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布時間:2023-05-10 08:22:15 瀏覽次數:976
- 《徹穀食氣》整理獻疑四例
-
(山東理工大學齊文化研究院)
(首發)一、《綦氏》 簡1-2:寒不可以始徹穀囗,暑不可以始徹穀。竇(投)徹穀上時,入正月五日,二月、三月皆可徹穀。
案:“囗”,圖片作“”。整理者斷句如上,“竇”,整理者釋“投”,“竇(投)徹穀上時”的意思,認爲是:“據籌算所得數字,在相關式圖上找出對應的位置或數字,求得‘徹穀’最合適的時日。”[1]此説較可疑。此處疑當斷作:“寒不可以始徹穀,;暑不可以始徹穀,竇。徹穀上時,入正月五日,二月、三月皆可徹穀。”疑“”“竇”爲對寒、暑之時徹穀不利之描述,其義暫不明。二、《載氏》 簡38:先少食,禁美酒、葷、彘肉,且止內(納)。徵見(現)、足熱,成工(功),毋禁入故。
案:整理者於文義無注解,此當承上“新治氣”者言之。然既言“禁”,何必複言“止”。此處“止內”,“內”似不當通“納”,疑即好內之內,即禁止房事。古人認爲房事爲損耗精氣,而此則爲採納精氣之舉。當然,尚有一種可能,即“美酒”以下之“葷、彘肉”全部或其中一部分,與“且止內(納)”連用,然以一“禁”字即可並止,另言“且止”,未免多餘。
簡46: 女(如)果(裹)之食氣也,毋(無)節,視利則多食。
案:整理者釋“果”爲“裹”,引高誘注“裹猶囊也”,謂“如囊,指口腔張鼓狀”[2]。此説恐非。“果”不當通“裹”,謂“果腹”之意,飽腹之時。前簡39言:“食多則其環(還)出疾,食少則氣安,氣安而易通也。”[3]所謂“氣安”即氣入人體後當留駐,如前言五氣,注引《醫宗金鑒》“天有五氣,食人入鼻,藏於五臟”[4]。但在食多情況下,所吸之氣有不能安者,則會從人體中復出。簡46所討論與之類似而更極端,乃在飽腹情況下,此時食氣效果極差,故“毋(無)節”,毋須節制食氣次數,看情況“視利則多食”。
簡53:已食,行立於常(堂)廉,垂歱(踵),二硾(陲)。
案:整理者釋“歱”爲“踵”,其實不必。據《説文》,作腳跟之意,“歱”乃本字,即簡文所用。“垂歱”,整理者釋腳掌著地,是。“硾”,整理者釋“陲”,可從,但無説。[5]此處斷句似不通。此句疑當斷作:已食,行:立於常(堂)廉,垂歱(踵)二硾(陲)。《綦氏》篇言食氣,並有步數相隨。如簡19:“食生、飲風,步數與徹穀之法相若。數:一食生十步,以此爲義,足火而止。”[6]此處當言食氣之後,乃行步。其位置在於堂邊,其法抬起腳跟(垂歱),在堂東西二邊(即二陲)來回行走。行文有所省。[1] 彭浩主編:《張家山漢墓竹簡(三三六號墓)》上冊,文物出版社2022年,第130頁。
[2] 同上,第135頁。
[3] 同上,第133頁。
[4] 同上,第131頁。
[5] 同上,第135頁。
[6] 同上,第130頁。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23年5月8日1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