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布時間:2023-08-19 21:43:21 瀏覽次數:642
- 讀北大秦簡筆記二則
-
(安徽大學漢字發展與應用研究中心)
(首發)北大秦簡《從政之經》中有一句“同能而異,毋窮窮,毋岑岑,毋衰衰”。我們尚未見到原書,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刊發“周一”先生文章(下文簡稱“周文”),公佈本句內容並作校釋。我們閱讀周文後覺得部分語句訓釋尚有可商。簡錄如下:
(1)“毋窮窮”,周文曰:
“毋窮窮”整理者注釋引睡虎地秦簡注釋所引《荀子·修身》:“不窮窮而通者積焉”為釋。按如此解釋恐非是。“窮”為“窮盡”“困窘”之義,《呂氏春秋·季春》“賜貧窮”高誘注:“鰥寡孤獨曰窮。”《尹文子·大道下》:“窮獨貧賤,治世之所共矜,亂世之所共侮。”“窮獨”義近,則“窮”亦“獨”也。此“窮”字之義後世又寫作“煢”,即“孤獨無依”之義,疑在簡文中指特立獨行,孤立無友。
按,《呂氏春秋·離俗覽·上德》“臣聞賢主不窮窮”,于省吾先生曰:“上‘窮’字作動詞解,下‘窮’字謂困窘也。言賢主不窮迫於困窘也。”《呂氏春秋》中的“不窮窮”與《從政之經》的“毋窮窮”句意當相同,即于老所說的“不窮迫於困窘”。
(2)、“毋衰衰”,周文曰:
“衰衰”整理者沒有解釋,“衰”字典籍常訓為“弱”“微”“減”等,在簡文中疑意為“懈怠”。《楚辭·九章·涉江》:“餘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王逸注:“衰,懈也。”簡文“毋窮窮,毋岑岑,毋衰衰”用通俗的話講就是“不要孤立,不要驕傲,不要懈怠。”
按,“衰”或可破讀為“綏”。《釋名·釋兵》中有如下幾句
綏,夏后氏之旌也,其形衰衰也。
翿,陶也,其貌陶陶下垂也。
幢,童也,其貌童童然。
旛,幡也,其貌幡幡然也。
後三句中“翿”與“陶”、“幢”與“童”、“旛”與“幡”皆音近。所以“綏”與“衰”音近當無疑。事實上,兩字古音韻部同為微部,按照《漢字古音手冊》的觀點,“綏”字在心紐,“衰”字在山紐,同屬齒音,兩字完全存在通假的可能。“綏”,安也。《詩·周南·樛木》“福履綏之”,《毛傳》:“綏,安也。”古籍中也有“綏綏”連言者,例如《詩·衛風·有狐》“有狐綏綏”,清人姚際恆曰:“綏訓安,綏綏,兩相安意。”從這個意思來說,“綏綏”與“安安”義近。《禮記·曲禮上》“積而能散,安安而能遷”,鄭注:“位己今安此之安”,故“綏綏”可理解為“安此之安”,即安於當前,不求進取。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為2023年8月17日2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