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布時間:2024-08-19 17:16:32 瀏覽次數:272
- 北大秦簡《病方》醫學術語考釋三則
-
(廣東省中醫院)
(首發)北京大學藏秦代簡牘圖版及釋文內容現已公開出版。在閱讀《病方》時,我們發現原釋文尚存在一些有待商榷之處。今不揣淺陋,對簡174背-172背中的三則醫書術語做些簡單討論,以求教于方家。
一、尼
北大秦簡《病方》簡174背-172背釋文如下:
人毋(無)故腹盈不能尼,是胃(謂)内閉,以水煮榆胕(柎)白者而㱃(飲)亓(其)汁,出矣。一曰,取歍(烏)豙(喙),削之令白,而膏之,係亓(其)端,入(纂)中没之,亓(其)自出也。一曰,取榆柎白者一把,以酉(酒)五卮并煮之,令一卮,而㱃(飲)亓(其)汁,即衣,毋寒毋温,適利以臥,廷罷而起食,必晦毋食爲之。[1]
“不能尼”,整理者認為“尼”字所指不詳,通過上下文推測大致應是“小便”之義[2]。但無論是在出土文獻還是傳世文獻中,均無“尼”指小便的其他例證,因而整理者在進行相關闡釋時也比較謹慎。
我們認為,“尼”應讀為“泥”,指糞便。理由如下:
①該段簡文共載有一種疾病和三首對應的醫方。一種疾病,即“無故腹盈不能尼”的內閉病;三首醫方,即水煮榆柎方、烏喙入纂方和酒煮榆柎方。“內閉”,後世醫書謂之“內關”,常與“外格”統稱為“關格”,如:
《諸病源候論》卷十四《關格大小便不通候》:關格者,大小便不通也。大便不通,謂之內關;小便不通,謂之外格;二便俱不通,為關格也。[3]
“大便不通,謂之內關”,與內關相應的內閉也當以“大便不通”為臨床表現,進而可知“尼”字是應指糞便而非小便。不過由於從內閉到內關,病名已經發生了變化,雖然這種變化可能是由於“閉”“関”二字形近義同引起的,但若想明確“尼”字的含義,仍需要綜合多方面的證據。
②由於疾病的臨床表現和服藥後的反應之間存在著極強的邏輯關聯,因此我們可以根據服藥後的反應來反推“尼”字的含義。“即衣”是服用酒煮榆柎方後最明顯的生理反應,也是藥物發揮治療功效的外在表現,“衣”即指“更衣”,在醫學文獻中為“排泄大便”之義,如:
《傷寒論》卷第五《辨陽明病脈證並治法第八》:不更衣,內實,大便難者,此名陽明也。[4]
《傷寒論》卷第五《辨陽明病脈證並治法第八》:小便數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5]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三《五痔第三》:腸痔:更衣挺出,久乃縮,母豬去[6]足懸蹄甲主之。脈痔:更衣出清血,蜂房主之。[7]
既然“不能尼”是內閉病的典型臨床表現,而內閉病又需要使用通瀉大便的方法來治療,那麼從醫學層面而言,我們可以肯定地認為“尼”字必然是指糞便。
③謝明宏認為:“因‘尼’是泥紐脂部字,‘屎’是書紐脂部字,兩者韻部相同,且都能通作書紐脂部的‘屍’字,故我們認為簡文的‘尼’或應讀‘屎’。古柅、杘通用,《說文》:‘柅,杘或從木,尼聲。’古𣢁、屎通用,《爾雅·釋訓》:‘殿屎,呻也。’《經典釋文》:‘殿屎,或作𣣈㕧。’又《詩·大雅·板》:‘民之方殿屎。’《說文·口部》引殿屎作念㕧。”[8]
謝先生訓“尼”為“屎”,可從,但其提出的“尼、屎均可書作屍字,因而通用”缺乏例證,不能苟同。我們認為,“尼”應讀作“泥”,本即有糞便之義,不必從通“屎”訓之。在馬王堆《五十二病方》中,也存在“泥”字表糞便義的例證:
馬王堆《五十二病方》:□闌(爛)者方ㄴ:以人泥塗之,以犬毛若羊毛封之。不巳(已),復以此數爲之,□□〼 [9]
“人泥”,馬繼興原釋作“人身汗垢”,後又參考日本赤堀氏、山田氏的意見改訓為“人屎”,言:“今考‘屎’與‘泥’字上古音均脂部韻,屎為書母,泥為泥母,二字可通。”[10]我們認為馬氏改訓後的釋義是正確的,後世也不乏用人或其他動物的糞便外敷治療皮膚爛傷的醫方,如:
《外台秘要方》卷第二十九《湯火瘡無問大小方四首》引張文仲:療湯火瘡,無問大小,秘要方:新熱牛糞,塗之,良。[11]
《外台秘要方》卷第三十《十三種疔腫方一十二首》引《備急》:療疔腫……又方:取人糞,幹者末之,挑腫破,敷瘡大良。[12]
《外台秘要方》卷第四十《馬骨所刺及馬血入舊瘡方八首》引《小品方》:療馬骨所刺,及馬血入人攻瘡中,毒痛欲死方:人糞泥之,又搗馬莧敷之。[13]
《太平聖惠方》卷第六十四《治丁瘡諸方》:治惡腫丁瘡及雜瘡方:
皂莢一兩,去黑皮,塗酥炙令焦黃,去子 麝香一分,細研
右件藥,搗,細羅為散,入麝香和勻,以人糞少許和如泥,塗封五日後開之,根自出矣。[14]
《聖濟總錄》卷第一百三十六《疔腫》:日本國敷治丁瘡,巴豆塗方:
巴豆十粒 半夏一枚 附子半枚 蜣蜋一枚
右四味,各為末,以人糞相和,看瘡大小,作紙圈子圍瘡口,以藥泥瘡上,絹貼之,一日三易。[15]
此外,傳世醫學文獻中也有稱“屎”為“泥”的例證,如《本草綱目》《本草便讀》等,均稱“蚯蚓屎”為“蚯蚓泥”:
《本草便讀·昆蟲部·地龍》:蚯蚓泥,即蚯蚓之屎。[16]
《藥性切用·蟲部·白頭蚯蚓》:蚯蚓泥,即蚯蚓屎,性味甘寒,瀉熱治赤白久痢。[17]
馬王堆《五十二病方》中以蚯蚓屎治療犬咬傷的醫方,在傳世文獻中也被轉述作蚯蚓泥:
马王堆《五十二病方》犬筮(噬)人傷者ㄴ:取丘(蚯)引(蚓)矢二□,以井上𦉥(罋)㡭(斷)處土與等,并熬之,而以美醯【□□□□】之,稍垸(丸),以尉(熨)其傷。犬毛盡,傅傷而巳(已)。[18]
《奇方類編》上卷《瘡毒門》:犬咬傷,蚯蚓泥和鹽研,敷之。[19]
綜上,“尼”應讀作“泥”,義為“糞便”。
二、柎
與“尼”字同出簡174背-172背,釋文同上。
“榆胕(柎)白者”,整理者認為:“‘胕’,讀為‘柎’,指花萼或子房。《山海經·西山經》崇吾之山‘有木焉,員葉而白柎’,郭璞注:‘今江東人呼草木子房為柎。音‘府’。一曰柎,華下鄂。’” [20]
“柎”是出土醫學文獻中的一個常見字,多與“厚”字構成藥名“厚柎”出現,如:
马王堆《五十二病方》:一,闌(爛)者,爵<壽(擣)>糵米,足(捉)取汁而煎,令類膠,即冶厚柎,和,傅。[21]
居延新简:〼一分。栝樓(蔞)、𦱂眯、麥丈句、厚付(柎)各三分。皆合和,以方寸匕,取藥一,置杯酒中,飲之。出矢鍭。[22]
天回医简《治六十病和齐汤法》:八 治風:石脂七分, 蜀𣐹(椒)五分, 方 (防) 風、細辛各四分, 厚柎 (朴) 五分, 陳朱 (茱) 臾 (萸) 一分, 圭(桂)十分, 薑六分, 皆冶合,三指撮直(置)温酒一杯中,日三㱃(飲),病已止。精。[23]
天回医简《治六十病和齐汤法》:十六 治穨(㿗)山(疝)。取茈(紫)帚(薓——參)七分,少辛四分,厚柎(朴)二分,杏核中實、圭(桂)、蜀𣐹(椒)、蕉莢各一分,合和。以方寸匕半刀<匕>取藥,直(置)温酒中,酓(飲)之,以知毒爲齊(劑)。·亓(其)一曰,治山(疝)。取穀<榖>大把二,乾薑三果(顆),圭(桂)二尺,勺(芍)藥五寸,棗半升,淳酒三斗,合和。以爲三釀三沸,濟取汁,酓(飲)之。日再,酓=(飲,飲)一升,衰益,以知毒爲齊(劑)。[24]
關於《五十二病方》中“厚柎”的“柎”字,尚志鈞從其“子房”這一義位切入,認為應是指厚朴的幼果。而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則認為“柎”應讀作“樸”,“厚柎”即“厚朴”[25],馬繼興贊成此說,並進一步闡釋道:“厚柎應即厚朴,為木蘭科植物厚朴的樹皮或根皮。”[26]裘錫圭、陳劍等學者也均認同原整理組的意見[27]。至於居延新簡和天回醫簡中出現的“厚柎”,則均解讀為厚朴,暫未見有學者提出應訓為厚朴幼果、子房或花萼的意見。
“厚柎”的“柎”究竟應作何解並非本文討論的重點,但既往學者們對於該字的討論提示了我們:出土醫學文獻中的“柎”字,除可指花萼或子房外,還有讀作“樸”、釋作“樹皮”的另一種可能性。據此,我們推想《病方》中的“榆柎”之“柎”,也應讀為“樸”,取樹皮之義,而非花萼或子房,“榆柎”即“榆樹皮”。理由如下:
①除“厚柎”外,馬王堆《養生方》中的“柳付”也可為我們提供參考。劉思亮先生認為“柳付”當讀為“柳樸”,釋為“柳皮”,並指出“付”為幫母侯部字,“樸”為滂母屋部字,聲母只清濁之分,韻部有嚴格的陰入對轉關係, 於理可通。[28]白于藍先生則更早指出,出土文獻中“付”“柎”“符”“朴”“樸”等字常常互通[29]。同理,“榆柎”亦可讀作“榆朴”,《說文解字》:“朴,木皮也。”段玉裁注:“顏注《急就篇》《上林賦》厚朴曰:‘朴,木皮也。此樹以皮厚得名。’按《廣雅》云:‘重皮,厚朴也。’” [30]“榆朴”,即榆樹皮。
③榆樹皮與《病方》記述的“榆柎”植物特徵相符。《病方》所用“榆柎”為“榆柎白者”,榆樹(Ulmus pumila L.)的花及花萼呈暗紫色,子房呈淡綠色,均與簡文中特別強調的“白者”不符。而中藥榆皮則需除去其最外的木栓層後,取其白色滑潤的韌皮部入藥,故又有“榆白皮”之稱,與《病方》所用“榆柎白者”相印合。如:
《本草經集注·榆皮》:二月采皮,取白曝幹。[31]
《證類本草》引《藥性論》:榆白皮,滑。能主利五淋,治不眠。[32]
《證類本草》引《日華子本草》:榆白皮,通經脈,涎傅癬。[33]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五下《癰疽瘰疬第八》:治小兒身體頭面悉生瘡方:榆白皮隨多少,暴令燥,下篩,醋和塗綿,以傅瘡上,蟲自出。亦可以豬脂和塗之。[34]
《外台秘要方》卷第三十六《小兒瘰疬方二首》引《必效》:療小兒項上瘰疬方:以榆白皮爛搗如泥,封之,頻易。[35]
③榆樹皮的功效與《病方》兩首榆柎方主治相符。水煮榆柎方、酒煮榆柎方均用於治療腹部脹滿、不能大便的內閉病,而這也恰與《神農本草經》榆皮條中記載的“主大小便不通”、《本草征要》榆白皮條中所述的“滑可去著,通便甚宜”的功效一致。晉唐方書中也有以榆皮治療大小便閉塞不通的記載,可為佐證,如:
《外台秘要方》卷第二十七《大便失禁並關格大小便不通方二十二首》引《范汪方》:療大小便不通,三陽實,大便不通方:
榆白皮三兩 桂心二兩 滑石六兩 甘草三兩,炙
右四味,以水一鬥,煮取三升,分三服。[36]
《外台秘要方》卷第二十七《大便失禁並關格大小便不通方二十二首》引《經心錄》:療關格大小便不通方:
芒硝 烏梅 榆白皮各五兩 芍藥 杏仁去皮、尖各四兩 麻子仁三兩 大黃八兩
右七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為三服。一方無烏梅,加枳實、幹地黃各二兩。[37]
綜上,《病方》中的“胕/柎”應讀作“樸”,義為“樹皮”,“榆柎白者”即中藥“榆白皮”。同理,馬王堆《五十二病方》第417/407行的“榆皮白□”也應據補為“榆皮白柎”,即中藥“榆白皮”。
三、
與“尼”字同出簡174背-172背,釋文同上。
“入中沒之”,“”,整理者釋作“纂”,認為:“也寫作‘篡’,也見於《五十二病方》第271/258行:‘一,痔者,以𨡓(酱)灌黄雌雞,令自死,以菅裹,涂(塗)上,炮之。涂(塗)乾,食雞,以羽熏(纂/篡)。’整理者引《類經》卷九張介賓注:‘即前後二陰之間也’,釋纂為會陰。按文義,本方之‘’指尿道。” [38]
除整理例舉的馬王堆《五十二病方》外,“篡”還見於張家山《脈書》:
张家山《脉书》:在腸,有農(膿)血,篡、脾(髀)、尻、少腹痛,爲腸辟(澼)。[39]
张家山《脉书》:在篡,癰如棗,爲牡(痔);其癰有空,汁出,爲牝(痔)。[40]
為行文方便,我們將張家山《脈書》中的這兩處“篡”字依次稱為“篡A”和“篡B”。
“篡A”,馬繼興、郝慧芳均訓為“會陰部”[41],高大倫認為“與會陰相當”[42],劉春語不同前人之論,認為:“‘腸澼’即痢疾。此病‘痛又有膿血’的情形看,此處‘篡’字應為‘肛門’解。痢疾赤白膿血便下,肛門疼痛,符合文意。”[43]可從。
“篡B”,馬繼興訓為會陰部[44],高大倫認為:“篡,人體部位名,即會陰。此處指篡後,即肛門周圍。”[45]劉春語指出:“《諸病源侯論·牡痔候》:‘肛邊生鼠乳出在外者,時時出膿血者是也。’其發病部位為‘肛邊’。”[46]馬氏、高氏訓作“會陰”,不確。趙有臣、羅寶珍認為應訓“肛門”[47],可信。
結合既往學者對張家山《脈書》中“篡”字的訓釋,我們認為《病方》中的“”字也應指肛門,而非尿道。理由如下:
①在上述列舉的出土文獻中,“篡”字所指均為肛門。
②傳世醫方中有以細長之物刺入尿道引流尿液的方法,如: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胞囊論第三》:凡尿不在胞中,為胞屈僻,津液不通,以蔥葉除尖頭,內陰莖孔中,深三寸,微用口吹之,胞脹,津液大通,便愈。[48]
《外台秘要方》卷第二十七《小便不通方一十三首》引《救急》:主小便不通方:取印成鹽七顆,搗篩作末,用青蔥葉尖盛鹽末,開便孔內葉小頭於中,吹之令鹽末入孔,即通。非常之效。[49]
二方所用的蔥葉為中空之物,與今導尿管相類,可引導尿液從中排出,然而《病方》“入中沒之”的“烏喙”為植物烏頭的母根,即便“削之令白”也是實心硬物,一般不作為導尿之物使用。在傳世文獻中,這類實心硬物一般也僅作通導大便之用,如:
《傷寒論》卷第五《辨陽明病脈證並治法第八》:陽明病,自汗出,若發汗,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內竭,雖硬不可攻之,當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通之。若土瓜根及與大豬膽汁,皆可為導。蜜煎方:食蜜七合,一味,內銅器中微火煎,當須凝如飴狀,攪之勿令焦著,欲可丸,併手撚作挺,令頭銳,大如指,長二寸許,當熱時急作,冷則硬。以內穀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時乃去之。[50]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五《秘澀第六》:芒消丸,治脹滿不通方……又方:獨頭蒜燒熟,去皮綿裹,內下部中,氣立通。又削薑裹鹽導之,及乾薑、鹽、杏仁搗丸導之,並佳。[51]
《外台秘要方》卷第二十七《大便不通方一十七首》引《肘後》:療大便不通方……又方:用礬石如指大者,導下部。[52]
《外台秘要方》卷第二十七《大便秘澀不通方七首》引《備急》:療卒大便閉澀不通方:葛氏云削瓜菹如指大,導下部中,即效。[53]
既然烏喙並不能作導尿之用,那麼也就否定了“”指尿道的可能。
③前文已證“尼”為糞便之義,同條的酒煮榆柎方又是通過藥物的瀉下作用來治療內閉,故可推知烏喙入纂方必是通導大便之方,“”字所指也只能是肛門。
綜上,“”字所指應為肛門,而非尿道。
[1] 北京大學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所:《北京大學藏秦簡牘》(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年,第862頁。
[2] 北京大學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所:《北京大學藏秦簡牘》(肆),第870頁。
[3] 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北京:華夏出版社,2008年,第122頁。
[4] 劉渡舟主編:《傷寒論校注》,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1年,第147頁。
[5] 劉渡舟主編:《傷寒論校注》,第165頁。
[6] 去:“左”字之訛。
[7]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三《五痔第三》,日本大阪:日本大阪オリ エソト出版社, 1989年影印本,下冊,第251頁。
[8] 謝明宏:《北大秦簡讀劄(三)》,2023年9月25日,簡帛網:http://www.bsm.org.cn/?qinjian/9198.html
[9] 裘錫圭主編:《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五)》,第271頁。
[10] 馬繼興:《中國出土古醫書考釋與研究》,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年,第289頁。
[11] 王燾:《外台秘要方》卷第二十九《湯火瘡無問大小方四首》,日本大阪:日本大阪オリ エソト出版社,1981年影印本,下冊,第565頁下欄。
[12] 王燾:《外台秘要方》卷第三十《十三種疔腫方一十二首》,下冊,第580頁上欄。
[13] 王燾:《外台秘要方》卷第四十《馬骨所刺及馬血入舊瘡方八首》,下冊,第796頁上欄。
[14] 王懷隱等編:《太平聖惠方》,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6年,下冊,第1370頁,
[15] 趙佶敕編:《聖濟總錄》,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年,下冊,第1554頁。
[16] 張秉成:《本草便讀》,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年,第260頁。
[17] 徐大椿:《神農本草經百種錄(附《藥性切用》)》,北京:學苑出版社,2011年,第220頁。
[18] 裘錫圭主編:《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五)》,第226頁。
[19] 吳世昌、王遠:《奇方類編》,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64頁。
[20] 北京大學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所:《北京大學藏秦簡牘》(肆),第870頁。
[21] 裘錫圭主編:《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五)》,第271頁。
[22] 馬繼興:《出土亡佚古醫籍研究》,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5 年,第 9 頁。
[23] 天回醫簡整理組:《天回醫簡》,北京:文物出版社,2022年,下冊,第102頁。
[24] 天回醫簡整理組:《天回醫簡》,下冊,第106-107頁。
[25] 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馬王堆漢墓帛書(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60頁。
[26] 馬繼興:《中國出土古醫書考釋與研究》,第290頁。
[27] 裘錫圭主編:《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五)》,第271頁;陳劍:《馬王堆帛書〈五十二病方〉、〈養生方〉釋文校讀劄記》,《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2013年,第456-534頁。
[28] 劉思亮:《馬王堆漢墓醫書中的“柳付”和“汾囷”》,《文史》2019年第2期,第265-270頁。
[29] 白于藍:《簡帛古書通假字大系》,福建人民出版社,2017年 ,第224-227頁。
[30] 許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249頁上欄。
[31] 唐慎微:《證類本草》,中冊,第856頁。
[32] 唐慎微:《證類本草》,中冊,第857頁。
[33] 唐慎微:《證類本草》,中冊,第857頁
[34]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五下《癰疽瘰鬁第八》,上冊,第414頁。
[35] 王燾:《外台秘要方》卷第三十六《小兒瘰鬁方二首》,下冊,第725頁上欄。
[36] 王燾:《外台秘要方》卷第二十七《大便失禁並關格大小便不通方二十二首》,下冊,第523頁上欄。
[37] 王燾:《外台秘要方》卷第二十七《大便失禁並關格大小便不通方二十二首》,下冊,第524頁上欄。
[38] 北京大學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所:《北京大學藏秦簡牘》(肆),第870頁。
[39] 江陵張家山漢簡整理小組:《江陵張家山漢簡〈脈書〉釋文》,《文物》1989第7期,第72-74頁。
[40] 江陵張家山漢簡整理小組:《江陵張家山漢簡〈脈書〉釋文》,《文物》1989第7期,第72-74頁。
[41] 馬繼興:《張家山漢簡中的五種古醫籍》,《中醫雜誌》1990 年第 5 期,第44-47頁;郝慧芳:《張家山漢簡語詞通釋》,華東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2008 年。
[42] 高大倫:《張家山漢簡〈脈書〉校釋》,成都:成都出版社,1992年,第19頁。
[43] 劉春語:《漢簡帛醫書十三種字詞集釋》,西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2016 年。
[44] 馬繼興:《張家山漢簡中的五種古醫籍》,《中醫雜誌》1990 年第 5 期。
[45] 高大倫:《張家山漢簡〈脈書〉校釋》,第26頁。
[46] 劉春語:《漢簡帛醫書十三種字詞集釋》,西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2016 年。
[47] 趙有臣:《古醫籍“篡”字考釋》,《中醫藥文化》1992第4期,第2-3頁;羅寶珍:《簡帛病症文字研究》,福建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2011 年。
[48]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五《秘澀第六》, 1989年影印本,下冊,第11頁。
[49] 王燾:《外台秘要方》卷第二十七《小便不通方一十三首》,第525頁下欄。
[50] 劉渡舟主編:《傷寒論校注》,第162頁。
[51]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五《秘澀第六》, 1989年影印本,中冊,第428頁。
[52] 王燾:《外台秘要方》卷第二十七《大便不通方一十七首》,第521頁下欄。
[53] 王燾:《外台秘要方》卷第二十七《大便秘澀不通方七首》,第522頁下欄。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24年8月19日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