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布時間:2023-05-22 08:21:04 瀏覽次數:130
- 《天回醫簡》讀札(二十七)
-
(北京硬糖娛樂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首發)一 《脈書·下經》簡二一二釋文作:
畀(痹),目痛,脣痛,嗌外痛,風水,瘛痛,熱汗出,面(縱),□陰,善笑,善揗面=(面,面)痛,頤痛,
=(
)而善顧。二一二[1]
今按:此簡為足陽明脈的病徵描述。天回簡文中的“瘛痛”,《甲乙經》作“狂瘈”。“瘛”本可作“瘈”,字形接近導致傳寫易訛。《甲乙經》與天回醫簡此病徵表述是一致的。《集韻》指出“瘛”或作“瘈”。[2]《水經注·濁漳水》:“漢高帝八年,封許瘛為侯國。”[3]小字:“瘛”近刻訛作“瘈”。《黃帝內經素問吳注》:“瘛音異,後世作瘈。”[4]
《甲乙經》明古今醫統正脈全書本下有小字“一作瘧”。《鍼灸甲乙經校注》另指出“瘧”字明抄本誤作“龐”,此下有“音契”二小字音注。[5]然而“瘧”字如何音“契”?可見明抄本此音注當注“瘈”字。天回簡文中的“瘛痛”,《靈樞》《太素》《脈經》《千金要方》皆作“狂瘧”,現在看來均為“瘛”字之誤。《脈經·胃足陽明經病證》:“所生病者狂瘧”,明古今醫統正脈全書本下有小字“一作瘈”。[6]《甲乙經》與《脈經》的成書年代接近,兩書後來的傳本都注意到了此處“瘛”與“瘧”的異文情況,只不過《甲乙經》將正確的“瘈”作為正文,錯誤的“瘧”作為小字,而《脈經》剛好互倒。
“瘛”與“瘧”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病。瘛,主要是肌肉痙攣抽搐兼或口歪眼斜,俗語云“抽風”。瘧,則是忽寒忽熱的體溫變化,今人呼為“打擺子”。《素問·玉機真藏論》:“病筋脈相引而急,病名曰瘛。”[7]《中藏經》:“有積物則寒慄而發熱,有如瘧狀也。”[8]張家山漢簡《脈書》也將“瘛”與“瘧”分而釋之。“瘧”的描述完整:“身塞<寒>熱,渴,四節痛,為瘧。”書寫“瘛”的簡面有殘損:“□□□□見(?),不能息,為瘛。”[9]
二 《脈書·下經》簡二一四至二一五的釋文作:
病:心痛,心盈,煩心,訽□□腹□□腸惟□□□□□□□得後與氣則律然,不耆(嗜)食,瘕
﹂,水,閉,善 二一四 怒,心愓,善悲,善恐,不耆(嗜)卧,強吹(欠),三者同,死。唐(溏)渫(泄),後深不收,死。水與閉同,死。地氣也,死脈勿治。二一五[10]
今按:簡文將“唐(溏)渫(泄)”與“瘕”分而別之,可證《靈樞》《甲乙經》《脈經》中的“溏瘕泄”當分為兩症:溏泄與瘕泄。整理者注:“瘕
,《靈樞·經脈》作‘瘕泄’。”雖然我們認為“瘕
”的具體含義待考,但天回將“溏泄”單列一症是無疑義的。與天回可對讀的出土文獻中,馬王堆漢墓帛書《陰陽十一脈灸經》(甲本)僅見“唐(溏)泄”,[11]張家山《脈書》僅見“唐(溏)泄”。[12]
《靈樞·經脈》:“心下急痛,溏瘕泄。”[13]《甲乙經·十二經脈絡脈支別第一上》:“心下急痛,寒瘧,溏瘕泄。”明抄本“瘕”下有音注曰:“音加”。[14]《脈經·脾足太陰經病證》:“心下急痛,寒瘧,溏瘕泄。”[15]張燦玾整理版《甲乙經》認為“瘕泄”當是一病,然未論及“溏”的含義。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8年版《脈經》在斷句上作“溏,瘕,泄”,我們推測整理者認為“溏瘕泄”為三病。清人楊栗山則將“瘕泄”與“溏泄”視為同一種病症。《傷寒瘟疫條辯》:“瘕泄即溏泄,久而不止,則曰痼瘕也。”[16]
瘕泄,應該是裏急後重,有強烈便意但排不出或很少。《難經·五十七難》:“大瘕泄者,裏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17]溏泄,根據我們所補釋的“後深不收”,應該是西醫所云的水樣便而且次數頻繁。《中藏經》認為胃中風是引發溏泄的病因,“胃中風,則溏泄不已。”[18]《雜病廣要》:“鶩溏者,水糞並趨大腸也。”[19]
綜上,我們認為《靈樞》《甲乙經》《脈經》的“溏瘕泄”當為“溏泄”和“瘕泄”兩症。其本貌當是“溏泄瘕泄”,在傳寫過程中脱了一個“泄”字,導致“溏瘕泄”含義模糊。明代《普濟方》論“泄瀉”時將“溏泄”與“大瘕泄”別開,[20]可謂有見。
三 《療馬書》簡五三釋文作:
〼寠(瘻)痌(痛)者,賢<贀>肌生邛(喉)龍(嚨)(旁),大即〼/〼□□□肉,兩然者,皆炊(吹)其兩鼻。五三
今按:兩簡由上下段組成,書體風格差異明顯。參考我們對《療馬書》的書體分析,[21]簡五三的上段應屬於字體B,簡五三的下段應屬於字體A。同時,兩段竹簡的彩色圖版明暗色差過渡也不一致。再看簡文內容,簡五三的上段說馬的喉嚨裏有類似息肉腫瘤的“賢<贀>肌”,簡五三的下段又採取了“吹鼻”的治療手段,在治療邏輯上有些跳躍。僅從文意連貫性上,簡五三上段後直接編連簡五四似乎更合理。因簡五四云:“剝去其賢<贀>肌”,正對應簡五三上段的敘述。故我們認為簡五三的上下段不是同一枚簡,同時簡五三的下段甚至不屬於“簡五二至五三”論“馬寠”這一組,其具體編連歸屬應該重新考慮。現以五三A表示上段,以五三B表示下段,將簡五三上下段釋文分列如下:
〼寠(瘻)痌(痛)者,賢<贀>肌生邛(喉)龍(嚨)(旁),大即〼 五三A
〼□□□肉,兩然者,皆炊(吹)其兩鼻。五三B[1] 天回醫簡整理組編:《天回醫簡》(下册),文物出版社2022年11月,第42頁。
[2] (宋)丁度等編:《宋刻集韻》,中華書局1989.8(2015.5重印),第144頁。
[3] (清)戴震著;楊應芹校點:《分篇水經注》,黃山書社2015年,第364頁。
[4] (明)吳崑注;孫國中、方向紅點校:《黃帝內經素問吳注》,學苑出版社2012年,第105頁。
[5] 張燦玾,徐國仟主編:《鍼灸甲乙經校注》,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年,第217頁。
[6] (晉)王叔和著:《脈經》,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8年,第90頁。
[7] 郭靄春主編:《黃帝內經素問校注》,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年,第195頁。
[8] 李聰甫主編:《中藏經校注》,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年,第54頁。
[9] 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編著:《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釋文修訂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116頁。
[10] “深”為筆者補釋,見拙文《<天回醫簡>讀札(十)》,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站2023年3月29日,http://www.bsm.org.cn/?hanjian/8956.html。
[11] 湖南省博物館、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纂,裘錫圭主編:《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第五册,中華書局2014年,第200頁。
[12] 同[9],第121頁。
[13] 田代華等整理:《靈樞經》,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年,第33頁。
[14] 同[5],第218頁。
[15] 同[6],第88頁。
[16] (清)楊栗山著;慶慧,張大明,李瑞成校注:《傷寒瘟疫條辯》,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年,第196頁。
[17] (戰國)秦越人撰著;(吳)吕廣,(唐)楊玄操等注解;(宋)王惟一等編校;煙建華點評:《難經集注》,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8年,第159頁。
[18] 同[8],第49頁。
[19] (日)丹波元堅編撰;李洪濤校注:《雜病廣要》,中醫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782頁。
[20] (明)朱橚等編:《普濟方》(第八冊),人民衛生出版社1959年,第149頁。
[21] 見拙文《<天回醫簡>讀札(十五)》,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站2023年4月10日,http://www.bsm.org.cn/?hanjian/8981.html。
(編者按:本文收稿日期為2023年5月20日1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