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布時間:2023-05-22 08:23:32 瀏覽次數:815
- 試説“賤臣筡西問秦王”觚的“廥纂”
-
(北京硬糖娛樂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首發)
湖北云夢鄭家湖墓地M274出土的“賤臣筡西問秦王”觚,正面第四行有如下文句:
巍(魏)人與越人戰宿胥之壄(野),而棲越王廥(會)稽廥纂之上;當此時,吳人侵(寢)兵立義事鬼,強為天子,吳人不侵(寢)兵立義事鬼,(正4)盡已失其先王冢廟及與大都連者。
整理者指出,魏越宿胥之戰,這是第一次見諸文獻記載;越王勾踐兵敗於吳而棲會稽,則多見於史書。[1]如《國語·越語上》:“越王句踐棲於會稽之山”,解:“山處曰棲。”[2]《墨子·魯問》:“昔者吳王東伐越,棲諸會稽。”[3]《戰國策·韓三》:“昔者,吳與越戰,越人大敗,保於會稽之上。”[4]《新書·耳痹》:“闔閭沒而夫差即位,乃與越人戰江上,棲之會稽。”[5]《史記·蘇秦列傳》:“越王句踐棲於會稽。”[6]《越絕書·越絕外傳記範伯第八》:“是時,句踐失衆,棲於會稽之山。”[7]出土文獻也有記載,清華簡《越公其事》:“趕陞(登)於會旨(稽)之山。”[8]
應該說,越王句踐戰敗後帶領國人棲息在會稽山的事迹,是先秦秦漢時代傳世文獻的一種共識。只不過相關記載都未見“會稽”下還有其他後綴字詞者,這就讓“賤臣筡西問秦王”觚中的“廥(會)稽廥纂”顯得費解。
整理者認為“廥纂”之含義待考。不過也給出了一些具有指向性的思路。《史記·趙世家》:“十二年,邯鄲廥燒”,司馬貞《索隱》:“廥,積芻稾之處。”《楚辭·天問》:“纂就前緒”,洪興祖補注“纂”:“集也。”[9]推測整理者認為“廥纂”與積芻稾之處有關,且“纂”有“集”義。
我們認為“廥纂”之“纂”當通作“攢”,訓為聚義。《文選·笙賦》:“歌棗下至纂纂”,李善注:“攢,聚貌也。纂與攢,古字通。”[10]《經典釋文·周禮音義》:“竹櫕”,李(軌)音纂。[11]《漢書·司馬相如傳》:“攢戾莎”,顏師古曰:“攢,聚也。”[12]
“廥纂(攢)”[13]與《漢書》《呂氏春秋》中的“積聚”、《管子》中的“廥倉”、張家山漢簡中的“積㝡(聚)”同義,均是指存儲糧草的所在。《呂氏春秋·懷寵》:“不燒積聚,不焚室屋。”[14]《漢書·高帝紀》:“佐彭越燒楚積聚”,顏師古曰:“所畜軍糧芻稾之屬也。”[15]《漢書·嚴助傳》:“越人有入伐材者,輒收捕,焚其積聚,雖百越,奈邊城何!”[16]《管子·度地》:“虛牢獄,實廥倉。”[17]張家山漢墓竹簡(336號)《賊律》:“賊燔城、官府及縣官積㝡(聚),棄市。賊燔寺舍、民室屋、盧舍、積㝡(聚),黥為城旦舂。其【失】四六火延燔之,罰金四兩,責(債)所【燔】。鄉部、官嗇夫、吏主者弗得,罰金各二兩。四七”[18]
“廥纂(攢)”與“積聚”等同類存儲場所,在《新唐書》中又作“廥聚”、“廥廩”、“廥藏”。《新唐書·朱粲傳》:“去則燔廥聚,毀城郭。”[19]《新唐書·顏真卿傳》:“料才壯,儲廥廩。”[20]《新唐書·牛徽傳》:“王室方復,廥藏殫耗。”[21]
觚文“而棲越王廥(會)稽廥纂(攢)之上”,是說越王句踐與軍民居處在會稽山上存儲糧草補給的地方。宋代的《會稽志》還存有該事件的痕迹:“儲山在縣東南一百四十里,周處《風土記》云越王供儲在此,又云張瑤種田立廥倉於山中,故名之。俗稱粟山。”句踐居於“廥纂(攢)”處,一方面是保護糧草補給,另一方面可能是和敵國(按木觚是魏國、按傳世文獻是吳國)做殊死一搏。《十一家注孫子》:“二曰火積”,張預云:“焚其積聚,使芻糧不足。故曰:‘軍無委積則亡。’”作為戰敗之國,躲到會稽上的越王及其國人,最後的一絲生機可能就是存儲在山中的“廥纂(攢)”。“廥纂(攢)”之意,與同時代文獻中的廥倉、積聚、積㝡同義,在中古時期演化出廥聚、廥廩、廥藏等異名,屢屢出現在政論以及戰事記載中。
雖然“賤臣筡西問秦王”觚的作者不詳,且其策論所言的史事存在可信度的問題。但“而棲越王廥(會)稽廥纂(攢)之上”確實透露了一些越王戰敗後棲居會稽山的細節,這是傳世文獻所闕如的。
[1] 李天虹、熊佳暉、蔡丹、羅運兵:《湖北云夢鄭家湖墓地M274出土“賤臣筡西問秦王”觚》,《文物》2022年第3期,第68頁。
[2] (清)董增齡撰:《國語正義》,巴蜀書社1985年,第1267頁。
[3] 吳毓江撰,孫啟治點校:《墨子校注》,中華書局1993年,第733頁。
[4] 左丘明;劉向:《國語·戰國策》合刊本,嶽麓書社1988年,第274頁。
[5] (漢)賈誼撰;閻振益,鐘夏校注:《新書校注》,中華書局2000年,第269頁。
[6] (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中華書局2013年,第2741頁。
[7] (東漢)袁康,(東漢)袁平著;徐儒宗點校:《越絕書》,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44頁。
[8]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柒)》,中西書局2017年,第114頁。
[9] 同[1],第73頁。
[10] (梁)蕭統編;(唐)李善等注:《六臣注文選》,中華書局2012年,第341頁。
[11] (唐)陸德明撰;張一弓點校:《經典釋文》,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213頁。
[12]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中華書局2013年,第2555頁。
[13] “攢”字還與“菆”字通,“菆”字即“叢”字,也有衆集義。張家山漢簡《盜蹠》的“大城菆民”,整理者即將“菆”括注讀為“聚”。
[14] 許維遹撰;梁運華整理:《呂氏春秋集釋》(下册),中華書局2018年,第171頁。
[15] 同[12],第43頁。
[16] 同[12],第2781頁。
[17] 黎翔鳳撰;梁運華整理:《管子校注》,中華書局2004年,第1063頁。
[18] 荊州博物館編;彭浩主編:《張家山漢墓竹簡:三三六號墓》,文物出版社2022年,第170頁。
[19] (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第3728頁。
[20] 同[17],第4854頁。
[21] 同[17],第5233頁。
(編者按:本文收稿日期為2023年5月19日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