琊與長沙郡臨湘縣距離懸遠,雖然情理如上所述,究竟未敢遽下論斷。現在五一廣場東漢簡牘中則又出現了以“駟望”爲名的亭:
壹
一二五 楬2010CWJ1①:112
A面:
男子謝佑殺周
萇亡本事
駟望亭主
B面:
男子謝佑殺周萇本
事
二二一 楬2010CWJ1②:118-1 縱裂
A面:
男子烝宮言駟望亭
B面:
亭周舊本事
二三〇 木兩行2010CWJ1②:124
A面:
永初元年正月癸酉朔廿日壬辰東 部勸農賊捕掾遷游徼尚駟 朢亭長
范叩頭死罪敢言之
廷書曰言男子吳輔鬭傷 弟妻爢亡逐捕有書 輔以微
辨賊傷爢所犯無
B面:
東部勸農賊捕掾黃遷名印
史 白開
正月 日 郵人以來
叁
一〇六四 竹簡2010CWJ1③: 264-218
〼民盧居駟望亭部 各以田作績紡爲事
一〇六七 竹簡2010CWJ1③: 264-221
等辤皆曰縣民各有廬 舍駟望亭部相比近 知習以田作爲事□
伍
一九二七 竹簡 2010CWJ1③:266-259
徼封駟望亭長范民自〼
陸
二四九二 竹簡 2010CWJ1③:282-304
〼□駟 望 亭 長 □言男子吳請(?)[13]
上述簡例明確出現了駟望亭、駟望亭長及其所轄之亭部,可以確定無疑地說明,早在東漢早中期的和帝、安帝時期,長沙郡臨湘縣也有以“駟望”此類嘉名爲名的亭。從五一廣場東漢簡牘的情況來看,尤其是上引簡二三〇/木兩行2010CWJ1②:124所示,亭經常與賊捕掾、游徼一起逐捕涉案人員,亦庶幾可以“駟望”名之了。如本文開頭所述,五一廣場東漢簡牘和東牌樓東漢簡牘出土地點相近,時代一在東漢早中期,一在東漢末期,同時結合闕釋之字的殘存輪廓來看,東牌樓簡二末尾所缺之字,必是“望”字。該亭名自東漢早中期以至末期,均以“駟望”爲名。故簡二當補釋爲:
1. |||合 檄 一 封
2. 臨 湘 |||東 部 勸 農 郵 亭 掾 周 安 言 事
3. 廷以郵行 |||詣 如 署
4. |||光 和 六 年 正 月 廿 四 日乙亥申時□駟望亭
本文係2019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西部項目“孫吳簡牘文書與地方行政研究”階段性成果之一,項目編號:19XZS028。
[1] 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長沙東牌樓七號古井發掘報告》,收入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文物研究所編:《長沙東牌樓東漢簡牘》,北京:文物出版社,第3、31頁。
[2] 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發掘簡報》,《文物》2013年第6期,第4、17頁。
[3] 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文物研究所編:《長沙東牌樓東漢簡牘》釋文部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71頁。
[4] 長沙東牌樓東漢簡牘研讀班:《<長沙東牌樓東漢簡牘>釋文校訂稿》,《簡帛研究二〇〇五》,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146頁。
[5] 以上諸簡分別參見謝桂華、李均明、朱國炤:《居延漢簡釋文合校》,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10、44頁。
[6] 以上諸簡分別參見謝桂華、李均明、朱國炤:《居延漢簡釋文合校》,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122、132、155、257頁。
[7]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肅省博物館、文化部古文獻研究室、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居延新簡:甲渠候官與第四燧》,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186-187、214頁。
[8] 《漢書》卷二十八上《地理志上》,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1586頁。
[9] 《後漢書》附《續漢書•郡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第3530頁。
[10]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465頁下。
[11] [梁]顧野王著:《大廣益會玉篇》,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影印本,第132頁上。
[12]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呂友仁整理:《禮記正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143頁。
[13] 以上簡文分別參見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湖南大學嶽麓書社編:《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壹)第206、219、220頁,(叁)第185頁,(伍)第155頁,(陸)第181頁,由上海中西書局陸續出版。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21年1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