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布時間:2025-01-09 09:14:59 瀏覽次數:107
- 《懸泉漢簡(肆)》綴合札記(十七)
-
(北京硬糖娛樂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首發)一 Ⅰ90DXT0109S:216釋文作:
守游徼陽成 Ⅱ90DXT0109S:216
Ⅰ90DXT0116②:75釋文作:
義 Ⅰ90DXT0116②:75[1]
兩簡茬口密合,簡面豎向紋路疏密度一致,當可綴合,茬口對比見下表:表1 彩圖 紅外 兩簡雖屬不同探方,但紋路一致,書體接近,當可跨探方綴合。查《形制表》,兩簡材質均爲松木,寬度相等均爲0.90cm,Ⅰ90DXT0109S:216的厚度爲0.20cm,Ⅰ90DXT0116②:75的厚度爲0.25cm,厚度亦接近,綴合的形制尺寸條件吻合。陽成是複姓,據張俊民先生統計懸泉漢簡有陽成利主、陽成滿、陽成譚等。[2]李晉章舊藏先秦古璽有“陽成
”。[3]綴合釋文作:
守游徼陽成義 Ⅰ90DXT0109S:216+Ⅰ90DXT0116②:75[4]
完整綴合見附圖A。二 Ⅱ90DXT0214②:215釋文作:
出錢百五十糴稻米 Ⅱ90DXT0214②:215[5]
Ⅱ90DXT0114②:220釋文作:
米一斗五升 八月甲辰以給長史將軍以下 Ⅱ90DXT0114②:220[6]
兩簡茬口密合,可復原“米”字,對比見下表:
表2 彩圖 紅外 兩簡雖屬不同探方,分別被《懸泉》(叁)(肆)兩册收錄,但茬口密合,內容銜接通順屬廩食記錄,當可跨探方綴合。查《形制表》,兩簡材質均爲紅柳,寬度相等爲1.00cm,厚度相等爲0.20cm,綴合的形制尺寸條件吻合。綴合釋文作:
出錢百五十糴稻米一斗五升 八月甲辰以給長史將軍以下 Ⅱ90DXT0214②:215+Ⅱ90DXT0114②:220
完整綴合見附圖B。三 Ⅱ90DXT0115④:39釋文作:
出粟五斗二升 以食安遠侯副衛司馬遣假千人尊所將送匈奴歸義抪類王使十一人質子三人凡十三人=一食四升東 Ⅱ90DXT0115④:39
今按:“抪類”之“抪”,當讀爲“蒲”。从布得聲字,與从甫得聲字,古通。古布、尃通用。《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尃結縷。”“尃”,《漢書·司馬相如傳》作“布”。古怖、悑通用。《說文》:“怖,悑或从布聲。”准此,簡文中的“抪(蒲)類王”當即《漢書·西域傳》所記“東蒲類王”,“抪類”與“蒲類”恐怕都是匈奴名的漢字構擬。《漢書·西域傳》:
至元帝時,復置戊己校尉,屯田車師前王庭。是時匈奴東蒲類王茲力支將人衆千七百餘人降都護,都護分車師後王之西爲烏貪訾離地以處之。[7]
西域傳記載匈奴東蒲類王在元帝時歸義,簡文稱呼其爲“歸義抪類王”,正與《漢書》吻合。又安遠侯鄭吉封侯時間在漢宣帝黃龍元年,故此簡上限應在宣帝時期。簡文所謂“質子”,可能是漢廷控制已歸義外族統治者的一種政治手段。安遠侯鄭吉,《漢書》有傳,另見於懸泉漢簡Ⅰ90DXT0109S:217。附圖: A B [1] 甘肅簡牘博物館、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編:《懸泉漢簡·壹》,中西書局2019年,第558頁。
[2] 張俊民:《懸泉漢簡所見漢代複姓資料輯考——敦煌懸泉置出土漢簡所見人名綜述(三)》,《秦漢研究》第2輯,三秦出版社2007年,第195頁。
[3] 蔡振華:《介紹一批李晉章舊藏古璽印》,《出土文獻》,2024年第1期,第120頁。
[4] 此爲《懸泉》(壹)內部綴合,附記在此系列讀札中。
[5] 甘肅簡牘博物館等編:《懸泉漢簡·肆》,中西書局2024年,第600頁。
[6] 甘肅簡牘博物館等編:《懸泉漢簡·叁》,中西書局2023年,第380頁。
[7]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中華書局2013年,第3874頁。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為2025年1月7日2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