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布時間:2024-08-22 21:16:43 瀏覽次數:302
- 談天回醫簡中“折”字的用法
-
(北京硬糖娛樂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首發)天回醫簡中“折”字凡五見,分見於《脈書·上經》簡三〇、《脈書·下經》簡二一一、《脈書·下經》簡二三九、《治六十病和齊湯法》簡一八三、《治六十病和齊湯法》簡一九〇。先將相關簡文移錄如下:
(1)• 赤乘赤,不死,且驚,後乃折。三〇壹[1](脈書·上經)
(2)疾,喉畀(痹),膺痛,㾺,眴亂,乳痛,心與胠痛,腹外穜(腫),膚張(脹),氣折,佩痛,魚股痛,厀(膝)寒痛,骭前痛,足□上痛,中指二一一(脈書·下經)
(3)• 閒別大陰脈。出尻,繚婢(髀),出深貪。齊(臍)上痛,奏於心,痛山(疝),折(癃),遺弱(溺),久(灸)大陰。二三九(脈書·下經)
(4)治內瘀及折傷痛。(屑)越底(砥)五,石赭二,並合。溫美酒一棓(杯),取藥二撮,置其中,撓,酓(飲)之,日再。一八三(治六十病和齊湯法)
(5)五十八 治心暴痛。(屑)(椒)覈(核)一升,以酒一杯酓(飲)之。• 其一曰:卬(仰)屋左榮,以左手取亓(其)木若草蔡長尺,即禹步三,折置病者心上;一九〇因以左足徐蹱(踵)之,男七﹂,女二七,已=(已。已)試。(治六十病和齊湯法)
第一例,是《脈書·上經》五色脈診的內容,我們曾疑其爲華佗所行之“五色診”。[2]其文本結構爲先言五色相乘,再言疾病的預後,即最後的結果。所見預後,有“病自已”、“以夏死”、“可治而久”、“不治”、“以秋死”、“以冬死”、“可治”等。因此“不死,且驚,後乃折”也應該是關於預後的記載,“折”當訓短折、夭折,即今人所謂“非正常預期壽命死亡”的含義。《漢書·敘傳下》:“懷折亡嗣”,顏師古注:“折,謂夭也。”[3]《素問·生氣通天論》:“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王冰注:“日不明則天境暝昧,陽不固則人壽夭折。”[4]
第四例,“折傷”即泛骨折類的疾病。《普濟方》有“折傷門”,《魏書·世宗紀》有“折傷醫”與“太醫”並稱,《唐律疏議》將“折傷”歸爲“鬥訟”,規定“折傷,謂折齒以上。”[5]故此處“折傷”之“折”,當遵其常訓,即折斷。《戰國策·秦策四》:“刳腹折頤”,高誘注:“折,斷也。”[6]
第五例,“折置病者心上”,里耶秦簡8-876+8-1376+8-1959對應文句作“析,(尃)傅之病者心上”。我們曾討論在對屋榮草的處理上,從字形來看,里耶釋“析”,天回釋“折”均不誤。具體的差別是,“析”可能是將草豎向中剖,不改變原來的長度。“折”是將草橫向對折,長度減少爲原來的二分之一。雖然里耶醫方的抄錄時間早於天回醫簡,但兩者醫方底本的成書時間難以確定。加上“析”與“折”,傳世文獻每有互訛者,目前尚不好判斷兩種處理方法,哪一種更接近原貌。[7]拙文也曾指出里耶秦簡此方中“屋左榮”(房子左部房檐上的草),與《抱朴子》所載的“青龍上草”位置暗合。[8]《抱朴子內篇·登涉》:“又曰,往山林中,當以左手取青龍上草,折半置逢星下,歷明堂入太陰中,禹步而行,三呪曰,諾臯,太陰將軍,獨開曾孫王甲,勿開外人,使人見甲者,以爲束薪;不見甲者,以爲非人。則折所持之草置地上,左手取土以傅鼻人中,右手持草自蔽,左手著前,禹步而行,到六癸下,閉氣而住,人鬼不能見也。”[9]《醫心方》卷十四“治鬼瘧方”引《范汪方》:“雞鳴發者,小兒鬼,附子主治,服藥訖,持小兒墓上折草木”,又“人定作者,小兒鬼也,先作時,病者取小兒墓上折草木,立愈。”[10]兩處文獻均帶有巫祝色彩,唯《抱朴子》中的“折”用作動詞表折斷,《醫心方》裏的“折”用作形容詞表彎折的。天回醫簡此方也帶有祝由痕跡,因此我們更傾向“折”爲原字,里耶的“析”是傳抄致誤。因爲草已經被取下,意味着對其根部的“折斷”的動作完成,所以“折置病者心上”只有可能是進一步將草彎折、屈曲。其具體的形態可能是折斷,也可能是曲而不斷。
第二例和第三例,用法相同故放在最後討論。關於第三例的“折(癃)”,我們已指出:“折(癃)”等同“閉癃”,疑“折”可通作“窒”,訓窒塞之義。折、質、窒,三字聲紐分屬章、端二紐,韻部分屬月、質二部。章端雙聲,月質旁轉,古書多相通。古質、晢通用。《儀禮·士冠禮》:“質明行事。”質,《說文》“晢”字條引作“晣”。古郅、質通用。《史記·貨殖列傳》:“而郅氏鼎食。”郅,《漢書·貨殖傳》作“質”。古窒、懫通用。《易·損》:“君子以懲忿窒欲。”《經典釋文》:“窒,劉、鄭作懫。”
“窒”,有窒塞義。《易·訟》:“窒惕,中吉”,孔穎達疏:“窒,塞也。”《漢書·揚雄傳下》:“窒隙蹈瑕而無所詘也”,顏師古注:“窒,窒塞也。”《呂氏春秋·盡數》:“處鼻則爲鼽爲窒”,高誘注:“窒,不通。”不過,“折”之古義似也有杜塞的內涵。《孔子家語·賢君》:“忠士折口”,王肅注:“折口,杜口。”《說文通訓定聲》據此例,將“折”假借爲“窒”。似“折”之杜塞義,亦可由“窒”輾轉借來,較爲曖昧不明。故我們認爲此處“折”通“窒”較宜。[11]
關於“折”字聲系和“至”字聲系的通假,我們注意到還有更爲直接的出土文獻例證。在討論《陰陽二十五人》的“桎”以及《五音五味》的“桎羽”時,賈連翔先生指出如果考慮到《周易·履》“履虎尾,不咥人”之“咥”有異文作“噬”,可以說明“桎羽”相當於“逝羽”。[12]陳民鎮先生則進一步認爲,“”在戰國簡牘中可讀作“逝”,亦可讀作“噬”。因此,“咥”“噬”相通,亦可說明“桎羽”即“(逝)羽”。[13]
第二例的“氣折”,我們認爲等同醫書中的“氣窒”、“氣閉塞”、“氣塞”,故應如第三例的“折(癃)”那樣,通作“窒”,訓窒塞之義。《靈樞·本神》:“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14]《千金要方》卷六下“喉病第七”:“若臓熱,咽門則閉而氣塞。”[15]通過第二例和第三例的訓釋,當可進一步地肯定《孔子家語·賢君》的王肅注“折口,杜口”中的閉塞義,不是源自“折”的本字,而是經由“窒”字音近而借。這也頗可以說明字書中“折”與“杜”的聯繫,爲何僅此孤注可參。《孔子家語》中“忠士折口”之“折口”,大概相當於古書中的“閉口不言”、“緘口不言”、“鉗口不言”、“窒口不言”。《新唐書·郝處俊傳》:“將刑人,必先以木丸窒口云。”[16]《金史·逆臣傳》:“師恭臨刑,繩枚窒口不能言。”《新修科分六學僧傳》:“因取土窒口,衆懼許之。”《喻林》云龔氏注中說引古語云“上士閉心,中士閉口,下士閉門”,大概就是相似的比喻。
因此,天回醫簡所見“折”字的用法有三種。①表夭折、短折,指患者的壽命未達到預期,參第一例。②表折斷、彎折,指改變物體原先平直的狀態,參第四例和第五例。③通作“窒”,表窒塞、堵塞、閉塞,指原本通行暢通之處被堵塞,參第二例和第三例。其中,以“折”通“窒”表閉塞的關係,系前所未明的新知,可以豐富我們對出土文獻中“折”字用法的相關認知。同時,“折”字聲系與“至”字聲系的通假關係還出現在清華簡《五音圖》中,可以互爲印證。
[1] 天回醫簡整理組編:《天回醫簡》(下冊),文物出版社2022年11月,第11頁。
[2] 拙文:《老官山漢墓醫簡所見“五色診”管窺》,武漢大學簡帛網2016年12月29日,http://www.bsm.org.cn/?hanjian/7439.html。
[3]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中華書局2013年,第4251頁。
[4] 郭靄春主編:《黃帝內經素問校注》,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年,第28頁。
[5] 袁文興,袁超注譯:《<唐律疏議>注譯》,甘肅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590頁。
[6] 高誘注:《戰國策》,上海書店出版社1987年,第56頁。
[7] 拙文:《<天回醫簡>讀札》,武漢大學簡帛網2023年3月6日,http://www.bsm.org.cn/?hanjian/8910.html。
[8] 拙文:《里耶秦簡、周家臺秦簡、北大藏秦簡所見醫簡集釋及相關問題研究》,武漢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8年,第7頁。
[9] 王明著:《抱扑子內篇校釋》,中華書局1986年(1996年第四次印刷),第302頁。
[10] (日)丹波康賴撰,高文柱校注:《醫心方》,華夏出版社2011年,第295-296頁。
[11] 拙文:《<天回醫簡>讀札(五十三)》,武漢大學簡帛網2024年5月27日,http://www.bsm.org.cn/?hanjian/9409.html。
[12] 賈連翔:《清華簡<五音圖><樂風>兩種古樂書初探》,《中國史研究動態》2023年第5期,第61頁。
[13] 陳民鎮:《清華簡<五音圖>論略》,《中國文化研究》2023年第4期,第47-48頁。
[14] 田代華等整理:《靈樞經》,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年,第25頁。
[15] (唐)孫思邈著,李景榮等校釋:《備急千金要方校釋》,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年,第238頁。
[16] (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第4218頁。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24年8月20日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