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布時間:2023-05-18 14:55:11 瀏覽次數:174
- 《天回醫簡》讀札(二十六)
-
(北京硬糖娛樂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首發)一 《治六十病和齊湯法》簡一五二釋文作:
□□□□穜(種)二升,榆葉(屑)之三升,皆合;取棗一斗,去核,
(擣)之以撚(
-埏)之。日三粲(餐),廋(溲)多則常粲=之=(餐之,餐之)毋以酒=(酒,酒)一五二[1]
今按:整理者將“撚”讀為“埏”,取其“以水和土”之意,並指出在簡文中是將藥物調和成糊狀。我們認為此說過於迂曲,“埏”字確有用水和土的含義,但在古醫書中幾乎未見到它有調和藥物粉末的用法。反而是“撚”字,本就有用手捏、以指撚物、以手挼撚令緊的含義。《千金要方·鼻病》:“上三味末之,撚綿如棗核。”[2]該字,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作“撚”,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年版作“捻”。《外臺秘要·古今諸家丸方》:“和藥,衆手撚丸如梧子。”[3]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作“撚”,學苑出版社2010年版作“捻”。章炳麟《新方言》:“撚,俗作捻。”[4]前引《千金》《外臺》皆以俗字改之。《一切經音義·玄應音義》引《通俗文》:“手捏曰撚。”[5]《一切經音義·慧琳音義》引《考聲》:“以手挼撚令緊也,從手然聲也。”[6]因此,天回簡文中的“撚”當可如字讀,不煩通假。“(擣)之以撚之”的意思是說將醫方前面提到的稻米粉、榆葉碎、去核的棗肉擣在一起,並撚捏成團或丸狀。
二 《脈書·下經》簡三三釋文作:
• 心風。譙絕善怒,病甚則不可快也。三三
今按:《黃帝內經素問·風論》:“心風之狀,多汗惡風,焦絕善怒嚇,赤色,病甚則言不可快,診在口,其色赤。”[7]《甲乙經·陽受病發風》:“心風之狀,多汗惡風,焦絕善怒色赤,病甚則言不快,診在口,其色赤。”[8]《太素·諸風狀論》:“心風之狀,多汗惡風,焦絕喜怒,赫者赤色,痛甚則不可快,診在口,其色赤。”[9]
《素問》新校正已經指出“《甲乙經》無嚇字。”《醫學綱目·諸風注》則云:“嚇字衍文也。”[10]古代注家對“嚇”字的懷疑可謂由來已久,天回醫簡“善怒”後接“病甚則不可快也”進一步提供了援證。同時,若不嚴格劃定《黃帝內經》的成書年代,將“怒嚇”作為一條先秦秦漢的詞彙,“怒”字與“嚇”字的連用,似乎也是孤證。
清人田晉蕃認為“嚇”為“赫”之俗字。《一切經音義》一引《詩》“反予來嚇”,今《詩》作“赫”。《孝經》《釋文》:“赫,本又作赤。”傳寫者涉下“赤”字而誤衍。[11]田氏之說頗具啟發性,我們認為“嚇”字之衍,除了涉下“赤”字,還有另外兩種旁注混入的可能。
其一,“嚇”有“怒”義。《集韻》:“嚇,怒也。”[12]《詁訓柳先生文集》:“嚇音赫,怒也。”若“嚇”為上文“怒”的旁注,則有混入正文的可能;其二,“赭”可寫作“嚇”、“赫”。《文苑英華·牡丹賦》:“白者如月淡者如赭”,注曰:“一作嚇”。[13]《河東先生集·賀進士王參元失火書》:“赭其垣”,注曰:“赭音者,一作赫。”[14]“赭”還有“赤色”義。《文選·報任少卿書》:“衣赭衣”,張銑曰:“赭,赤色也。”[15]《一切經音義·慧琳音義》引《考聲》:“赭,赤色也。”[16]若“赭”為下文“赤色”的旁注,則亦有混入正文之可能。尤其是《太素》的“赫者赤色”,其“者”字《素問》《甲乙經》皆無,若涉“赭”字衍出倒不令人感到過分突兀。其底本或是寫作“赭赤色”,“赭”字為“赤色”注。
按《古書疑義舉例》的分類,我們提出的兩種旁注混入的可能,屬於“兩字義同而衍例”。《墨子·備城門篇》:“今吏民皆智知之。”俞樾按:“智”、“知”義同,其原本當作“今吏民皆智之。”傳其學者謂此“智”乃知識之“知”,因相承而衍“知”字矣。[17]
從王冰注“善怒而嚇人”和《太素》來看,王冰和楊上善當年看到此篇的版本已經摻有“嚇”。不過此“嚇”究竟是旁注混入的衍文,還是《素問》成書時就有的正文(可將其視為對《天回醫簡》文本的一種發展),目前尚不能確知。“嚇”與其上接的“怒”字義同,其異體字“赫”又與“赤”可聯繫。“赭”與“赤色”義同,又可寫作“嚇”。魯魚亥豕,遂成懸案。
此外,郭靄春先生以《醫心方》引《小品方》作“憔悴”為據,認為“焦”與“憔”通,“悴”本作“脃”,“脃”與“絕”形近致誤。[18]以天回醫簡的“譙絕”證之,晚出的《醫心方》當誤。查淺倉屋藏版《醫心方·風病症候》“憔悴”作,[19]“悴”寫作“
”,是其俗字。雖然我們不贊同郭氏以“焦絕”為“憔悴”之誤的觀點,但將其推論順序倒轉,則不失為解釋《醫心方》出現舛誤的佳論。該字本從天回醫簡作“絕”,後訛成“脃”,再轉作“悴”(
)。
[1] 天回醫簡整理組編:《天回醫簡》(下册),文物出版社2022年11月,第119頁。
[2] (唐)孫思邈著;李景榮等校釋:《備急千金要方校釋》,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年,第214頁。
[3] 高文柱校注:《<外臺秘要方>校注》,學苑出版社2010年,第1094頁。
[4] 蔣禮鴻,殷孟倫,殷煥先點校:《章太炎全集.新方言、嶺外三州語、文始、小學答問、說文部首均語、新出三體石經考》,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70頁。
[5] 徐時儀校注:《一切經音義》(三種校本合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310頁。
[6] 同4,第1121頁。
[7] 郭靄春主編:《黃帝內經素問校注》,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年,第389頁。
[8] 張燦玾,徐國仟主編:《鍼灸甲乙經校注》,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年,第1185頁。
[9] (隋)楊上善注:《黃帝內經太素》,中醫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472頁。
[10] (明)樓英編撰;阿靜等校注:《醫學綱目》,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6年,第161頁。
[11] (清)田晉蕃撰;黃作陣等校注:《內經素問校證》,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5年,第163頁。
[12] (宋)丁度等編:《宋刻集韻》,中華書局1989.8(2015.5重印),第210頁。
[13] (宋)李昉等編:《文苑英華》,中華書局1982年,第692頁。
[14] (唐)柳宗元撰:《河東先生集》(第4册)繁體影印版,讀者出版社2019年,第333頁。
[15] (梁)蕭統編;(唐)李善等注:《六臣注文選》,中華書局2012年,第769頁。
[16] 同4,第2014頁。
[17] (清)俞樾撰著;趙一生主編:《俞樾全集》第六册(古書疑義舉例.經課續編),浙江古籍出版社2017年,第80頁。
[18] 同7,第390頁。
[19] (日)丹波康賴撰:《醫心方》,人民衛生出版社影印1955年6月第1版、1993年3月第1版第3次印刷,第81頁。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23年5月18日1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