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布時間:2023-08-30 08:52:02 瀏覽次數:1260
- 北大秦簡札記之五
-
(吉林外國語大學語言文字中心)
(首發)北大秦簡《隱語三》簡七、八、九有如下內容:[1]
有人居此,敦(純)如黃色。夫爲廷史,妻輒執(第七簡)賊。
•澤(釋)之隱者,吾有智(知)之矣。民爲人殹產(第八簡)□,唯(雖)禹莫如。以吾説之,紿(殆)類比(篦)疏(梳)。(第九簡正)
這是關於梳篦的隱語,其中所謂的“民”字作形,雖然字形稍有殘泐,但是最中間一長捺筆劃沒有貫穿上部,故此字不應是“民”字,且“民爲人殹”,辭例也較為奇怪。秦簡牘常見的“氏”字作、、諸形,[2]比較可見此字應是“氏”字。在這裡應讀爲“是”,爲代詞用法。
“産”字下一字作,此字上部因竹簡破損導致筆劃殘泐,整理者認為此字僅存右半,似“攴”似“殳”。我們認為整理者意見恐不成立。諸如北大秦簡《隱語》中的“殹”作形,所从“殳”形明顯與形不同。此外《隱語》中的“敦”作形,所从攴形也與形不同;而北大秦簡《公子從軍》中的“及”作形,明顯形與此“及”形相同。此形左側可能沒有其他偏旁,即使有偏旁,可能佔有的書寫空間也很小,尤其是從此簡背面的開頭字形來看,其字形較為完整,說明這支簡上部殘泐的部分不是很大,故形應該就是殘缺了上部的一撇,綜合考慮此字可能就是單個“及”字形。
我們懷疑此“及”字讀爲“歰”。《說文解字》:“,行皃。从彳歰聲。一曰此與馺同。” 又“馺”,《說文解字》:“馬行相及也。从馬从及。讀若《爾雅》‘小山馺,大山峘。’”段注曰:“从馬及,及亦聲。”故“及”可讀爲“歰”,沒有任何障礙。《說文解字》:“歰,不滑也。”王筠《繫傳校錄》:“歰者兩人之足也,故倒上兩足以見意。四足相迕,豈能行哉?故歰即濇也。”[3]又《說文解字》:“濇,不滑也。”段注:“(濇)不滑也。《止部》曰:‘歰、不滑也。’然則二字雙聲同義。《七發》:‘邪氣襲逆,中若結轖。’此假轖爲濇也。”在“轖”字下段注又曰:“轖之言嗇也,引申之爲結塞之偁。故枚乗《七發》曰:‘邪氣襲逆,中若結轖也。’”其實,“濇、歰、澁”即我們所熟知的“澀”字。由上引段注的論述可見,“濇(澀)”可引申爲結塞之意(簡文這裡是暗指人頭髪乾澀、不順滑)。《禮記·玉藻》:“髮晞用象櫛。” 孔穎達疏:“晞,乾燥也。沐已,燥則髮澁,故用象牙滑櫛以通之也。”《普濟方》曾收錄“治髭髪乾澀、令潤澤洗髮方”。由此可見,頭髮不順滑是古今共有的現象。
簡文中“”,整理者認為上从樊,下从糸,爲“繙”字異體。我們認為整理者字形分析至確。但是此字可能不用再釋讀爲“繙”,《說文解字》:“繙,冕【冤】也。”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繙冤,疊韻連語。雜亂之意。”徐灝《段注箋》:“繙冤者,紛紜之轉語。”[4]故“繙”與“冤”字聯合使用才能表示雜亂之意。此處如果單用,顯得十分可疑(即使是可以單用,也和此處我們解釋的含義接近)。我們認為“”讀爲“樊”即可,或者讀爲“繁”。[5]《莊子·齊物論》:“樊然淆亂。”其指紛雜之義。劉勰《文心雕龍·鎔裁》:“遊心竄句,極繁之體。”即指繁杂之意(此處明顯是在暗指頭髮雜亂無章的狀況)。
簡文中的“產”字,整理者沒有解釋。我們認為此處讀爲“剗” (或者考慮讀爲“鏟”“刊”等詞語),二者上古音均為齒音元部,字音關係十分密切,“剗”表示消除義。《漢書·敘傳下》:“革剗五等”,肖該音義引韋昭曰:“剗,削也。”《廣雅·釋詁三》:“剗,削也。”其又可以引申為消除之意。《孫子兵法·九地篇》:“踐墨隨敵”,陳皞注:“踐墨一作剗墨。賈林曰:‘剗,除也。’”
綜上,簡文將梳篦擬人化處理,認為這個“人”最大功用就是可以消除結塞、不順滑和雜亂的狀況,即使是大禹也比不過他。眾所周知,大禹治水就是通過疏導的方法來進行的,這就和梳篦理順人的頭髮是一樣的原理,文中甚至認為梳篦比大禹的作用還要大。
因此處簡文較難理解,希望我們以上的嘗試能為正確理解簡文含義提供一些幫助!
[1] 北京大學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所編:《北京大學藏秦簡牘(壹)》,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年,釋文注釋第129頁,紅外圖版第121、122頁。下印此書不另注。
[2] 方勇:《秦簡牘文字編》,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54頁。
[3] 湯可敬撰:《說文解字今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第212頁。
[4] 湯可敬撰:《說文解字今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第1891頁。
[5] 高亨纂著;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會典》,齊魯書社,1989年,第217頁。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為2023年8月29日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