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布時間:2023-02-08 12:29:41 瀏覽次數:872
- 《出土文獻名物考》出版
-
范常喜先生著《出土文獻名物考》,2022年5月由中華書局出版。全書16開,定价98元。承作者慨允,茲將該書書影、前言、目録、後記等信息介紹如下。
書影 前言 這本小書由我近年所刊29篇研究出土文獻名物的論文組成,仿明代陳禹謨《四書名物考》及日人青木正兒《中華名物考》,題作“《出土文獻名物考》”。這些論文除了集中對疑難名物字詞進行考釋外,還對一些名物的命名理據、形制、用途、用法、源流及相關物質文化作了探討,同時也對其所在出土文獻的前後文句作了疏證。根據涉及的出土文獻類别,將所收論文分成了戰國楚簡牘名物考、秦漢簡牘名物考、其他出土文獻名物考三個部分。
上編“戰國楚簡牘名物考”收文11篇,涉及的戰國楚簡牘材料包括清華簡、上博簡、包山簡牘、望山簡、信陽簡等。所考名物有外交禮品“鶾骼玉”、刑具“錧梏”、樂名“”、兆象名“犻”“”“幵”、車器“赤金之”、旌旗“旌㫍”“彤”、囊袋“衣”、編鐘名“鐘”、鐘槌名“㯮”、瑟座名“”等。
中編“秦漢簡牘名物考”收文9篇,涉及的秦漢簡牘材料包括嶽麓秦簡、北大漢簡、青島土山屯遣册木牘、連雲港尹灣遣册木牘、馬王堆遣册簡及醫簡等。所考名物有守禦器物“卑苙”、生活設施“圂”“宫”、美人用具“鑑蔚粉墨”“蘩澤”、潔齒工具“疏牙”“須牙”、食品名“甘羹”、帶鈎名“堯笱”、燈具名“燭庸”“燭銿”、出行用具“遷蓋”、人體器官“三咎”、地名“玄咎”等。
下編“其他出土文獻名物考”收文9篇,涉及的出土材料包括西周晚期晋侯蘇編鐘銘文、舒城九里墩東周墓出土青銅建鼓座銘文、荊州望山橋戰國楚墓出土漆耳杯刻銘、戰國阜平君鐘虡銘文、西安出土秦封泥、張家山漢簡、南昌海昏侯劉賀墓出土漆器朱書、洛陽西朱村曹魏墓出土石牌銘刻等。所考名物有地名“”“述”、建鼓名“鳧鼓”、耳杯置放地“外厨”“東宫”、樂官機構“外樂”、漆器製作原料“丹臾”“丹猶”“醜布”、灶具“甑覆”、厨具“肉兜”“餅咸籠”、香具“三合銀香爐”、食器“㯀覆槃”、儲物箱“十二子竹簁箱”、藥具“銀小杵臼”、刀劍飾物“雞璧”“雞辟”等。
文章在編入本書時删除了原有的“内容提要”“關鍵詞”等内容,同時對篇名較冗長者適當删减,較簡短欠明晰者適當增字,爲原先没有小標題者增補了小標題。個别論文加了“編按”,補充了新的出土資料,校改了文字表達欠準確或者訛誤之處。最後按統一的格式調整了引文與注釋。部分論文發表時受刊物風格及篇幅所限,正文内容作了較大幅度的删减,所配圖片也多被剔除,編入本書時則儘可能地恢復了原貌。
名物研究的基本思路應該是“以名找物,用物證名;名物相符,透物見人”[1],講究“以物論史,以小見大”,應當自覺追求陈寅恪先生所謂“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2]的學術境界。我對這一境界雖然也一直心嚮往之,但反觀所作,則多爲补苴罅漏的雕蟲篆刻罷了,實在慚愧汗顔。本人深知自己能力十分有限,再加之近年兼任院系副職,讀書日少,衹能忙裏偷閑零打碎敲地寫了這些邊角小文,完全算不上什麽像樣的成果。現在結集在一起,既恐且懼,不敢自是,誠祈方家有以教之。目錄 上編 戰國楚簡牘名物考 《清華二·繫年》“鶾骼玉”小考1
《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名物詞札記三則9
《清華七·子犯子餘》“錧梏”試解17
《清華八·虞夏殷周之治》夏代樂名小考25
《上博九·卜書》中三個兆象名考釋29
包山喪葬簡牘中的“赤金之”及其他34
《包山楚簡》遣册“旌㫍”新考41
《望山楚簡》遣册“彤”新釋51
《望山楚簡》遣册“衣”補釋56
《信陽楚簡》遣册所記編鐘、鐘槌名新釋60
楚墓出土瑟座用途與名稱重探69中編 秦漢簡牘名物考 嶽麓秦簡《爲吏治官及黔首》名物詞札記三則86
北大漢簡《妄稽》所記美人用具名物詞疏釋95
青島土山屯6號漢墓遣册“疏牙”爲牙籤考102
馬王堆漢墓遣册“甘羹”新釋111
馬王堆3號漢墓遣册“堯笱”新釋117
馬王堆漢簡“燭庸”與包山楚簡“燭銿”合證122
馬王堆漢簡《十問》“三咎”與上博楚簡《子羔》“玄咎”合證130
《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遣册校讀四則136
《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遣册札記二則145下編 其他出土文獻名物考 晋侯蘇編鐘銘所記二地名新詮155
建鼓自名“鳧(跗)鼓”考164
望山橋楚墓漆耳杯銘“外杯”試解173
秦封泥、漢簡、戰國金文所記“外樂”合證179
海昏侯劉賀墓出土漆書“丹臾”“醜布”考188
洛陽西朱村曹魏墓出土石牌銘文零札(五則)199
洛陽西朱村曹魏墓石牌“三合銀香爐”小考209
洛陽西朱村曹魏墓石牌“肉兜”“餅咸籠”考214
雞璧千金劍、雞辟挍短鋏、雞辟佩刀合證219
附録一 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青年學者訪談:范常喜231
附録二 引用出土文獻簡稱247
附録三 論文原發表出處250
所考名物字詞索引253
後 記255後 記 我關注出土文獻中的疑難名物字詞開始於2005年,當時參加曾憲通教授主持的“出土戰國文獻字詞集釋”項目,結項後要在中華書局出書,我負責第五卷的撰集。該卷所含竹部、皿部、食部、缶部、韋部名物字詞較多,所以在編撰過程中寫了一些札記,後來經過整理發表在《文史》《語言科學》《簡帛》《中山大學學報》等刊物上。這些論文因已收入2016年在中西書局出版的《簡帛探微》當中,故未再收入本書。
感謝刊載本書各篇論文的《古文字研究》《古文字論壇》《出土文獻》《出土文獻研究》《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出土文獻綜合研究集刊》《簡帛研究》《簡帛》《東洋文化》《中國文字》《中國文字學報》《中國農史》《中國書法》《文物》《中原文物》《江漢考古》《語言科學》《音樂研究》《文學遺産》等刊物。各刊物匿名審稿專家在審正文稿時,大都肯定了論文的新意與學術價值,但同時也提出了許多極有啓發性的建議和意見,編輯部各位負責先生在編校過程中也訂正了不少疏漏,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本書相關内容的學術質量。雖然至 今都不知道這些先生的高姓大名,但這份恩情我一直銘記在心。
書中所收大部分論文的觀點在行文前都曾向我的博士導師陳偉武先生請教,正式發表前也多經陳師審改。另有部分論文還曾蒙荊州博物館彭浩研究員、中國美術學院漢字文化研究所曹錦炎教授、武漢大學歷史學院劉國勝教授賜正,在此我向他們表示衷心感謝。
除了論文以外,書末還附收了一篇“古文字微刊”對我的訪談。這篇訪談主要涉及我學習古文字的歷程和對學術研究工作的一些感想,同時也包括對出土文獻名物考釋的點滴思考,或可供方家同好一哂。感謝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劉釗教授的邀請,讓我有機會在此訪談中及時回顧自己古文字學習道路上的苦與樂、失與得。
此外,還要特别感謝陳師的督促并慨允將小書列入其主編的叢書“戰國文字詁林書系”,讓我没有了偷懶的藉口,得以在短時間内完成了此項工作。小書完稿後復蒙陳師審閲批正并惠題書名,我再次表示由衷的謝意。在小書編校過程中,中華書局張可、張芃二位女史費心勞力,指謬正訛,讓我避免了許多文字錯誤。我也同樣感謝她們。
近年來,我一直飽受頸椎病困擾,無法長時間伏案讀書、寫作,稍微大一點兒的專題性研究都望而却步,斷不敢貿然涉獵。出土文獻名物考釋相對細小零碎,比較適合我這種頸椎病患者。隨着出土文獻與考古實物的不斷涌現,希望將來自己能在這一領域繼續打打遊擊,努力争取有進一步的收穫。范常喜
2021年11月24日[1] 霍宏偉《洛陽西朱村曹魏墓石牌銘文中的鏡鑒考》,《博物院》2019年第5期,第60頁。
[2] 陳寅恪《陳寅恪先生來函》,葛益信、啓功編《沈兼士學術論文集》,中華書局1986年,第20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