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布時間:2024-11-28 10:10:13 瀏覽次數:192
- 《定縣八角廊漢墓竹簡選粹》讀札(六)
-
(北京硬糖娛樂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首發)一 《哀公問五義》簡08釋文作:
〼□取舍與民同□〼 【0215】[1]
今按:此句見於《大戴禮記·哀公問五義》:“孔子對曰:「所謂賢人者,好惡與民同情,取舍與民同統,行中矩繩而不傷於本,言足法於天下而不害於其身,躬爲匹夫而願富,貴爲諸侯而無財,如此則可謂賢人矣。」”[2]《定縣八角廊漢墓竹簡四種未刊文獻介紹》已指出荀子本無“好惡與民同情,取舍與民同統”一句。[3]不過“貴爲諸侯而無財”一句見於荀子本,《荀子·哀公》作:“富有天下而無怨財,布施天下而不病貧,如此則可謂賢人矣。”[4]故大戴本的“貴爲諸侯而無財”脫漏了“怨”字,《大戴禮記彙校集解》之“彙校”已指出此點。
“好惡與民同情,取舍與民同統”是說賢人與民衆好惡取舍的標準一致,即思考角度站在民衆一邊。“同”下一字圖版作,上部从虍,對比《論語》簡1787的“慮”字,可知當釋爲“慮”。字形對比見下表:表1 0215 1787 北大漢簡《妄稽》51 焦君碑 慮俿尺 所謂“同慮”,與傳本的“同統”近同,即想法一致。“集解”引王聘珍曰:“統,理也。”同慮,古書多見。《尹文子·大道》:“守職分使不亂,慎所任而無私,饑飽一心,毀譽同慮,賞亦不忘,罰亦不怨,此居下之節,可爲人臣矣。”馬王堆漢墓帛書《戰國縱橫家書·十七》:“私心以公爲=(爲爲)天下伐齊,共約而不同慮。”此言結盟的國家之間,雖有盟約但各自想法顧慮不同。《漢書·律曆志》:“貞天下於一,同海內之歸。”顏師古注:“言途雖殊其歸則同,慮雖百其致則一也。”此即言“殊途同歸”、“慮百致一”。可見古書中,是將“慮”的同一與否看得很重要的。簡文“取舍與民同慮”,與大戴本“取舍與民同統”,表達的意思是接近的。
二 《論語》簡63釋文作:
〼壹言以爲知,壹言以爲不知,言不可不慎〼 【五九四/1428】
今按:此句見於今本《論語·子張》:“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爲知,一言以爲不知,言不可不慎也。」”[5]陳子禽以爲子貢賢於孔子,子貢反駁他,說君子可以因爲一句話顯示有智慧,也可以因爲一句話起到相反的效果,所以說話不可以不慎重。除了“壹”與“一”,定縣本與今本似無別。然細審圖版,在“壹言以爲不知”和“言不可不慎”之間還存在筆跡,此處釋文恐存在漏釋。此字在“知”與“言”之間,殘存左半側筆劃,圖版作。雖殘右側,但此字从“也”較清晰,“也”的左下側覆蓋三畫橫筆,是“氵”。此字釋“池”當可確定,可對比北大漢簡的“沱”字(《節》簡13,該字用爲池)。漢簡的“池”多見將水作三橫,平行放在“也”字的肘腋之下,此字構型亦如此。
“池”字此處若屬上讀,似可看爲“也”的繁構,即“壹言以爲不知池(也)”。帛書有用“沱”表“它”的用法。但是否有必要將定縣論語簡多見的“也”字寫得這麼複雜,我們是比較懷疑的;“池”字若屬下,或可讀爲“施”。章太炎先生以爲,《春秋繁露》中所謂“纖施”者,“咸池”之故名也。池之言施也,是纖施、咸池同聲,故得通借。[6]簡文“施言”之“施”,猶散布、傳布。古書有見“布言”的用法,布、施可互訓。施言,即散播言論之義。“池(施)言不可不慎”文意不如“言不可不慎”簡潔。傳本或脫漏了“池”字,也有可能是底本源流不同。此處“池”字屬上讀還是下讀,是否讀爲“施”,都是我們較爲初步的想法,還請高明有以教我。三 我們曾將《論語》簡49的“退”字改釋爲“歸”,依據是其與簡48的“退”字不類。[7]後又見簡50的“退”與簡49的寫法一致。故改釋爲“歸”的意見,自當捐棄。可以連讀的簡,因兩簡書體風格近似,其抄寫時也應該由同一個書手完成。但爲何簡48與49兩個“退”字構型差別如此大,是值得關注的。
[1]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編;毛保中,賈連翔,鄭子良整理:《定縣八角廊漢墓竹簡選粹》,中西書局2023年,第165頁。
[2] 方向東撰:《大戴禮記彙校集解》,中華書局2008年,第58頁。
[3] 田碩;張馳;賈連翔:《定縣八角廊漢墓竹簡四種未刊文獻介紹》,《出土文獻》2023年02期,第49頁。
[4] (唐)楊倞注;耿芸標校:《荀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368頁。
[5] 黃懷信主撰:《論語彙校集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707頁。
[6] 章炳麟著;徐復注:《訄書詳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第739頁。
[7] 拙文:《<定縣八角廊漢墓竹簡選粹>讀札(四)》,武漢大學簡帛網2024年11月18日,http://www.bsm.org.cn/?hanjian/9525.html。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為2024年11月25日22:27。)