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布時間:2023-05-18 14:54:07 瀏覽次數:467
- 小議張家山336號漢墓竹簡《朝律》簡337、簡340中的“殿門”
-
(吉林大學考古學院古籍研究所)
(首發)張家山336號漢墓竹簡《朝律》簡342-343可見:
“……使者奉璧立廷中諸侯使者南,東面、北上。蠻夷來朝者立廷中,北面、門東、西上,門西、東上。……”[1]
以往,宋代楊復、清代張惠言都以《儀禮》爲藍本對《禮儀》中所涉及的宮室有過復原[2]。陳緒波先生的博士論文也對宮室的結構進行過細緻的研究。[3]他們所復原的宮室結構基本都是由門屋、庭、階、堂屋這四個部分組成。(圖一)但根據《漢長安城未央宮——1980-1989年考古發掘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未央宮遺址中有一座高臺基址即爲前殿遺址,由三座大型建築組成,分爲北部基址、中部基址和南部基址。[4](圖二)陳蘇鎮先生斷定面積最小的北部基址是宣室殿,面積最大的中部基址是前殿,面積較小的南部基址是一座門。[5]此外,《報告》提到南部基址的北部“闢有一門,門道向北有一條南北向路土,寬約6米”,[6]這便説明南部基址與中部基址之間還有一扇門。那麼,過去學者所認爲的宮室基本結構恐並不全面。
關於“廷中”,散見於陳蘇鎮先生的《説“殿”》《未央宮四殿考》《未央宮“殿中”考》這三篇文章之中。[7]他認爲,前殿前有內外兩個庭院。內院稱庭、中庭或殿下,外院稱廷中。內院的門可稱爲閨、閤、闥,外院的門則稱爲殿門或端門。內院是從到堂下的空間,外院是從殿門到閨、閤、闥的空間。[8]其説可從。故未央宮前殿遺址中的南部基址便是外院的“殿門”或“端門”。(圖三)那麼,諸侯王使者和蠻夷來朝者便是立於外院的。
圖一:《儀禮》宮室基本結構圖[9]
圖二:漢未央宮一號遺址平面圖[10]
圖三:未央宮遺址中的前殿遺址的北、中、南部基址平面佈局圖(自繪)
其中,張家山漢簡《朝律》一共出現了兩處“殿門”,即簡337和簡340。
《史記·叔孫通列傳》:“先平明,謁者治禮,引以次入殿門,廷中陳車騎步卒衛宮,設兵張旗志。”[11]陳蘇鎮先生認爲這裏提到的“殿門”是外院之門,門內便是“廷中”,[12]“廷中”有步卒。張家山漢簡《朝律》簡337“少卒操虎戟立殿門內,門東、門西各十人。正立殿門東,監立殿門西,皆北面”。[13]可與之互證,故“少卒”立於外院之門內,即廷中。
張家山漢簡《朝律》簡340中:“諸侯王立殿門外西方、東面、北上。徹侯次。諸侯王使者立其南。”[14]這裏提到諸侯王立於“殿門”外,徹侯和諸侯王使者排在諸侯王的南面。但簡340的“殿門”含義與簡337的“殿門”含義並不相同。前面我們已經得出諸侯王使者是立於外院的,那麼諸侯王和徹侯也理應站立於外院。所以,張家山漢簡《朝律》簡340中的“殿門”應理解爲內院的門,即閨、閤、闥。
爲方便讀者理解,我們姑且將內院的門“閨、閤、闥”稱爲“小門”,外院的門“殿門或端門”稱爲“大門”。目前我們已經得出張家山漢簡《朝律》中簡337的“殿門”指的是大門,簡340的“殿門”指的是小門,兩處“殿門”有混用的現象。那麼傳世文獻中有沒有類似的情況呢?
陳蘇鎮先生在研究殿式佈局時提到“屏、帷、簾”是“設於堂前門內用於遮擋視線的設施”。[15]群臣在朝拜的過程中需要在“屏、帷、簾”內與堂下“趨”,在“屏、帷、簾”外與堂上則不用“趨”。其中,他指出老臣“入朝不趨”有《後漢書·祭尊傳》記錄的“入門不趨”和《史記·蒯成列傳》記錄的“入殿門不趨”,這兩處記錄的“門”與“殿門”都指的是內院之門。[16]可見,文獻中的“殿門”有時也可以指“閨、閤、闥”。
綜上所述,張家山漢簡《朝律》簡337的“殿門”指外院的門,簡340的“殿門”指內院的門。至於爲什麼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獻都會出現“殿門”有時指外院的門、有時指內院的門這種混用的現象,還需進一步研究和思考。
[1] 彭浩主編《張家山漢墓竹簡(三三六號)》,文物出版社,2022年11月。
[2] 可參看溫瑞彬在其碩士論文《中國先秦時期“宮室”規劃與秩序》第7頁所改繪的“《儀禮》宮室復原圖”。
[3] 陳續波《〈儀禮〉宮室考》,南開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4年5月。
[4]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漢長安城未央宮——1980-1989年考古發掘報告》,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6年,第15頁。
[5] 陳蘇鎮《未央宮四殿考》,《從未央宮到洛陽宮:兩漢魏晉宮禁制度考論》,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2年7月,第49頁。
[6]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漢長安城未央宮——1980-1989年考古發掘報告》,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6年,第16頁。
[7] 陳蘇鎮《説“殿”》《未央宮四殿考》《未央宮“殿中”考》,《從未央宮到洛陽宮:兩漢魏晉宮禁制度考論》,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2年7月。
[8] 陳蘇鎮《從未央宮到洛陽宮:兩漢魏晉宮禁制度考論》,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2年7月,第2頁。
[9] 圖爲陳續波在其博士論文《〈儀禮〉宮室考》所附。
[10] 圖爲劉慶柱《中國古代都城考古發現與研究》所附。
[11] 《史記》,第2723頁。
[12] 陳蘇鎮《未央宮四殿考》,《從未央宮到洛陽宮:兩漢魏晉宮禁制度考論》,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2年7月,第61頁。
[13] 彭浩主編《張家山漢墓竹簡(三三六號)》,文物出版社,2022年11月。
[14] 彭浩主編《張家山漢墓竹簡(三三六號)》,文物出版社,2022年11月。
[15] 陳蘇鎮《未央宮四殿考》,《從未央宮到洛陽宮:兩漢魏晉宮禁制度考論》,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2年7月,第61頁。
[16] 陳蘇鎮《未央宮四殿考》,《從未央宮到洛陽宮:兩漢魏晉宮禁制度考論》,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2年7月,第61頁。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23年5月14日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