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國際合作計劃 >> 參與機構和聯繫人 >> 中山大學

中山大學

  2004
  ①書刊
  曾憲通編:《容庚文集》,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年。
  鄭剛:《楚簡孔子論說辨證》,汕頭大學出版社2004年。
  鄭剛:《楚簡道家文獻辨證》,汕頭大學出版社2004年。
  ②論文
  陳偉武:《“曾憲通”條》,《中國現代語言學家傳略》,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陳偉武:《“饒宗頤”條》,《中國現代語言學家傳略》,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陳偉武:《出土戰國秦漢文獻中的吉祥語》,《慶祝〈中國語文〉創刊50周年學術論文集》,商務印書館2004年。
  陳偉武:《說“貘”及其相關諸字》,《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輯,中華書2004年。
  陳偉武:《選堂先生與中山大學之夙緣》,《華學》第七輯,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年。
  陳偉武:《簡帛醫藥文獻考釋舉隅》,《湖南省博物館館刊》(第一期),《船山學刊》雜誌社2004年。
  陳偉武:《讀上博藏簡第三冊零劄》,《華學》第七輯,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年。
  陳斯鵬:《“眔”為泣之初文說》,《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輯,中華書局2004年。
  陳斯鵬:《上海博物館藏楚簡〈彭祖〉新釋》,《華學》第七輯,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年。
  陳斯鵬:《張家山漢簡〈引書〉補釋》,《江漢考古》2004年第1期。
  陳煒湛:《商承祚先生與簡牘學》,《簡帛研究匯刊》第2輯,臺北2004年。
  陳煒湛:《碧落碑中之古文考》,《考古學研究(五)》,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黃文傑:《說色》,《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輯,中華書局2004年。
  曾憲通:《〈古文字論集〉序》,張桂光《古文字論集》,中華書局2004年。
  曾憲通:《〈周易·離卦〉卦辭及九四爻辭新詮》,《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4年第1期。
  曾憲通:《〈楚簡道家文獻辯證〉序》,鄭剛《楚簡道家文獻辯證》,汕頭大學出版社2004年。
  曾憲通:《再說“”符》,《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輯,中華書局2004年。
  曾憲通:《治學遊藝七十春——賀饒宗頤教授“米”壽》,《華學》第七輯,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年。
  曾憲通:《選堂訪古隨行紀實》,《華學》第七輯,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年。
  楊澤生:《孔壁竹書的文字國別》,《中國典籍與文化》2004年第1期。
  楊澤生:《楚帛書從“之”從“止”之字考釋》,《新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上海大學出版社2004年。
  楊澤生:《說“既曰‘天也’,猶有怨言”評的是〈墉風·柏舟〉》,《新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上海大學出版社2004年。
  楊澤生:《讀上博竹書劄記(六則)》,《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輯,中華書局2004年。
   
  2005
  ①書刊
  陳煒湛:《陳煒湛語言文字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曾憲通:《古文字與出土文獻叢考》,中山大學出版社2005年。
  鄭剛:《出土醫藥文獻語言研究集》,汕頭大學出版社2005年。
  ②論文
  陳偉武:《上博藏簡識小錄》,《語言文字學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陳偉武:《簡帛醫藥文獻考釋拾遺》,《漢字研究》第一輯,學苑出版社2005年。
  陳斯鵬:《楚簡〈詩論〉詩學思想綜析》,劉小楓、陳少明主編《經典與解釋》第5輯,華夏出版社2005年。
  黃文傑:《戰國秦漢文字類化現象考察》,《中山人文學術論叢》第六輯,澳門出版社2005年。
  曾憲通:《從“子”字族群論及字族的研究》,《古文字與出土文獻叢考》,中山大學出版社2005年。
  曾憲通:《戰國楚地簡帛文字書法淺析》,《長沙三國吳簡暨百年來簡帛發現與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中華書局2005年。
  楊澤生:《〈說文〉難查的若干表現——從幾部古文字工具書誤標“說文所無”談起》,《中山人文學術論叢》第六輯,澳門出版社2005年。
  楊澤生:《竹書〈周易〉中的兩個異文》,劉小楓、陳少明主編《經典與解釋》第5輯,華夏出版社2005年。
   
  2006
  ①書刊
  中山大學古文字研究所編:《康樂集——曾憲通教授七十壽慶論文集》,中山大學出版社2006年。
  ②論文
  范常喜:《上博二〈從政(甲)〉簡三補說》,《康樂集》,中山大學出版社2006年。
  范常喜:《戰國楚祭禱簡“蒿之”、“百之”補議》,《中國歷史文物》2006年第5期。
  范常喜:《簡帛〈周易·夬卦〉“喪”字補說》,《周易研究》2006年第4期。
  陳偉武:《出土古文字資料與變體字》,《文字與書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灣中華書道學會2006年。
  陳偉武:《曾師經法先生學術成就簡述》,《康樂集》,中山大學出版社2006年。
  陳偉武:《戰國楚簡所見病名輯證》,《中國文字學報》第一輯,商務印書館2006年。
  陳偉武:《讀上博藏簡第四冊零劄》,《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輯,中華書局2006年。
  陳斯鵬:《竹簡〈詩論〉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地位與意義》,《復旦學報》2006年第6期。
  陳斯鵬:《略論楚簡中字形與詞的對應關係》,《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集刊》1,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
  陳斯鵬:《楚帛書甲篇的神話構成、性質及其神話學意義》,《文史哲》2006年第6期。
  陳斯鵬:《楚簡“圖”字補證》,《康樂集》,中山大學出版社2006年。
  陳斯鵬:《論周原甲骨和楚系簡帛中的“囟”與“思”——兼論卜辭命辭的性質》,《文史》2006年第1輯。
  陳斯鵬:《戰國楚帛書甲篇文字新釋》,《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輯,中華書局2006年。
  黃文傑:《秦漢時期形聲字義近形旁換用現象考察》,《康樂集》,中山大學出版社2006年。
  黃文傑:《戰國文字中的類化現象》,《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輯,中華書局2006年。
  曾憲通:《“去”“盍”考辨》,《中國語言學報》第十二期,商務印書館2006年。
  曾憲通:《古文字資料的發現與多重證據法的綜合運用——兼談饒宗頤先生的“三重證據法”》,《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輯,中華書局2006年。
  楊澤生:《楚地出土簡帛的總括副詞》,《簡帛語言文字研究》第2輯,巴蜀書社2006年。
  楊澤生:《楚竹書〈周易〉劄記》,《康樂集》,中山大學出版社2006年。
  楊澤生:《讀〈上博四〉劄記》,《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輯,中華書局2006年。
   
  2007年
  ①書刊
  
陳斯鵬:《簡帛文獻與文學考論》,中山大學出版社2007年。
  ②論文
  范常喜:《〈呂氏春秋·上農〉與〈上博五·三德〉對校一則》,《文獻》2007年第1期。
  范常喜:《曾姬無恤壺器名補說》,《南方文物》200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